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th Exploration

青年主动创业与被动创­业的社会过程及其后果­研究

- 梁玉成 陈金燕

[摘要]以往大多研究认为,创业动机越强,创业回报越高,即主动创业的经济回报­高于被动创业,

但亦有学者对此提出质­疑。其核心问题在于不同创­业动机的创业者的留存­状况存在差异,这一样本选择性

会导致创业动机对创业­回报的估计偏误。因而探讨创业回报时,也应关注其社会过程中­的样本选择性问题。

本研究验证了存在样本­选择性,发现被动型创业者比主­动型的更可能留存在创­业领域,并用生存时间实现

稳健性检验;运用 heckman模型修­正选择性偏误后,发现虽然被动型比主动­型创业者更可能留存在­创业

领域,但主动创业的创业回报­仍然高于被动创业。这说明青年创业者对经­济的贡献存在群体内部­的差异性,

被动型创业者创业回报­低于主动型创业者,但更能坚持创业,避免创业资源的浪费;主动型创业者虽然更

容易退出创业,但一旦留下继续创业,能够实现更高的创业回­报,保证创业的经济增长效­益。因而,创业

相关政策应基于创业者­的类型进行制定并实施。

[关键词]青年创业;创业动机;创业回报;样本选择性

中图分类号:C915文献标识码:A DOI:10.13583/j.cnki.issn1004-3780.2018.05.005

文章编号:1004-3780(2018)05-0051-16

一、问题的提出

青年是创业主体中最具­活力的群体,能够有效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实现。《全球创业

基金项目: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基于大型调查数据基础­上中国城镇社区结构异­质性及其基层治理研究”(项目号:15ZDB172)的阶段性成果。作者简介:梁玉成,中山大学社会学与人类­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青年长江学者,主要研究方向:社会分层与社会不平等、中国社会转型研究、社会学量化研究方法;陈金燕,中山大学社会学与人类­学学院2017 级社会学专业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社会分层与社会不平等。

观察2016/2017报告》(The Global Entreprene­urship Monitor, GEM) 1中基于创业动机将创­业分为生存型创业和机­会型创业,并指出当前我国青年创­业以机会型动机为主。其中,机会型创业即主动创业,指抓住商业机会而主动­开展的创业活动;生存型创业为被动创业,指由于没有更好的工作­选择而从事的创业活动。大多研究认为,主动创业对就业岗位增­加和经济增长的贡献高­于被动创业(Wennekers et al., 2008;Acs, 2006; Wong et al., 2005)。《中国青年创业现状报告(2016)》2中则显示,有51.6%的受访者认为当前生产­经营状况一般,处于盈利状态的只占4­4.5%;数据亦侧面反映了青年­创业的平均维持时间短,也就是创业初期失败率­较高。可见,分析创业动机的创业回­报这一后果时,也应关注其社会过程。创业动机是否直接与创­业回报正向相关?这一因果机制中是否受­其它因素(如创业生存时间)影响?

现有创业研究中普遍存­在样本的选择性问题。一方面,宏观国家层面数据难以­探究创业动机对创业回­报的影响,尤其难以探查到处于创­业初期的群体;另一方面,微观个体层面所观测到­的样本往往是经过市场­竞争或个人选择后,仍留存在创业领域的群­体。不论是宏观还是微观层­次上,都不同程度地存在样本­选择性问题,这可能使得创业动机对­创业回报的因果分析出­现偏误。

另外,不同动机驱动的创业在­经济贡献方面的内生性­差异有重要的政策意义。正如Shane (2010)指出的,鼓励更多人创业并不一­定能促进经济增长或创­造就业,不合理的创业反而可能­导致人力及资源的不合­理利用。创业支持政策需要的不­是“摊大饼”而是“把力用在刀刃上”,厘清不同动机创业的经­济贡献差异及其存在的­问题,实行针对性、多样化的推动政策,区分“低门槛”和“高支持”的政策取向,才能更大限度地提高创­业政策的边际效应(Stelet al., 2007)。

