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th Exploration

新时代青年政治认同状­况研究

- ■ 陆士桢 刘庆帅

[摘要]十八大以来,国内外形势发生了深刻­变化,社会主要矛盾发生转化,中国进入了社会主义

建设新时代。“青年是标志时代的最灵­敏的晴雨表”,青年的政治态度,特别是对国家和执政党­的认同,

不仅是青年政治社会化­结果的一种重要呈现,也是影响国家发展、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本文基于深度

访谈,发现青年在国家认同、政党认同和制度认同方­面呈整体正向态势,但也面临多元问题和挑­战。主

要表现在:对国家认同正向,但也有不满与担忧;政党认同积极,但也提出一些问题;制度认同相对概

念化,理性认知和情感体验不­足。可见,总体上当今青年政治认­同更加理性、情感日益复杂,凸显了新

时代下青年的本质特色,也反映了随着新时代的­发展,我国青年整体的政治素­养在不断提升,政治认同

的深度持续提高。

[关键词]青年;政治态度;政治认同;新时代;政治社会化

中图分类号:D43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3583/j.cnki.issn1004-3780.2019.01.004

文章编号:1004-3780(2019)01-0041-10

青年的政治态度,特别是对国家和执政党­的认同,不仅是青年政治社会化­结果的一种重要呈现,也是影响国家发展、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十八大以来,中国走入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新时代,新时代既有新成就、新规划,也有新矛盾、新问题。一方面我们取得了历史­性的成就,另一方面,民族复兴,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强国的任务依然十分艰­巨。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当前,国

作者简介:陆士桢,中国青年政治学院(中央团校)教授,主要研究方向:青少年社会工作、青年与共青团、社会治理等;刘庆帅,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社会学专业2016­级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青少年社会工作、社会治理等。

内外形势正在发生深刻­复杂变化,我国发展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前景十分光明,挑战也十分严峻”“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不仅对满足广大人民­需求、组织动员人民群众坚定­不移跟党走提出了新的­挑战,而且极大地影响着各阶­层人民群众对于党和国­家的满意度乃至政治认­同。“青年是标志时代的最灵­敏的晴雨表 ”,作为直面当今社会网络­化和消费主义助燃社会­矛盾与冲突、多元文化冲击、主流价值模糊等现实的­当代青年,对于党和国家,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等重大政治问题如何认­识?怎样评价?这关系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基础,关系国家民族未来,也是事关青年发展的重­大课题。

我们采用文献研究的方­法,对近十年青年政治社会­化的研究成果,特别是青年对党和国家­政治认同的研究进行认­真分析,并以此为依据,以青年对国家民族、中国共产党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认知与­态度这三个关键问题为­核心,对20至30岁左右的­青年进行抽样访谈,总结新时代青年政治认­同的状况,并分析其原因。

一、青年的政治认同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发展­的重要基础

政治认同是人民群众对­于政权的赞同态度、支持行为及由此产生的­对政权代表的国家的心­理归属

感[1],在内容上包括政党认同、国家认同、制度认同、体制认同、理想认同、政策认同等等,而对于

个体来说,则包括意识(观念与认知)、情感和行为(参与)等。政治认同对于国家民族,对于每一个社会成员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它是重要的社会凝聚力­量,是团结组织社会成员承­担责任,共同奋斗的基础,同时又是每一个社会成­员需要共同遵循的理想­信念;它关乎党执政的根基,关乎政权的群众基础和­社会基础,也直接关系到社会的文­化价值,关系到个体的社会性行­为准则,关系到整个社会的情感­氛围与和谐共处。

正因为政治认同对于国­家民族社会的极端重要­性,青年一代的政治认同必­然成为各国执政党以及­政府高度重视的重大命­题。青年代表未来,青年一代的政治认同不­仅关系到现存社会的稳­定发展,而且关系到国家民族的­持续发展,关系到执政党政权的巩­固与长治久安。众所周知,青年发展的重要过程和­任务是社会化,其中政治社会化又是关­键的内容之一。所谓政治社会化,是指社会成员学习、接受现存政治制度所肯­定的政治信念、政治知识、政治情感和价值观,形成稳定的政治态度和­政治行为

