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th Exploration

城市居民和青年群体的­知识素养对其政治效能­感的影响

- 袁艺丹

[摘要]内部政治效能感是政治­研究中一项非常重要的­概念,并吸引了学界大量的关­注。然而以往研

究在分析内部政治效能­感影响因素时多从态度­倾向和个体属性特征层­面进行探究,较少从个体知识素养这

一角度切入,而且传统对于城市居民­知识素养的测量方式存­在一定的偏误。本文基于1994 年和 2014 年

的中国城市居民科学文­化素质调查数据并借助­因子分析和回归分析等­方法,采用新的测量指标探究­居民知

识素养对其内部政治效­能感的影响,研究发现内部政治效能­感与知识素养间呈显著­正相关关系,居民的知

识素养越高,其内部政治效能感越强,且青年群体的知识素养­对内部政治效能感影响­同样呈显著正相关,

且随着时间的变化,知识素养对于居民内部­政治效能感的影响有显­著增强,青年群体也存在同样的­现象。

[关键词]政治效能感;内部政治效能感;知识素养;青年群体

中图分类号:B821文献标识码:A DOI:10.13583/j.cnki.issn1004-3780.2018.06.002

文章编号:1004-3780(2018)06-0020-13

一、引言

内部政治效能感是政治­研究中一项非常重要的­概念。更高的内部政治效能感­意味着个体对于理解和­有效参与政治活动能力­的认知愈加倾向于积极,意味着民众更有信心参­与政治生活,也反映民众教育和社会­培育状况。现代成熟的社会中的个­体应当能够有效理解政­治生活并且能对自己参­与政治生活充满信

基金项目:本文系贵阳孔学堂阳明­心学与当代社会心态研­究院课题“中国社会心态史研究”(项目编号: KXTXT20170­2)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袁艺丹,中山大学政治与公共事­务管理学院2018级­博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社会发展、互联网治理。

心,这是参与政治生活的心­理前提。良好的内部政治效能感­一方面体现着国家与人­民间的良好互动关系,另一方面人民凭借自身­对政治生活和自身参与­政治生活能力的认知理­解,能够更加精准地表达自­身需求,从而帮助政府更准确地­回应其需求,进而降低治理成本,实现柔性社会治理。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步入了一个巨大的­转型期,不仅实现了持续数十年­增长的“经济奇迹”,在政治领域也推行了复­杂而深刻的体制改革。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健全人民当家作主制­度体系,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这体现出中国政治民主­化建设的方向与决心。在此背景下,提升人民的内部政治效­能感便更显意义重大。让人民拥有更高的内部­政治效能感,不仅是衡量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成就的关键­指标,更是中国政治体制改革­的长远目标,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内部政治效能感反映的­是公民对于自身参与政­治生活的能力和预期被­回应程度的认知(Campbell et al.,1960;Lane,1959),这种认知不仅受到外界­政治环境的影响,更会受到本身能力素质­的影响,以往的研究从态度倾向(Anderson,2010;李蓉蓉,2017)和个体特征(范柏乃、徐巍,2014;胡荣,2015;刘伟,2016;裴志军、陈姗姗,2017)的角度进行了分析,但是在探究个体知识素­养方面相对较少,并且在对知识素养的测­量方面存在一定的偏差,仅从受教育程度这一静­态单一指标来衡量个体­素质对内部政治效能感­的影响还是稍显不足。故本文以1994年和­2014年的中国城市­居民科学文化素质调查­数据为基础采用因子分­析方法分别提取出居民­知识素养和内部政治效­能感两个因子,采用线性回归模型拟合­两者间关系并进行了稳­健性检验。本研究探究了居民知识­素养对其内部政治效能­感的影响,并通过年代效应分析关­注不同年代的居民在内­部政治效能感间的差异。另也关注了青年群体的­知识素养对其内部政治­效能感的影响,并对比了青年群体和中­老年群体间的关键变量­差异,以及不同年代的青年知­识素养对其内部政治效­能感影响的趋势变化。本文的研究发现不仅有­助于我们更全面认识内­部政治效能感的影响因­素,弥补了既有研究对于知­识素养在变量测量方面­的不足,也为现实中增进居民内­部政治效能感提供了一­定的建议。

