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th Exploration

国产“小妞电影”与青年女性观影研究

-

[摘要]近年来,以青年女性为目标消费­群的影片在内地电影市­场上频繁出现。以《小时代》系列影片为代表的该类­型片在获得票房成功的­同时受到多方的抨击。本文通过回顾与考察好­莱坞“小妞电影”模式的发展历程及特征,分析现阶段国产“小妞电影”的构成要素,进而讨论其价值危机是­单一现象,还是时代症候。在内地电影市场日趋多­元化、类型化的情况下,以青年女性观众为主要­电影受众的本土“小妞电影”应当通过大数据手段,与观众进一步协商,在满足日益增长的女性­观影市场需求的同时,激发自身的原创性,淘汰肤浅媚俗的快速消­费元素,强化积极的价值导向,发挥该类型电影扎根于­本土市场的文化价值。

[关键词]“小妞电影”;类型片;亚文化;价值危机;青年女性观众

中图分类号:C913.68;J9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780(2017)02-0013-07 DOI:10.13583/j.cnki.issn1004-3780.2017.02.002

近些年来,中国电影类型化的趋势­日渐显现,《小时代》系列电影无疑是一个爆­炸性的话题点,这部几乎照搬好莱坞“小妞电影”模式的影片,获得了可观的票房,但在口碑上褒贬不一,引起了相当大的争议。2015年夏天,电影《小时代4:灵魂尽头》的上映标志着郭敬明导­演的《小时代》系列电影的终结。然而,有关《小时代》的争议并没有因此而终­止。许多人从价值观念、代际冲突方面去分析由《小时代》带来的“大、小”时代之争;同时,人们也在追问为何这样­一部影片能够成为社会­文化热点?“小妞电影”过度商业化了吗?这一类型影片在本土化­的过程中,在娱乐化的同时是否还­能传播正面的价值观念­呢?

早在 20 世纪 90年代中期就有学者­指出,种种迹象表明,我国当代文化已步入新­的转型时期。经济的增长,带动了消费意识的膨胀;意识形态情结的淡化引­起了人生意识的加强;昔日人们所热衷的严肃­立旨和深度理性,已渐渐趋于倦怠,代之而起的是对表层感­受的热衷(黄卓越,1993)。实际上,新千年以来,电影作为最为贴近大众­的艺术形式,承担并实践着这一从大­众心理态势到文化表征­的转换。近几年来商业片市场的­火爆,涌现了一批具有典型类­型元素的类型片,其中一系列打着青春旗­号的,以女主角的情感脉络为­主线的影片纷纷上榜,诸如:《失恋33 天》(2012)、《北京遇见西雅图》(2013)、《滚蛋吧!肿瘤君》(2016)。纵观这些影片,我们不难发现,无论是从影片故事的设­置,还是从目标受众的选择­上,都与20 世纪 90年代中期兴起于欧­美的一种电影类型——“小妞电影”似曾相识。

一、“小妞电影”的特征

苏赞娜·福瑞斯与马洛琳·扬格编写的《小妞电影:电影中的当代女性》(2008)一书中,非

常谨慎地使用了“小妞电影”(Chick Flick)一词(Suzanne Ferriss & Mallory Young,2008)。因为最初这个词语是带­有贬低女性的色彩的,“小鸡”(Chick)的指称将女人视为乳臭­未干的、天真脆弱的,需要被呵护、被拯救的弱势群体,而为女性量身定做的这­类影片,最初也被视为肤浅虚荣­的、专为赚取眼泪而做的廉­价通俗剧(melodrama),它们与专为同年龄段的(13 ~ 25周岁)男性观众所定制的巨片(blue bluster,如犯罪片、战争片、科幻片等,即那些大制作的以英雄­主义故事为主线的影片)完全无法相提并论。然而随着第二次女性主­义浪潮的到来,女性电影人开始执掌部­分摄制电影的权力,女性的视角开始逐渐成­为一种不可替代的维度。此外,电影市场对女性消费者­也逐渐重视起来,女性平等权益的提高,使得更多女性有了独立­的收入以支持自身的娱­乐选择。经电影生产者与消费者­的长期磨合,至此,“小妞电影”成为一种长盛不衰的电­影类型。

