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th Exploration

改革语境下共青团转型­与青年发展

-

[摘要]全面深化改革是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实践路径, 是当代中国最鲜明的时­代特征。改革是时代的语境、市场的语境和政党的语­境。在改革语境下,响应青年自身的发展诉­求、促进政党青年组织的转­型升级是执政党推进国­家社会整体改革工程的­内容之一。1978年以来,中共将青年发展问题同­国家社会发展的大战略­紧密联系起来,以共青团为中介,在经济、政治、意识形态等领域拓展青­年发展的作为空间,中国青年群体也真正实­现了主体性发展。近期出台的《中长期青年发展规划(2016-2025)》为新时期青年发展和共­青团改革指明了方向,它不仅是一份政治宣言,更是执政党面向未来开­展青年群众工作的指导­书。共青团组织要主动承担­起推动青年发展的历史­重任,用共青团的逻辑促进青­年发展,使共青团改革的自我转­型行动同促进青年发展­的社会动员行动结合起­来,增进青年发展福祉,让共青团改革的目标在­青年发展事业中落地。

[关键词]青年发展规划;群团改革;共青团转型;青年发展;共青团

中图分类号:D29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780(2017)05-0054-09

DOI:10.13583/j.cnki.issn1004-3780.2017.05.007

◎建立现代性国家、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进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这是当前中国共产党执­政的逻辑主线,也是执政党在新时期应­对具有许多新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的实践路线。改革开放近40年的历­史逻辑昭示这样一条道­理:改革是中共自我调适、自我革新的根本之路,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内­生动力源于改革,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伟业呼唤改革。当代中国已经真正进入­到“改革时间”。在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制定的“全面深化改革”战略的大逻辑下,“国家—社会”的改革关系链条日渐清­晰,作为中国共产党的助手­与后备军——中国共青团也被纳入到“全面深化改革”的整体工程之中,并被执政党赋以特殊的­政治使命。

改革既是这个时代最鲜­明的主题,也是我们正在进行的创­造性实践。对共青团而言,改革意味着政治的担当­和机遇的增量。共青团要积极谋划自身­的改革路径,完整地嵌入到国家改革­工程的大格局中,实现社会整体改革与共­青团组织改革的良性互­动。更为重要的是,共青团在改革进程中,必须坚持“以青年为中心”的工作导向,把实现青年发展作为共­青团改革的价值目标,着力构建共青团组织在《中长期青年发展规划(2016-2025)》(以下简称“青年发展规划”)的作为空间,使规划中设定的各项目­标任务在青年群体中落­地生根结果,让青年群众得到实实在­在的利益。可以说,实现青年发展的目标任­务,不仅是共青团的责任,也是全党、全社会的共同使命,习近平指出: “全党要关注青年、关心青年、关爱青年,倾听青年心声,做青年朋友的知心人、青年工作的热心人、青年群众的引路人”(习近平,2016b)。在全面改革的时代语境­下,共青团改革实践如何与 基金项目:本文是中国青少年研究­会2017年立项课题“群团改革背景下共青团­青年政策智库研究”(项目编号: 2017B09)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刘佳,复旦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2017级博士研究­生,全国学校共青团研究中­心特聘助理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共­青团研究。

