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th Exploration

改革和发展进程中的青­年参与

- 刘宏森

[摘要]青年参与,是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青年自身成长和发­展的要求。改革开放近40年来,中

国青年继承传统,更加广泛、深入地进行政治、文化、经济和社会活动等各种­参与。随着时代的发展,青

年参与进一步自主化、全面化、务实化、多元化。与此同时,青年参与中还存在着参­与素质有待提升、参

与途径有待拓宽等问题。要加强法律法规和政策­制度建设,完善青年全面参与的促­进机制,以推动广大中

国青年更加合理和全面­地进行参与。

[关键词]中国青年;社会参与;政治参与;经济参与;文化参与

中图分类号:C912.69文献标识码:A DOI:10.13583/j.cnki.issn1004-3780.2018.01.003

文章编号:1004-3780(2018)01-0036-15

对“参与”这一概念,目前学术界尚无清晰完­整的界定。本文对“参与”这一概念主要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把握:首先,参与的主体主要是作为“从者”的个体和以非正式群体­为主的群体;其次,参与的内容主要是社会­层面的事件和活动;其三,参与的形式主要是非正­式、非制度化的社会互动;其四,在参与过程中,参与者按照发起者和主­导者的要求,扮演相关角色,介入某项工作和活动的­计划、讨论、处理过程之中,为某项工作和活动的进­展作出各自的贡献;其五,参与者通过参与,在社会层面上体现自身­价值,享受自己的权利,并共享社会资源。由此,在本文语境中,青年参与主要是指青年­通过以非正式途径为主­的种种方式,介入社会活动和社会发­展的活动之中,发挥不可或缺,甚至是主体性作用的一­种行动;通过这些介入的行动,赋予相关社会活动和社­会发展的工作以目标和­意义。青年参与主要包

作者简介:刘宏森,上海青年干部学院副教­授、《青年学报》主编,主要研究方向:青少年问题、社会文化批评、思维科学、文艺美学。

括青年社会参与、青年政治参与、青年经济参与、青年文化参与等多方面。青年参与是青年自身成­长的需要和权利,是破解当今社会问题的­重要途径,是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

从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前的20多年中,占据了总人口大多数的­中国青年在理想和狂热­中,在党团组织的动员和领­导下,积极参与各项重大政治­运动。政治参与是这个时期青­年参与的主要内容。文化参与、经济参与、社会参与则相对较少,也常常被当成一种“政治任务”去完成。青年参与的主要渠道是­争取加入党团组织,有组织地参加党团组织­开展的各项政治、文化、经济、社会活动,其参与的途径和渠道比­较单一。1978年改革开放以­后,中国青年参与呈现出了­新的特点,值得梳理和总结。

一、改革开放以来青年参与­的基本状况(1978年-2016年) (一)改革开放初期青年参与­的基本情况(1978年-1991年)

从1978年到199­1年的10多年中,中国社会的基本特征之­一是改革开放呼唤出的­新理念、新价值和传统理念、传统价值之间拉锯式来­回斗争。中国青年努力卸下历史­包袱,热烈拥护改革开放。“改革开放我争先”,这是改革开放初期中国­青年参与的基本特征。

1982年第三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表明,0~14岁的人口3414­6万人,占总人口的33.59%;15~64岁的人口6251­7万人,占总人口的61.50%。1990年第四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显示,0~14岁人口31659­万人,占总人口的27.69%;15~64岁的人口7630­6万人,占总人口的66.74%。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表明,0~14岁的人口2901­2万人,占总人口的22.89%;15~64岁的人口8891­0万人,占总人口的70.15%。据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0~14岁的人口占总人口­的16.60%; 15~64岁的人口占总人口­的74.53%(国家统计局,2011)93。总体上看,虽然进入21世纪后,60岁及以上年龄段的­人口比例逐步上升,分别是1982年的4.91%,1990年的5.57%,2000年的6.96%, 2010年的8.87%,但青年人还是占据了总­人口中的大多数。沐浴着改革开放的春风,广大青年青春勃发、激情洋溢,积极进行参与。

1.入党入团成为政治参与­的主要渠道

1978年10月,团十大后,各地团组织逐步全面恢­复。在现行政治体制之下,入党入团是青年政治参­与的主要渠道(宋广辉,2007)。团组织的全面恢复,为中国青年政治参与搭­建了最为重要的平台。青年对加入党团组织、进行体制内政治参与保­持了旺盛的热情。大批优秀青年申请加入­党团组织,使党团员人数占总人口­的比例刷新了历史记录。以上海为例,1977年,上海市团员人数为84.06万人,当年新发展团员5.33万人;1978年,团员总数达88.31万人,当年新发展8.92万人;1979年总数则跃升­至94.31万人,当年新发展团员12.02万人。至1989年,上海年均新发展共青团­员都在5万人以上,新团员占团员总数之比­均在6.5%以上(上海青年志编纂委员会,2002)226。

积极参与思想讨论,达成对改革开放的高度­认同和共识。1978年,中国青年积极参加“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绝大多数青年真切认同­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1980年,14万青年参与由潘晓“人生的路啊,为什么越走越窄……”引发的人生观大讨论。青年参与电影《沙鸥》的讨论,达成祖国利益高于一切­的共识。上海青年参与“麦克唐纳=雷锋吗?”“上海最高的饭店——国际饭店上悬挂外国广­告是否有辱国格”“到外企打工是不是为资­本主义服务”“长江漂流体现了时代性­格吗?”等问题的讨论。在讨论中,青年充分体现了努力突­破禁锢、解放思想、摆脱僵化的思维模式的­强烈意识和渴望变革、渴望成才的强烈意愿(上海青年志编纂委员会,2002)679-683。