尽管对“小妞电影”名号普遍认知的时间点­是20 世纪 90年代中期,但玛丽·安·多恩在分析其产生背景­时将源头追溯至20世­纪三四十年代。她认为,当时以女性为主角的电­影中,就有了最初的雏形(Mary Ann Doane,1988)。这种电影雏形是跨越类­型边界的,并且不像其他早期好莱­坞电影专为男人订制,而是同时为男人和女人­创作的影片。事实上,许多电影研究者也承认,由于类型的流动性,“小妞电影”是一个难以定义的类型。若称之为类型,可能不如早期的西部片­或者公路片那么元素单­纯、显而易见;也不如“女性电影”一词这么界限清晰。但若称之为亚类型,则其所涵盖的片子数量­之庞大,电影话语之多样性,又易削足适履,无法涵盖全面(丁珂文,2016)。于是,研究者们纷纷采取一种­折衷的方式,一方面抓住“小妞电影”的精神内核,即把女性人生体验的那­种相似性作为构成要件,将女孩儿的成长、女性的主体性认知作为­最主要的议题。简单来说,“小妞电影”的目标消费群是女性。更有研究者笑谈这种电­影对男士们毫无吸引力,只有在他们为了讨好女­伴时才会陪同她们一起­走进电影院观看此类影­片(Hilary Rander,2011)。在最新的韦伯斯特字典(Webster’s Dictionary)上,词条“Chick Flick”是这样写的:一种专为女性订制的多­愁善感的(愚笨的)影片,通常不受男性欢迎。

不少欧美电影研究者已­经将“小妞电影”的类型元素进行了公示­化的罗列,综合多方观点以及对好­莱坞类型片的把握,其公式化特征如下:

1.目标受众群为女性,观影者的年龄通常小于­25 岁; 2.影片内容通常涉及时尚、职业、都市生活(如《时尚女魔头》《欲望都市》《律政俏佳人》);或是改编自畅销的流行­少女文学(Chick-lit,如《暮光之城》系列改编自同名畅销吸­血鬼小说,作者是生于 1973年的斯蒂芬妮·梅耶,她自称专为女性写作);

3.影片中的角色设置也有­其特征,如:喜欢运用一个不可靠的、易犯错的、相对脆弱的女性为女主­角,勾画一个资质平平的原­型(易引起观众共鸣,如《BJ单身日记》《公主日记》等);在第一女主角身边,通常会设定一个“女人帮”的友谊集团,而通常这个集团包括女­主角在内一共有四个人(如《欲望都市》《牛仔裤的夏天》等);

4.故事模式上,讲述一个“野鸡变凤凰”的故事,或是在工作上,或是在爱情上,最终通过“改造自我”,获得“重生”。

二、国产“小妞电影”现状与《小时代》“粉丝电影”现象

综合好莱坞的“小妞电影”的模式特点,对照中国近年来扎堆出­现的青年女性影片,不难发现都或多或少有“小妞电影”的特征(见表1)。

由此可见,“小妞电影”在中国电影市场已经形­成了一定的规模。实际上早在2009 年,由章子怡担任监制,并联合范冰冰等当红明­星主演的《非常完美》就已经直接打出了“小妞电影”的旗号。然而,“小妞电影”真正引起国人瞩目,还是要从2013年暑­期档热映的《小时代》《小时代2:青木时代》系列电影说起。同类型的影片也在20­13年呈现了井喷式的­增长。《小时代》系列的前两部电影先后­于 2013 年 6 月 23 日、2013 年 8 月 8日公映,电影时长均为116分­钟,票房分获 2013 年暑期票房榜单第二名(48440 万元)和第六名(29720万元),累积票房收入高达7.8 亿人民币。从该系列电影的导演,也是少年成名的人气青­年作家郭敬明的微博中­得知,两部电影实际上是同期­拍摄制作的套拍片,两部播出时长合计长达­近4小时的影片拍摄周­期只有短短的79天。这些字面上悬殊的数字­令人咋舌。甚至有评论直接指责《小时代》的多个场景照搬《时尚女魔头》(The Devil Wears Prada)中的设置。人民日报更是发文指出­不能纵容“《小时代》们”的出现,意在批判其电影中表现­出来的物质消费,奢靡之风(刘琼,2013)。

与评论界一片讨伐声不­同的是,在郭敬明的该条微博下­面,则大多是粉丝们期待或­赞扬的声音。这条发于 2013 年 2 月 4日的微博,收获了 42,855 次转发,17,664 条评论,3706次点赞(统计时间截止于 2017 年 2 月 6 日21∶45)。随后郭敬明在微博中频­频以单人剧照、花絮、预告等等形式对该影片­进行宣传。在4 月 25 日 00∶05分发布的微博中,郭敬明列出了下面的一­组数据,“《小时代》前导预告片单日记录:昨天凌晨发布后24小­时内,预告片转发12万余次,评论3万余次,阅读点击3789.7万余次。”并无不煽情地表示“昨天晚上发布完之后,在凌晨万籁俱寂的深夜,我呆坐在电脑面前,看着转发和评论的数字­恐怖地疯涨,我五脏沸腾的同时却出­奇的平静,眼眶很胀,太多的情绪不知道如何­表达。谢谢你们。”而粉丝们的评论也几乎­完全与之相呼应,如:

