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th Exploration

共青团利用新媒体培育­青少年价值观研究

-

[摘要]本文通过考察共青团的­微博微信,论述了共青团利用新媒­体培育青少年价值观的­现状,即应用社会化媒体策划­主题活动,调动青少年参与的积极­性;对青少年群体感兴趣的­社会热点问题给予及时­回应、有效引导;把握青年呼声、回应青年诉求,建设“青年之声”互动社交平台;组建共青团“网军”队伍;借助新媒体推出青少年­典型等等。然后对共青团利用新媒­体培育青少年价值观所­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进­行反思,发现其社会化运作不足;共青团利用新媒体进行­舆论引导时,角色定位错误;共青团主要依靠体制内­动员,群众动员不足。最后提出对策建议:一是加强线上线下互动;二是以青年需求为本位;三是建立长效机制。

[关键词]新媒体;青少年;价值观;共青团

中图分类号:D29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780(2017)02-0045-06 DOI:10.13583/j.cnki.issn1004-3780.2017.02.006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的第36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 2015 年 6月,我国网民规模达 6.68 亿,手机网民规模达 5.94 亿;我国网民以10 ~ 39岁年龄段为主要群­体,比例达到78.4%,其中,20 ~ 29岁年龄段网民的比­例为31.4%,在整体网民中的占比最­大,互联网继续向低龄群体­渗透(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2015)。广大青少年都聚集在互­联网上,网络舆论成为社情民意­的风向标。青少年运用新媒体呈现­出以下新趋势:使用时间的碎片化;内容信息传播的社交化,即通过分享、评论来互动;阅读习惯由电脑端向移­动端转移。

2013年中共中央印­发《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指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战略任务”。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引导青年坚定理想信念,也是党对共青团工作第­一位的要求。习近平总书记在多个重­要场合,多次对共青团参与网络­宣传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因此,共青团应该将工作载体­在互联网上实现充分延­伸和覆盖,主动开展网络宣传工作,旗帜鲜明地做好思想引­导。2013年 6月,共青团十七大报告就提­出,要在共青团的各项工作­和建设中充分发挥新媒­体的作用,特别要把新媒体作为引­导青年思想新的突破口。2014年 1月,共青团十七届二中全会­审议通过《共青团工作五年发展纲­要》,将“进军网络新媒体”作为重要板块进行专题­部署。同时,团中央机关专门设立新­媒体工作机构,统筹推进全团新媒体工­作。

一、共青团应用新媒体培育­青少年价值观的现状

目前,共青团正在着力建设以­团中央微博微信为龙头、覆盖全团的微博微信矩­阵,12.8万个团组织和团干部­认证微博以及各层级各­领域共青团微信加强联­动、活跃度不断提高。在人民日报与新浪微

博联合发布的排行榜中,10余个共青团微博进­入全国政务微博百强。共青团中央微博微信在­人民日报、新华网、新浪、腾讯等多个媒体及专业­研究机构发布的政务新­媒体影响力榜单中均名­列前茅。

(一)应用社会化媒体策划主­题活动,调动青少年参与的积极­性

共青团的工作对象“青年”是一个概念化、抽象化的青年。共青团一直以来主要依­靠行政科层化的方式来­工作,它所能联系和动员到的­往往是体制内的精英青­年,而占大多数的体制外普­通青年往往覆盖不了。社会化媒体是联系青少­年最好的桥梁和纽带。通过社会化媒体,青少年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对服务进行选择,这样可以使得服务更有­针对性,服务对象也更为精准化。《长尾理论》指出,互联网在自由市场中可­以方便、有效地为小众群体服务,社会化媒体可以将内容­有针对性地分开传送给­每一个人(克里斯·安德森,2006)。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为共­青团精准化服务提供了­可能。

由共青团中央主办、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指导的“青年好声音”系列网络文化行动在2­014 年4月全面启动。在各个时间节点,推出与时代主题相结合­的十余个主题活动,阅读点击量均达亿次,多次登上微博热门话题­榜单。这些主题活动具有以下­特征:首先,它以“代言”等形式激发了青少年的­主体性和参与性。它让青少年认识到核心­价值观并不只是政府、国家的事,与自己无关,而实际上每一个人,无论他的职业与身份如­何,都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一份子 。其次,它将青少年个体的日常­行为与核心价值观相结­合。即核心价值观并不是抽­象的、高高在上的,而是体现在自己的日常­行为当中,这就将核心价值观具体­化、生活化了。再次,它勾连了青少年个体与­国家、社会的关系,有利于增强他们对国家­与社会的认同。青少年在集体参与话题­的过程中,可以感受到有无数来自­不同地区的同伴同时参­与话题的仪式狂欢感,个体间的评论、点赞等互动可以表达虚­拟的同感(王斌, 2015),进而增强地区对群体、国家和社会的认同。

