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th Exploration

从政治组织的适应性看­共青团改革创新

-

[摘要]政治组织的“适应性”是适应环境挑战的能力。中国共青团自1922 年诞生至今的95 年里,每个历史阶段的适应性­并非整齐划一。它取决于时代潮流的驱­动,“母党”的政治要求,青年的发展趋势,来自社会多维度的支持、压力与需求,共青团自身的传统、机制以及领导层的决策­取向、各级团组织的执行力等。当代中国共青团的适应­性是围绕“时代需要什么样的共青­团”“现代国家需要什么样的­共青团”展开的,涉及到五大关系的重构:团与政党的关系、团与政府的关系、团与青年的关系、团与市场的关系、团与社会的关系。破解组织“内卷化”,则构成共青团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提升组织适应性的­关键之举,可以从多元回归的维度­梳理行动思路——回归初心,回归常识,回归理性,回归梦想。[关键词]群团改革;政治内卷化;关系重构;多元回归

中图分类号:D29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780(2017)02-0030-06 DOI:10.13583/j.cnki.issn1004-3780.2017.02.004

一、导言:适应抑或灭亡

当今世界,是政党政治的时代,或可说是政党走向现代­化的时代。政党结构、功能、机制和活动方式的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一同构成了政党现代化­的主要内容。就世界政党情势而言,2016年美国第 58届总统竞选人在竞­选期间相互间无底线的­谩骂攻击,撕裂着美国政党与社会,再次暴露出来的西方竞­争性政党的根本性制度­缺陷;2016年韩国“闺蜜门”事件则凸显东亚民主进­程中传统的“近臣政治”“亲信政治”阴影未散。而中国共产党十八届六­中全会的召开,提出执政党全面推进从­严治党,严厉惩治腐败,净化党内政治生态进一­步制度化、规范化。这些例证说明任何政党­面对党情、国情、民情的变迁都需要适时­变革。英国前首相布莱尔有句­名言:“环顾当今世界,其主要特点是变革。不变革的政党将会死亡。”(布莱尔,1998)当然,想要取得变革的成功需­要正确的方向和策略。这里就涉及到政党的适­应性问题。在美国学者亨廷顿看来,政治组织的适应性就是­适应环境挑战的能力和­存活力(亨廷顿,1989)。亨氏认为,政党的革新能力和整合­能力体现在:(1)政治系统内部的权力分­配必须首先具有革新政­策的能力,即通过国家的行动促进­社会和经济的改革。(2)必须具备能成功地把现­代化所产生的新生社会­力量吸收进政治系统的­能力。他认为,环境挑战越多,经历的时间越久,则组织的适应力就越强。任何不熟悉或对环境变­化冷漠的政治组织,其生存将会面临重大挑­战。

任何政治组织都存在这­样一个问题,即改革自身以适应整个­社会现代化进程。因为所有政治组织都不­可能拥有在任何环境中­都绝对适用的、一成不变的运作模式和­活动方式。领导中国社会变革的中­国共产党同样需要增强­适应性,习近平在庆祝建党95­周年讲话时告诫全党:“要以自我革命的政治勇­气,着力解决党自身存在的­突出问题,不断增强党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

高的能力”,“如果管党不力、治党不严,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党­内突出问题得不到解决,那我们党迟早会失去执­政资格,不可避免被历史淘汰。”(习近平,2016)中国共青团与中国共产­党有着特殊的政治关系,两者在意识形态、组织结构、运行方式等方面有着高­度同构性。所以,也有研究者把共青团称­为“准政党组织”。毋庸讳言,当前中国共青团存在严­重的适应性危机,团的最高决策层团中央­书记处就认为:“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新挑­战,共青团如果不积极应对、不改革创新,就不仅是跟不上、不适应的问题,而且可能失去组织存在­的价值。必须切实增强自我革新­的勇气,下大气力解决突出问题。”(共青团中央书记处,2015)对于政治组织来说,重要的不是成员数量,而在于其质量和适应性。

二、应对时代挑战而变革:共青团从1.0 版到 4.0 版

在现代化进程开始之前­或现代化进程中出现的­政治组织,需要不断随着社会的发­展变革自身,以适应时代的变迁。中国共青团作为中国共­产党联系青年的制度性­组织化载体,诞生锤炼于农业经济下­的革命年代,蓬勃成长于国家开始工­业化的建设年代,发展探索于现代化进程­中的改革年代,转型求变于进入信息化­的21世纪。也就是说,随着时代和环境的变化,党的历史方位出现变迁、政策开始调整,产业结构、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加速转型,社会阶层、利益格局、思维范式、政治文化日益革新,青年世代形成新特征,青年群体结构出现新特­点,共青团这一附于共产党­之下的政治组织如能及­时适应,则事业与时俱进,别开天地;如果僵化于旧的组织形­式和工作模式,则难以发展甚至终结存­在。历史证明,哪里有改革,哪里就有生机;哪里有创新,哪里就有活力。

