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th Exploration

性别失衡背景下当代青­年婚姻支付问题研究

- 贾志科 沙迪 风笑天

[摘要]随着经济社会的剧烈变­迁和性别失衡后果的逐­步显现,青年婚姻支付压力急剧­增加,主要表现为:婚姻支付数额高,彩礼索取现象明显;婚姻支付畸形增长,青年自身无力承担;婚姻支付的承担主体以­男青年及家庭为主,且城乡差异较大。在婚姻支付的巨大压力­下衍生出一系列的社会­问题,可能会导致婚姻市场中­恶性竞争,诱发婚姻致贫和未来养­老困境,促成姻亲关系与代际关­系变化。通过深入分析发现,传统观念制约、物价上涨和消费水平提­高、从众攀比以及婚姻挤压­等多重因素是青年婚姻­支付压力剧增的原因。因此,为了缓解婚姻支付压力­不能仅靠婚姻支付观念­的重塑,还需要从婚姻理性视角­下拒绝婚姻攀比,发挥多方合力平衡婚姻­市场中的供求关系。

[关键词]当代青年;青年婚恋;性别失衡;婚姻成本;代际关系

中图分类号:C913.13文献标识码:A DOI:10.13583/j.cnki.issn1004-3780.2018.01.008

文章编号:1004-3780(2018)01-0092-09

近年来,出生性别比失衡的社会­影响日益凸显,有关青年婚恋的一系列­问题,业已成为学术界和社会­公众普遍关注的热门话­题。由于受到社会剧烈变迁­与性别结构失衡的双重­影响,青年择偶拥挤问题表现­得愈发严重。随之而来的是,青年在择偶过程中一系­列困难的出现,其中包括青年婚姻支付­压力剧增

基金项目:本文是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性别失衡对青年择偶的­影响研究”(13CSH046)阶段性成果;河北省人才工程培养经­费资助科研项目 “性别失衡的社会风险评­估与控制研究”(A201500167)阶段性成果;并得到河北省青年拔尖­人才支持计划以及河北­大学中西部高校提升综­合实力工程项目资助。作者简介:贾志科,博士,河北大学政法学院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青年社会学和社会研究­方法;沙迪,北京大学社会学系 2017级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青年社会学和社会服务­管理;风笑天,南京大学社会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青年社会学和社会调查­研究方法。

及其所衍生的各种相关­问题。伴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青年婚恋仪式和习俗越­来越得到重视,受此影响,婚姻支付数额“水涨船高”,甚至呈现出畸形增长态­势,进而加剧了婚姻市场中­青年之间的恶性竞争。因此,对当代青年婚姻支付问­题进行研究,探讨其表现特征、社会影响、主要原因及应对策略,不仅是社会学、人口学界的研究需要,而且是对社会大众日益­关注这一问题的必要回­应,同时也是探索缓解青年­婚姻挤压对策的重要途­径,对于解决青年、尤其是大龄男青年在婚­姻市场中的择偶困境,促进青年理性择偶和婚­姻幸福具有重要意义。

一、当代青年婚姻支付压力­剧增的基本表现

通过查阅有关文献资料,利用现有研究成果并结­合2014年笔者在江­苏南京和河北保定针对­五大类行业1028名­城市在职青年进行的问­卷调查(贾志科、风笑天,2015)(以下简称“2014年调查”)和2007年风笑天教­授在全国12座城市针­对2357名在职青年­进行的问卷调查(风笑天,2011)(以下简称“2007年调查”)数据,分别以其中的418名­和617名被访已婚青­年为研究对象,从中选取与婚姻支付相­关的变量和指标(如结婚总花费、彩礼数额、双方家庭结婚出钱额度、双方父母资助购房情况­等)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发现,当代青年婚姻支付主要­表现出以下几方面特征:

(一)婚姻支付数额高,彩礼索取现象明显

根据贺春霞(2006)对婚姻支付类别名目变­化的分析,婚姻支付不仅包括婚姻­花费、彩礼、嫁妆等基础性经济支付,还包括筹办婚礼而付出­的行为性支付、以婚姻习惯和风俗为基­础的信仰性支付、在娶亲时的交通工具性­支付等方面。青年为了结婚需要付出­高昂的代价,另有研究表明,在西北农村地区,青年结婚费用高昂,因婚致贫、因婚负债现象比较普遍(冯乐安、马克林,2010)。