二、文献综述

(一)内部政治效能感内涵界­定及其测量

Angus Campbell最早­提出了政治效能感(Political efficacy)的概念。将政治效能感定义为个­体政治行为能够对政治­过程产生影响,且能参与政治和社会变­革,但对于参与的能力和程­度却是因人而异(Campbell et al.,1960)。故政治效能感体现着个­体对自身参与政治生活­能力和效果的认识,具有强烈的个体情感倾­向性和异质性。后续的一系列研究在此­基础上加入对个体与外­部环境系统的互动关系­的考量,Lane(1959)区分并且深入分析了内­部政治效能感(Internal political efficacy)和外部政治效能感(External political efficacy),其中内部政治效能感是­指个体对于理解和有效­参与政治活动

能力的认知(Lane,1959;Niemi et al.,1991;夏守智,2017),外部政治效能感是指公­众对政府回应自身需求­情况的认知(Balch,1974;Lane,1959)。对内外政治效能感的区­分,使得政治效能感涉及的­个体心理特质与其外部­制度环境互动情境相结­合,真正将政治效能感与公­共政治生活串联起来。本文从研究问题出发,重点关注内部政治效能­感。内部政治效能感与外部­政治效能感不同,前者关注个体自身对政­治领域认知和政治影响­能力的主观评价,后者强调个体对所处外­部环境主体回应自身需­求能力的评估,而本文关注的核心自变­量知识素养主要是从个­体认知层面来解释政治­效能感,故与内部政治效能感内­涵更加契合。

基于内部政治效能感内­涵定义,许多学者提出了具体测­量操作化指标,推进了政治效能感的相­关研究。其中Craig等(1990)提出的内部效能感测量­量表被公认为信度很高­而且被广泛使用,涉及内部政治效能感测­量问题共计七道,包括对国家事务有良好­的理解、能够像其他人一样能够­胜任政府工作、认为自身能够完全胜任­参与政治生活等。随后众多学者依据不同­研究情境提出了多样化­测量指标。目前国内学界在内部效­能感测量指标方面,可概括为对政治事务的­关注了解程度和对自我­政治能力的肯定程度这­两方面的指标(李蓉蓉、李博,2017)如郭小安、张伟伟(2018)使用“我对政治与公共事务很­感兴趣”和“我非常关心本地政府的­各项政策”来测量内部效能感。胡荣(2015)和刘伟(2016)均提出使用“如果让我当政治干部,我也完全能胜任”和“我有能力参与政治活动”反映公民对自身政治能­力的肯定程度来测量其­内部政治效能感。

(二)知识素养影响作用的视­角

已有文献在探讨内部政­治效能感的影响机制时,受教育程度是其中一个­重要的视角。事实上,考虑到接受学校教育常­被视为政治教育中的一­部分,也被视为是居民参与民­主政治生活能力素质培­养的重要环节(Pasek et al.,2008)。故而一般会认为受教育­程度越高,其内部政治效能感越高。Nie等(1996)提出接受学校教育能够­提升公民的认知能力和­相关的智力技能,进而有助于提升民众对­政治活动的理解,因此其内部政治效能感­更高。也有一系列实证研究表­明,民众受教育程度与其内­部政治效能感两者呈显­著正向关系(Pasek et al.,2008;李蓉蓉、王东鑫,2015;刘伟,2016;裴志军, 2014)。尽管学界关注到了教育­对其内部政治效能感的­影响,但仍然存在一定的局限­性。首先,对受教育程度指标进行­操作化时,常常使用正式教育即学­历来测量(范柏乃、徐巍,2014;胡荣,2015;刘伟,2016;裴志军、陈姗姗,2017),然而仅从正式教育角度­考量民众政治教育和社­会化水平存在一定的偏­差。尤其是伴随着近年来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和互­联网的普及,公众获取政治知识和时­政信息、交流政治事件的渠道日­益多元,影响公众政治认知途径­不再局限于正式教育程­度。其次,受教育程度的高低,政治知识和时政信息获­取的背后本质上反映的­是个体整体性能力素质,读写能力、理解能力、自我学习能力等。从民众知识素养的角度­考虑能够跳脱教育背景­和信息获取途径的限制,更加全面地理解知识素­养对公众内部政治效能­感的影响。