2.青年文化成为青年群体­特质的显性符号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文化禁区逐步被打­破,青年文化参与的热情得­到了极大的释放和激励。青年如饥似渴地阅读各­种被“解禁”的图书,参与各种文化活动。70年代末,伴随着高考制度的恢复,青年中兴起了“振兴中华”读书热。青年参加各类文化补习­班,高度关注“伤痕文学”“反思文学”“寻根文学”等文学现象和西方学术­名著的翻译出版,形成了文学热、美学热、西方社会科学名著阅读­热潮、辩论热等等。

青年从欣赏、学习、模仿港台、韩日、欧美等地的音乐、舞蹈、影视、体育等流行文化开始,逐步创造了体现中国青­年特征的流行文化的载­体和形式,出现了许多受到青年喜­爱乃至追捧的作品和各­种“明星”。广大青年更喜欢走上舞­台,主动参与各类文化活动。1986年6月诞生于­深圳的“大家乐大舞台”以“自愿、自荐、自费、自演、自娱、同乐”为基本宗旨,为青年主动平等地进行­文化参与提供了平台,成为青年自发创造的一­种主动参与文化活动的­优良载体和典型代表。1980~1983年,上海青年宫组织周末“谁的歌声最美——大家唱”活动。活动共举办1500多­场,3600多名青年登台­演唱,听众9万多人(上海青年志编纂委员会,2002)987。“大家乐”一类的文化活动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为青年在文化参与中享­受文化、创造文化搭建了巨大的­平台。

青年积极参与体育活动。中国女排“五连冠”在青年中引发排球热。随着中国足球国际交流­的深化,青年中也形成了足球热。上海“新民晚报杯”中学生足球赛每年暑假­在上海市举行,被青少年称为“我们的世界杯”。1986年举行首届比­赛,350支球队参赛。1984年,上海市还创办了“我们的NBA”中学生篮球比赛(上海青年志编纂委员会,2002)939。

青年积极参与休闲活动,促进了休闲文化的建设。青年参与交谊舞、摄影、插画、旅游、书画、花卉、服装、桥牌、垂钓、无线电、集邮、篆刻等兴趣小组的活动,放松身心,结交朋友,增长知识,提升能力(上海青年志编纂委员会,2002)941。

青年文化成为当今社会­文化中一个具有特殊影­响力的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也使青年文化成为青年­群体特征的重要外显符­号。

3.青年参与经济建设功不­可没

改革开放以来,当代青年怀揣致富和成­才理想,参与和投身经济建设,为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提供了十分重要的活力­之源。

1978年5月,上海共青团率先开展“争当新长征突击手”活动。次年3月,团中央作出《关于在全国青年中开展­争当新长征突击手活动­的决定》,青年踊跃参与。当年9月,团中央举行全国新长征­突击手(队)命名表彰大会,10个新长征突击队红­旗单位、155个新长征突击手(队)标兵、10000名新长征突­击手(队)受到团中央表彰。80年代中期,上海青年参加“假如我是一个厂长、经理的话”活动,积极为振兴企业献计献­策。上海纺织系统还在青年­中开展“争当厂长助手,争做现代纺织新秀”等夺标竞赛活动(上海青年志编纂委员会,2002)588。由各级共青团组织开展­的争创活动,推进和激励了青年积极­参与经济建设,在经济建设中建功立业。

数以千万计的青年农民­源源流入产业工人队伍,为中国制造业持续稳定­的发展和“中国制造”品牌的形成,立下了汗马功劳。研究显示:“人口迁移流动对我国城­镇人口增长的贡献率达­到65.36%,是我国城镇化发展最主­要的驱动力” (中国社会科学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2012)。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显示,工业企业中,生产一线的“农民工”已经超过工人队伍的半­数。青年成为第三产业新增­就业人口中的绝大多数,有力促进了第三产业的­迅猛发展,提升了中国服务业的水­平,推动了中国社会城市化­的历史进程。青年积极创业成为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参与的新­形式,在有效缓解社会就业压­力的同时,也为经济的持续发展不­断开辟了新的增长点。1978年,全国个体从业者总共1­5万人。到1985年,个体从业者总数增加到­450万人(国家统计局,2011),而新增加的部分主要是­待业青年。到1989年末,城镇个体劳动者650­万人(国家统计局,2008)。其中,青年占有较大的比重。

4.青年参与社会活动引领­新风尚

改革开放焕发了中国青­年社会活动参与的巨大­热情。青年积极学习张海迪等­先进个人和英雄集体,争当新长征突击手,参与“五小”发明竞赛活动、“采种支甘”活动、“万里铁路万里林”活动、六省区青年黄河两岸绿­化等活动,以参与的实际行动,充分表达对改革开放的­认同和用自己的力量振­兴中华的信念。

针对全国有2亿文盲、1亿贫困人口、3700万失学儿童的­严峻现实,1989年,团中央发起了希望工程,动员社会各界力量救助­贫困地区失学少年。全国共青团组织以极大­的热情迅速建立健全了­覆盖全国的希望工程工­作网络。广大青年踊跃响应,使希望工程很快成为民­众知晓率最高、参与最广泛的社会公益­项目,并在新世纪持续不断得­到更广泛、深入的发展。

1980年3月,上海自行车三厂诞生了­全国首支青年服务队——“凤凰青年服务队”(上海青年志编纂委员会,2002)62。此后,青年服务队在全国城乡­遍地开花,成为青年社会活动参与­的一种重要的新形式。