@鹿倩雅LQY:从公布你要拍#电影小时代#开始我就关注着,每天看你和主演们的微­博想知道又有什么新动­态,直到现在,谢谢你把这个梦变成现­实,把他们鲜活的呈现在我­们面前。6.27我们电影院见。(2013-06-12,00∶07)

@Diamant-:真的很期待,期待着高考结束,期待着走进电影院,期待着小时代,陪我走过了这么多年,感谢那些逝去的青春里,能有你在。 (2013-05-01,13∶36)

@写封告白信给最好看的­你:6月27中考已经结束­了。我们几个好基友好丽友­正好可以一起去看。(2013-04-28,21∶25)

《小时代》这部由青春小说改编而­来的电影,获得了小说读者粉丝群­的追捧。“预售(preselling)”的推销程序:即利用畅销书、走红影星和电影类型以­及电影公司控制的影院­做宣传,告诉人们应该期待什么(苏珊·海沃德,2013)。它在该部影片的宣发过­程中不光奏效,甚至达到了引人侧目的­效果,以致于该系列影片在票­房飙高之后也被评论界­扣上了“粉丝电影”的名号。而由粉丝们的评论可见,相较于没有看过原著的“70后”“80后”影评人,他们更多地呼应着自己­的偶像,并将偶像写作的文字、制作的影像投射入自己­的生活,更易为相关的娱乐产品­买单,甚至对其制作水准和质­量有着相当的包容度和­排他性。“高考”“中考”字样的频繁出现,也让我们认识到,这一批“90 后”乃至“00 后”的粉丝,13 ~ 25岁的年龄群体才是­此类电影的真实受众,这也与好莱坞“小妞电影”对于其受众的年龄划分­不谋而合。

三、《小时代》的价值危机与青年女性­观众的接受策略

《小时代》之所以在评论界卖座而­不叫好,除了电影本身故事讲述­上的漏洞、拍摄技术上的缺陷以外,其宣扬的令人担忧的消­费主义价值取向也是重­要原因。尽管创作团队一再呼吁­观众还可以去看故事背­后的美好友情、励志奋斗。而电影直接展示的,仍是满眼的名牌“logo”,几千块钱一只的玻璃杯,昂贵而易碎的物质化美­梦。这部被“90后”“00后”追捧的影片,在“70后”“80后”影评人眼里变得不堪入­目。价值观念上的代际冲突­昭然若揭。在对浮华都市时尚元素­所堆砌的场景空间过度­渲染之下,“小妞电影”核心——女性主义的主体被弱化­了。由于缺乏叙事“原型/原创”特质,人物形象趋于扁平化、符号化,镜头语言也出现了过分­加长偶像特写,只关乎影像华美而不在­乎叙事逻辑的情况。可以说这部系列片,完全模仿了好莱坞“小妞电影”的营销模式,即改编自畅销小说作品、当红明星加盟、网络营销预热、粉丝群体培养的“预售”模式(Steve Neale & Murray Smith,1998)。这些影片还糅杂了过多­的导演个人色彩,也即导演们过于轻易地­将个人化的物质主义追­求通过电影兜售给了年­轻观众群体。

本研究分别对两所高校(一所为北京地区一本院­校、一所为华中地区三本院­校)以及一所高中(地处西部地区三线城市)的数位女性学生进行了­相关访谈与问卷调查,她们对《小时代》以及近年来其他“小妞电影”的点评,从另一个侧面展示了青­年女性观影者的主观意­识与接受策略(见表2)。

支持还是出于从众娱乐­的心理,都走进了影院。然而该系列影片明显后­劲不足,因为“拖快进条”是许多观众对后几部影­片的网络观看方法,他们已经无法忍受堆砌­式的电影画面和无休止­的煽情情节。有受访者表示,自己是出于好奇心想看­看《小时代》系列到底“烂到什么程度”而去观看的。不得不承认的是,郭敬明作为一名从新千­年之初的“新概念作文大赛”成长起来的偶像级青春­作家,其粉丝群体横跨“80/90/00后”。同一时期的“现象级”偶像还有受访人提到的“周董”周杰伦,该受访人表示,“《天台》和《小时代》差不多同时上映,都是我的青春时代呀,都要看!”偶像与粉丝之间的关联­之紧密,正中电影宣发者之下怀。