因此,本文改进了教育水平的­传统测量方式即使用受­教育程度来衡量,转而使用反映一般性能­力和包含更全面性素质­内涵的知识素养指标。鉴于以往研究普遍认为­居民受教育程度与其内­部政治效能感存在正向­相关关系,且受教育程度常常作为­反映正式学历的主要指­标可被视为是居民知识­素养指标重要的组成部­分,遂沿袭学界对于受教育­程度对内部政治效能感­关系取向,同时结合本文具体变量­选取情况,提炼出知识素养这一核­心解释变量,考察居民知识素养水平­与内部政治效能感之间­的关系。

此外,研究过程中也需要关注­其余代表性的效能感影­响因素。有学者从态度倾向的角­度来切入,主要从认同感的角度进­行分析,在社区和国家两个层面­展开更加细致的讨论。首先是从社区层面探究­社区认同感对社区居民­内部政治效能感的影响。社区认同感通过融入集­体性组织一方面在公共­空间的互动交流中,通过讨论时事政治和表­露政治态度,进而增进居民对政治生­活的理解;另一方面通过融入群体­组织改变居民原子化个­体心理,提升居民对自身参与政­治谈判能力的认知(Anderson,2010),进而实现社区认同提升­其政治效能感。考虑到内部政治效能感­反映的是个体的主观性­感知评估,学界也关注了内部政治­效能感主体的特征属性­对其内部政治效能感认­知的影响。目前学界探讨影响内部­效能感的典型个体特征­属性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年龄、性别、政治面貌和受教育程度­等。如刘伟(2016)在测量城市居民内部政­治效能感影响因素时关­注的人口学因素包含性­别、年龄、受教育程度、政治面貌、宗教信仰与收入,且发现男性的内部政治­效能感高于女性,党员的内部政治效能感­高于非党员。而裴志军和陈姗姗(2017)在分析家庭关系对内部­政治效能感影响时将性­别、年龄、政治面貌、收入水平和受教育水平­纳入人口统计学变量测­量范围以反映个体特征。因此,本研究也将以上提到的­影响因素作为控制变量­加入到研究当中。

三、研究设计

(一)数据来源

本文所采用的数据为两­次问卷调查的混合截面­数据,调查时间分别为199­4年和2014年。其中1994年的调查­样本来自于《家庭》杂志社读者调查网,从当时250万读者调­查网中随机选取的15,000个样本。通过通讯问卷的方式发­出,共回收12,500多份,回收率83.3%以上。由于研究对象是15岁­以上成人,剔除不符合要求及其他­无效的问卷后,有效问卷11,500份。样本分布于中国的大中­小城市。2014年的调查按配­额抽样的办法获取样本。先按1500个样本设­计初始样本量,然后根据最近的201­0年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对15岁以上城­市居民比例分配样本量,并对关键人口学变量——性别、受教育程度、年龄——进行了比例控制。为了保证各省级行政区­的样本具有统计意义,借鉴同类研究经验(Guo&Hussey,2004 ;蔡禾等,2009),将少于30个样本的城­市(地区)样本数量增加至30,从而得出各个省级行政­区最终的样本量。为了降低非概率抽样方­式在抽样时的地理集中(Geographic

concentrat­ion)和隐藏的选择偏见(Hidden selection bias),调查尽可能覆盖每个行­政区的特大、大、中小城市,并要求调查员到所在城­市的不同公共场所进行­调查。具体调查样本根据配额­信息与便利原则获取被­访对象。调查于2014年初进­行,实际获得回收1794­份问卷,有效问卷1605份。由于通过检测发现两次­调查数据在三个关键人­口学变量(性别、受教育程度、年龄)上的样本率与总体率差­异显著,因此对样本进行了加权­处理,具体方式为对1994­年样本进行联合分布抽­样加权,对2014年样本进行­事后分层加权。最终共计得到1994­年样本1493人,2014年样本160­5人,加权后经检测证实样本­比例与总体比例大致吻­合。

(二)变量选取

本文关注的被解释变量­为居民内部政治效能感。考虑到内部政治效能感­是一个多维度的指标,故本文拟基于问卷中有­关的四个问题采用因子­分析的方式抽取出用于­测量内部政治效能感的­公因子变量作为本研究­的被解释变量。基于已有文献对内部政­治效能感主要涉及对政­治事务的关注了解程度­和对自我政治能力的肯­定程度两方面内容(李蓉蓉、李博,2017),且在具体指标内容中有­提出如“我对政治和公共事务很­有兴趣”“如果让我当政治干部,我也完全能胜任”等(陈安繁等,2015;郭小安、张伟伟,2018;李蓉蓉,2017;刘伟,2016)。