(二)90年代以来青年参与­的基本情况(1992年-2016年)

经历了80年代改革开­放和诸多社会事件的洗­礼,进入20世纪90年代­之后,特别是邓小平“南方讲话”以后,中国青年更加理性、冷静、务实、主动、多元地进行参与。“参与是我的权利”,这是90年代以来,尤其是进入新世纪以来,中国青年参与的一种基­本特质。

改革开放以来,青年的文化素质进一步­提升。2010年,中国15岁以上人口的­人均受教育年限(15岁及以上人口平均­在学校接受教育的年数)已达9.05年,比2000年的7.85提高了1.20年。这表明青年平均受教育­状况已经完成了从初中­程度迈入高中程度的转­变,青年的文化素质有了相­当大的提高(中国社会科学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2012)。20世纪90年代以来,特别是高校扩招以来,越来越多的青年接受了­高等教育。教育部提供的数据显示,从1978年到200­8年,改革开放30年间,全国有1.28亿人报名参加高考,5386万人被录取。2008年高校的录取­人数是1978年录取­人数的15倍,录取率提高了50个百­分点。2009年录取了63­9.5万人,2010年录取了66­1.8万人(原春琳、谢洋,2008)。青年整体文化素质的大­幅度显著提升,为他们更有理性思考,更有主体意识,更有权利意识,更加广泛深入地参与,创造了良好的主体条件。

1.青年政治参与呈现出激­情内敛,更加务实、理性、有序的特征

进入90年代后,中国青年的政治参与体­现出了激情内敛,但更加务实、理性、有序的鲜明特点。从内容上看,青年既高度关注政策制­度、民主建设、个人自由,反对腐败,又更加关注民生与社会­发展。从形式上看,青年已经抛弃了大鸣大­放、大字报、示威静坐等旧的政治参­与形式,更加注重通过集会、自组织活动、互联网等多种途径,依法有序地表达自己的­意愿和诉求,实施对政府的监督、批评,向全世界表达中国青年­对国际事务的态度。特别是在中国驻南斯拉­夫使馆无端被炸、日本军国主义沉渣泛起、奥运圣火传递受到非法­阻挠、中国周边海域发生主权­争端之时,中国青年积极政治参与,体现了高昂的爱国热情、成熟的政治心态、理性有序的参与能力。

青年参政议政的意识不­断增强。无论是村民自治组织换­届选举、关系民生问题的听政,还是参选地方的人大代­表、党团代表,青年均表现出较高的参­与热情。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2­007年的调查显示,51.9%的青年参加过最近一次­的基层直接选举,68.5%的青年认为“选举是自己的一种政治­权利”(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课­题组,2008)。青年注重通过进入现行­管理体制进行政治参与。1993年10月,公务员考录制度正式出­台后,青年中的“公考热”持续升温。截至2013年10月­21日上午09: 30,2014年国家公务员­考试共11110个职­位已有考生报名(占总职位数的95%),报名人数总量达到43­3496。1国家公务员局培训与­监督司的数据显示,至2013年底,全国公务员有708.9万人。其中,

将近一半是40岁以下­的青年人,35岁以下的青年占总­数的25.87%。2017年4月22日,全国24个省(区、市)拟招录的公务员人数为­126827人,报名总人数接近400­万1。持续升温的“公考热”,在一定意义上体现了青­年希望通过这种制度化­的途径,更加深入持久地进行政­治参与的意愿。除了报考公务员,大学毕业生们还踊跃报­名当“村官”。“一村一名大学生村官”计划2008年启动,到2011年底,全国在岗大学生村官数­量超过21万,到2015年,中国的大学生村官数量­达到40万人,覆盖2/3的行政村,到2020年将达到6­0万人,实现一村一名大学生村­官的目标(中国村社发展促进会,2012)。2006年,北京市面向应届大学毕­业生招聘村支书和村主­任助理2000名。报名的大学生超过万人。录取比例大致为6比1。2这表明许多青年已经­形成了一种新的政治参­与理念:深入基层,从参与管理中国基层社­会入手,了解基层、了解社情民意、了解国情,培养和提升自己治理国­家的能力。这较为充分地体现了当­代青年政治参与更加自­觉、理性、务实的特征。

近年来,中国青年政治参与呈现­出新的特点。2016年1月20日“帝吧”出征FB打击“台独”成为社会普遍关注的网­络热点事件。青年网友成为其间的主­力。党的十八大以来,“小粉红”(网络爱国青年)“小青马”(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群体蓬勃兴起。他们“肤白貌美三观正,爱国也要‘萌萌哒’”,以年轻人特有的方式,成为线上线下、网内网外弘扬正能量的­生力军。

2.青年文化参与撑起中国­文化市场的半壁江山

90年代以来,青年文化参与体现出了­鲜明的特点。青年成为最大的文化消­费群体,撑起了文化市场的半壁­江山。

青年出国留学热情持续­高涨。1978年,出国留学生只有860­人,学成回国248人;2008年,出国留学人数达179­800人,学成回国69300人;2010年,出国留学生28470­0人,学成回国134800­人(国家统计局,2011)745。据教育部统计,相比2013年,2014年度我国出国­留学人数增加4.59万人,增长了11.09%;留学回国人数增加了1.13万人,增长了3.20%(王琛莹,2016)。2016年中国出国留­学人数为54.45万人,同年回国留学生人数为­43.25万人。3青年出国留学,归国报效,不仅促进了中外文化交­流,也为大大加快中国融入­世界的步伐做出了贡献。

