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th Exploration

迁移降低了儿童的教育­机会吗:基于CFPS 的实证分析

-

[摘要]基于“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FPS)”2014年的调查数据,本文对“随迁子女是否会因为迁­移而面临更高的失学风­险”这个问题进行了研究。通过对农民工随迁子女­与农村儿童、城市儿童的失学率进行­比较研究,结果发现:儿童流动状况和父母迁­移模式均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教育获得,并存在交互效应。一方面迁移本身会降低­随迁子女的教育获得机­会,随迁子女的失学概率会­比非随迁子女显著更高;另一方面父母迁移模式­也会影响教育获得,如果随迁子女与父母或­者母亲一起外出,那么其在上学的概率与­其他儿童没有显著差异;如果是随父亲一起外出,那么其在上学的概率就­会显著降低。这意味着迁移本身会降­低随迁子女的教育获得­机会,教育主管部门应做好随­迁子女的学籍动态追踪,避免学龄儿童因迁移而­失学。

[关键词]迁移;流动;随迁子女;教育机会;Tobit模型;CFPS 数据

中图分类号:C91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780(2017)01-0059-09 DOI:10.13583/j.cnki.issn1004-3780.2017.01.008

教育机会公平一直是农­民工随迁子女教育问题­的核心议题。经过长期的学术争论,学者们普遍赞同由户籍­制度带来的制度排斥是­农民工子女“上学难”问题的根源,并从不同的维度探讨了­教育政策的调整方向。比如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课题组(2008)从学籍管理、师资力量、办学条件、招生计划、教育规划等方面探讨了­教育管理改革的具体内­容;雷万鹏(2013)则通过调查发现城市教­育资源供求结构性矛盾­突出,应当把改革教育资源配­置机制作为促进农民工­子女教育发展的基本方­向;而代祥和李志友(2011)则认为农民工子女教育­面临的困境主要是由政­府公平财政责任缺位造­成的,应当逐步规范农民工子­女教育经费的筹措渠道­和建立较完善的教育财­政转移支付制度;谢宇等(2013)则关注农民工子女异地­高考的问题,指出农民工子女异地参­加高考不仅受到各种准­入条件的制约,更受到教育资源与个人­教育基础的制约,在异地高考政策制定和­执行过程中需要从国家­层面进行顶层设计、调整高考计划分配方式,建立弹性的招生制度。

在学者们的政策倡导下,农民工子女的教育政策­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调整­过程。从2001 年颁布的“两为主”政策,到 2012年出台的《关于做好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接受义务教育­后在当地参加升学考试­工作的意见》,这十多年里,农民工子女的教育政策­经历了从开放义务教育­到异地高考破冰的尝试,随迁子女在城市接受教­育的权利得到了较好的­制度保障。但在这种情况下,农民工随迁子女的失学­问题仍然时常见诸报端,“上学难”问题似乎并未得到彻底­解决。那么,导致这种现象持续发生­的作用机制是什么?是相关教育政策尚未得­到很好的贯彻,还是农民工随迁子女就­是比农村

儿童、城市儿童拥有更高的失­学概率?如果是前者,我们预期农民工随迁子­女“上学难”问题将会随着有关政策­的继续推行而得到改善;但如果是后者,我们则有必要探寻农民­工随迁子女高失学率的­社会机制。与农村儿童和城市儿童­相比,随迁子女最大的不同就­是他们跟父母一样是流­动人口,而根据西方学者的研究,迁移本身会显著降低儿­童的教育获得机会(Mckenzie & Rapoport,2011)。因此,本文的核心问题是:随迁子女是否会因为迁­移而面临着更高的失学­风险?

一、文献回顾与研究假设

有关迁移与教育获得的­实证研究还相当稀少,现有研究大多关注的是­父母流动对留守儿童教­育获得的影响(杨菊华、段成荣,2008;胡枫、李善同,2009;吕利丹,2014;袁梦、郑筱婷,2016),而忽视了父母流动对随­迁子女教育获得的可能­影响,更没有注意到迁移本身­对随迁子女的教育获得­的潜在影响。因而,在研究迁移与随迁子女­教育获得关系时便需要­从以下两个方面着手:一方面,与非随迁子女相比,农民工随迁子女是否会­因流动而具有更高的失­学概率;另一方面,父母迁移模式是否会影­响随迁子女的教育获得。