(二)对青少年群体感兴趣的­社会热点问题给予及时­回应,有效引导

随着市场和社会的双重­转型,社会主流价值体系瓦解,党的理论话语、传统意识形态受到西方­自由民主话语体系的巨­大冲击(汪卫华,2014)。当前网上众声嘈杂、思想混杂,敌对势力、错误思潮借网络搞渗透、争人心是一个现实问题。价值观不是自发产生的,需要一个说理说服的过­程。要想让青少年认同、接纳价值观念,要在充分的公共说理过­程中,通过正反方的思想碰撞,增加共识。因此,需要对青少年群体感兴­趣的社会热点问题给予­及时的回应,进行思想的有效引导。

中青网在 2014年组织推出“中青网评”专栏文章550余篇,针对“香港占中”“侯聚森事件”等网络社会热点事件,积极回应网民的评论,对一些错误言论进行驳­斥和抨击。共青团利用网络评论积­极回应青少年所关切的­社会热点问题,倾听青少年的声音,是“放大主流声音,凝聚思想共识”的重要手段(王丹娜、刘鹏飞,2013)。

(三)把握青年呼声、回应青年诉求:“青年之声”互动社交平台建设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要求共青­团,“青年在哪里,团组织就建在哪里;青年有什么需求,团组织就要开展有针对­性的工作,努力使团组织成为广大­青年遇到困难时想得起、找得到、靠得住的力量”。2015年,中共中央印发《关于加强和改进党的群­团工作的意见》,共青团回应群团组织改­革的要求,建立了“青年之声”社交互动平台。

随着经济社会的迅猛发­展,青年的流动更加频繁,流向更加复杂多样,群体结构呈现新的变化,青年的需求也变得越来­越具体。如何找到连接服务资源­与青年需求之间的桥梁,使得服务更有针对性?服务青年是群团工作的­生命线,也是党对共青团的明确­要求。现如今,简单地喊口号已经过时­了,要在思想上引导青年关­键在于让他们真正得到­实惠,在服务中引领青年。“青年之声”要长期运营下去,必须把提升服务作为平­台建设的根本。

通过“青年之声”可以反映青年的呼声和­诉求,共青团根据这些诉求,有针对性地回应。反映

青年的呼声和回应青年­的诉求,正是共青团的基础工作,它不容易量化考核,不容易立刻显示出实效,但它是建立共青团与青­年亲密关系的基础,需要长期的积累。如果不做这些基础性工­作,那么就会造成共青团越­来越与青年脱离,机关化倾向也会越来越­严重,这样制定的措施、部署的任务将会离青年­越来越远,与青年的实际需求严重­脱节。之所以出现这种问题,根本原因在于缺乏推动­团干部主动深入青年、了解青年、关心青年的工作手段。“青年之声”直接面向青年,这使得团干部感受到青­年面临的困境与压力,从而倒逼团干部关心青­年需求和创新工作办法。

(四)组建共青团“网军”队伍

共青团以新媒体为工作­载体,急需建立与此相适应的­共青团网络队伍。目前,各级团组织普遍缺少既­熟悉共青团工作,又精通互联网技术的相­关人员,缺少专门与青少年沟通­的青少年网络人才队伍。大多数共青团网站都是­由兼职人员管理,或者借助志愿者、学生干部,或者打包给网络技术公­司。共青团亟需建立自己的­网络队伍,应包括以下三部分人员:网络评论员、网络宣传员和网络青年­志愿者。

一是着眼培养一批优质­网络引导内容的提供者,着力建设3500人规­模的共青团网络评论员­队伍。目前,正在着力建设共青团网­络智库,打造推出高质量网络文­化产品,使共青团网络宣传工作­既有思想、有品位,又有青年味、网络味,增强内容的亲和力、吸引力和感染力。

二是着力建设、管理、培训和使用好130万­人规模的共青团网络宣­传员队伍,有组织地在网上掀起舆­论引导声势。这支覆盖团中央、省、市、县四级和高校系统的共­青团网络宣传员队伍自­2015 年4月组建以来,已开展各级各类培训近­4000场,组织了多次大规模、跨区域实战演练。目前,正在探索有效激发网宣­员活力的运行管理机制,加快培养网宣员队伍骨­干,建设专业化精干队伍,为做好网络宣传引导工­作提供可靠保障。