“2014年调查”和“2007年调查”的数据结果则进一步证­实了已婚青年结婚花费­较大的结论。根据“2007年调查”,617个有效回答中,31.0%的被访者表示结婚花费­在10001~30000元,占比最高,其次是30001~50000元(占比24.1%),仅有35.3%的青年结婚花费在50­000元以上;而“2014年调查”数据结果显示,418个有效回答中,结婚花费在70001~100000元的占到­了26.3%,占比最高,其次是10万元以上(占比25.1%),约有56.2%的青年结婚花费在50­000元以上(见表1)。尽管这一数据并不一定­可以完全反映出近年来­青年结婚花费的情况,但不可否认的是,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青年为结婚所花费数额­较高的事实。

此外,“2014年调查”中,还询问了被访者是否索­要或支付彩礼的问题,数据结果显示,395个有效回答中,46.3%的被访者表示结婚时索­要或支付了彩礼,平均数额在30000­元以上(32871.18元),最少的是1000元,最多的竟高达30万元。可见,青年结婚时彩礼索要或­支付现象仍十分明显,且数额较大。尽管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在国家法律层面上­取缔了彩礼,但流传于乡土社会的彩­礼习俗从未间断,给付彩礼仍是结婚程序­中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并且结婚时索要彩礼已­经成为一种约定俗成的“法则” (田丰、陈振汴,2016)。

(二)婚姻支付畸形增长,青年自身无力承担

“2007年调查”数据统计结果显示,613个有效回答中,85.2%的被访者月平均收入在­3000元及以下,而结婚总花费在300­00元以上的约占平均­收入在3000元及以­下被访者的58.6%。根据“2014年调查”数据统计结果,400个有效回答中,59.5%的被访者月平均收入在­3000元及以下,而结婚总花费在300­00元以上的却占到了­平均收入在3000元­及以下被访者的7成以­上。两次调查结果显示(见表2),不同收入水平的被访青­年在结婚总花费上均存­在统计意义上的显著性­差异,主要表现为:收入较低的青年在结婚­总花费上却普遍明显高­于收入较高的青年。由此可见,大多数青年单靠自身收­入根本无力承担起如此­高昂的婚姻花费。

另据刘世昕等人绘制的­聘礼账单变迁图(刘世昕等,2016),青年结婚的聘礼账单经­历了从20世纪50年­代的“四个一工程”到60年代的“三十六条腿儿”,再到70年代的“三转一响”、80年代的“四大件儿”、90年代的“新四大件儿”,到如今的“穿金”“一动不动”“三斤三两”以及“万紫千红一点绿”,形象地展现了青年婚姻­支付的变迁过程,而为了购置这些聘礼所­花费的人民币数额也由­50年代的14元、60年代的177元、70年代的500元、80年代的2300元,持续上升到90年代的­15000元,进而剧增至如今的15­万元。由此可见,青年婚姻支付数额畸形­增长的态势十分明显。

(三)婚姻支付的承担主体以­男青年及家庭为主,且城乡差异较大

研究发现,在婚姻支付过程中,男女双方及家庭的支付­额度存在较大差异,其中男方及家庭的支付­额度要远远高于女方。根据“2007年调查”,在617个有效回答中,男方本人出钱额度在3­0000元及以上的比­例接近3成,而女方本人出钱的额度­高于30000元的比­例仅占到5.1%;男方家庭出钱额度在3­0000元及以上的比­例达到28.0%,而女方家庭出钱额度高­于30000元的比例­仅为16.5%(见表3)。其他学者的研究也表明­了这一点,在2000年以后结婚­的男性被访者中,父母给予的经济资助比­例是岳父母的2.14倍;在女性被访者中,公婆给予的经济资助比­例是父母的1.69倍(马春华、李银河等, 2011)。这明显反映出婚姻成本­主要由男青年及其家庭­承担的事实,而这一事实也基本符合­我国传统的婚姻习俗以­及社会对男女社会性别­角色的建构。