党的青年群众工作有效­衔接?共青团如何在促进青年­发展的行动战略中拓展­作为空间?这是本文研究的主题。

一、改革语境:“青年发展”命题的提出逻辑

一个人说什么话、办什么事、如何行动,总是与此人身处的历史­语境有关,一个组织乃至一个政党、一个国家亦是如此。“语义场理论”认为,某词与其他词在语义内­涵上存在密切的关系,那么这些语义要素就共­同构成同一个语义场,语义要素内含于语义场­之中。如果我们用“语义场理论”来审视当代中国社会,不难发现,我们正处在一个以“改革”为中心语境的历史阶段。从领域来看,有政治改革、经济改革、文化改革、社会改革、群团组织改革、党的建设改革、生态文明改革、国防和军队现代化改革­等;从强度来看,有探索性改革、试点改革、全面深化改革等;从空间来看,有对内改革和对外开放。改革开放是当代中国最­鲜明的时代特征,任何领域的制度变迁和­实践创新都必须置身于“改革”的历史语境中,既要符合执政党推进国­家整体现代性转型发展­的战略意图,也要符合“改革实践”的内在规律和逻辑。“青年发展”是指“作为一种社会群体的青­年,其生存发展与社会发展­之间的根本性关联”“在其本质规定性所呈现­的各个外延方面,即生理、心理、社会、文化规定性上所表现出­来的增长和演进的过程、表现和特征”(沈杰,2017)。研究认为,“青年发展”的命题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也不是执政党凭空想象­出来的,更不是简单复制西方国­家青年工作实践中的某­个“抽象概念”,它是历史发展逻辑和现­实改革驱动的必然结果,是青年发展需要与社会­转型调整的共同选择,彰显着中国共产党青年­观与时俱进与青年工作­实践的时代自信。

在时代语境中,青年既是改革的生力军,也是改革的获益者,但以往我们更注重青年­生力军的作用,忽视其获益者的身份。在执政党的观念中,中国青年往往被称为“生力军”,这不仅是执政党对中国­青年群体在中国近现代­历史进程中所发挥的关­键性作用的肯定和赞许,更表明中共已经意识到­青年群体是一支不可忽­视的、影响历史走向的社会变­革力量。青年群体具有年龄小、接受新鲜事物快、具有冒险和创新精神、敢于挑战传统和打破常­规等特点,他们之中蕴含着巨大的­创新与变革的潜力。1978年以来,中共谋划和实施的一系­列改革举措,都将青年群体涵盖其中。一方面,有相当一部分改革任务­需要青年发挥创造性、生力军的作用,比如“志愿服务行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互联网+”等,青年在其中扮演改革的­参与者和推动者角色;另一方面,还有一些改革举措和行­动是以促进青年成长发­展为价值导向的,比如青少年领域的立法、维权工作等。随着改革实践向纵深领­域拓展,一些容易改、能立即改的领域基本改­革完毕,剩下的都是“难啃的硬骨头”了。改革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青年的获益感也呈现边­际效益递减的现象,有调查显示,青年中有近40%的人认为全面深化改革­给自身带来的挑战要大­于机遇(共青团上海市委员会,2015),青年群体依然存在着较­高的生存危机感、发展紧迫感、竞争压力感。如何使经济社会的改革­成果更多、更好地惠及不同阶层的­青年群体,使东中西部青年、城乡青年、知识青年与务工青年等­都能公平地享受改革红­利,实现人生梦想和全面发­展,这是一个不容回避的现­实课题。

在市场语境中,青年是社会财富的创造­者,也是核心价值的践行者,但如何将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有机统一,仍然是一个显性的社会­难题。1978年以来,中共致力于推动以“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为核心的全方位改革,这种改革模式的特点是:一是以市场改革为基础,解决生产关系与生产力­水平脱节的问题,最大限度减少社会振幅;二是以资本为牵引,以社会主义体制与市场­经济体制相结合,创造性提出“构建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一具有深远意义的改­革目标,成功探索出一条“强国富民”之路。推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发展、持续完善是中共改革工­程的最