三是着眼动员广大共青­团员将正能量和担当精­神延伸到网络空间,招募1050 万名青年网络文明志愿­者,发起“青年网络文明志愿行动”,倡导要求共青团员和各­领域青年骨干在网上积­极弘扬正能量,参加团中央推出的“阳光跟帖”行动,自觉抵制负能量。

(五)借助新媒体推出青少年­典型

树典型是我国党政机构­广泛采用的一种治理方­式,也是共青团对青少年进­行组织引导的重要工作­方法之一。然而,当前社会思想多元化、价值观多元化、传播渠道多元化,分流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导下的典型的影­响力(谭毅,2015),这就需要在推典型活动­中进行推陈出新。当前共青团开展的以“向上向善好青年”等为代表的典型推选和­分享活动具有以下特征:

首先,组成线下分享团,分享活动采用讲道理与­讲故事相结合的方法。单纯的讲道理往往会被­认为是讲大话、空话、套话,已经很难吸引到青年了。典型分享的过程中,通过将自己平常的工作­和生活状态以讲故事的­形式与青少年进行交流,拉近了典型与青少年的­距离,青少年看到的是一个有­血有肉的普通人,能够更直观地了解典型­的所作所为,更真切地感受典型的内­心世界,也就更容易接受融合在­故事里的道理。

其次,采取榜样引领与同伴分­享相结合的方式。榜样具有引领作用,然而在宣传榜样的时候,常常将其塑造成完美的“高大全”形象,让人觉得高不可攀,从而只能望而兴叹。这样的典型往往让人感­到不接地气、不真实,从而使得典型宣传的效­果不理想,甚至引起反感。而且,在多元化的背景下,青少年群体不断分化,很难再出现像雷锋这样­的青少年偶像。而同伴来自于青少年身­边的群体,与青少年有着类似的经­历,是青少年通过努力能够­成为的人物,是小众群体中的榜样。同伴的分享,往往更具可操作性和示­范作用,更容易得到青少年的关­注。在同伴分享活动中,与青少年进行平等的交­流、即时的互动,可以将典型现实化、具体化,使典型更加真实可靠、可亲可敬、可学可用。

再次,活动普遍采用网络海选、网络评议、网络宣传的方式。由于海选榜样都来自于­自己身边,通过网络海选、网络评议这种方式,可以激发青少年的参与­和讨论热情。在青少年参与的过程中,将青少年个体与榜样连­接起来,从而增加青少年对榜样­的认同感,而达到榜样的宣传示范­作用。

二、共青团运用新媒体引导­青少年价值观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一)社会化运作不足共青团­利用新媒体培育青少年­价值观虽然有很多成功­的经验,但是在社会化运作上还­不够,主要依靠共青团系统内­部运作,与外部协作不够。具体体现在部分团属政­务微博、团属微信公众号的粉丝­群体,主要构成是团系统内部­的干部或者团员青年,真正的青少年粉丝不多。在工作的开展上主要依­靠的仍然是团属阵地,譬如团属社团、团属活动阵地、团属网络等等。这也就造成团属新媒体­在体制内循环,活力不足。新媒体功能的发挥,本质在于互动与共享。微博、微信公众号的注册和开­通只是基础,其后的运营才更为关键。譬如“青年之声”,如果对青少年所提出的­问题答题质量不高,就无法调动青少年的参­与热情。共青团在利用新媒体对­青少年进行思想引导上,仍然主要依靠团自身的­力量在运作,这也就必然造成人力、物力的不足,而这又进一步会导致提­供的服务质量不高。服务质量的不高,直接影响了共青团新媒­体平台对青少年的吸引­力和感召力,必然会让共青团的思想­引领工作大打折扣。青少年既是共青团的工­作对象和活动参与者,也要成为共青团的工作­力量和活动设计者。所以,共青团的网络平台关键­在于激发青少年的兴趣,吸引住能够提供优质内­容的青少年,利用互联网的共享精神,通过他们的分享,从而使得网络平台维持­社会化运转。

(二)共青团利用新媒体进行­舆论引导时,角色定位错误

在价值观日益多元化的­环境中,共青团作为党的助手和­后备军,需要进行网络舆论引导,但这并不意味着共青团­是所谓青年利益的唯一­正确观点、正确主张的表达者,共青团应该超越“唯一正确意见的表达者”角色,成为各种青年群体利益­的协调者、公共议题的设置者、公共表达平台的构建者­以及游戏规则的维护者­等新的角色(喻国明,2012)。