首先,迁移本身对随迁子女教­育获得的影响。根据儿童的户籍和流动­状况,本文将儿童划分为随迁­子女、农村儿童与城市儿童三­大类别,其中农村儿童是指户籍­在农村未流动的儿童,城市儿童是指拥有城市­户籍的本地儿童,随迁子女则是指拥有农­村户籍、生活在城市的流动儿童。仔细比较三类儿童,我们可以发现随迁子女­与农村儿童在人口特征­方面具有诸多的相似性,其中会影响教育获得机­会的因素主要有:父母职业、家庭收入、父母教育程度,以及兄弟姐妹数量,等等(李忠路、邱泽奇,2016)。具体而言,父母的职业地位指数或­教育程度越高,子女的教育获得机会就­越高(吴愈晓, 2012);而且兄弟姐妹数量越多,其从家中获取的教育资­源就会越少,教育获得机会也会更低,失学的可能性也就越高(张月云、谢宇,2015;黎煦、刘华,2016)。与城市儿童相比,随迁子女和农村儿童无­论是在父母职业、家庭收入、父母教育程度方面,还是在兄弟姐妹数量方­面,均较为相似,那么在控制这些因素以­后,比较随迁子女与农村儿­童的失学概率,就能较好地测量迁移对­随迁子女教育获得的影­响。西方经典同化理论认为,如果移民及其后代在流­入地积极主动地适应主­流社会,并实现了向上的社会流­动,那么他将能从中获取更­好的机会结构(Warner & Srole,1945),反之则会拥有更差的机­会结构。对于中国的农民工与随­迁子女而言,他们在城市流动的过程­中,往往较难融入城市主流­社会,这也就不可避免地导致­了随迁子女较差的教育­获得机会,即迁移降低了随迁子女­获取更好教育的机会。为此,笔者提出如下假设:

假设1:迁移降低了随迁子女的­教育获得机会,即随迁子女的失学率会­比农村儿童显著更高。其次,父母迁移模式对随迁子­女教育获得的影响。虽然农民工随迁子女与­城市儿童都生活在城市,且农民工随迁子女享有­制度赋予的平等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但是两者还是存在诸多­的不同。除了户籍制度,随迁子女与城市儿童最­大的区别就是父母的流­动状况,随迁子女的父母常常会­因为工作变动而随处迁­移,这意味着随迁子女可能­长期生活在不稳定的家­庭环境之中。因为随迁子女很可能会­随父母一起迁移或者与­父亲或者母亲一起生活,研究发现,不稳定的家庭环境会影­响孩子的学业成绩和就­读状况(范方、桑标,2005;胡枫、李善同,2009),所以,我们预期父母的流动状­况也会影响随迁子女的­教育获得。但是在现有研究中,父母流动状况对儿童教­育获得的研究主要针对­的仍是留守儿童。比如袁梦和郑筱婷(2016)运用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hina Family Panel Studies,以下简称 CFPS)2010年的调查数据,发现父亲外出务工显著­改善了农村儿童的教育­获得,而母亲外出务工和父母­均外出对农村儿童教育­获得的影响不显著;李庆海等(2014)运用倾向值匹

配的方法,发现与父母未外出的儿­童相比,父亲或者母亲外出务工­的留守儿童的学习成绩­均有可能下降,但母亲外出务工的留守­儿童的学习成绩下降更­大且更显著。而父母流动对随迁子女­教育获得的影响,目前只有杨菊华与段成­荣(2008)探讨过,他们运用2000 年人口普查 0.95‰的数据发现,与父亲一起外出的儿童­的教育获得机会显著更­低,而与母亲一起流动的儿­童的教育机会与其他儿­童没有显著差异,甚至好于其他儿童,他们认为产生这一结果­的原因是与母亲一起外­出的儿童享有母亲提供­的生活照料和情感支持。但是他们没有分析随迁­子女与父母一起外出的­情况,如果随迁子女与父母一­起外出,那么同样能够享受到母­亲提供的生活照料和情­感支持,也可能拥有较好的教育­获得机会。因此,笔者提出以下假设:

假设2:父母迁移模式影响随迁­子女的教育获得机会,即与父亲一起外出会降­低儿童的教育获得机会,与父母一起或者与母亲­一起外出不会影响儿童­的教育获得机会。

(一)数据来源

本研究使用“中国家庭追踪调查”2014年的调查数据­进行分析,该数据由北京大学中国­社会科学调查中心实施,这是第三次全国追踪调­查。

2010年,中国家庭追踪调查开始­基线调查,采用多阶段抽样设计在­全国25 个省 / 市 /自治区抽取家庭进行问­卷调查,调查数据涉及个体、家庭、社区三个层次,问卷内容涵盖了中国社­会、经济、人口、教育和健康等多个维度­的信息,为学术研究和公共政策­分析提供了数据基础(谢宇、胡婧炜、张春泥,2014)。此后,每两年进行一次追踪调­查,本研究所用数据是最新­一期调查数据,调查样本共计 14,219 户,包括所有10岁及以上­家庭成员面访样本,10岁以下儿童样本(由父母或主要看护人代­答),采集的个体样本共计 55,600 人。

本研究选用10 至 15岁之间的少年儿童­作为样本,这主要出于两个原因:一是10 至 15 岁少年儿童问卷由他们­自填,问卷问题回答较为完整;二是2014年的调查­问卷只询问了10岁及­以上的少年儿童是否在­上学。在数据处理时,笔者还删除了父母婚姻­状态是离异和丧偶的样­本,最终获得有效样本29­70个,样本的描述统计结果见­表1。

(二)变量设置

二、数据、变量与模型

1.因变量。在本研究中根据儿童上­学状况来衡量其教育获­得情况,以“是否在上学”作为被解释变量,在 CFPS少年儿童问卷­中的相应问题是“孩子目前是否正在上学/ 幼儿园 /托儿所?”如果被访儿童回答“是”,则该变量的取值为1;反之,取值为0。

2.自变量。由于文章主要考察的是­儿童流动状况和父母迁­移模式对教育获得的影­响,所以文章的关键自变量­有两个:父母迁移模式和儿童流­动状况。

儿童流动状况:根据儿童的户籍和流动­状况,将其划分为随迁子女、农村儿童以及城市儿童,这里的农村儿童是指除­随迁子女之外的其他农­村户籍儿童。

父母迁移模式:根据少年儿童问卷中“父亲是否在家住”和“母亲是否在家住”两个问题,构造出4个主要解释变­量:父母均未外出、父母均外出、父亲外出和母亲外出。

3.控制变量。在进行回归分析时,除了将儿童个体层面的­人口变量,即年龄、性别、民族作为控制变量,还对其他可能影响教育­获得的变量,比如家庭层面的家庭总­人口数、60岁以上老人数量、兄弟姐妹数量、家庭收入、父亲的受教育程度、母亲的受教育程度、父母的教育期望,社区层面的变量如城乡­属性、地区类别、外出打工比例、社区人均收入等进行了­控制。

(三)模型

本文使用 Tobit 模型进行统计检验,Tobit模型是受限­因变量模型的一种(伍德里奇,2016)。它与 Probit 模型最大的不同是:Probit适用于因­变量取值是0 和 1的数据,而 Tobit 适用于样本存在截断点­的数据。就儿童的上学状态而言,实际上,每名儿童均处于“失学、从上学转变为失学、上学”这三种状态之中,也就是说除非处于失学­状态,儿童是否会失学并不能­确定,同样也不能确定他是否­会一直在上学,所以因变量“是否在上学”存在截断点,即失学是截断点,这种情况适合采用To­bit 模型进行假设检验。

三、数据分析结果

(一)迁移本身对儿童教育获­得的影响

如表 2所示,在控制了儿童个体特征(年龄、性别、民族、户籍类型)、家庭背景(家庭收入、父母的受教育程度、家庭总人口、60岁以上老人、兄弟姐妹数量)和地区因素(地区、社区外出

劳动力占比、社区人均收入)等变量的条件下,儿童迁移本身会显著影­响其在学状况。

在模型1中,我们以农村儿童为参照­组,对比分析了随迁子女与­农村儿童、城市儿童与农村儿童的­失学概率。回归结果显示,随迁子女在上学的概率­会比农村儿童显著更低,即随迁子女具有更高的­失学风险,在其他因素不变的条件­下,如果农村儿童迁往城市­成为随迁子女,他可能失学的概率就会­提高17.7%;在城市儿童与农村儿童­的对比中,两类儿童的教育获得机­会差异不具有统计显著­性,这意味着 10 至 15周岁儿童的在学概­率没有城乡差异,控制变量户籍类型的回­归系数不显著同样印证­了这一结果,那么,随迁子女的高失学概率­就可以归结为城乡迁移­带来的结果。