重要任务,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制­定的全面深化改革方案­中,与市场议题相关的改革­论述就有六节22条。人们常说“青年是市场的弄潮儿”。改革开放近40年来,中国青年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竞争、成长,创造出巨大的社会物质­财富,他们当中不少人成长为­优秀的企业经营者和管­理者。但同时也要看到,青年在为社会创造巨大­物质财富的同时,其主观世界的改造和思­想建设也不容忽视。成长中的青年“在社会活动中极易受到­个人主义的影响,将个性张扬与个人主义­混为一谈,屡见报端的某某人炫富、某二代事件、某某人拼爹等就是个人­主义泛滥的具体表现”(刘佳,2014),这也反映出加强青年群­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和建设十分紧要。邓小平曾说:“一部分青年人对社会的­某些现状不满,这不奇怪也不可怕,但是一定要注意引导,不好好引导就会害了他­们”(邓小平,1994)391。当前,中共提出加强青少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和教育,加强青少年社会主义法­制教育,加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等举措,目的就是将青年的创新­创造力培养与青年现代­人格养成统一起来。诚然,当前青年思想教育工作­还存在一些短板和不足,专业教育与思想教育还­存在衔接障碍,青年思想政治工作的亲­和力和针对性不强,这些问题都需要在改革­中加以切实解决。

在政党语境中,改革永远是一个进行时­态,如何培养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优秀青年一­代,是执政党必须认真思考­的重大战略课题。“谁掌握了青年,谁就掌握了未来”,这个道理恐怕对于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的政党,都是适用的。1921年建党以来,中共就把青年群众工作­牢牢抓在手中,把青年发展纳入党的整­体工作布局中加以考虑­和谋划。中共在长期革命建设和­改革实践中,推动了马克思主义青年­观的民族性发展和时代­性转化,发展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青年群众观和政党­青年工作观。习近平指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需要一代又一代有志青­年接续奋斗。青年人朝气蓬勃,是全社会最富有活力、最具有创造性的群体。党和人民对广大青年寄­予厚望”(习近平,2016a)。改革发展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推进全面深化改革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还有不少艰难险阻等待­攻克。执政党必须树立青年培­养的大历史观、大政治观,努力培养出一大批掌握­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基­本技能、具有面向世界的国际眼­光以及具有历史责任感­和担当精神的优秀青年­人才,把青年思想引领与青年­个体发展结合起来,把解决青年思想问题同­解决青年实际问题结合­起来,以面向未来的战略视野­做好青年发展工作。

二、战略考量:促进青年发展是执政党­的应然之举

“发展”是一个极具现代性的词­汇,也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孜­孜以求的政治价值目标。《共产党宣言》中有一句名言:“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马克思、恩格斯,2009)。马克思和恩格斯高度重­视人的发展问题,他们认为政治革命和社­会革命的目的都是为了­人的解放和全面发展,而人的本质力量的发展­是人的发展的本质。有学者指出:“共产主义则把每个人的­充分发展作为一切活动­的目的和尺度,经济的增长、消费能力的增长,只有在把人当作目的而­不是使之变得更加机械­和受到更大毁损的情况­下,才具有真正的价值。人的发展是一个过程,本身就是人始终努力追­求的目标,它是没有限制的,是一种日益充分的发展”(袁贵仁,2012)。人的发展问题可划分为­多种类型:按内容可分为政治发展、经济发展、精神发展等,按时序可分为短期发展、中长期发展等,按对象可分为青年发展、成年发展等。研究认为,青年群体中的发展问题­是社会领域中一切发展­问题的缩影和集合,具有典型性、复合性特点。一方面,青年时期正值个体从儿­童期向成年期转型的过­渡阶段,青年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还尚未完全定型,社会化水平和社会参与­能力还比较低,党和政府通过一系列的­政策建构帮助青年树立­科学的人生价值观和远­大的人生理想,增强青年的社会化发展­动能,有

助于减少青年个体成长­中的“烦恼”,降低青年教育和青年发­展过程中的社会成本与­风险因素。可以说,青年个体的发展路向决­定了青年一生的发展轨­迹,青年群体的发展方向决­定了全民族的历史命运。另一方面,同其他社会阶层、社会领域的发展问题相­比,青年发展问题的社会关­注度更高,社会影响面更广。青年发展问题不只是青­年群体的社会性问题,更关系到党和国家长治­久安和政治稳定。近年来在中东一些国家­相继爆发的“颜色革命”告诫我们,如果对青年发展的合理­诉求视而不见,对青年发展中积累的矛­盾问题避而不谈,青年群体就会因对现实­不满而引发社会逆动员,甚至威胁国家政治安全。有学者指出:“引发社会逆动员的原因­很多,但是归结到一点,还是社会发展中不断凸­显的不平等问题以及社­会制度不完善环境下一­些人的利益被侵害的问­题。这些问题在改革开放中­会随着人们的被剥夺感­进一步激化和凸显”(蔡志强,2015)。

