Yanhuang chunqiu

皖南事变中活着的“烈士”

- 童志强

导语: 1941年1月6日,新四军军部及直属部队­9000余人行至泾县­茂林地区时,遭国民党军突袭,广大指战员经7昼夜浴­血奋战,除近千人突出重围归队­外,其余损失殆尽,新四军军部被毁。其中有两位在事变中突­围出来的干部,由于消息不畅等原因,曾一度被认为牺牲了,被当成烈士宣传、祭奠。他们一位是《新四军一日》的主编黄源,另一位是军部军医处代­处长王聿先。本文讲述了黄源、王聿先二人的脱险过程­及他们之后的人生经历。幸存者黄源

黄源生于1906年,浙江海盐人,著名翻译家,鲁迅先生晚年亲密的弟­子和战友。1920年,黄源在外语师资极强的­嘉兴秀州中学就读时,就打下了扎实的英语基­础,后又到日本留学,掌握了日语。1929年秋,黄源从日本返回上海,开始了他的译著生活,先后翻译出版了《屠格涅夫的生平和作品》《一九○二年级》《将军病死床上》《现代日本小说译丛》《高尔基代表作》等著作。20世纪30年代,在鲁迅和茅盾的支持下,黄源着手编辑《文学》杂志,并代鲁迅主编《译文》。鲁迅对此评价颇高:“至于黄源,我以为是一个向上的认­真的译述者,有《译文》这切实的杂志和别的几­种译书为证。”

1937年“八一三”淞沪会

战爆发不久,作为战地记者,黄源随国民党主战部队­参与了抵御日寇登陆杭­州湾的战役。1938年12月,既是共产党《新华日报》的特派记者,又担任着国民党《中央日报》特派记者的黄源,率东南地区文化新闻代­表团前往驻皖南泾县的­新四军军部进行交

流慰问,团员有骆耕漠、汪瑛和《新华日报》的石西民等人。一行人搭乘军用运输车,从浙江金华抵达皖南泾­县云岭。在新四军,黄源遇到了当年在上海­的许多左翼文人朋友,其中有创造社时期的朱­镜我和李一氓,也有黄源编辑《文学》杂志时的撰稿人夏征农、彭柏山等,这使从国统区来的黄源­备感亲切,他深切感受到新四军对­知识分子的高度尊重和­强大的感召力,决定携笔从戎,与石西民等人一同留在­新四军工作。

不久,黄源出任新四军军部文­委委员兼驻会秘书,主管文学创作和编辑出­版工作,同时主编《抗敌》杂志文艺版和《抗敌报》文艺副刊,后又分工负责军部印刷­所工作,期间曾到苏南茅山新四­军第一支队采访,与支队司令员

陈毅颇为投机,还担任过美国记者史沫­特莱采访叶挺军长时的­翻译。为了让文艺创作更好地­为战士服务,黄源还与彭柏山、石西民、夏征农、冯定等共同发起编辑《新四军一日》一书,并向全军征稿。后经冯定和李一氓介绍,黄源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1939年2月,中共中央军委副主席兼­南方局书记周恩来到皖­南视察新四军。黄源的好友石西民被周­恩来看中,不久调到重庆南方局,担任《新华日报》编委兼编辑部主任。

1941年1月4日,皖南新四军奉命转移,随即发生皖南事变。事变中,黄源随军政治部行动,在1月12日夜石井坑­突围时被打散。1月14日,叶挺在下山谈判时被国­民党军无理扣押。在上饶集中营,叶挺依旧惦念着黄源。由于消息不明引发讹传,叶挺在委托时任第六战­区副司令长官黄琪翔转­给周恩来的口信中说:任光夫妇受重伤抢救无­救,黄源已阵亡。1941年1月21日,叶挺于囚牢写就的《囚语》中,在回顾了自己参加革命­的经过及对皖南事变的­反思后,还专门提到了黄源,他沉痛地写道:“闻黄源亦死于此次皖南­惨变,在阵中头部受弹伤,立即殒命。黄君本为国新社记者,到皖南军部后参加军中­工作,为印刷所副所长。工作努力,成绩亦甚好,在此次惨变中饱受奔波­饥饿之苦,形容憔悴,又不免一死。痛哉!”中共驻香港组织负责人­廖承志接到周恩来指示,于1941年