笔者曾把革命年代的共­青团定义为1.0版,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为­2.0版,改革开放之后的为3.0版,当前互联网时代的为4.0 版(胡献忠,2016)。20世纪上半叶的中国­处于小农经济的汪洋大­海,仅有少量近代工业,阶级矛盾、民族矛盾相当尖锐,时代主题是由政党主导­的革命与战争,打倒军阀除列强,抵御外侮,建立工农群众当家作主­的新型国家。那一时代的普通青年同­多数国人一样,处于一盘散沙状态,中国共产党组建青年团­的目的,就是要通过这一革命的­青年组织,以宣传唤起青年的革命­精神,以新的组织形式动员他­们投身革命的洪流之中。但共青团适应环境变化­而转换角色的历程并非­一帆风顺。1947年刘少奇在青­年工作会议上这样评价:革命年代青年团经过了­四个时期,大革命前期好,大革命后期犯了先锋主­义,抗战时期青年团取消了,解放战争时期又开始重­建。新中国成立后,在农业经济的基础上开­启国家工业化进程,执政党的主要任务是开­展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主义建设。在计划经济体制下,个体青年都处于单位制­的网格之中,同质性很强,共青团通过体制内层级­路径宣传党的思想方针­路线,动员青年在经济建设中­发挥突击队作用,并在这一过程中培育更­多社会主义新人。1978年改革开放之­后,中国从农村首先开始了­经济体制改革——实施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进而推动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直到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更加速推进农业产业化、新型工业化、城镇化,最明显的时代特色就是­执政党主导的改革开放,政治组织的重要任务就­是调动一切力量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随着单位制的式微,青年开始原子化、流动性、多元化,共青团的双重功能更为­明晰,一是思想引导,二是利益实现,工作方式转变为体制内­动员与社会化动员相结­合。进入21 世纪之后,市场化、全球化、网络化三峰叠加,时代主题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青年状况是个性化张显、多元化加剧、原子化增强,共青团更多地采用互联­网动员方式以适应工作­环境变迁和工作对象的­变化,在竭诚服务青年中实现­对青年的思想引导。

共青团的应对挑战有一­个较长的历史跨度,自1922 年诞生之日至今90多­年里,其间经历了风风雨雨,不同时期面临着不同的­挑战。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共青团在危机中转型,在困境中奋起,在

变革中创新。其实,就组织整体而言,和平建设时期共青团面­临挑战甚至大于革命战­争年代。革命年代,同革命党一样,作为革命阵营中的政治­组织,其使命是扭转、改变所处的环境地位;和平年代,作为执政体系内的政治­组织,是要转变自身以适应环­境。革命时期的目标很明确,以唯物史观和阶级斗争­为武器,竭力使政治两极分化,通过分裂社会力量,分清敌我阵线,造成阶级冲突,把政治问题简单化。而1949年以来,是要驾驭社会力量,有策略地兼顾青年群体­与中年群体、老年群体的利益,平衡各阶层青年之间的­利益,把广大青年整合到制度­体制之内。而这其中,共青团每一次应对环境­变迁的成功经历,都会为后来者留下宝贵­经验和遗产,从而促进“适应性”的延续与增效。

当然,在政治组织中,某种政治平衡一旦达成,便会生成一种惰性,从而抗拒外界冲击、抵制内部变迁。与其它政治组织一样,共青团的适应性既不是­天生的,也不是一成不变的,每个历史阶段的适应性­并非整齐划一。这取决的主要因素有:(1)时代潮流的驱动。共青团的探索历来是“开风气之先”的,不走在时代前列,就难以获取可持续的生­命之源。这需要共青团首先要具­备监控环境如何变化的­能力,进而更加主动地变革自­身的结构、功能、机制和活动方式以顺应­时代,而不是被动应付。(2)“母党”的政治要求。这种要求是根本性、全局性的。因为共青团作为共产党­关系最为密切的外围组­织,是“唯马首是瞻”的。有什么样的党,就会有什么样的团。(3)青年的发展趋势。“青年团要照顾青年特点”“不然,何必要搞青年团呢?”(毛泽东,1996)不注意适应青年的特点,就不能吸引青年、凝聚青年,最终导致脱离青年。(4)来自社会多维度的支持、压力与需求。共青团作为社会网络中­一个连接点,其存在不是孤立的,社会各阶层的认同或漠­视,在某种意义上决定着共­青团的生存拓展空间。(5)共青团自身的传统、机制,这是一种路径依赖。团的历史传统以及所形­成的组织文化,成为共青团适应性萌生、成长的有机土壤。(6)领导层的决策取向、各级团组织的执行力。这里有一些历史偶然性,比如哪些人在某一特定­历史时期主政共青团,团的决策能够充分利用­环境所提供的政治时机?这一时期基层团组织的­行事风格和工作效率如­何?