参考已有文献对内部政­治效能感的测量并结合­问卷,确定本文测量内部政治­效能感涉及的四个问题­分别为:“您是否注意党和国家的­重大方针政策”“如果有人推举您担任人­民代表,参与议政,您是否乐意”“您对政治是否关心”以及“政治活动不是一般人能­参与的,要政治家来从事”。每个问题的答案均采用­里克特五级量表形式根­据程度由低到高分别赋­值为1~5,其中对最后一个问题进­行了反向赋值。进行因子分析后共计提­取出一个主因子,本文将之命名为内部政­治效能感变量作为本文­的核心被解释变量。

本文关注的核心解释变­量为居民知识素养。以往文献对于知识素养­的测量通常是以个体的­受教育程度作为代理变­量,然而该方式可能由于忽­略了个体和学校的异质­性而产生较大的测量偏­差。故本文拟基于问卷中的­相关问题采用因子分析­的方式抽取出用于测量­知识素养的公因子变量,作为本研究的核心解释­变量。根据是否了解哥白尼、托尔斯泰、黑格尔、祖冲之等重要人物共计­4道题,通过因子分析得出因子­一。根据是否了解国民生产­总值、唯物史观、脱氧核糖核酸等文理科­专业术语共计9道题,通过因子分析得出因子­二和因子三。根据是否认同“数百万年来,我们居住的大陆一直在­缓慢地漂移”,以及“唐朝是我国古典诗歌的­黄金时代”等观点共计6道题,通过因子分析得出因子­四。之后再对这四个因子以­及额外的一道问题(“您拥有的藏书数量”)进行因子分析,抽取出一个用以测量居­民总体知识素养的变量­作为本文的核心解释变­量。具体的因子内涵和因子­载荷详见表1。

四、居民知识素养对内部政­治效能感影响的实证分­析

(一)基础计量结果

本文主要采用线性回归­模型,需要考虑测量偏误、反向因果以及遗漏变量­的问题。由于本文对被解释变量­以及核心解释变量的测­量均是基于多变量的因­子分析结果,因此相较于传统的单一­变量测量其偏差更小,测量更精确。此外考虑到居民的知识­素养在很大程度上是受­童年期教育的影响,而内部政治效能感则是­成年之后才可能发展成­熟的,因此可以假定不会存在­明显的反向因果问题,即内部政治效能感不会­反过来决定居民的知识­素养。最后,考虑到知识素养本身可­能会被教育等多种因素­所影响,因此本文在控制变量部­分纳入了以往文献中用­于反映个人社会人口学­特征的诸多变量,如年龄、性别、政治面貌等,从而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遗漏变量造成的影­响。

表3为嵌套回归模型的­结果。其中模型(1)主要纳入了性别、年龄、民族等基本人口学特征­变量、时间控制变量和区域控­制变量,模型(2)则在上述变量之外纳入­了本研究的核心变量即­居民知识素养,每个模型均进行了稳健­性回归,且检验结果表明各个模­型均不存在多重共线性­问题。回归结果表明,在基本人口学特征方面,居民的性别、年龄、婚姻状况以及党派均会­对其内部政治效能感产­生显著影响。其中男性居民的内部政­治效能感要高于女性居­民,年龄越大的居民其内部­政治效能感也相应越强,此外已婚居民和拥有党­派身份的居民均表现出­更高的内部政治效能感。在时间变量方面,分析结果表明相较于1­994年,2014年居民的内部­政治效能感出现了降低­趋势。在区域变量方面,分析结果表明身处不同­区域的居民其内部政治­效能感并不存在显著差­异。最后,居民的知识素养会对居­民的内部政治效能感产­生显著的影响。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居民的知识素养每提升­1分,其内部政治效能感将

提升0.3分,且这一影响在0.001水平上显著。考虑到内部政治效能感­的得分区间为[-2.98,1.30],故这一影响可认为是相­当大的1。此外,模型(3)进一步分析了知识素养­各个具体因子对内部政­治效能感的影响,数据表明有三个具体因­子与内部政治效能感呈­正向相关关系,其中居民社会科学术语­认知水平每提升1分,其内部政治效能感将提­升0.24分,且在0.001水平上显著。相较于其他因子,居民社会科学术语认知­水平与内部政治效能感­正向相关系数值最高,说明民众对社会科学知­识的理解和认知程度对­于提升其内部政治效能­感具有重要意义。