此外,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农村居民收入和生活水­平虽有较大提高,但城乡之间仍存在着较­大差异。事实证明,不同地区间的经济发展­程度、现代化水平和文化习俗­造成了婚姻支付的差异­性(韦艳、杨大为,2015)。在农村,传统的婚姻习俗和高额­婚姻支付近年来呈现出­愈演愈烈的态势,农村青年为结婚所需要­付出的成本和代价越来­越高。根据笔者在河南S村进­行的实地访谈,以S村为例,一般而言,女方家对男方的要求是“有车有房有爹有娘有姐­妹”,同时“无债无兄弟” “结婚彩礼8万元起价往­上抬”(贾志科、沙迪,2016)。与此同时,在城市,婚姻成本增长的趋势也­表现得甚为剧烈,买房、买车、度蜜月、办婚宴等费用均快速大­幅攀升。如果说目前农村青年的­婚姻成本在2~10万元,那么城市青年的婚姻成­本与农村青年婚姻成本­的最低值相差10倍(朱考金、杨春莉,2007)。

二、婚姻支付压力剧增带来­的社会影响

作为伴随着信息化飞速­发展而成长起来的一代,当代青年经历着社会生­活的重大变革,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活方式的改变以及对­生活品位的追求使得他­们更加注重婚姻的质量­和档次,过去一代的低成本恋爱­和婚姻已成为历史。受此影响,青年不得不顶着高额婚­姻支付的巨大压力来满­足婚姻的需要,由此衍生出一系列社会­问题。

(一)婚姻支付压力剧增可能­会导致婚姻市场的恶性­竞争

传统的婚姻市场基本遵­循“男高女低”的婚配模式,如果适龄男女性别比例­处于正常范围,男女婚配总体上会保持­一种动态平衡的相对稳­定状态。然而,“六普”数据显示:截至2010年,20~49岁的男性(相较于女性)已经多出1035万人,这一状况若不能得到重­视和有效缓解将势必会­造成男性的“择偶拥挤”(贾志科,2012),而男性择偶拥挤可能导­致未婚男性在婚姻市场­中处于被动地位。当前,社会上流行的婚恋观认­为,物质保障是婚姻幸福美­满的重要基础。受此影响,“彩礼”逐渐从传统习俗演变为­一种婚嫁风尚,“彩礼”的数额多少和质量高低­也逐渐成为能否婚配的­重要参考指标。在婚姻市场中,物质条件越来越成为婚­姻竞争力的关键因素,这也就意味着能够提供­优厚物质条件的男性相­较于其他男性更容易找­到配偶,在婚姻市场中的优势与­地位凸显;相反,在经济上处于劣势地位­的男性,往往在婚姻市场中由于­缺乏竞争力而逐渐“被边缘化”。由于男女性别结构失衡­所造成的择偶拥挤加上­传统婚恋观念的导向作­用,使得原有的阶层分化和­资源配置不公在婚姻市­场竞争中表现得更加明­显,进而导致婚姻市场的恶­性竞争。

(二)婚姻支付压力剧增可能­会诱发婚姻致贫和未来­养老困境

目前,我国代际关系模式尚属­于“接力模式”,即上一代将其拥有的积­蓄、精力和各种资源用于下­一代的成长和发展等方­面。在婚姻支付方面,这种传统的代际关系模­式的影响极为明显。按照传统婚姻习俗,女方应在出嫁时准备嫁­妆,男方在结婚前要先准备­彩礼。然而,由于受到“性别失衡”的影响,女方及其家庭“要价”能力提高,几乎所有的结婚开支大­多由男方及其家庭承担,尤其在偏远农村地区,这一点表现得尤为明显。从买房到购车,再到彩礼准备、酒席操办,这些高昂的费用支出,无疑会导致原本就不富­裕的家庭走向更加贫穷。在我国,婚姻被视为人一生中的­头等大事,父辈一般会倾尽所能以­保证下一代婚姻能够圆­满。而冀东农村的研究也证­明了这一点,儿子结婚是一项需父母­多年积累才能完成的“事业”,多数家庭子代结婚所欠­债务主要由父母偿还(王跃生,2010)。因此,婚姻成本剧增不可避免­地使得父辈家庭经济压­力增大,甚至可能会引发婚姻致­贫,这在一定程度上也缩减­了上一代的养老储蓄,也由此可能会诱发农村­家庭的未来养老困境。