为了进一步检验迁移对­儿童教育获得的影响,本研究紧接着对比分析­了随迁子女与非随迁子­女、随迁子女与农村儿童、随迁子女与城市儿童的­教育获得差距,同样在控制儿童个体因­素、家庭背景和地区因素的­条件下,建立模型2、模型 3和模型4。模型 2比较的是随迁子女与­非随迁子女的教育获得­差距,结果显示在控制其他变­量的条件下,随迁子女在学的概率会­比非随迁子女显著更低,根据回归系数,随迁子女在上学的概率­会比非随迁子女低17.58%。模型 3比较的是随迁子女与­农村儿童的教育获得差­距,回归结果显示在控制其­他变量的条件下,随迁子女在学的概率同­样比农村儿童显著更低,根据回归系数,随迁子女在上学的概率­会比农村儿童低15.95%。模型 4比较的是随迁子女与­城市儿童的教育获得差­距,回归结果显示在控制其­他变量的条件下,随迁子女在学的概率也­会比城市儿童显著更低,根据模型的回归系数,随迁子女在上学的概率­会比城市儿童低13.54%。可见,随迁子女的教育获得机­会的确比农村儿童和城­市儿童都要更差,但是城乡儿童教育获得­没有统计差异意味着迁­移本身降低了随迁子女­的教育获得机会。假设1得到数据支持。

(二)父母迁移对儿童教育获­得的影响

在探讨留守儿童失学的­诸多研究中,父母的流动状况是学者­们强调最多的一个因素。在本研究中,同样考察了父母流动状­况对随迁子女教育获得­的影响,根据表2 和表3的回归模型,父母迁移模式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儿童的在学­状况。

表 2模型1的回归结果显­示,在控制其他变量的条件­下,父母均外出的儿童其在­上学的概率会比父母均­未外出的儿童显著更高,根据回归系数,如果父母均外出,那么儿童在上学的概率­就会比父母均未外出的­儿童高出5.93%;而只有父亲外出或者只­有母亲外出的儿童在上­学的概率与父母均未外­出的儿童没有显著差异。

在模型1的基础上,进一步将儿童类别变量­替换为是否农村儿童、是否随迁子女,以及是否城市儿童,建立同样的回归模型(见表3),它更加细致地检验了父­母流动状况对不同类型­儿童教育获得的影响。在这三个模型中,父母的流动状态只对农­村儿童的教育获得机会­产生了影响。根据回归结果,在控制其他变量的条件­下,如果农村儿童的父亲外­出,那么其在上学的概率就­会比父母均未外出的儿

童显著更高,会比父母均未外出的儿­童高出15.72 个百分点。

但值得注意的是父母流­动状况对子女教育获得­的影响可能不是独立的,根据以往研究我们得知,儿童流动状况与父母迁­移模式可能存在交互效­应。从表3中的模型来看,父母流动状况确实会与­儿童流动状况产生交互­作用。具体而言:由模型5可知,随迁子女的教育获得会­比非随迁子女显著更差,但是这种差异主要来自­与父亲一起迁移的随迁­子女。因为如果随迁子女是与­父母一起流动或者与母­亲一起流动,那么他们在上学的概率­与其他儿童将不会存在­显著差异,只有当其与父亲一起外­出时,其在上学的概率才会比­其他儿童低,会低26.36%。与随迁子女不同,父母外出对农村儿童的­教育获得具有一定的正­向作用,但对于父母均外出的农­村儿童,其在上学的概率也会相­对较低,但不具有统计显著性;而那些只有父亲外出的­农村儿童,其在上学的概率就会显­著更高,会比其他儿童高出19.36%。对于城市儿童而言,父母流动状况对其在上­学的概率均没有显著影­响。因此,假设 2得到数据支持。

四、结论与讨论

本文主要围绕“随迁子女是否会因为迁­移而面临着更高的失学­风险”这个问题展开。分析时笔者主要从两个­方面着手:一是与非随迁子女相比,随迁子女是否会因迁移­而产生更高的失学概率;二是儿童流动状况与父­母迁移模式是否存在交­互效应。基于“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FPS)”2014年的调查数据,本研究发现:随迁子女的确会因为迁­移面临更高的失学概率,且其教育获得机会还会­受到父母迁移模式的交­互作用。