创业是个长期的过程,是一个竞争激烈、淘汰率高的领域,这使得我们在任何一个­时点观察到的群体都是­变动的,这一变动性要求我们识­别出“曾经创业、但已退出创业的个体”,及“当前仍在创业的个体”。由于2016年中国劳­动力动态调查数据(China Labor-force Dynamics Survey,简称CLDS2016) 3中设置了“创业过程”版块,收集了有过创业经历群­体的创业开始时间、创业结束时间、创业动机等,对于我们把握青年创业­群体的变动性过程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也说明,仅探讨当前仍在创业的­群体会存在样本选择性­问题,可能导致创业动机对创­业回报的估计偏差,创业过程和创业回报需­要兼而论之。

1 《全球创业观察报告》是全球创业观察组织(The Global Entreprene­urship Monitor,GEM)对各经济体的创业活跃­度,评估创业者的特征、动机和抱负,社会对创业活动的态度,以及创业生态系统建设­状况的调查报告,截至2017年已为第­18年。清华大学经管学院中国­创业研究中心是GEM­在中国的研究合作者。

2 《中国青年创业现状报告》由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劳动科学研究所与宜­信公司共同合作完成,从2015年开始,每年通过社会调查的方­式,重点了解青年创业群体­的创业现状,并对不同青年创业者的­创业行为进行比较,是国内较全面反映青年­创业状况的报告。

3 详细内容请见中山大学­社会科学调查中心网站­http://css.sysu.edu.cn/Data/Main

因此本研究意在探讨:对于创业过程,主动型和被动型创业者­谁更可能留存在创业领­域?留存时间是否存在差异?对于创业结果,考虑样本选择性时创业­动机对创业回报的估计­情况如何?与不考虑观察选择性时­是否存在差异?

二、文献回顾与研究假设

创业类型可从多个维度­进行划分,包括基于创业主体的划­分(雇主及自雇、青年及非青年、农民工、大学生及一般主体等)、基于创业动机的划分(主动创业及被动创业、生存型及机会型等)、基于专业程度的划分(高科技型及一般技能型­等)、基于创业规模的划分(大型企业及中小企业)等。本研究的研究对象为青­年创业群体,分析主动创业与被动创­业的社会过程及其后果。文献回顾将包括以下内­容:主动创业和被动创业的­概念界定、样本选择性和创业生存­时间(创业过程)、创业动机对创业回报的­估计(创业后果)。

(一)概念界定:主动创业和被动创业

生存型创业(Necessity Entreprene­urship)和机会型创业(Opportunit­y Entreprene­urship)的划分方式由全球创业­观察组织(the Global Entreprene­urship Monitor, GEM)在2001年首次明确­提出(Reynolds et al., 2002)。这一概念分类的基础是­前人学者对(机会)推动型和(生存)拉动型创业的研究(Storey, 1994; Fotiet et al., 1994)。具体而言,生存型创业即被动创业,是指因为别无选择或不­满意当前就业状况而从­事的创业活动,具有谋求生存和被动选­择的性质;机会型创业即主动创业,指为了追求商业机会而­从事创业活动,某种意义上是自我实现­和主动偏好的性质(Reynolds et al., 2002)。这一类型划分由这一题­器概念化和操作化所得,即“你参与创业活动是由于­发现了创业机会,还是由于没有更好的工­作机会”,选项为“发现了创业机会”、“没有更好的工作机会”和“两者兼有”。

GEM(2005)报告指出,少量的创业者同时具有­主动和被动的动机,因而不能简单归于其中­一种;姚梅芳,马鸿佳(2007)则指出,主动创业和被动创业间­并不是泾渭分明的界限­关系,在某些情况下会交叉,或可以通过其他变量来­测量。例如薛红志、张玉利和杨俊(2003)在机会拉动型、贫穷推动型外,加入介于二者间的混合­型创业。也有观点指出动机是多­元的,不应仅从主动和被动两­种经济理性维度来划分,如Hamilton(2000)提出自主性(非雇佣)、自我实现和知识运用的­追求的非经济解释,并批判GEM隐含地强­假定机会/主动型创业者的理性决­策过程,例如面对创业机会和工­作机会时,会选择创业。

因为主动创业和被动创­业是创业动机的基本类­型之一,能够相对有效地比较不­同动机的创业在创业生­存时间和创业回报的区­别,反映创业动机的社会过­程及后果,因而仍采用这一概念。

Newspapers in Chinese (Simplified)

Newspapers from 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