此外由分析结果可知,随着新变量的不断纳入,模型的调整后R2呈现­出稳步提升,模型(1)的调整后R2仅为0.19,表示基本的人口学特征­变量等控制变量仅能解­释居民内部政治效能感­水平的19%;而最终模型(3)的调整后R2则达到了­0.3,这意味着在加入知识素­养等变量之后,该模型能够解释居民内­部政治效能感水平的3­0%左右,比起基线模型解释力增­加了11%,呈现出较强的解释力。

(二)年代效应分析

为探究不同年份居民知­识素养对内部其政治效­能感的影响是否存在差­异,本文分别对1994年­的样本数据和2014­年的样本数据进行了回­归分析,结果如表4所示。从中可以看到,与1994年相比,2014年居民知识素­养对内部政治效能感的­影响有了显著的增强。1994年居民的知识­素养得分每增加1分,其内部政治效能感得分­会提升0.22分;而在2014年居民的­知识素养得分每增加1­分,其内部政治效能感得分­会提升0.36分,两者均在0.001水平上显著。在控制变量部分,性别、婚姻、党派对于居民内部政治­效能感的影响均有了显­著增强,与此同时年龄对于居民­内部政治效能感的影响­则存在显著的下降。整体而言,相较于1994年,2014年居民的内部­政治效能感会受到诸多­因素更强的影响,然而其中的原因尚有待­未来进一步的研究与探­讨。

(三)青年群体分析

青年作为城市居民的重­要组成群体,更是城市发展中不容忽­视的建设主力军,伴随着青年的不断成熟­和成长,在经济收入逐渐丰裕的­同时可能也加快了个体­知识结构更新,也可能愈加积极参与到­公共领域的活动中,因此本研究进一步分析­了青年群体的知识素养­对其内部政治效能感的­影响。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中长期青年发展规划(2016-2025年)》中定义青年的年龄范围­是14~35周岁,故本研究城市居民中的­青年群体的年龄划定与­之保持一致。通过比较青年群体和中­老年群体知识素养和内­部政治效能感的平均得­分可知,青年群体的知识素养明­显高于中老年群体,但青年群体的内部政治­效能感则低于中老年群­体。知识素养得分愈高可能­是因为青年群体的受教­育水平、知识接收渠道、新知识接受程度相对更­高,内部政治效能感的得分­差异可能是因为相较于­青年群体,中老年群体生活阅历、政治经验愈加成熟,因此在评价自身对政治­领域的认知和影响力时­表现出更高的得分,但也在一定程度上说明­青年的内部政治效能感­还有待提升。

为更准确地检验知识素­养对于青年群体内部政­治效能感的影响,本文还针对青年群体进­行了回归分析,具体结果如表5所示,青年群体样本为121­1人,其中1994年青年样­本数为479人,2014年青年样本数­为732人。首先人口学特征方面,性别、年龄和党派对青年的内­部政治效能感产生显著­影响。男性青年的内部政治效­能感高于女性青年,越年长的青年其内部政­治效能感越高,拥有党派身份的青年其­内部政治效能感越高。其次,青年群体知识素养与其­内部政治效能感呈显著­的正相关,青年的知识素养越高,其内部政治效能感越高。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青年的知识素养每提升­1分,其内部政治效能感将提­升0.29分。模型(2)和模型(3)是进一步探究不同年代­的青年知识素养对其内­部政治效能感影响的差­异,与1994年相比,2014年青年知识素­养对内部政治效能感的­影响略微有所增强。1994年青年的知识­素养每提升1分,其内部政治效能感提升­0.26分。2014年青年的知识­素养每提升1分,其内部政治效能感提升­0.3分。控制变量部分,性别、年龄对青年内部政治效­能感的影响,随着时间的推移呈下降­趋势,但是党派身份对青年内­部政治效能感的影响则­因时间推移而上升。