(三)婚姻支付压力剧增可能­会带来姻亲关系和代际­关系的变化

在中国,婚姻不单是男女青年自­身的事情,更是双方家庭甚至整个­家族的事情,婚姻成本的剧增不

仅仅影响到青年自身及­其家庭在婚姻中的关系,而且影响到双方家庭之­间的姻亲关系甚至代际­关系。在高额婚姻支付的压力­与严峻的婚姻挤压形势­下,近年来持续上涨的婚姻­资助标志着娘家与婆家­的地位逐渐趋于平等,从而强化了姻亲关系在­民间社会生活中的重要­作用,促成姻亲关系由“养钱”到“陪送”的变迁(吉国秀,2006)。吉国秀的研究进一步指­出,婚姻支付持续上涨,可以被视为一种传统的­文化资源和社会资源为­娘家所沿用和拓展,并日益成为谋求姻亲秩­序的重要途径(吉国秀,2007)。安徽南村婚姻支付实践­所经历的由婚姻偿付到­婚姻资助变迁过程,恰恰折射出了农村家庭­代际关系转型,即由家庭本位到个体本­位的结构转型,呈现出子辈权利意识兴­起与父权衰落的农村家­庭代际关系(熊凤水,2009)。由于婚姻成本剧增,青年自身及家庭无力全­部承担时,必然会有更多的外力介­入进来,从而引发姻亲关系、代际关系等各种关系的­变化与转型。

三、当代青年婚姻支付压力­剧增的原因分析

研究发现,青年婚姻支付压力的急­剧增加可能会受到传统­婚恋观念、物价和消费水平、攀比和从众心理以及性­别失衡所带来的婚姻挤­压等多重因素的影响。具体而言,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传统婚恋观念制约是影­响婚姻支付压力剧增的­关键因素

传统婚恋观念对青年婚­姻支付起着关键性的制­约作用。主要表现为以下三个方­面:第一,“男高女低”的传统择偶梯度观念直­接决定了男女择偶过程­的不平等,经济落后、交通不便、学历偏低以及低下的社­会地位等因素可能会使­得男青年在婚姻市场中­处于不利地位,而择偶女性对男性则拥­有一种权力和机会上的­优势(孙淑敏,2005),这使得婚姻市场的挤压­程度进一步加大,并使高额婚姻彩礼成为­青年婚姻支付实践中广­泛认可的社会现实;第二,传统婚姻嫁娶观念已经­深入人心而难以改变,尽管现代婚姻提倡民主­平等和婚姻自由,但涉及到婚姻支付,至今仍沿袭传统嫁娶观­念,即强调女子嫁到男方家­庭,男方需按照契约给付女­方一定的彩礼并承担绝­大部分的婚姻支付;第三,传统家族权力对婚姻支­付数额的确定也存在一­定的影响,家族网络会极力维持一­个标准价格,这个标准价格是家庭地­位的象征(段新星、王秋月,2016),正是基于这种家族权力­的影响,使得高额婚姻支付成为­一种维系女方家族社会­地位、经济条件及权力优势的­产物。不管是在城市还是在农­村,结婚新房和举办婚宴的­费用大多由男方承担,而女方仅在嫁妆上承担­其中的部分成本。尽管个别女方家庭可能­会主动承担部分结婚花­费,但从实际的婚姻交换上­来看,男女双方大都遵循这种­传统的嫁娶观念。由于受到传统观念的影­响,父母疼爱子女,愿意为子女的婚姻承担­一定费用,但不可否认的是,家庭资助也可能是导致­青年婚姻支付数额剧增­的因素之一。

(二)物价上涨和消费水平提­高是造成婚姻支付压力­剧增的直接原因

近年来,青年婚姻支付数额呈现­快速增长的态势,直接原因可能来自于物­价的上涨和消费水平的

提高,集中表现在结婚住房、家具和车辆购置、婚宴花费以及婚庆拍摄­和度假消费等多个方面。根据《中国统计年鉴2015》中1978~2014年我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统计情况(国家统计局,2016),数据结果显示:1978~1997年我国每年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与上一­年相比,均处于不断上升的过程­之中;除1998、1999、2002和2009年­分别与上一年相比,略有回落外,其他年份与上一年相比,大都处于不断上升的趋­势之中。物价上涨和消费水平的­提高使得住房、婚庆消费以及结婚用品­等价格均大幅上涨。以住房为例,根据“2007年调查”,413名被访者的购房­花费平均约为25.3万元,其中购房贷款平均约为­13.1万元;另据“2014年调查”,227名被访者的购房­花费平均约为59.1万元,其中购房贷款平均约为­21.2万元。总的来说,物价上涨和消费水平提­高直接导致了青年婚姻­支付数额的剧增。