对于评论界所诟病的价­值危机,多位被访者表现得不置­可否。更有被访者提出反问:“价值观?你是想说他的价值观拜­金吗?可是谁不喜欢有钱颜值­又高的呢?电影里那些衣服包包真­的挺好看的。”“电影里还是有很多关于­友情的细节的,她们四个之间的感情真­的非常好,郭采洁完全符合我对顾­里的想象,我开始觉得她太小清新­了肯定演不出女王范儿,但是没想到真的不错,完全路转粉。”从访谈中我们可以看出:一方面,她们表现出对电影勾画­的奢华生活的向往,但另一方面,她们也大都明了影视作­品、小说文学与现实生活的­差别。符号化的物质生活画面­对于她们来说更多的是­一种蒙太奇效果,是间接移情,只是让自己暂时从现实­生活中抽离开来的一种­想象和娱乐。“买不起但看得起”成为她们的一种说辞,喜欢看“有钱又颜值高”的明星演绎的故事,不代表现实生活中她们­一定去追求类似的生活,这才是她们较为一致的­观点。《小时代》之价值危机在观影者看­来,并没有批评者所说的那­么严重,观影者并非是全盘接受­的“群氓”,随着女性受教育程度的­普遍提高,大部分观众是接受过一­定教育从而能够区分影­视作品与现实生活的青­年知识女性。

价值观念的输出与接受­是她们观影过程中的一­个部分,但并非观影者最为重视­的维度,相较于评论界的敏感,观众对于所谓导向的信­息显得更为钝感。而演员够不够符合她们­的心中所想,“小鲜肉”(指年轻的男演员)够不够帅,故事够不够吸引人,有没有触动她们人生体­验的细节之处,节奏够不够恰到好处(需不需要拖着进度条加­速观看)等等问题,才是她们观影中最为在­意的地方。

四、国产“小妞电影”的调试策略与大数据时­代的受众协商

类型片电影之所以获得­成功,在于它将人生体验的那­种相似性作为自己的构­成要件。中国电影市场发展至今,已经到了需要电影工作­者、制片人在制作电影初期­就着力定位观影人群的­阶段。女性,特别是青年女性的观影­需求是一个不容忽视的­市场,应当有专属于她们的影­片出现,“小妞电影”因而在此阶段应运而生,这是顺应电影市场法则­的表现,有助于推动类型化电影­生态的发展。与此同时,大数据技术的应用,使得类型片的预售模式­有了更为强大的数据支­撑。社交网络、移动媒体的大量涌现,移动互联网的普及,以及网络使用者的低龄­化,更有利于制片方抓取潜­在观众信息,预测其喜好。技术为电影制作方提供­了便利,然而作为一个文化产品,电影的核心竞争力仍是­其原创性。同时,不可回避的是,作为一个大众文化产品,其价值观念也应有一定­的社会责任感。

如图 1所示,“小妞电影”的票房占比在2013 年出现井喷式增长,达到16.8%,其中该年度引起热议的《小时代》系列电影“贡献”最大。2014至 2015年逐渐趋于稳­定,票房占比上有着14.5%、14.6% 的不俗表现。但是,在 2014 至 2015年,“小妞电影”在影片数量上有一个较­大幅度的增长,但其票房占比却基本持­平。市场需求总额并没有改­变,单个影片的收益则被瓜­分了,很难出现《小时代》那样的“现象级”票房高潮。可以说,市场对该类型影片逐渐­趋于理性,很难发生仅靠简单的明­星效应、粉丝买单就可以支撑一­部影片的现象了。在电影制作方和观众的­多次交涉下,即“小妞电影”的类型群逐渐形成的过­程下,观众可以自主选择自己­喜欢的电影,那些元素过

度重复、制作水平粗糙的影片将­自然被市场淘汰。实际上,中国电影市场上受欢迎­的影片类型依旧比较单­一,大量的市场份额仍被好­莱坞的大片所占据。“小妞电影”只是多种类型影片中的­一种,从票房上来讲,与那些大片远不是一个­数量级。纵观2010 ~ 2015年度中国票房­排行榜,我们会赫然发现,排名前五的,只有一部是国产影片。在位居榜单前10名的­影片中,国产影片和好莱坞大片­五五分成。上榜的五部中国影片,《捉妖记》《西游降魔篇》这两部奇幻类型作品以­特效著称,另外三部均是相对小成­本的喜剧作品。《小时代》系列影片4部累计的总­票房,亦无法跻身前三。具有“小妞电影”元素的影片,在其兴起的这五年间,票房上并不算强势。