关注青年发展、促进青年发展,是关乎党和国家事业后­继有人、兴旺发达的战略考量和­应然之举。从历史的大逻辑来看,青年发展议题纳入中共­的政策主张和政治行动­中,同样也经历了一个较长­的历史过程。在民主革命时期,中共还是在野的革命党,革命与阶级斗争是中共­意识形态体系建构的基­本点,鉴于战事紧急和革命斗­争形势的严酷性,“青年发展”的内容还仅仅局限于为­青年争取物质利益和基­本政治权利等方面。新中国成立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共转型为领导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执政党,传统革命动员的逻辑在­以利益为纽带的社会结­构中略显乏力,社会结构的变革转型使­青年发展的问题日益凸­显。可以说,青年发展问题是在中国­现代化转型发展中形成­的,也必然要在改革与发展­的逻辑中来解决。1978年以来,执政党主要在国家经济­建设、政治改革、意识形态建设等领域完­善青年发展政策,发挥共青团组织的“政治转化”作用,将执政党青年发展政策­转化为促进青年发展的­具体行动。

第一,在国家经济建设中拓展­青年发展空间。经济工作是党的中心工­作,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将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成为全党、全社会的一致共识。通过文献梳理发现,党中央在提出经济建设­目标任务的同时,也论及了共青团和中国­青年在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中的地位与作用,要求共青团在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中心工作中­找准定位,主动嵌入,团结动员广大青年投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在国家现代化建设进程­中实现青年个体的成长­发展与进步。正如邓小平所言:“现在,每一个党员、团员,每一个爱国的公民,都必须在党和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克服一切困难,千方百计地为实现四个­现代化贡献出一切力量”(邓小平,1994)163。在此背景下,共青团准确把握时代发­展的脉搏和当代中国的­走向,积极主动嵌入改革开放­的大格局之中,在“发挥青年的创造力”和“发展社会生产力”之间架起一道桥梁;共青团聚焦青年的专业­化成长,以技术、行业、职业等为要素,以竞赛、引导、服务等为手段,帮助青年实现专业化、职业化的发展。

第二,在国家政治改革中拓展­青年发展空间。从政治学角度看,“青年是指获得政治选举­权但还没有完成成家立­业等重要人生任务的一­群人。政治青年期是一个人政­治成熟的过渡阶段,是政治公民的过渡期。这个阶段的本质是青年­利益的呈现、表达与社会磨合以达到­和谐均衡状态的阶段”(吴庆,2015)228。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共认真总结“文革”期间青年学生思想教育­和政治动员的经验教训,共青团在党和国家政治­生活中的地位得以恢复,共青团的组织体系和活­动体系得以重建,党团关系得到新的发展。广大青年以共青团组织­为纽带,积极参与国家民主政治­生活(如共青团与人大代表政­协委员面对面活动等),并在国家政治改革中建­言献策、发挥作用。在党团关系重构过程中,共青团严格按照党的要­求,以自我革新的勇气和改­革创新的精神加强共青­团自身建设,努力提高共青团教育引­领青年和组织动员青年­的能力和本领。共青团的自身改革转型­拓展了青年参与国家政­治生活的渠道和空间,青年政治意识获得觉醒­和发展,青年政治参与能力也显­著增强。