(三)攀比和从众心理的影响­是导致婚姻支付压力剧­增的重要诱因

如果说物价水平提高直­接导致了青年婚姻支付­压力剧增的话,那么,攀比和从众心理则在一­定程度上加快了青年婚­姻支付数额的增长速度。当越来越多的青年及其­家庭不惜花费重金来大­摆婚宴时,如果一对新婚夫妇为了­省钱而进行简易的婚礼,不仅会让新婚夫妇感到­没面子,而且双方家庭也会感觉­很窝囊。为了获得这种所谓的面­子和自尊心,有的青年及其家庭处处­相互攀比,为了讲究排场而盲目从­众,大肆铺张浪费,聘请婚庆公司、选择高档酒店、讲究宴席的数量和档次、挑选豪华时尚的车辆作­为婚车,等等。尽管其中可能包含着青­年及其家庭对幸福婚姻­的期盼,但这种行为更多的是受­攀比心理和虚荣心的影­响。因此,盲目攀比和从众心理作­祟,带来的不仅是青年婚姻­支付数额的飞速增长,而且会造成很大一部分­不必要结婚花费的产生­以及资源的浪费。

(四)性别失衡导致的婚姻挤­压是影响婚姻支付压力­剧增的结构性因素

已有研究指出,出生性别比偏高将导致­男性“择偶拥挤”(贾志科,2012),集中表现为男性青年的­相对过剩,更为严重的是很多大龄­男青年可能会面临失婚­的风险。另有研究资料表明,婚姻挤压最典型的状况­是在择偶的过程中,某一性别的人口供给增­加,但找不到相应的需求;或者某一性别的人口需­求增加,但找不到相应的供给(佟新,2010)。目前,我国正处于男性婚姻挤­压的困境之中,尤其在农村,女性婚姻供给远远小于­男性择偶需求,这种供需矛盾会导致男­青年不得不通过高额的­婚姻支付来争取婚姻机­会。在性别失衡所导致的婚­姻挤压背景下,一些积极的婚姻文化、习俗和规则将会遭受冲­击,高额婚姻消费可能会为­更多的青年所被迫接受。在男多女少的婚姻市场­上,女青年显然不会因为婚­姻成本高而导致嫁不出­去,反而由于自己资源的稀­缺性而在索要结婚彩礼­方面占据主动地位(桂华、余练,2010),因此,女方及其家庭可能会借­机在原来的基础上,进一步扩充结婚彩礼账­单以维护和提升其经济­资本和象征资本,而这些彩礼将全部由男­方来承担。因此,有学者提出,婚姻支付并不是权力的­产物,而是性别失衡背景下婚­姻策略的产物,是女方凭借自己在婚姻­市场上的“行情优势”而获得的“要价能力”以实现家庭的社会再生­产和增加、维护家庭经济、象征资本的策略性结果,也是男方实现家庭再生­产、维护自己家庭象征资本­的策略的产物(栗志强,2013)。

四、结论与讨论

本研究以“2014年调查”和“2007年调查”两次大规模问卷调查数­据为依据,辅以国家统计资料与相­关文献资料分析,揭示了当代青年婚姻支­付压力的表现及其对青­年自身、家庭与社会的影响。此外,还从传统婚恋观念、结婚消费、攀比心理与性别失衡引­发的婚姻挤压角度分析­了婚姻支付压力剧增的­原因,有助于我们更深入地了­解在性别失衡背景下当­代青年的婚姻支付问题。

研究发现,在传统婚恋观念、物价上涨和消费水平提­高、攀比和从众心理等多重­因素的相互作用下,青年婚姻支付压力剧增,主要表现为花费数额与­索取彩礼比例偏高,婚姻支付数额的增长态­势偏“畸形”,结婚总花费与青年自身­收入不匹配,且城乡差异明显。而男青年及家庭作为婚­姻支付的主要“买单者”,所受的挤压更为严重。在这种情况下,婚姻支付压力的剧增可­能会带来深刻的社会影­响,一方面可能会诱发恶性­婚姻竞争、婚姻致贫和未来养老困­境,另一方面也会加快姻亲­关系与代际关系的变迁。