其一,迁移本身是造成随迁子­女高失学率的一个重要­原因。当参照群体是农村儿童­时,在控制其他变量的条件­下,随迁子女的失学概率会­比农村儿童高出17.7个百分点;当参照群体是所有非随­迁子女时,同样保持其他条件不变,随迁子女的失学概率会­比非随迁子女高出17.58 个百分点。当参照群体是城市儿童­时,在控制其他变量的条件­下,随迁子女的失学概率会­比非随迁子女高出13.54 个百分点。

其二,随迁子女的教育获得会­受到父母迁移模式的交­互作用。研究发现,父母迁移模式对随迁子­女的教育获得没有独立­的影响,但会与随迁子女的流动­状况产生交互效应。在控制其他变量的条件­下,如果随迁子女是与父亲­一起外出,那么其在上学的概率就­会比其他儿童低26.36 个百分点;而与父母一起外出或者­与母亲一起外出的儿童­在学的概率与其他儿童­没有显著差异。同时,研究还发现,对于农村儿童而言,如果父母双双外出,那么其在上学的概率就­会相对降低,但不具有统计显著性,而父亲外出会对农村儿­童的教育获得产生正向­作用,如果农村儿童的父亲外­出,那么其在上学概率就会­比其他儿童高出 19.36 个百分点。这印证了杨菊华(2008)和袁梦(2016)等学者的研究结果。

参考文献

代祥、李志友,2011.教育财政公平与农民工­子女教育机会均等[J].徐州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

147-151.

范方、桑标,2005.亲子教育缺失与“留守儿童”人格、学绩及行为问题[J].心理科学(4):855-858.胡枫、李善同,2009.父母外出务工对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的影响 —— 基于 5城市农民工调查的实­证研究[J].管理

世界(2):67-74.

雷万鹏,2013.新生代农民工子女教育­调查与思考[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5):139-146.黎煦、刘华,2016.同胞数量与教育获得的­性别差异[J].人口与经济(3):19-29.

李庆海、李瑞博、李锐,2014.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模­式与留守儿童学习成绩 —— 基于广义倾向得分匹配­法分析[J].

中国农村研究(10):4-20.

李忠路、邱泽奇,2016.家庭背景如何影响儿童­学业成就?—— 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家庭­社会经济地位影响差异­分析[J].

社会学研究(4):121-144.

吕利丹,2014.从“留守儿童”到“新生代农民工”—— 高中学龄农村留守儿童­学业终止及影响研究[J].人口研究(1):

37-50.

吴愈晓,2012.中国城乡居民教育获得­的性别差异研究[J]. 社会(4):112-137.

伍德里奇,2016.横截面与面板数据的计­量经济分析[M].胡棋智、胡江华、王忠玉,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562.

谢宇、胡婧炜、张春泥,2014.中国家庭追踪调查:理论与实践[J]社会(2):1-32.

谢宇、谢建社、潘番,2013.教育公平视野下的异地­高考新政思考[J].复旦教育论坛(5):74-80.杨菊华、段成荣,2008.农村地区流动儿童、留守儿童和其他儿童教­育机会比较研究[J].人口研究(1):11-21.袁梦、郑筱婷,2016.父母外出对农村儿童教­育获得的影响[J].中国农村观察(3):53-63.

张月云、谢宇,2015.低生育率背景下儿童的­兄弟姐妹数、教育资源获得与学业成­绩[J].人口研究(4):19-34.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课­题组,2008.进城务工农民随迁子女­教育状况调研报告[J].教育研究(4):13-21.

DAVID MCKENZIE & HILLEL RAPOPORT,2011.Can migration reduce educationa­l attainment?Evidence from Mexico[J].

Journal of Population Economics,24(4):1331–1358.

W. LLOYD WARNER & LEO SROLE,1945 .The Social Systems of American Ethnic Groups[M]. New Haven,CT:

Yale University Press.

(责任编辑:李春丽)

 ??  ??
 ??  ??
 ??  ??
 ??  ??
 ??  ??

Newspapers in Chinese (Simplified)

Newspapers from 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