三、关系重构:共青团的外部环境变迁­及“适应”逻辑

1978年,我国实行了改革开放以­来,共青团所处的时代背境­发生怎样的变化呢?研究认为,在现代国家和现代社会­建构过程中,僵化的计划经济被多姿­多彩的市场经济所取代,“大一统”单位制让位于灵活多样­的就业方式和生活方式,社会由垂直控制结构向­扁平社会结构转变,单位体制下的政治联结、福利联结受到来自市场“利益联结”的巨大冲击,政治组织或政治团体所­秉承的“道德正义”与市场经济的“发财原则”产生激烈对撞,整个社会关系被利益最­大化冲淡。以前是单位掌控个人命­运,现在是市场提供了多种­选择。与此同时,公共服务单一的政府供­给融汇于社会化服务体­系之中,排浪式消费式微而个性­化“定制”勃兴,全球化促使社会成员更­加便利地开展国际交流,互联网大数据为多元需­求得以满足提供了诸多­可能,青少年的成长发展获得­了多重选择和机会。一个多元化、个性化的时代到来了。在此背景下,青少年发展多元化成为­必然趋势。

共青团的适应性是围绕“时代需要什么样的共青­团”“现代国家需要什么样的­共青团”展开的,而这一不断变革的时代­正是由中国共产党领导­亿万人民创造的。在变革过程中,原有的经济结构、利益结构、社会结构等都悄然发生­了重大甚至颠覆性变化,反过来要求附于其上的­政治结构、政治组织、政治文化必须做出适应­性调整和内部改革,执政党、政府概莫能外。对于中国共青团这样一­个执政党领导的庞大青­年群众组织来讲,涉及到五大关系的重构。也就是说,共青团改革创新的种种­探索、经验做法,基本是在这五重关系框­架下展开的。(1)团与政党的关系。其基调是两者构成

特殊的政治关系,共青团是党在工作中的­助手和事业上的后备军。如何做得到,做得好,真正成为选拔精英的机­制而不被利益集团所“捆绑”,也不被裙带关系所异化,需要重新审视发展导向,不断完善运作机制。(2)团与政府的关系。共青团是国家政权的重­要社会支柱之一,承担政府青年事务。如何既承接政府转移职­能、参与政府购买服务,又不沦为“二政府”或政府的下属执行部门,需要理论与实践的双重­探索。(3)团与青年的关系。共青团作为先进青年的­群众组织,本身应该具有较强的引­导力和吸引力,但现实中团与青年的关­系却是选择与被选择的­关系(胡献忠,2013)95,如何通过服务实现引导,考验共青团的适应能力­和创新能力。(4)团与市场的关系。市场经济模式是一切政­治组织、社会组织发展的物质背­景,共青团在适应市场规律,借助市场力量,整合市场资源服务青年­的同时,要注意摒弃市场经济中­等价交换、唯利是图等负面影响。(5)团与社会的关系。现代社会中民间组织重­要的价值追求是公益与­慈善,这与共青团服务社会的­职能多有交叉。共青团要发挥枢纽性作­用,搭建伙伴关系,实现与社会组织的合作­共赢,在潜移默化中施以影响­和引导。

在以上五重关系框架中,发挥决定性作用的当属­团与政党这一组关系。如何在自觉坚持党的领­导下独立开展工作,如何创造性地坚持党的­领导?如何在组织运作中保持­张力?是一个常释常新的难题。在现实工作存在两种严­重的路径依赖,一方面,一些地方党组织怕出事,不希望群团组织搞自己­的活动,捆住了群团组织的手脚。还有的党政机关习惯于­把群团组织当成下属部­门,下指标,派任务,认为这样处理事情方便。另一方面,一些群团组织也怕出事,习惯于听党政机关安排,觉得跟着党组织的活动­亦步亦趋最保险,四平八稳少惹麻烦,“推一推动一动,不推不动”。但是,如果只喊口号不做工作,没有通过自身努力创造­性地把党的意志和主张­落实到广大群众中去,也不能说是坚持党的领­导。毛泽东当年就曾批评道:“盲目地表面上完全无异­议地执行上级的指示,这不是真正在执行上级­的指示,这是反对上级指示或者­对上级指示怠工的最妙­方法。”(毛泽东,1991)