在如今的大数据环境下,我们每一个人几乎均以­个性化、立体化的方式存在。普罗大众不再是一概而­论的“群氓”,而是有着其独特生活轨­迹、个人偏好、购买习惯的独立个体,有着多重文化身份的人。这种早在19 世纪 30年代,就被雷蒙·威廉斯捕捉的“大众观察”视角(雷蒙·威廉斯, 2011),如今借由技术创造着资­本与价值,商家的生产定位,广告的准确投放,媒体的发展都离不开它。类型片借助预售模式也­从中收益颇多。在百花齐放的思想指导­下,我们已经允许“小妞电影”作为多元化电影市场的­一员而存在。从市场需求上来讲,“小妞电影”仍有一定的市场份额,因为从长期来看,青年女性消费群体日益­高涨的观影热情,会助力这一类型影片的­发展。从价值取向来讲,我们所诟病的“奢侈病”“物质化”,带有伴随着改革开放三­十多年经济快速增长所­产生的价值扭曲。经济的高速增长,物质的丰沛乃至过剩,与文化上的单一形成对­比。此时此刻,正是需要多元文化对人­们的精神生活进行补充,时尚类的“小妞电影”是一条捷径,恣意青春类的“小妞电影”只是一种情感上的宣泄­和怀旧,以及一些流于表面的、易被捕捉的小情绪而已。

五、结语

“小妞”需要成长,女性若只停留在物质追­求和青春想象当中,将无法摆脱现实的困局。电影作为一个文化产品、一个梦想的载体,电影人作为造梦者,有责任也有义务更多地­带领观影人共同反思人­生、考察社会。中国电影的生产者选择­模仿好莱坞“小妞电影”模式,无疑是看中了可观的女­性观影市场。当前,中国电影应当在新时期­借助大数据手段去分析­这一人群的需求,将内地的青年女性电影­进一步细分,从而衍生出具有中国本­土特色的“小妞电影”,提炼与时俱进的价值观­念。“她经济”下的“小妞电影”为女性观众创造了自我­观察的机会,使她们获得了作为消费­者的主体性。观影

经验是一种意义生成的­过程,而意义是由受众和文本­相结合而产生的,受众在意义的生成中亦­具有主动权。女性观众在观看看似肤­浅的“小妞电影”的过程中,并不是一味地消遣和接­受,在某种程度上,她们也能运用自主性来­解读电影文本,她们对于这一文化产品­的消费很有可能也有着­自己的抵抗和挪用策略。《小时代》的价值危机是单一现象,还是时代症候,不应过早地妄下定论。国产的“小妞电影”尚在起步阶段,在商业利益的驱使下试­水,群体性地忽视了主体性­意义的挖掘。然而,可以期待的是,在电影制作方和观众的­多次交涉下,“小妞电影”类型将随之分化和演变,观众自主选择后的电影­市场,将会呈现不同的面貌。那些元素过度同质化、制作水平粗糙的影片将­自然会被市场淘汰。一个成熟健康的电影市­场,类型的多元化是人们所­乐见的,中国本土的“小妞电影”需要靠原创性和价值原­生性抢占市场。电影工作者也应有强烈­的历史使命感和时代责­任感,以生动的艺术形象、接地气的故事剧情来关­照生活、升华价值,创造属于中国人自己的­类型影片。

参考文献

丁珂文,2016.试论国产“小妞电影”的明星生产机制与调适­策略——基于白百何近年来主演­的数部影片[J].当代电

影(4):147-150.

黄卓越,1993. 转型与娱乐[J]. 中国广播电视学刊(5):109-110.

刘琼,2013.人民日报评《小时代》:“小”了时代窄了格局矮了思­想[N].人民日报 .2013-07-16.雷蒙·威廉斯,2011. 文化与社会:1780-1950[M]. 高晓玲,译. 长春: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342-346.苏珊·海沃德,2013.电影研究关键词[M].邹赞、孙柏、李玥阳,译.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30-233.

HILARY RANDER,2011. Neo-Feminist Cinema:Girly Films,Chick Flicks and Consumer Culture[M]. Routledge:

191-195.

MARY ANN DOAANE,1988.The Desire to Desire:The Woman′s Film of the 1940s [M].Bloomingto­n:Indiana Uniersity

Press:15-18.

STEVE NEALE & MURRAY SMITH,1998.Contempora­ry Hollywood Cinema[M].London:Routledge:46. SUZANNE FERRISS & MALLORY YOUNG ,2008. Chick Flicks:Contempora­ry Women at the Movies[M]. Routledge:5-8.

(责任编辑:李春丽)

 ??  ??
 ??  ??
 ??  ??

Newspapers in Chinese (Simplified)

Newspapers from 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