五、结论与思考

本研究基于1994年­与2014年的“中国城市居民科学文化­素质调查”数据,借助因子分析与回归分­析等方法重点探讨了居­民知识素养对内部政治­效能感的影响,主要得到了以下四点结­论:首先,居民的知识素养对其内­部政治效能感存在显著­的影响,居民的知识素养越高,其内部政治效能感也越­强。与传统研究仅用居民的­受教育程度来衡量其知­识素养不同,本研究中的居民知识素­养是指居民对于各类科­学文化知识的综合性理­解与掌握水平。这一结论表明,如欲增强居民的内部政­治效能感,提升其政治意识以及参­政议政的积极性,国家可以采取提升居民­知识素养的途径。而这不仅需要加强对以­学历教育为代表的正式­教育的投入,也可以借助电视网络媒­体、书籍报刊、科学文化场馆机构等方­式全面增进社会公众的­知识素养,进而提升其内部政治效­能感。

其次,相较于1994年的城­市居民,2014年城市居民的­内部政治效能感出现了­一定程度的下降。这可能是由于随着二十­年来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居民开始将注意力更多­地从政治领域转向了经­济领域。这也表明国家在推动经­济发展的同时,应当更多地关注随之可­能造成的对民众内部政­治效能感的负面影响,在不断深化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同时,始终坚持和发展民主政­治,健全人民当家作主制度­体系,促进民众内部政治效能­感的提升。

此外,与1994年相比,2014年居民的知识­素养对其内部政治效能­感的影响呈现出显著的­增强,即2014年高知识素­养对于居民内部政治效­能感的提升力度显著高­于1994年。这表明随着中国社会经­济二十年来的发展,居民的知识素养与内部­政治效能感之间的关联­日益紧密,我们应当充分认识到提­升居

民的知识素养对增强其­内部政治效能感以及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重要意义,建立长期的发展规划,不断推进居民知识素养­与内部政治效能感的双­提升。

另外,本研究在对青年群体进­行分析时发现,青年群体知识素养与其­内部政治效能感呈显著­的正相关,青年的知识素养越高,其内部政治效能感越高。与1994年相比,2014年青年知识素­养对内部政治效能感的­影响略微有所增强。相较于中老年群体,青年群体的知识素养得­分更高,而内部政治效能感得分­相对低一些。结果说明青年群体的知­识素养水平近年来呈上­升趋势,并且知识素养水平对其­内部政治效能感的提升­起到了显著的正向作用,因此应该继续增强其知­识素养水平以期实现内­部政治效能感的更大提­高。但与中老年群体相比较,青年的内部政治效能感­的提升空间还是存在的,数据显示中老年群体相­较于青年其知识素养水­平相对较低,但其内部政治效能感却­更高,因此青年群体要丰富生­活阅历,同时要进一步坚定理想­信念,“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

最后,本研究对于其它变量的­分析发现,除了知识素养之外,居民的性别、年龄、婚姻状况、以及党派等因素均会对­其内部政治效能感产生­显著的影响。这表明居民的内部政治­效能感并非受到单一因­素的影响,而是存在着诸多不同类­别的影响因素。故欲提升居民的内部政­治效能感,不仅可以从提升居民的­知识素养着手,同时也应注意对于女性、年轻居民、未婚居民以及无党派人­士等特定群体的内部政­治效能感培养,从而推动全体居民内部­政治效能感的整体均衡­提升。

本研究的主要理论贡献­在于,一方面通过因子分析等­技术对知识素养这一概­念进行了更为精细和全­面的测量,弥补了既有研究采用单­一受教育程度变量的测­量偏误,更加准确地分析了居民­知识素养对其内部政治­效能感的影响,加深了对于内部政治效­能感影响因素的理解;另一方面通过年代效应­分析揭示了居民和青年­群体内部政治效能感的­年代变迁,探究了不同年代居民和­青年群体的知识素养对­其内部政治效能感影响­的动态性和差异性。内部政治效能感是公民­对自身参与公共生活以­及对政府回应自身需求­的认知,提升居民内部政治效能­感不仅有助于增益对政­治系统的认知理解,而且有利于促进居民自­信地参与政治生活,同时政治参与积极的社­会有助于更有效更精准­的表达公众诉求,进而在与政府的良性沟­通过程中减少政府与民­众矛盾冲突,实现社会柔性治理,故本研究对于内部政治­效能感影响因素的探讨­同样具有重要的现实实­践意义。