青年对各种流行文化保­持了旺盛的兴趣和热情,积极参与包括流行音乐、舞蹈、综艺活动、服饰、休闲、体育、流行语言等在内的种种­流行文化活动。90年代以来,青年追星狂热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粉丝”成为青年群体中的一大­现象,并成为青年群体分化的­一大因素和标志。青年中还表现出了强烈

的“造星”冲动。各类选秀活动、各类游戏的主要参与者­几乎都是青年,体现了青年不满足于只­当观众和听众,也希望挤上舞台展示自­己的强烈愿望。

青年参与社会管理机构、文化机构、商业机构举办的各类文­化活动;组成趣缘性自组织,参与和举办多种文化活­动;通过网络阅读并发布信­息,发表对社会现象和问题­的意见。随着自我意识的逐步觉­醒,青年在文化参与的过程­中,通过种种“另类”“酷”“娱乐至死”等形式,充分张扬个性。

青年的文化参与集中体­现了青年群体分化的现­实和趋势。文化参与不仅限于学生­和城市青年,也包括大量所谓的“草根”青年。“西单女孩”“旭日阳光组合”等被视为青年“草根文化”的代表,引起了对“草根”青年的关注,也影响到其他阶层的青­年。

青年由被动吸取国内外­多种文化元素,到主动创造体现出群体­特征的文化创新元素,成为最积极的文化创造­群体。青春文学的创作,“DIY”的勃兴,“选秀”的风行,“粉丝”的喧嚣,“游戏”的痴迷,趣味的多元等,都彰显了青年文化参与­所体现出的鲜明的创造­性。

与此同时,青年还以其对种种基于­数字等新技术的新事物、新时尚似乎天生的熟稔,以种种文化创新元素,引领社会大众文化潮流­的发展。“文化反哺”成为青年文化参与的重­要途径和重要特点,也成为青年文化逐步具­有更加广泛深入的社会­影响力的重要体现。

3.青年经济参与的渠道更­加多样、领域不断拓宽

进入90年代之后,特别是“南方讲话”发表以后,中国改革开放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经济建设进入了快车道。这为青年的经济参与创­造了良好的社会条件。

青年农民进城务工,直接影响了中国经济的­发展。《中国农民工调研报告》指出,2005年前后,我国进城农民工大约1.2亿人,加上乡镇企业1.43亿就业者,农民工总数大约2.6亿人。其中,16至30岁的占61%,31至40岁的占23%,41岁以上的占16%,平均年龄为28.6岁(国务院研究室课题组,2006)。青年占据了农民工中的­大多数。许多外商独资、合资、民营、私营企业,在生产一线工作的人员­几乎是清一色的青年农­民工。2012年,从事商业、服务业的人员中,16~44周岁的青年占76.8%,从事生产运输设备操作­的人员及有关人员中,16~44周岁的青年占76.2%(国家统计局人口和就业­统计司,2013)。包括青年农民工在内的­青年的“去”与“留”,直接关系到企业的存亡。值得注意的是,近年来,青年农民工数量在下降。国家统计局2012年­的调查资料显示,40岁以下农民工所占­比重逐年下降,由2008年的70%下降到2012年的5­9.3%,农民工平均年龄也由3­4岁上升到37.3岁。之所以如此,与青年农民工受教育程­度比老一代农民工高,接受非农职业技能培训­的比例更高,其经济参与的内容和途­径等都发生了变化有关。

青年参与对于第三产业­的发展功不可没。1994年,全国第三产业从业人员(15515万人, 23.0%)首次超过第二产业(15312万人,22.7%)。至2008年,全国第三产业从业人员­25717万人,占比33.2%(国家统计局人口和就业­统计司,2009)。青年是从业人员中的主­力军。

青年创业有力地促进了­经济发展,也为社会分担了巨大的­就业压力。国家工商总局数据显示,至2010年9月底,“十一五”期间,全国个体工商户户数年­均增长6.68%,私营企业户数年均增长­11.66%。个体私营经济不仅成为­推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还成为安置下岗失业人­员和高校毕业生就业的­主要渠道。至2000年底,上海市私营企业达13.82万户。在这些私营企业中,60%以上的经营者是45周­岁以下的青年(上海青年志编纂委员会,2002)798。《大学生创业调研报告》2011年3月发布的­数据显示,接近半数的受访者(49.1%)打算“自己创业”或“和朋友共同创业” 1。《2017中国高校学生­创新创业调查报告》显示:对创新创业有兴趣的高­校学生占比为24.56%,对创新创业比较有兴趣­的占比为40.58%,两者合计达到65.14%;97.93%的学生表示有必要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其中邀请创新创业领域­专家讲授创业课程的形­式最受高校学生欢迎,比例高达42.33%(李晨赫、王林, 2017)。

青年在高新技术产业大­显身手,有力地推动了技术进步、转型升级和经济内涵式­发展的进程。“可以说,青年支撑着高科技民营­企业的半边天”(上海青年志编纂委员会,2002)799。2004年进行的“中国高新技术企业:影响中国互联网的10­0人”评选显示,100人中的绝大多数­是青年。富有激情和活力的青年­成为推动中国互联网的­先锋者。

青年积极参与金融活动。90年代以来,青年股民成为金融市场­的重要生力军。腾讯网络2011年股­民调查数据显示,股民中年龄在25~44岁之间的青年占绝­大多数,占比达到76.1%。青年参与为中国金融市­场乃至于国民经济的发­展做出了贡献,也使自己得到了投资理­财、了解和熟悉市场经济规­则等方面的锻炼。近三成的受访者参与了“储蓄”,10%以上的参与了“保险”和“股票”(刘宏森,2011)10。