的过程[2]。这一过程实际上包括了­两个方面的内容和结果,一方面,从社会成员个体的角度­讲,政治

社会化是一个人通过学­习和实践获得有关政治­体系的知识、价值、规则和规范的过程,通过这种学习和实践,一个自然的人转变成为­一个具有一定政治认知、政治情感、政治态度和政治倾向的­社会政治人;另一方面,从社会整体的角度讲,政治社会化是一个社会­将政治文化(普遍的政治知识、价值、规则和规范等)通过适当的途径广泛传­播的过程,通过这种传播,将社会中人们所具有的­政治认知、

政治情感、政治态度和政治倾向传­授给新一代社会成员。西方学者认为,“在很大程度上,政治社会

化本身就是一个围绕政­治系统的维持和稳定的­理论”[3]。政治社会化是政治系统­的自身功能和目标之

一,其目的就是为了使社会­成员接受政治规范和政­治文化,并且对政治系统提供支­持。这种支持来自于各个方­面,包括认知、情感和行为,而这其中,政治认同又是最基础的­部分,它包括社会成员的国民­身份认同、对政治权威的合法性接­受以及集体主义观念等­等,即对“现行政治体系所奉行的­政治理念,以及现行政治体系的结­构、运作方式、政治能力、政策实施的肯定性评价”及“与之相一致的自

我评价”[4]。

生活在当代中国的青年­人,享受着改革开放带来的­巨大成果,也经受着社会变迁带来­的尖锐挑战。一方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要在今天的青少年手中­实现,他们注定是中国发展历­史上关键时期的关键一­代,是“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是“强国一代”;另一方面,处于中国社会进入新时­代,呈现新特点,发展做出新规划的关键­时期,他们注定具有与历代人­不一样的思维和行为特­征。这一代人生活在中国人­从来没有过的物质条件­下,他们具有历代从来没有­过的物质态度和社会心­态,在物质与精神这个根本­问题上,有着不同以往的新视角、新思考和新作为;这一代人生活在中国人­从来没有过的宽松的政­治环境下,他们具有历代从未有过­的民主基础和社会关系­模式,在社会基本关系上,无论是意识和行为都有­着鲜明的时代特点;这一代人生活在中国人­从来没有过的信息环境­里,有历代从未有过的互联­网思维和社会心理,对社会热点跟踪起哄,热衷窥探个人隐私,种种非理性的思维和行­为方式从网上延伸到网­下,直接影响着他们的认知,也制约着他们的社会性­行为。中国发展的巨大成就,民主法制建设的快速进­程,多元意识形态的深入影­响等等因素,直接影响着这一代人的­政治认同。他们的认同状况对于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对于形成对独具中国特­色的道路、理论、制度、文化的社会普遍认同,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我们以“青年”和“政治社会化”为主题搜索CNKI发­现,与青年有关的政治认同、政治认知、政治心理、政治参与等与政治态度­相关联的概念出现较高­频次。依据对上述文献的收集­与研究分析,我们将青年政治认同的­调查内容集中在三个关­键问题上,即对国家的认识和态度、对中国共产党的认识和­态度、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和态度。据此设计访谈问卷,通过目的性抽样对四个­地区15人实施深入访­谈。访谈对象中,男性10人,女性5人;年龄在20~31岁之间,平均年龄24.8岁;在校本科生,研究生各3人,其余包括各种职业分布­的9人;学历水平初中1人,高中1人,大专1人,本科6人,硕士研究生6人,博士1人;政治面貌上中共党员4­人,预备党员2人。1样本存在受访对象学­历水

1为了便于呈现访谈资­料结果,根据样本信息和研究内­容,设计下列编码方式:统一将在校研究生编码­为A,在校本科生编码为B,体制内(包括公务机关、事业单位、国企等)编码为C,体制外(包括私营经济、社会组织、自由务工者等)编号为D;学历编码规则:专科及以下为Z,本科为K,硕士及以上为S;政治身份编码为:党员(包括预备党员)为P,其余不区分;数字表示定序,无其他意涵。例如, A1,S,即在校研究生,硕士学历,非党员。在引用时,如出现同一访谈对象,不重复编码。

平较高,党员比例偏大的缺陷,但考虑到目前青年整体­学历水平上升,而且考察党员的政治认­同情况对于反映青年群­体的整体政治认同状况­也有一定的启发,因此,从研究主题出发,我们认为本研究样本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揭示青­年政治认同的实际情况。

二、新时代青年政治认同状­况

通过对访谈结果进行分­析,尤其是对比其他学者前­几年在青年政治认同状­况上的研究,我们发现,当今中国,新时期的青年一代对国­家、政党和发展道路这三个­根本问题上的认知和分­析极具特点。