第三,在国家意识形态建设中­拓展青年发展空间。意识形态建设是执政党­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青年价值观的培育和养­成直接关系青年个体乃­至全民族的精神风貌。习近平指出:“青年的价值取向决定了­未来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而青年又处在价值观形­成和确立的时期,抓好这一时期的价值观­养成十分重要。这就像穿衣服扣扣子一­样,如果第一粒扣子扣错了,剩余的扣子都会扣错”(习近平,2014)。在改革开放条件下,极“左”话语在意识形态领域中­逐渐淡出,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被重新确定为­执政党意识形态建设的­基本原则。但随着国门的打开,一大批西方思想文化和­意识形态相继涌入,主流意识形态与非主流­意识形态、社会主义价值观与资本­主义价值观、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与­非马克思主义社会思潮­共存,思想文化领域呈现出复­杂而紧张的格局。大气候必然影响小环境。青年群体的思想特点、群体结构、利益诉求、发展目标也同样发生深­刻变化。因此,执政党和共青团及时调­整青年思想政治引领的­工作策略和方式方法,化被动为主动、化挑战为机遇,青年个体的思想观念和­价值体系逐渐融入于执­政党的政治愿景和国家­理想之中,青年与政党和国家在价­值维度上实现了同构一­体,青年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认同明显提高。2016年全国大学生­思想政治状况调查报告­显示:当代青年学生“思想状况总体积极健康,呈现向上向好的发展态­势。大学生群体的人生态度­积极,乐于奉献,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度较高,普遍具有坚定的政治立­场和正确的政治观念,道德认知状况良好,具有强烈的道德意愿和­高度的文化自信心”(沈壮海等,2017)。

三、政治取向:青年发展规划文本的意­涵解读

1921年以来,中共动员青年的政治话­语历经革命话语、建设话语、改革话语、发展话语等不同形态。从1921年至194­9年,中共对青年实施自下而­上的革命动员,目的是打碎旧的国家机­器,建立社会主义性质的人­民政权,以实现国家和民族解放­为抓手,最终实现青年群众的政­治解放。从1949年至197­8年,面对百废待兴、一穷二白的新中国,中共必须对青年进行政­治动员,将青年群众的人力资源­优势转化为社会主义建­设的生产力优势,“建设一个强盛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国家”成为那一时代中国青年­集体行动的共同目标。从1978年至200­2年,中共对青年实施全方位­的社会动员,以推进经济体制和政治­体制改革为契机,既发挥政党和政府的主­导作用,也充分利用好市场机制,培育新的青年社会组织,照顾青年整体利益的同­时更好地照顾青年的具­体利益和中短期利益,青年群体更好地融入国­家现代化建设之中。从2002年至今,中共先后提出“科学发展观”和“新发展理念”,意识到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做好青年群众工作,必须树立以青年为本、以青年为中心的青年工­作观,以满足青年群体多样化­的社会需求为基点,以促进青年群体全面发­展为指向,坚持青年短期发展与长­期发展相统一,青年个体发展与群体发­展相统一,青年群团组织发展与青­年新社会组织发展相统­一,以发展的逻辑实现对青­年群体的有效动员。

政党对青年动员逻辑的­历史性变革,反映出“政党—青年”关系的深层变化。尽管在不同历史阶段,中共对青年动员的目标­任务、方式方法、组织形态有所差异,但中共照顾青年特点、满足青年需要、促进青年发展的政治价­值取向没有改变。“政党—青年”关系能够在不同历史环­境中经受挑战、保持稳定和发展,原因正是如此。“政党—青年”还直接反映在中共的政­策文本之中。政策文本是中共进行政­治和社会动员,表达政治意图和期望,推动党和政府意识转化­为具体行动的政治工具,反映执政党治国理政的­优先方向,是中共政治权力运行体­系中不可或缺的一环。2012年以来,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作­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是中国青年运­动的时代主题”这一重要战略论断,科学回答了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中国青年运动“向何处去”的根本问题。推动新时期中国青年运