2月派皖南事变前护送­叶挺夫人李秀文返回澳­门的梅文鼎,以受叶挺夫人委托前去­探监的名义到上饶,由此带回了黄源牺牲的­消息及与皖南事变有关­的其他信息。

消息传到重庆南方局,曾与黄源一起在新四军­共事的石西民悲痛万分,在1941年月日4 1的《新华日报》上发表《悼黄源》一文,文章一开头就写道:“一个不幸噩耗终于得到­证实,鲁迅先生的高足、《译文》杂志主编者黄源先生是­死了。”

实际上,黄源在事变中并没有牺­牲,而是历尽险阻,突破重重包围,从皖南经苏南辗转到达­上海。他先找到鲁迅的夫人许­广平,然后通过她与新四军设­在上海的办事处取得联­系,再经地下党开辟的秘密­交通线,于5月间到达苏北根据­地。新四军参谋长赖传珠5­月11日的日记中就有“黄源已脱险到苏北”的记载。在盐城军部,新四军代军长陈毅与黄­源一见面,就诙谐地对他说道:“黄源,我们以为你尽忠报国了。”他还送给黄源一盒雪茄­烟,以示对其“死而复生”的祝贺。华中局书记兼新四军政­治委员刘少奇亲自安排­黄源接替丘东平担任鲁­艺华中分院的教导主任。

此后,黄源历任浙东行政公署­文教处处长、浙东区党委宣传部副部­长、浙东鲁迅学院院长、华东大学文学院院长。20世纪40年代末,黄源随军解放上海,马上去拜访了冯雪峰、巴金、胡风等老朋友。他们久别重逢,畅叙友情,共庆胜利。当时黄源任华东军政委­员会文化部常务副部长。后来华东局撤销,他调任浙江省委宣传部­副部长兼省文化局局长。这期间,他主持改编了越剧《梁山伯和祝英台》,组建浙江省民间音乐舞­蹈团,还在全省选拔了一批青­年演员,在北京演出了具有浓厚­地方特色的狮子龙灯舞。其中最为著名的是19­55年黄源、郑伯永领导,陈静执笔改编的昆剧《十五贯》,受到毛泽东、周恩来等中共领导人的­赞扬。《人民日报》发表了题为《从“一出戏救活了一个剧种”谈起》的社论,对这一改编给予了充分­肯定。

1957年,黄源被打成右派。“四人帮”倒台

后,茅盾亲自就黄源的平反­问题给中央写信。1979年,黄源恢复了政治名誉,重返文艺领导岗位。复出后,他继续为宣传鲁迅、弘扬鲁迅精神笔耕不辍,先后出版了《鲁迅书简追忆》《在鲁迅身边》《黄源回忆录》等著作。2003年1月病逝。

《新四军殉国先烈纪念册》榜上有名的王聿先

另一位活着的“烈士”是新四军军部军医处代­处长王聿先。

王聿先生于1909年­7月,辽宁省锦西人。“九一八”事变后,在辽宁医学院学习期间,积极参加反满抗日救国­活动。1934年毕业留院任­外科医师,不久赴四川华西大学专­研齿科。“一二 九”运动后,由四川赶到河北,以教会医院医生身份为­掩护,从事抗日救国事业。卢沟桥事变后,经叶挺动员,于1937年底与宫乃­泉等医生一起投入到正­在组建的新四军。1938年夏随陈毅第­一支队挺进苏南,任一支队军医处处长。在敌后抗战第一线,他以良好的医德医风和­精湛的医疗技术为伤病­员服务,经受了组织的考验,于1938年冬加入共­产党,被誉为“为医务工作者参加部队­实际工作了解本军特殊­任务之第一人”。他鼓励和慰勉技术工作­同志除业务研究外,还应学习政治,研究时事,认清革命发展之规律,确定革命人生观。1939年9月调新四­军军部任军医处副处长,后为代处长。在任期间,王聿先贯彻抗战时期党­对卫生工作的指示,建立健全各支队卫生组­织,举办卫生人员训练班,为培养部队战地卫生技­术人员作出了贡献。在一次陪同美国记者史­密特莱访问后方医院途­中,王聿先因马失前蹄跌断­左臂。养病期间,他写成了极具实用操作­性的《部队卫生手册》,下发至全军各支队卫生­工作者。

皖南事变中,王聿先随军转移时,作为叶挺的随从医官,随叶挺下山谈判,被囚禁于上饶集中营七­峰岩监狱。当时叶挺被关押在李村,在叶挺强烈要求下,王聿先被允许到李村为­他看病,借机传递其他被俘难友­的信息。在狱中,他还治愈了新四军政治­部秘书长黄诚的急性阑­尾炎。当年春夏之际,回归热、斑疹伤寒和疟疾等传染­病猖獗,大批难友罹病,有的还因此丧命。王聿先积极和狱方交涉,想方设法弄来药品,以精湛的医术挽救了不­少同志的生命。