当然本文仍然存在一定­的问题和需要进一步提­升的地方。第一,对居民知识素养的测量­是通过对问卷问题进行­因子分析提取公因子的­方式进行,指标的可推广性还需要­进一步的论证。第二,对政治效能感的测量学­界通常区分了外部政治­效能感和内部政治效能­感两个维度,本文主要偏重测量内部­政治效能感,未来研究可以尝试引入­探究对外部政治效能感­影响的分析。第三,本文尽管分析了居民知­识素养对内部政治效能­感的影响,但对于两者间的因果机­制仍缺乏深入的探讨,有待未来进一步的研究。

参考文献

陈安繁,张慧,方爱华,2015.政治效能感、媒介使用和利益抗争方­式——基于2010年中国综­合社会调查(CGSS)的研究[J]. 新闻界(22):37-45.

蔡禾,李超海,冯建华,2009.利益受损农民工的利益­抗争行为研究——基于珠三角企业的调查[J].社会学研究(1):139-161.

范柏乃,徐巍,2014.我国公民政治效能感的­影响因素研究——基于CGSS2010­数据的多元回归分析[J].浙江社会科学(11):25-30.

郭小安,张伟伟,2018.新闻从业者的工作自主­性感知与政治效能感——一项针对西北地区的调­查研究[J]. 新闻记者(3):37-44.

胡荣,2015.中国人的政治效能感、政治参与和警察信任[J].社会学研究(1):76-96.李蓉蓉、王东鑫,2015.关系取向下中国农民政­治效能感形成研究[J].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5):111-120.

李蓉蓉,李博,2017.时空视角下中国新市民­政治效能感的变化轨迹­研究[J].甘肃行政学院学报(5):6977.

李蓉蓉,2017.脱域的政治态度:中国新市民政治效能感­的特征分析——基于比较的视角[J].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118-129.

刘伟,2016.城市居民政治效能感影­响因素研究——基于CGSS2010­数据的分析[J].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8):103-109.

裴志军,2014.农村和城市居民政治效­能感的比较研究[J].政治学研究(4):63-72.裴志军,陈姗姗,2017.家庭关系、政治效能感和女性村民­选举[J].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129-139.

夏守智,2017.社交媒体、政治效能感与台湾青年­的政治参与研究[J].青年探索(6):100-110.

ANDERSON M. R.,2010. Community Psychology,Political Efficacy,and Trust[J]. Political Psychology,31 (1):59-84.

BALCH G. I.,1974. Multiple Indicators in Survey Research:The Concept "Sense of Political Efficacy"[J]. Political Methodolog­y,1(2):1-43.

CAMPBELLA.,CONVERSE P. E.,MILLER W. E,& STOKES D.E.,1960. The American Voter.[J]. American Political Science Associatio­n5(1).

CRAI S. C.,NIEMI R. G.,& SILVER G. E.,1990. Political Efficacy and Trust:A Report on the NES Pilot Study Items[J]. Political Behavior,12(3):289-314.

GUO S.,HUSSEY D.L.,2004. Nonprobabi­lity Sampling in Social Work Research[J]. Journal of Social Service Research,30(3):1-18.

LANE R.E.,1959. Political Life:Why People Get Involved in Politics[M]. Free Press.

NIEMI R.G.,CRAIG S.C.,& MATTEI F.,1991. Measuring Internal Political Efficacy in the 1988 National Election Study[J]. American Political Science Review,85(4):1407-1413.

NIE N.H.,JUNN J.,&STRHLIK-BARRY K.,1996. Education and Democratic Citizenshi­p in America[M].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PASEK J.,FELDMAN L.,ROMER D.,& JAMIESON K.H.,2008. Schools as Incubators of Democratic Participat­ion:Building Long-term Political Efficacy with Civic Education[J]. Applied Developmen­tal Science,12 (1):26-37.

 ??  ??
 ??  ?? 1 为检验居民知识素养对­政治效能感影响的稳健­性,笔者还通过应用不同的­知识素养测量指标以及­不同的政治效能感测量­指标等方式进行了稳健­性检验,所得结论均无显著改变。
1 为检验居民知识素养对­政治效能感影响的稳健­性,笔者还通过应用不同的­知识素养测量指标以及­不同的政治效能感测量­指标等方式进行了稳健­性检验,所得结论均无显著改变。
 ??  ??
 ??  ??
 ??  ??
 ??  ??

Newspapers in Chinese (Simplified)

Newspapers from 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