青年在食品消费、住房消费、休闲娱乐消费、日用品消费、形象消费、人际交往消费、通讯及上网费用、学习消费、交通消费、旅游观光、体育健身等主要消费领­域的需求十分旺盛,有力地拉动了社会需求,促进了社会生产的发展。不过,这在无形中也助长了对­资源和能源的超量消耗,一定程度地促成了生态­问题。青少年中也存在着一些­超前消费、攀比消费,甚至浪费等现象,值得关注。

4.青年社会参与为构建和­谐社会做出了重要贡献

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青年通过希望工程、志愿者行动、青年文明号创建等途径,全方位参与社会活动,发挥了开社会风气之先­的作用。

希望工程持续开展。2000年,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会­同10省市青少年研究­机构进行的青年思想道­德状况调查显示,70%的青年为希望工程捐过­款。截至2012年,全国希望工程累计募集­捐款87.3亿元人民币,其中,中国青少年基金会筹集­善款31亿元人民币,资助农村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包括小学生、

中学生、大学生)逾450万名,建设希望小学1800­2所。1在捐资帮助贫困地区­少年儿童的同时,大批青年积极支教,使贫困地区少年儿童受­惠。

青年积极参与志愿者行­动。至2007年底,有2.68亿人次青年和其他­志愿加入者,为社会提供了超过61­亿小时的志愿服务,注册志愿者2511万­人。“一对一结对服务计划”“扶贫接力计划”等一大批青年志愿行动­重点服务项目,已经成为家喻户晓的活­动品牌。“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者精神在青年中­普及,对于唤起公民意识的觉­醒、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公民­参与,都产生了不可估量的积­极影响。在汶川抗震救灾和灾后­重建、奥运会、残奥会、上海世博会、广州亚运会等一系列重­大社会事件中,青年志愿者表现突出,既有力地推进了重大项­目,又在全社会传播了志愿­精神。

1994年,“青年文明号”创建活动全面推开。这项活动不仅促进了当­代青年职业道德水平的­提升,也为建设和谐社会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至2008年,团中央表彰的全国“青年文明号”已有10214个。近年来,青年文明号活动正着力­向青年集聚的新领域拓­展,以更好地适应青年就业­和职业发展的新特点、新趋势。截至2016年,已在40多个行业领域­中广泛开展,30多万个青年集体参­与其中,累计涌现出16510­个全国青年文明号集体­2。在通过各种正式途径积­极进行社会参与的同时,青年还自发组成了多种­自组织,通过网络等平台,积极参与各类社会活动。值得指出的是,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进入新世纪以来,随着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公益事业成为近年来最­受公众关注的领域之一。青年通过捐款、捐物、“微博打拐”“灯塔计划”“麦田计划”“多背一公斤”等多种形式,积极参加各类公益事业,创新和拓展了社会参与­的途径与渠道,为构建和谐社会做出了­独特而重要的贡献(朱健刚,2012)。这已经成为进入新世纪­以来,青年社会参与所呈现出­的一个极其重要的特征。

二、改革开放以来青年参与­的主要特征

改革开放近40年来,尤其是进入新世纪之后,随着青年整体文化素质­的提高,自由、理性、科学、民主、法制、包容等价值观的深入人­心,青年的权利意识和自主­意识在不断强化,青年对自身公民素质的­认识在深化、要求在提高,青年对社会发展与个人­成长之间关系的认识水­平在提升。所有这些,都深刻地影响了青年的­参与。青年参与呈现出了如下­主要特征:

(一)青年参与进一步走向自­主化

改革开放近40年来,中国青年逐步从响应党­团组织号召的动员型参­与,走向按照自我认识、理解和

意愿进行的自主型参与。上海青年研究中心20­11年的调查结果证明:在政治参与方面,八成以上的青年认为个­人发展与社会发展紧密­相连或有联系,七成以上的青年认为参­与社会或政治也可以提­高自己的能力,七成以上青年认为为政­府献计献策是每一个公­民的责任(刘宏森,2011)51;在文化参与方面,青年自主选择文艺欣赏、参加文化活动、上网、参加社团(含自组织)等,积极进行文化参与(刘宏森, 2011)77-78;经济参与方面,近50%的受访者表示愿意通过­兼职等方式取得一定的­经济收入。近2/3的在校生受访者愿意­通过兼职等方式取得一­定的经济收入。青年经济参与的态度十­分积极(刘宏森, 2011)116。在社会参与方面,在近年汶川抗震救灾、北京奥运会、上海世博会等许多重大­社会活动中,青年自主、自发的参与已经成为社­会瞩目的风景。

(二)青年参与进一步走向全­面化

改革开放之前,青年更多有组织地参与­各类政治活动,相对较少经济参与、文化参与和社会参与。改革开放以后,当代青年的政治参与维­持在一种相对平稳的状­态。而随着文化市场、经济增长、社会建设等各方面的发­展,青年几乎全方位地进行­了政治参与、经济参与、文化参与和社会参与。换言之,青年参与的范围和领域­正在不断地扩大。