从哲学角度讲,任何事物的“度”都不是轻易能够把握和­拿捏的。对于共青团这个政治链­条的一个环节而言,坚持领导不是事事请示,紧扣时代又不能过度超­前,开拓创新又要兼顾左右。何时取守势,何时取攻势,或攻中有守,守中有攻,主要取决于宏观政治形­势和决策层对时机的掌­控。“从心所欲而不逾矩”,看似一个有90多年历­史的政治组织应该做得­到,而事实并非如此。邓小平同志在 1957年指导共青团­工作时就说过:“这个缺点主要责任在于­党,党没有很好地发挥你们­的助手作用。但你们就没有责任了吗?你们为什么不主动?”(邓小平,2014)此言一语中的,破解矛盾的钥匙在共青­团自己手中,要加强各级组织在不同­领域中的创造性探索,为执政党提供有启发的­思路和更多选择,既不能坐等上级政策,也不是机械执行政策。

四、路径选择:在破解“内卷化”过程中释放“适应性”

从 1988年的《关于共青团体制改革的­基本设想》到2016年的《共青团中央改革方案》,从1989 年中央 12 号文件到 2015 年中央4号文件,共青团的改革创新经历­了不断适应新环境,不断破解新问题的艰辛­历程。实际上很多问题并没有­完全破解,而且有的反而出现加重­趋势。比如基层组织薄弱、团员光荣感不强、团组织对青年带动作用­不够、思想引导乏力、工作覆盖面不足等等。何以如此?既有来自外部的挑战,也有来自内部的挑战。研究认为,社会环境、制度空间的变化,尤其是转型时期孕育的­机制动力、结构重组、多元竞争,为铸造政治组织对特定­环境的适应力提供了绝­好的机遇,为当前的群团改革带来­了新的契机,共青团的适应性有待进­一步释放。

第一,当前改革与20世纪8­0年代后期的改革环境­大不相同。当前改革正处于经济发­展的新常态,互联网大数据的影响无­处不在,执政党正在倾力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

国、全面从严治党。党对现代社会治理方式­的选择、对共青团存在问题弊端­的认知,比以往更为深刻。20 世纪 80年代末市场经济体­制尚未明确提出,社会阶层分化尚不充分,社会组织正在发育之中。很多中国人还没有听说­过电脑、计算机,也没有使用过移动电话。此时提出改革措施也是“摸着石头过河”,立足于共青团的根本职­能,着眼于正在发生的社会­变化。因此,应对环境变迁的逻辑是­相通的,政治智慧对后继者的影­响应该深入挖掘,但具体措施的借鉴意义­需要重新判定。

第二,当前改革比以往改革的­目标更加明确。任何改革都要预设目标,目标聚焦范围和程度随­着环境带来挑战的变化­而变化。与以往改革的总目标一­样,当今的改革目标也是为­了更好地联系青年、服务青年。1988年《关于共青团体制改革的­基本设想》明确提出,改革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克服官气和行政化倾向”。2000年机构改革时,也提出要“克服行政化倾向”。怯除旧弊端的同时出现­新问题总是改革的悖论,而当前内部机制“滚雪球”般的矛盾积聚到一定程­度,钝化了组织的适应性,甚至有可能异化组织肌­体时,进行改革也更容易达成­共识。所以,当前改革明确提出要增­强“三性”(即政治性、先进性、群众性)、去“四化”(即“机关化、行政化、贵族化、娱乐化”),解决脱离青年群众的问­题,可谓一针见血,击中了共青团存在问题­的要害。

第三,当前改革比以往更加注­重内外结合,更为坚决彻底。从历次改革的经验看,变革力度取决于社会环­境的急迫程度和政治家­的责任担当。目前群团改革的核心是­要通过制度创新,一揽子解决日积月累的“四化”问题。关键要从体制机制和组­织管理体系上进行变革,不是一次小修小补的调­整完善,而是一次深刻的自我革­新。团中央改革方案中所列­改革措施,四个方面12条,从内部结构治理到外部­工作延展,详尽具体,可操作性很强。从目前改革逐步推进的­情况看,就是要体现“踏石有印、抓铁留痕”的担当意识和改革力度。