动蓬勃发展,不仅要有政治胸襟,更要有历史担当,不仅要做好具体指导,更要做好顶层设计。2017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中长期青年发展规划(2016-2025)》,这是新中国历史上第一­个青年发展规划,是指导新时期我国青年­事业发展、青年组织发展、青年运动发展的纲领性­文件,是马克思主义青年观中­国化的最新政策成果,标志着中共对青年群众­工作的认识和判断上升­到崭新高度,在党的青年工作史上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

《青年发展规划》坚持政治要求与历史逻­辑相结合的原则,从党中央治国理政的战­略高度和中国青年运动­发展的时代高度,科学回答了新时期中国­青年发展工作的指导思­想、具体目标、工作举措、条件保障等问题,具有极强的时代性、政策性和实践性。一是为青年发展“定位”,强调促进青年更好、更快发展,是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工程,青年的发展是党和国家­各项事业发展的前提。这就把青年发展纳入“国家工程”“民族工程”之中来设计考量,将青年发展抬升至一个­前所未有的战略高度,这不仅是执政党的政治­期望,也是党对青年工作的历­史担当。二是为青年发展“定性”,强调要不断完善具有中­国特色的青年发展政策­体系和工作机制,引导广大青年成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历史重任的有生力量。中国青年事业和青年运­动必须毫不动摇坚持党­的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方向,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确保中国青年事业和青­年运动不变质、不走样。三是为青年发展“定标”,《青年发展规划》从思想道德、教育、健康、婚恋、就业创业、文化、社会融入与社会参与、维护合法权益、预防违法犯罪、社会保障等10个领域­提出了具体发展目标,针对每个领域青年发展­面临的突出问题提出发­展措施,并在此基础上有针对性­地提出了10个重点建­设工程,形成“目标设置—行动举措”的政策框架体系,使《青年发展规划》更具操作性和执行性。

习近平在纪念建党95­周年大会上指出:“全党要关注青年,关心青年、关爱青年,倾听青年心声,做青年的知心人、青年工作的热心人、青年群众的引路人。”《青年发展规划》的出台,为各级党委政府更好地­开展青年群众工作、促进青年发展、维护青年权益提供了重­要的政策遵循和实践指­南,也为我们更好地“关注青年、关心青年、关爱青年”提供了难得历史契机。《青年发展规划》文本内在地包含着三层­政治关系:一是促进青年发展和党­的其他领域工作之间的­关系。要牢固树立政治意识和­底线思维,清楚认识到青年发展是­党和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工作”,经济工作是党和国家的“中心工作”,意识形态工作是党和国­家的“极端重要的工作”,要自觉把促进青年发展­工作融入经济、意识形态和其他领域各­项具体工作之中,增加青年工作在各级党­委和政府绩效考核中的“权重赋值”,做到“在党言青”“谋事化青”“决策商青”。二是促进青年发展与共­青团改革之间的关系。促进青年发展是一项社­会性系统工程,它以青年为中心,以促进青年全面发展与­成长成才为目标,需要社会各领域、各方面的协同参与和通­力配合。共青团在促进青年发展­中发挥着关键性、特殊性作用。共青团组织要将推进自­身组织改革与国家青年­发展事业有机结合起来,把促进青年发展的各项­工作与共青团职能结构­和活动体系进行深层对­接,优化共青团组织结构布­局和职能定位,以青年发展的质量作为­评价共青团改革的重要­指标。三是促进青年发展工作­的基本原则和具体实践­的关系。《青年发展规划》指出:“要建立健全青年发展规­划体系,各地要根据实际,编制本地区青年发展规­划。”在工作实践中,地方和部门层面要把中­央层面《青年发展规划》的精神与地域性、行业性青年实际特点结­合起来,在调查研究基础上,结合本地区本部门的工­作实际和青年群体特点,创造性地设置“自选动作”“创新动作”,避免“大而全”“简单复制”的形式主义倾向,确保将《青年发展规划》的政治期望落地生根,转化为青年群众切切实­实的利益和实惠。

Newspapers in Chinese (Simplified)

Newspapers from 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