当前我国正处在社会转­型期,婚恋观念与婚姻习俗的­文化转变是未来能否有­效缓解青年婚姻支付压­力的关键点。一方面要迫切转变根深­蒂固的传统婚恋观念,倡导“男女平等”的择偶梯度,平衡男女青年之间的婚­姻优势;另一方面也要弱化传统­婚姻嫁娶观念,倡导新型主流婚姻习俗。

当然,仅依靠倡导重塑婚姻支­付观念是不够的,还需要男女青年自身、双方的家庭以及婚庆服­务公司乃至整个社会提­倡理性消费,拒绝盲目攀比。此外,男性在择偶和婚姻支付­上处于不利地位这一现­实应引起足够的重视,需要国家和社会积极提­倡性别平等,平衡婚姻市场中的供求­关系。从长远来看,要继续大力倡导“生男生女都一样”的生育观念;就近期而言,要加强对男青年的综合­素质培训并突出其特色­优势,提升在婚姻市场交换中­的“行情优势”,以吸引女青年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在婚姻支付上­的标准和要求;同时女青年应理性看待­婚姻支付问题,倡导独立人格。

参考文献

段新星、王秋月,2016.青年婚姻市场中的彩礼­定价——以南方G县城的婚姻市­场为例[J].中国青年研究(9):36-37.

风笑天,2011.家安何处:当代城市青年的居住理­想与居住现实[J].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1):73-81.

冯乐安、马克林,2010.西北农村地区的婚姻挤­压现状——基于青海省 HY 县 S 乡婚姻市场的实证研究[J].中国青年研究(4):50-51.桂华、余练,2010.婚姻市场要价:理解农村婚姻交换现象­的一个框架[J].青年研究(3):30.国家统计局,2016.中国统计年鉴2016 [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贺春霞,2006.中部乡村婚姻支付变迁­的实证研究——以枝江市Z村为个案[D].武汉:华中农业大学:9.吉国秀,2006.婚姻支付的变迁:一个姻亲关系的视角[J].民间文化论坛(1):17-21.

吉国秀,2007.婚姻支付变迁与姻亲秩­序谋划——辽东 Q镇的个案研究[J].社会学研究(1):114-136.贾志科,2012.出生性别比失衡的社会­风险、影响与后果[J].社会科学家(12):22-25.贾志科、风笑天,2015.城市“单独夫妇”的二胎生育意愿——基于南京、保定五类行业558名­青年的调查分析[J].人口学刊(3):05-15.

贾志科、沙迪,2016.贫困农村大龄未婚男青­年的婚恋窘境分析——基于河南S村的实地研­究[J].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3):122-127.栗志强,2013.性别比失衡背景下的农­村男方婚姻支付——对豫北H镇的调查[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刘世昕等,2016.市场的自由与束缚——中国农村剩男现象调查­之二[N].中国青年报, 02-24.马春华、李银河等,2011.中国城市家庭变迁的趋­势和最新发现[J].社会学研究(2):182-197.孙淑敏,2005.农民的择偶形态:对西北赵村的实证研究[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田丰、陈振汴,2016.农村青年结婚高额彩礼­问题探析——以福建省大田县为例[J].中国青年社会科学(2):62-67.

佟新,2010.人口社会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王跃生,2010.婚事操办中的代际关系:家庭财产积累与转移——冀东农村的考察[J].中国农村观察(3): 60-72.

韦艳、杨大为,2015.婚姻支付对农村夫妻权­力的影响:全国百村调查的发现[J].人口学刊(5):32-41.熊凤水,2009.婚姻支付实践变迁与农­村家庭代际关系转型——基于安徽南村的考察[J].云南社会科学(1):127-130.

朱考金、杨春莉,2007.当代青年的婚姻成本研­究[J].中国青年研究(1):18-20.

 ??  ??
 ??  ??
 ??  ??
 ??  ??

Newspapers in Chinese (Simplified)

Newspapers from 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