1.对国家认同正向,但也有不满与担忧

对国家的认同是最基本­的政治认同,而国家是一个兼具政治­和文化特性的现代意涵,对国家的认同既包括个­体对历史文化意义上的­国家民族认同,也包括对政治学意义上­的现代国家的认同,而后者中对国家的发展­方向、国家法律制度以及政策­方针的理解与赞成属于­国家认同当中高层次的­认同,也是对于国家稳定与发­展,对于巩固党执政的群众­基础更具意义的认同。此次调查我们将问题集­中在对目前我国社会发­展的态度和评价上。

访谈结果显示,受访者普遍认同目前国­家发展方向。对于“你认为当前我国社会发­展状况如何”等相关问题,认为目前国家发展方向­正向的占到七成以上。15位受访者当中,有4人选择了“总体方向不好也不是很­坏”,其余均认为,当前我们国家发展呈现“积极正向”(A1,S)的态势,“对中国的长期持续发展­抱有信心”(C1,S,P)。他们认为,“虽然面临很多困难,但整体是正向的” (A3,S),“经济状态还可以,社会整体进步有目共睹”(D1,S,P)。其中,A3明确表示,我们这一代人对于“国家认同是最高的,比其他的都高。”同时,大多数受访者对国家发­展成就、国际威望的提高感到自­豪,对于“你是否了解中国当前的­各项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成果,有什么感受?”的问题,15人中有14人回答­是“了解,自豪”,受访者表示“中国在科技和社会领域­发展迅速,这是全体人民应当自豪­的”(C1)、“我对祖国发展感到非常­自豪”(B2,K,P)、“无比自豪,我心飞翔”(A1)。只有一人回答“知道一些,没啥感觉,离着我们太远了”(D5,Z)。

在总体积极认同国家发­展的成果和方向的同时,受访者表达了对当前国­家发展状态的某些忧虑,也有一些较为深层次的­思考。15位受访者都谈到了­担忧的问题,其中关注最多的是社会­问题,占一半以上的受访者都­涉及这一问题,具体的问题依次是生育­政策与少子老龄化、发展不平衡与贫富差距、社会矛盾与安全、价值观模糊以及腐败;有三分之一的受访者谈­到民生问题,关注的领域有房价、教育、医疗、物价、环保等;有四分之一的人谈到经­济发展和政治制度问题,如企业改革的矛盾与问­题,民主法治、社会治理的问题等。分析访谈结果,我们发现,这些受访者对于存在的­问题表示了一

定的担忧。例如D4(Z)表示 “感觉社会贫富差距比较­大”,D6(Z,P)则指出“老百姓更多的是低头挣­钱,不大关心大的政治问题”,D1谈到“社会整体进步有目共睹,但社会负面的信息多”, C1认为“对中国的长期发展抱有­信心,但对于近期可能会出现­的阻碍感到担忧”。此外,不少受訪者对存在的问­题也进行了较为理性的­分析,如认为形成各种社会问­题的原因是“经济制度还不完善,法制还不健全”(B1,K),“社会经济发展需要新的­动力”(B3,K),甚至还进一步指出,“当前的发展不平衡、不充分,我们需要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B2)。

2.政党认同积极,总体认同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但也提出一些问题

政党认同是政治认同的­重要内容,最早由美国学者坎贝尔­提出,通过从心理学的角度研­究选民的

投票行为,认为选民的政党认同是­一种长期的心理倾向,即选民选举行为的稳定­程度[5]。坎贝尔等人

对政党认同的概念表述­是“个体在其所处环境中对­重要的群体目标的情感­倾向”,就是选民“在心理

上对某一政党的归属感­或忠诚感”[6]。在现代社会的发展中,政党认同逐渐集中在对­于某一个政党及

其制度的认识和接纳,政党认同的理论也被称­为研究大众政治行为的­中心理论。什么是政党认同?中国大百科全书(政治学卷)将其定义为“在复杂的政治社会中,人们往往扮演不同的社­会角色。作为政治认同的对象是­多种多样的,其中最重要的有国家、政治制度、阶级、政党、政治理想、政策等……政党是为捍卫阶级利益­而自觉奋斗的团体,一般有明确的奋斗目标­和行动纲领,因而,对政党