被俘初期,王聿先曾通过关系发信­给战友崔义田,表示“若此生尚存,当奋斗到底”。

在苏北盐城重建的新四­军新军部领导十分关心­皖南事变中被俘的同志。赖传珠5月11日的日­记中就有“通过王聿先的社会关系­交涉营救问题”的记载。在狱中,王聿先参加了中共秘密­党支部,并参加了1942年6­月的“赤石暴动”。

1942年5月底,日军逼近江西上饶,上饶集中营于6月5日­向福建迁移。由皖南事变被俘新四军­干部编成的第六中队秘­密党支部决定迁移途中­伺机暴动。6月17日下午2点,全营离开崇安向下梅进­发,途中在赤石镇崇溪河过­渡。第六中队过河时已近傍­晚,他们按预定信号,利用渡河秩序较乱的机­会举行暴动,犹如洪水决堤飞快地越­过河滩、水田、山坡,朝武夷山方向飞奔而去。搏斗中,一部分人牺牲,30多人冲上了武夷山。在中共闽北特委领导下,他们组织抗日游击队,在当地坚持斗争,后陆续重返新四军。

赤石暴动的消息报到第­三战区,顾祝同大怒,认为“以闽北奸党分子活跃,现驻地又系过去游击根­据地,警卫兵力单薄,亟应考核思想言行冥顽­不化分子,予以处决”。于是,集中营特务“根据编训以来考评成绩­最劣而有如下情形者:(一)前赤匪奉派五团在崇、铅、建一带活动之尚未转变­干部;(二)参加匪军二万五千里逃­窜尚未自新者;(三)不满现状蓄意鼓动风潮­企图潜逃者;(四)思想中毒过深短期无法­转变者,计共男女学员七十五名­造册呈报,拟请秘密处决,以遏乱萌”。以上报告经顾祝同批准­后,国民党宪兵以重新编组­为名,将所谓的“顽固分子”分批集中起来,从6月18日起,在赤石附近的虎山庙茶­树林中,进行了整整3天惨绝人­寰的大屠杀。新四军三纵队第五团政­委林开风等141名被­俘人员先后被害。

暴动出来回到新四军的­战友都以为王聿先被反­动派杀害了。1943年,新四军政治部组织编印­了一本由陈毅题写书名­并作序的《新四军殉国先烈纪念册》,其中,王聿先的名字被收录于“本军抗战殉国将校题名­录”中,并注明“1942年5月于上饶­集中营被国民党反动派­枪杀”,该书“纪念文汇”中还专门发表了一篇新­四军卫生部部长崔义田­写的《忆王聿先同志》的悼文。文章最后写道:“今天聿先同志虽殉难,其躯壳已成黄土一堆,而其艰苦卓绝英勇奋斗­之精神及事迹,则当永存千古。”

实际上,王聿先在暴动中因年纪­偏大、身体较弱,掉入深沟同大家失散,第二天被搜查的国民党­宪兵捆绑押回。集中营头目考虑到他的­社会关系和精湛医术,认为他还有利用价值,没有杀他。王聿先在大屠杀时逃过­一劫,后于1944年由一位­大学同学担保获释。

出狱后,王聿先辗转在福建莆田、马尾等地行医,于1946年夏到上海,和中共上海地下党取得­联系。1949年渡江战役结­束后,三野司令员陈毅在丹阳­得知王聿先在镇江基督­教会医院工作的消息,立即派崔义田把他接到­丹阳。两人见面后,陈毅第一句话就是:“争取尽快为组织工作。”

新中国成立后,王聿先历任华东军区卫­生部医务主任,济南白求恩医学院教育­长,上海市卫生局副局长、局长,上海市卫生局党委常委,上海市人民委员会委员­等职。1957年重新加入共­产党,1985年12月离休。1997年5月病逝于­华东医院。生前,王聿先立有遗嘱:死后不保留骨灰,遗体捐献给祖国医学教­育事业。现在上海青浦福寿园遗­体自愿捐献者纪念碑上­还刻有他的名字。■

 ??  ?? 皖南事变中的新四军
皖南事变中的新四军
 ??  ?? 黄源
黄源
 ??  ?? 王聿先
王聿先
 ??  ?? 皖南事变中突围出来的­新四军
皖南事变中突围出来的­新四军
 ??  ?? 赤石暴动地址
赤石暴动地址

Newspapers in Chinese (Simplified)

Newspapers from 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