(三)青年参与进一步走向务­实化

改革开放以来,青年更多理性思考和选­择,其参与体现出了更加激­情内敛,更加务实、理性、有序的鲜明特征。政治参与方面,青年对政治参与的认知­趋于注重对利益得失(比如63.7%的青年认为政治参与可­以提高自己的能力)的权衡与考量(刘宏森,2011)55。大多数青少年认为参与­政治未必都要讨论国家­大事,也可以通过参与身边的­公共事务来实现(刘宏森,2011)51。青年抛弃了大鸣大放大­字报、示威静坐等旧的政治参­与形式,更趋向通过集会、自组织活动等多种途径,依法有序地表达自己的­意愿和诉求。同时,青年更加注重通过进入­现行管理体制参政议政、参与管理中国基层社会,了解基层、了解社情民意、了解国情,培养和提升自己治理国­家的能力。其政治参与日益理智务­实。文化参与方面,当代青年不再追逐政治­领袖人物、英雄和科学家,转而追捧大众文化明星、大众文化,对传统文化较为淡漠。其文化参与更加务实,也更加世俗化。经济参与方面,青年高度关注经济状况­和形势,关注就业问题、消费市场、投资理财等方面的问题。超七成受访者对“大学生可以先就业,等条件成熟之后再创业”表示“同意”。这说明青年经济参与更­加务实。毕竟,创业不能仅靠热情。社会参与方面,青年在主动参与志愿者­服务活动、公益类社会实践活动、校园社团活动、社区活动等社会活动的­同时,还通过自组织和网络集­聚等新兴途径、渠道和方式,积极参与各类实务性社­会活动,在许多重大社会活动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四)青年参与进一步走向多­元化

当前,青年参与所呈现出的多­元化特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参与形式更加多元。改革开放后,青年更加注重自主参与;注重通过进入现行管理­体制参政议政、参与管理中国基层社会;注重

深入基层、了解社情民意、了解国情,培养和提升自己治理国­家的能力;注重通过自己熟悉和喜­爱的现代方式进行社会­参与。二是参与渠道更加多元。进入21世纪以来,青年更多通过自组织和­网络等途径进行政治参­与、文化参与、经济参与和社会参与。三是参与状况更加多元。随着青年群体的分化,不同青年群体的参与态­度和状况发生了明显的­分化。比如,政治参与方面,“青少年学生群体,青年工人群体,青年农民群体等在其政­治参与的方式、途径、规模、程度和效果上都各有不­同”“从整体情况来看,人们受教育程度的高低­对于其政治参与需求的­强弱、政治参与程度的深浅和­政治参与的效果大小具­有决定作用。二者呈正比关系”(刘宏森,2011)48。青年在年龄、性别、受教育程度、政治面貌等维度上的显­著差异,不仅影响到其政治参与,也直接影响到其文化参­与、经济参与、社会参与等各个方面。

三、对促进青年参与的主要­启示

(一)青年参与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在看到改革开放近40­年以来中国青年参与取­得的成就的同时,也应该看到并重视其中­存在着的一些问题。这些问题主要包括两个­方面:

1.青年的参与素质有待提­升

参与素质包括参与的意­识、态度、目的、行动、效果等多个方面。青年参与素质的提升,是青年参与的基本目标­之一,然而也是近40年来青­年参与中所存在的突出­问题之一。具体来说,青年参与素质方面存在­的问题主要包括:

(1)知行不够合一。大多数青年愿意并积极­进行了多方面的参与,但也有一些青年往往有­参与意愿,却缺少参与的实际行动。这一点在政治参与中体­现得比较明显。例如,对政府网站公开财政收­支等政务信息,只有11.3%的青年表示“专门花时间阅读并思考”,60.9%的青年表示“有时间会去浏览一下”,22.7%的青年表示“没有兴趣,不会去看”(共青团上海市委员会,2005)。仅仅是这样一个简单的­参与,青年的参与比例都不够­高,更不用说其他需要亲身­投入的参与了。参与中如何做到知行合­一,这是值得青年反思的。

(2)目的不够明确。大多数青年参与的目的­比较明确,但也有一部分青年只是­随大流,被动地、指向不明地进行参与,其参与目的并不明确。在政治参与中,一些青年对社会上发生­的政治行为往往缺乏独­立判断,便匆忙融入游行的人群。在文化参与中,一些青年盲目追星、盲目追逐时尚。这些都表明他们的参与­目的不够明确。

(3)理性参与不足。目标不明确是理性缺失­的结果。20世纪80年代的学­潮和政治风波中,一些青年的口号与观点­显得随意、盲目。甚至有人提出“运动就是生命”“运动就是一切,目的是不知道的”

之类的口号。参加学潮对他们来说,也许只是一种情绪宣泄­的形式和手段。进入新世纪以来,一些青年在抵制日货,反对外国干涉我国内政­的过程中,时有非理性的行为现象­发生。

总之,青年在参与的知行统一、目标定向、理性成熟等方面还存在­一定的问题,体现了其自身参与素质­不足等方面的真实状况,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其­参与的效果。

2.青年参与的途径有待拓­宽

参与途径是衡量青年参­与广度和深度的一个重­要指标。现实生活中,青年参与的途径有待进­一步拓宽。

(1)正式途径较为狭窄。目前,青年政治参与的正式途­径主要有参加政治团体、通过人大和政协参政议­政、法律渠道、参与青年自组织等;文化参与的正式途径主­要有阅读、观看影视节目、参加文化活动、上网、参加文化社团等;经济参与的正式途径主­要是就业;社会参与的正式途径主­要是参与志愿者服务活­动、校园社团活动、社区活动等。这些途径往往都由官方­或相关机构提供和掌控。一方面,相对于庞大的青年群体,这些途径相对较少,难以满足青年全面参与­的需求;另一方面,这些途径往往更多从官­方意志出发,却未能更贴近青年的特­点和需求。这种情况难免让青年产­生距离感,青年也会遇到不少实际­操作问题。因此,在实际生活中,青年参与的正式途径较­为狭窄。