的认同多属较高层次的­认同”[7]。20世纪60年代以来­西方出现“政党认同危机”,一些人认为,随着

民主社会的发展,其他的政治行为主体和­政治制度已经取代了政­党及其制度的大多数功­能。但也正因为如此,政党认同日渐成为世界­各国高度重视治国理政­巩固政权的重要因素。

访谈结果显示,围绕中国共产党执政地­位的几个相关问题,绝大多数受访者表达了­肯定的态度,如对于“你如何看待中国共产党­的执政?你是否认可当前我国的­政党制度?”15位受访者中只有2­人表达了模糊的意见。大多数受访者表示,“共产党的执政是历史的­选择,人民的选择”(A1),“认可。从历史上来讲,执政(有)必然性。现阶段来讲,执政(有)必要性”(A3),“中国共产党的执政是当­前唯一也是最好的选择,当前的政党制度也是适­合于中国发展现实的”(A2,S,P)。一些受访者还分析了中­国共产党执政的优势,“一党(执政)可以保持稳定。西方国家说我们是假民­主,我们……是中特民主,这种民主和世界上普遍­认同的民主有一些区别”(A1),“我国政党关系造就了这­样一种政治局面:既有坚强的领导核心,又有广泛的政治支持;既能发扬民主,又能团结一致;既能保持‘和而不同’,又可避免政党倾轧;既能保持社会稳定,又能和谐共生,体现了一致性与多样性­的统一” (B2), “(一党)保障中共执政党地位,避免不必要的政党轮替­带来的成本” (B1),“中国变得越来越好了,各个民主党派(虽然)参与度不高,但是可以理解,中国并不适宜搞两党制”(D2,K)。在认同的同时,受访者也普遍谈到的一­些问题,A2明确表示“我觉得党还可以做的更­好”,B1则认为“对执政党、政府等的监督作用仍有­待提高”,D6说“我觉得还可以,

就是有腐败”。还有的人提出了未来发­展变革的问题,表达了深层次的思考。C1说“政党制度应当随着社会­发展而调整,无论是在一党执政的前­提下发展党内民主还是­采取其他发展民主的方­式……都应当不断调整”,有2位受访者从自己亲­身经历,表达了模糊的看法,例如,D4表示,“我们出来打工好多年了,很多事情感觉不公平……总书记说的是好的,……就是底下的人落实不好……除了欺负老百姓啥也不­干”,D5则表示,“认不认可我们说了不算,日子过好就行,这些事情我们不掺和”,反映了社会相对底层青­年人的认知状况。

3.制度认同相对概念化,在理性和情感上认知、体验不足

所谓制度认同,是指一个人基于对特定­的政治、经济、社会制度有所肯定而产­生的一种政治感情

上的归属感,是社会民众从内心产生­的一种对制度的高度信­任和肯定[8]。一般而言,制度认同从本质

上包含着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对制度价值上的肯­定,二是能够把这种对制度­价值的认同转化为现实­社会的一种行为趋势。因此,这中间有两个很重要的­因素,一是通过理性的思考,对制度体系性质的理解、认可和肯定;二是基于制度本身的合­理性,基于自我的理解和思辨,对制度体系的情感认同。因此,制度认同在政治认同的­体系当中,不仅属于较高层次的认­同,而且相对于其他内容的­认同,实现公民制度认同更复­杂,也更为系统。它不仅包括公民对社会­制度体系的肯定,还需要公民在接纳制度­体系的基础上以这一制­度体系来规范和制约自­己的社会行为。要实现社会秩序的公正­和社会政治的稳定,执政党自身的价值追求­是关键,民众的制度认同则是重­要基础。

我们设计了几个问题来­了解青年政治制度认同­的状况,总体感觉是大多数被访­者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基本认同,但缺乏真正的理解和认­识。例如对于“你是否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如何评价?”的问题,B1表示,“了解,认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总体上符合我国国情,能够解决发展社会主义­对高水平生产力的要求­同我国相对落后国情之­间的矛盾”,A1认为“在很多大灾大难前,凸显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优势”。但更多的人表达的是“认同,了解概念,不清楚内涵” (B1)、“这个东西心里有,无法描述”(D2,K)、“感觉比较空泛,参与感比较低”(C3, K)。而身为农民工的D4则­表示,“好像听说过,但是不知道是啥意思,不知道怎么评价”。对于“你是否了解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如何评价?”的问题,其中一位受访者表示“自己有着小目标,国家有着大目标,会觉得很有奔头,所以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对于每一位国民来说­都应该是震撼的,鼓舞的”(C2,S,P)。但也有不少的受访者持­有一定的怀疑态度,完全积极正面的评价偏­少,表达了对此信心不足,甚至有一些怀疑的态度,如“象征性、号召性大于实践性”(D1)、“道路的方向和实际的走­向感觉并不相符合,需要更加明确我们到底­应该如何走,现在很模糊”(A2,S, P)、“应该多关注人民的发展­质量,而不是速度”(A3)、“预知未来的问题很难把­握,只能尽人事,事在人为”(A1)。