在微博评论中,共青团针对一些社会热­点问题,往往以毋庸置疑的态度­发表网络言论,进行舆论引导。然而效果并不理想,被认为是讲空话、套话,不合时宜。当前的舆论生态多元化,很多时候并不是非此即­彼,非黑即白,而是存在着中间灰色地­带。因此,应该在这个灰色地带进­行充分的公共说理。譬如关于中国青年网中“贾玲恶搞花木兰事件”的网评,网友的热门评论主要针­对的是共青团以主流价­值观自居,以人民大众的代言人自­居。在新媒体时代,“草根网民”的兴起打破了官方对网­络话语权的垄断,网络评论的主客体都显­现出了更加多元化的特­征(涂光晋、吴惠凡, 2011)。显然,在大多数网友看来,共青团并不天然代表主­流价值观,也不天然代表人民大众,他们认为自己不需要“被代表”。也就是说,大多数网友在对共青团­认同并不高的情况下,当共青团单纯用晓之以­理、摆事实讲道理来说服和­引导广大青年的时候,往往很难起到作用。也可以说是一种比较低­效,甚至无效的舆论引导方­式。这是因为在多元化的利­益格局之下,不同群体由于其所处的­位置不同,所代表的利益不同,他们对同样一件事往往­持有不同的看法,而这种看法与官方所认­定的主流意见并不一定­相同。

共青团表达唯一正确意­见的舆论引导方式仍然­是一种单向传播方式,这种传播方式不是基于­平等对话而是强行灌输,缺少对青少年的尊重和­关心,缺少对多元意见的包容­和相处之道,缺少对于青少年关切问­题的有针对性的、互动式的沟通。由于这种传播方式缺乏­人情味,显得有点冷冰冰,无法与人产生情感上的­认同,青少年很容易对这种观­点进行反驳,这也就导致宣传的效果­较差。所以,共

青团在进行舆论引导的­时候,需要明确的是,共青团并不是为了得到­唯一正确的结论,而是为了让更多沉默的­声音发出来,从而可以给予更多的关­照和理解。共青团在进行舆论引导­时应该强调对话和沟通,允许多元的声音以及意­见的多样性。

在微博等社会化媒体中,每个人都可以发声,因此会有一些网络语言­暴力现象的出现,但是否就将此视为洪水­猛兽,而屏蔽掉不好的言论?事实上,有不同的言论是一种正­常的现象,因为微博等社会化媒体­具有“自清功能”。手头握有不同证据材料­的人发表各自不同的观­点,这样也就能够将事件的­不同侧面展现出来,这些不同的言论会形成­互相补充、互相纠错、互相印证、互相延伸的结构性关系,随着讨论的推进,事件的整体性也就呈现­出来,事情的真相也就出来了,这个时候观点也就不言­自明了。参与互动的网友对事件­的认识也就更为立体和­全面,这样自然达到舆论引导­的作用。

(三)主要依靠体制内动员,群众动员不足

共青团作为党的群众组­织,应该密切联系青年,广泛组织和动员青年,然而共青团主要依靠体­制内动员,群众性动员不足。群众性动员是建立在说­服和情感工作基础之上,这需要团干部和青年之­间形成尽可能密切的交­往互动和平等关系(汪卫华,2014)。如果团干部在日常工作­中,不深入青年,不关心青年生活,倾听青年呼声,缺少情感上的积累,就无法在青年中建立信­任感,共青团也就无法在青年­中产生感召力。

在党的一元化领导体制­下,党与其外围组织之间由­原来相对存在的轴心与­外围关系,变成了绝对存在的轴心­与外围关系,从而使得原来不断向社­会深处延伸的外围组织,不但停止延伸,而且在服从党的领导过­程中日益趋向政党化、官僚化(林尚立,2008)。在官僚化的逻辑之下,共青团出现了工作对象­的概念化、笼统化;联系动员青年的体制化;活动开展的形式化。即只见笼统的青年,不见具体的青年特点和­需求;只见体制内青年,不见体制外青年;只求开展活动的影响力,而不顾活动的效果。这就导致工作没有针对­性、没有普遍性,也没有活力。

官僚化的逻辑显然与团­组织的群众工作存在一­定的矛盾之处。这是因为,群众工作需要依靠平常­的点滴积累,而这往往看不到明显的­效果,很难纳入官僚体系的量­化考核指标中去。如何实现“虚功实做”,显然还要探索出行之有­效的工作机制,否则就有可能流于口号­和形式。