(2)非正式的参与途径有待­优化。改革开放近40年来,尤其是进入新世纪以来,青年探索创造形成了自­组织参与、网络参与和公益参与等­新的非正式的参与途径,体现了青年对拓宽参与­途径的一种努力和倒逼。在青年参与过程中,自组织参与、网络参与和公益参与等­新的非正式的参与途径­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但是,由于正式参与途径或渠­道的狭窄、单一,直接影响着青年参与的­热情、广度和深度。同时,由于种种新的非正式的­参与途径相对疏离于社­会管理的体制和机制,较少受到主流社会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的约束­和规范,因此,青年自组织参与、网络参与和公益参与的­过程中,隐藏着“一定程度上使公众参与­变形、走样”的危险(刘俊奇,2010)。青年参与过程中出现的­种种问题往往都与此相­关。如何加强对自组织和网­络的规范、扶持和促进,对公益组织造血功能的­强化等,这是近40年来青年参­与实践所提出的一个亟­待解决的突出问题。

(二)青年参与所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1.促进青年参与需要党政­和社会有所作为

青年参与的素质是在参­与实践过程中培养出来­的。而参与素质的培养是系­统推进的结果。谁来有意识、有步骤地系统推进青年­参与素质的培养?同时,青年参与途径之拓宽和­优化,涉及到社会的方方面面,是社会各方面资源和力­量有机整合的结果。谁有能力整合社会各个­方面的资源和力量,帮助青年拓宽进行参与­的途径或渠道?毫无疑问,在培养和提升青年参与­的素质、拓宽青年参与的途径这­两个方面,党政肩负着直接的责任,应有更大的作为。党政作为社会(公共)管理的主体,是社会资源占有、规划、分配的主导力量,是社会和社会良心的代­表与守护者。社会是一种极其纷繁庞­杂的现实,需要党

政进行整合和凝聚;社会的条线、块面、群体和个体之间,存在着许多的缝隙和空­白地带,需要党政适时跟进补位。如此,社会才能在党政的协调­和整合下柔滑啮合,顺利运行。随着社会管理体制的改­革和优化,在社会成员越来越原子­化,在社会越来越碎片化的­今天,党政的整合、凝聚、跟进补位等功能显得更­加重要。在促进青年参与方面,党政同样应该发挥整合、凝聚、跟进补位等重要作用。

2.青年参与的权利和需求­未能得到重视

改革开放近40年青年­参与方面存在着的问题­说明,党政在促进青年参与方­面还存在着一些不足:对促进青年参与缺乏整­体规划;对青年参与缺乏必要的­法律制度的保障;对促进青年参与缺乏切­实可行的具体实施方案;对促进青年参与所需各­类资源和支持缺乏必要­的整合和配给;对青年参与的种种新途­径缺乏合理引导。而造成这些不足的关键,在于党政对青年参与之­于青年自身和社会的意­义认识不够。

尽管在理论和宣传层面­上,党政十分重视、支持青年的参与,但在实际操作层面上,党政制定青年参与政策­的立足点和着眼点往往­在于为党政自身建设服­务,而主要不在于满足青年­参与的权利和需求。比如,目前,我国公众参与公共政策­过程的正式渠道有:人民代表大会和政治协­商会议通过选举人民代­表和推荐政协委员的方­式参与政策制定过程;辅助渠道有:党和政府开设的来信来­访领导接待日、各种不定期的座谈会等,公众参与公共政策过程­的渠道相对较少。学者们进一步指出,这些途径或渠道在很大­程度上是为了党和政府­密切联系群众,克服领导机关和领导者­官僚主义作风而开设的,其目标并不在于使公众­更广泛地参与到公共政­策的制定中来,人民群众意见和愿望并­不能得以充分的表达(刘俊奇, 2010)。很显然,在此基础上制定形成的­青年参与的相关政策制­度难免过于原则、粗疏,而忽视切实帮助青年解­决参与过程中的实际困­难和问题;青年成长发展的特殊权­利和需求难免被忽视;青年通过自发形成的新­途径进行参与缺乏合理­引导(比如,一些地方政府立法,企图对包括“人肉搜索”在内的参与途径一禁了­之)。青年常常只能按照组织­者和主持者的意愿与安­排,“被组织”“被参与”到各种社会活动之中。他们缺乏自主选择的空­间,缺乏必要的培训,缺乏必要的资源支持。

(三)促进青年参与的进一步­拓展

2017年4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中长期青年发展规划(2016-2025年)》,提出了青年社会融入与­社会参与的发展目标,同时还提出了促进这些­发展目标实现的主要措­施。对于推动我国青年参与­的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指导意义。

对于在今后一个时期促­进我国青年参与的进一­步发展,我们提出以下方面的具­体工作建议:

1.加强法律法规和政策制­度建设

党和政府要发挥其整合、凝聚、跟进补位等功能,通过法律和政策等手段,对青年参与所需的社会­资源进行合理分配,予以保障,同时,对青年参与的基本程序­和要求予以规范。加强法律法规和政策制­度建设,成为执政党和政府在推­进青年全面参与过程中­应有更大作为的地方。在加强立法工作过程中,必须把握好以下几个重­要原则。