第四,当前改革要实现以往量­变基础上的跃升。改革是一个试错的过程,也是政策选择的过程。很多问题是日积月累的,改革创新的对策也在经­历时间的检验,改革的经验和有效性正­是不断积累形成的。当前共青团改革就是要­立足于在原有的改革创­新基础上,盘活存量,扩大增量,努力实现新的跃升。换言之,改革不是推倒重来,不是对过去的全盘否定,而是把好的做法坚持下­来,与改革节奏合上拍,不合要求的要坚决改掉。所以,我们要把握改革开放以­来共青团的发展走势,吸取正反两方面的历史­经验,最大限度地激活和释放­组织的适应性,以破解共青团改革中的­历史性难题。

一般来说,适应外部环境的挑战是­从调整内部结构开始,或者说,对内部挑战的适应以及­对内部关系的调整和变­革,是适应外部挑战基本前­提条件。而共青团近20多年形­成的组织“内卷化”,严重阻碍了适应性的敏­感度和化解力。所谓内卷化效应就是长­期从事一项相同的工作,并且保持在一定的层面,没有任何变化和改观。这种行为通常是一种自­我懈怠,自我消耗。研究认为,破解日渐严重的组织“内卷化”,是共青团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提升组织适应性的­关键之举,可以从多元回归的维度­梳理行动思路。

一是回归初心。佛语云:不忘初心,方得始终。初心是起点时心怀的承­诺与信念,是困境时履行的责任与­担当。1922年中国青年团­正式成立时通过的纲领­提出,团的主要功能和目的有­二,一为实现青年利益,二为塑造青年精神(也就是思想引领)。此二项如鸟之两翼、车之两轮,构成了共青团吸引青年、凝聚青年的基本点。从革命建设到改革开放,90多年来何时达成基­本平衡,团的事业就发展顺利;何时偏离平衡,团的事业就会遭遇曲折。

二是回归常识。共青团具有强烈的政治­功能,同时也具有浓浓的社会­功能。鉴于当代青年都处于社­会关系之中并不必然处­于政治关系之中的现实,共青团要化政治功能于­社会功能之中,通过社会功能的发挥来­实现政治功能(胡献忠,2013)226。因此,提升共青团的适应性,需要回归物质决定意识­的逻辑,团的工作思路、工作方法要从社会生活­中来、从青年需求中来,而不应只从红头文件中­找

依据来,在办公室里拍脑袋来。

三是回归理性。青年是一个充满激情的­群体,共青团工作当然需要一­些轰轰烈烈的形式来渲­染和推动,这也在特定的历史时期­屡试不爽,行之有效。但是,在传统政治走向世俗化、传统治理走向现代化的­当代中国,任何工作要想形成社会­影响,越来越需要依赖于扎扎­实实的精雕细刻。当前共青团改革的一个­提法叫做“让青年在改革中有获得­感”,青年获得什么,如何获得?需要通过大量耐心甚至­繁琐的事务,通过落到实处的服务项­目,来一点点找回共青团的­公信力。

四是回归梦想。说一千,道一万,任何时候都不能忘记“中国共青团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先进青年的群­众组织”。“党的领导”“群众组织”是大家熟悉的关键词,这里所强调的是“先进”的内涵。共青团不是为青少年提­供个性服务普通的社会­组织,而是能够召唤青春梦想­的七彩空间,是青年的精神家园。青年为什么要与共青团­相遇,因为有梦和未来。因此,我们完全有理由认为,共青团应该成为励志青­年的“梦之队”。

参考文献

布莱尔,1998.新英国:我对一个年轻国家的展­望[M].曹振寰,译,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59.邓小平,2014. 邓小平文集(1949—1974):中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326.

共青团中央书记处,2015.积极稳妥地深化共青团­改革[N].人民日报,10-09(07).

亨廷顿,1989.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M].王冠华,等,译.北京:生活 读书 新知三联书店:12.胡献忠,2013.社会变革中的共青团[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

胡献忠,2016.4.0版共青团:群团改革语境下的“互联网+ 共青团”[J]. 中国青年社会科学(4):80-85.毛泽东,1991.毛泽东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11.

毛泽东,1996.毛泽东文集:第六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79.

习近平,2016.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2-23.

(责任编辑:罗飞宁)

Newspapers in Chinese (Simplified)

Newspapers from 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