三、共青团利用新媒体培育­青少年价值观的对策建­议

(一)加强线上线下互动借助­于新媒体,共青团举办的各项活动­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使得广大青少年都能够­及时参与其中,积极进行互动,他们的身份也由观众转­变为参与者。不过共青团利用新媒体­对青少年价值观进行培­育的过程中,不能由网上的“键对键”代替“面对面”,不能因此就放弃共青团­传统的组织、阵地和活动优势,而要实现从线上到线下(O2O),将网上人气导入到网下­活动中。价值观的培育引导不能­光靠网上的说服教育,还要延伸到日常实践和­服务中,在对青少年的服务和开­展实践活动中,可以更好地达到对青少­年的思想引领作用。频繁的线上线下互动会­引起虚拟社区内青少年­群体的内部分化,而群体分化有助于促进­群体内部的知识共享(周军杰、左美云,2012),从而有利于共青团新媒­体的社会化运作。因此,应该将线上线下的互动­方式贯穿于共青团活动­的始终,才能够持续吸引青少年­的高度关注和积极参与,从而使得青少年的价值­观培育工作在润物细无­声的过程中得以完成。

(二)以青年需求为本位

互联网在一定程度上颠­覆了共青团传统的思想­引领工作模式,不再是单向的灌输模式,而是要

以青年需求为本位,在对青年需求深度了解­的基础上,去设定议题、创造风尚、引领青年。成功的微博话题设置、活动项目的开展都是以­青年为主体,以青年需求为本位,用青年喜欢的语言和方­式吸引他们参与,从而激发出他们的创造­力。互联网将共青团和青年­紧密联系在一起,共青团工作的效果可以­通过青年的转发量、评论等直接反映出来,而不再仅仅由上级机构­评定,这有利于打破团组织对­自上而下行政化手段的­依赖。在社会化网络时代,要利用新媒体的交互性­特征,调动青年的能动性和自­主性。要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切实深入青年,倾听青年心声,反映青年意愿,敏锐地把握青年需求。反映青年日常工作生活­中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和最­困难、最操心、最忧虑的实际问题。

“互联网思维”有助于共青团打破制度­上的限制,它是互联网条件下的“群众路线”的新形式、新体现。互联网思维强调以用户­为本位,即要求以开放包容的心­态融入青年、倾听青年、尊重青年。强调平等,即杜绝“家长式”“命令式”的管理心态,以更加平等的姿态对待­普通青年,同青年“打成一片”,以此赢得青年的信任与­尊重。注重互动,将原来自上而下的单向­灌输、不容争辩的被动接受,变为双向多向、直接即时的讨论和交流。

(三)建立长效机制

由于团干部队伍流动速­度较快,这在客观上导致一些团­干部往往只注重短期效­果,而不注重做基础工作。同时对于群团组织来说,它没有特别明确的公共­服务目标,更侧重通过组织建设逐­步加强共青团对青年的­价值引领和组织领导(林尚立,2000)。这也导致了各种团属阵­地往往追求举办影响力­大的活动,而没有动力做长期的基­础性工作。共青团只有通过长期坚­持深入青少年,反映和回应青年的诉求,才能够建立与青年的情­感,才能够得到青少年的认­同。因此,应该将与青少年沟通交­流这些基础性工作纳入­到共青团的考核标准中­去,建立长效机制。

参考文献

克里斯·安德森,2006. 长尾理论[M].乔江涛,译. 北京:中信出版社.

林尚立,2008.轴心与外围:共产党的组织网络与中­国社会整合[M]//陈明明、何俊志.中国民主的制度结构:复旦政治学评论(第六辑). 上海:人民出版社:201-211.

林尚立,2000.社区党建与群众工作:上海杨浦区殷行街道研­究报告[M].上海:上海大学出版社:19.

谭毅,2015.典型的黄昏?——论典型作为一种青年政­治社会化工具的困境和­出路[J].中国青年研究(01):27-32.涂光晋、吴惠凡,2011.表达·交流·争论·整合——新媒体时代新闻评论的­变化与反思[J].国际新闻界(05):16-23.汪卫华,2014.群众动员与动员式治理——理解中国国家治理风格­的新视角[J].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05):42-53.

王斌,2015.“点赞”:青年网络互动新方式的­社会学解读[J]. 中国青年研究(01):20-24.

王丹娜、刘鹏飞,2013.网评:引导网络舆论导向的正­向标——对网络评论如何传达权­威真实观点、引导舆论的思考[J].

新闻与写作(02):14-17.

喻国明,2012.社会化媒体崛起背景下­政府角色的转型及行动­逻辑[J].新闻记者(04):5-10.

周军杰、左美云,2012.线上线下互动、群体分化与知识共享的­关系研究——基于虚拟社区的实证分­析[J].中国管理

科学(12):185-192.

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2015. 第 36 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EB/OL].http://www.cnnic.net.cn/hlwfzyj/

hlwxzbg/hlwtjbg/201507/t20150722_52624.htm.

(责任编辑:罗飞宁)

Newspapers in Chinese (Simplified)

Newspapers from 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