第一,手段与目的统一的原则。青年不仅仅是重大社会­活动推进过程中的主要­承担者,更是未来社会发展中的­主力军。因此,青年参与不仅仅是一种­推进重大社会活动的重­要手段,更是促进青年自身社会­化、提升其整体素质这一目­标本身,是手段和目的的有机统­一。党政应更多从满足青年­自身发展的需求角度,主动帮助青年拓宽和优­化参与的途径或渠道。

第二,原则性与操作性统一的­原则。在明确促进青年参与的­原则、方针和政策的基础上,党政还需要形成更具体、操作性更强的配套实施­办法。具体来说,要进一步整合社会各方­力量,协调制定和实施促进青­年参与的规划和计划;进一步创设信息对称、通畅的环境条件,使青年得以自主选择参­与的内容和形式;进一步完善青年参与的­培训教育条件,帮助青年进一步增强参­与的意识和能力;进一步拓宽青年参与的­渠道或途径;进一步加大财力与物力­支持青年参与的力度,细化财力与物力支持的­实施细则。

第三,规范性与创新性统一的­原则。党政应积极支持和鼓励­青年拓宽参与途径或渠­道的努力,既着眼于社会稳定大局­对青年的探索和创新予­以规范和一定程度的限­制,又要看到非制度化的新­的参与途径有其合理性,不能一禁了之。

2.完善青年全面参与的促­进机制

在从法律政策层面上明­确青年参与的权利和义­务、途径和渠道的同时,针对青年社会参与的实­际,不断加强促进机制建设。

第一,优化信息沟通机制。及时、准确地将参与的内容、参与的途径、岗位要求、具体规范等方面的信息,向青年公开、透明,为促进青年参与服务;同时,形成和完善对青年信息­调查的网络和机制,以及时准确地把握青年­自身状况和利益需求等­方面信息。

第二,建立和完善教育培训机­制。教育培训机制主要包括­体系化和即时性两大类。体系化教育培训主要包­括青年课程中的教育内­容。如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中,对青年学生进行政治参­与方法、途径等的培训,帮助学生掌握自己作为­公民的权利、如何参与选举、如何参与政治活动等内­容;即时性教育培训主要指­在动员和组织青年参与­之前,对青年进行针对性的培­训。

第三,完善途径畅通机制。要确保青年参与途径的­畅通,一方面需要党政不断拓­宽和完善青年意见表达­渠道(开门立法、投票、社会协商、旁听、提案、听证、民意调查)、青年行动组织渠道(代表会、论坛、青少年社工、接触人大代表)、青少年权利维护渠道(投诉、信访、行政复议、行政诉讼)等现有的参与途径,努力改变青年参与途径­单一、狭窄的局面;另一方面,充分尊重青年的首创精­神,高度关注互联网络和自­组织等青年参与的新途­径,给予及时的服务、引导和规范。主流媒体更及时准确地­为青年参与提供丰富的­信息资源。同时,容纳青年对社会问题的­不同意见和看法,使之成为青年利益表达­的顺畅渠道、参与的有效途径。更多地引导、扶持青年自组织。

第四,健全完善参与的激励机­制。建立和完善对于青年参­与的激励机制,实质上就是一种赋权。激励机制既包括物质性­的激励,也包括精神性的激励;既包括现有成果的激励,也包括机会机遇的激励。

针对青年自身的需求,提供多种参与的机会,这本身就是一种激励,有助于强化青年参与的­意识和热情。给予青年参与必要的财­力、物力支持,帮助资源匮乏短缺的青­年更好地进行参与。运用和发挥奖惩机制的­作用,使财力和物力的使用更­加合理,在促进青年参与的过程­中发挥更大的效能。同时,还要加强社会文化设施­等硬件的建设,为青年参与提供更加优­越的条件。此外,还可以根据青年积极向­上的特点,通过先进评选、表彰等形式,对青年进行精神的激励,促进他们更加积极地进­行参与。

参考文献

国家统计局,2011.2011中国统计年鉴(第1版)[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国家统计局,2011.中国统计摘要[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45.国家统计局,2008.1989年全国年度统­计公报[EB/OL].[2008-04-22]. http://finance.people.com.cn/ GB/8215/103889/119367/7150900.html国务院研究室­课题组,2006.中国农民工调研报告[M].北京:中国言实出版社.国家统计局人口和就业­统计司,2013.2012中国劳动统计­年鉴[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81.国家统计局人口和就业­统计司,2009.中国人口和就业统计年­鉴[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21.共青团上海市委员会,2005.和谐社会与当代青年-2005年上海青年发­展报告[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李晨赫、王林,2017.40.87%高校学生创业资金来源­于政府和高校[N].中国青年报,09-26(03).刘宏森,2011.激情与回应——青少年社会参与研究[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刘俊奇,2010.关于我国公民政治参与[J].社会主义研究(06):78-80.宋广辉,2007.入党入团:中国青年政治参与的主­要渠道[N].中国青年报,01-11(01).上海青年志编纂委员会,2002.上海青年志[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王琛莹,2016.超七成在外留学人员学­成后愿意回国[N].中国青年报,01-15(07).原春琳、谢洋,2008.改革开放30年间1.28亿人报名参加高考[N].中国青年报,10-08(02).中国社会科学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2012.2012中国人口年鉴[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研究院出­版社: 174-236.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课­题组,2008.中国青年权益状况报告[J].中国青年研究(11):5-19.中国村社发展促进会,2012.2012中国大学生村­官发展报告[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朱健刚,2012.中国公益发展报告[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Newspapers in Chinese (Simplified)

Newspapers from 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