值得注意的是,对于“你如何看待中西方不同­的(制度)发展模式?”的问题,大多数受访者

认为“没有优劣之分”(A3),“不管怎么样,感觉中国还挺好”(D3,K)。不少人还做了进一步的­分析,如D1说,“从背景来看,有共性,都是现代化的过程,不同的是发展前期,文明基础不同……应该走自己的第三条道­路”,D2(K)表示,“我比较认可中国的道路,不能盲目学习西方”,作为一名农民工的D4­也表示“不知道怎么说,感觉我们就干我们自己­的吧,别人的不一定好”。但也有一名私企打工者­认为“西方过得就是比我们好,挣的就比我们多”(D5)。

三、新时代青年政治认同特­点及其成因

通过个案访谈,对比以往研究情况,可以看出,新时代中国青年在政治­认同上具有非常鲜明的­特点。

1.政治认同更趋于理性,情感也更为复杂

从对数据的总体分析中­可以看出,新时代的青年在政治认­同的基本方面,即国家认同、政党认同、制度认同三个方面明显­趋于理性化。在国家认同方面,绝大多数受访者在积极­认知的基础上,表现出对于社会问题的­冷静分析,同时也在情感上表达了­担心和忧虑,有的被访者还提出,希望党结合社会发展趋­势进一步深入思考研究­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制­度发展的走向,这显然与过去调查中,或者按照主流语言,一味赞同,或者完全负面否定的表­现不同。虽然受访青年可能提出­来很尖锐的问题,但背后却是积极和总体­认同的态度和理性的分­析。一般情况下,“我们可以把个人对政治­对象的态度

区分为三个组成部分:认识的、感情的和评价的。”[9]这三部分当中,理性的认知是基础,情感是表

达,评价则是呈现的结果。而认知则基于对社会现­实深入观察、体验、思考,需要将许多孤立的素材­凝聚、转化成为一种认识。美国学者雷恩等曾经提­出了一个“理解框架”理论,他认为,面对现实的复杂程度,人们需要一种思维机制­来对各种社会素材加以­选择、组织和诠释。这种思维层面的理解框­架将提供必要的指引,使现实变得“可掌握”,进而帮助人们去从事辨­别了解、思维分析以及各种实

践活动[10]。这种思维机制与社会的­大背景,诸如执政党的执政理念­及成效、社会总体发展状况、社会

舆论、民众生活满意度等等直­接联系,更与一个人的基本价值­观、学识、智能结构、认知能力紧密相关。尽管样本存在学历偏高,党员比例偏大的缺陷,但过去的研究大多数以­大学生群体为对象,因此二者具有可比性。本次研究的访谈情况清­楚地表明,随着社会的发展,我国青年整体的政治素­养在不断提升,政治认同的深度持续提­高。

特别是在访谈中几个被­访者都提到了面对复杂­多元的社会问题“忧心忡忡”“着急”,这其实表达的是与国家­和执政党高度一致的关­系模式,以及情感上的积极认同。认同本来就是一个心理­学概念,政治认同则是基于对国­家、政党、制度等政治元素的理性­认识而表现出来的一种­心理特征,其必然具有客体和主体­的双重复杂性。正因为如此,一个国家的执政理念、现实成果能够集中表现­在广大民众的情感上,特别是随着信息化社会­的到来,原有社会信息的边界、时空完全被打破,网民的狂欢

心理催生出一个又一个­快速变迭的社会热点,也激发着一波又一波社­会性的愤怒浪潮。社会心理引发的各种情­感,在大众的政治认同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此次访谈中,受访者表现出来的情感­倾向令人欣慰,正如一位访谈者的表达“乍一看好像有点负面,但认真琢磨,却是同心同德……”。

2.青年的政治认同凸显新­时代的本质特色

将当今青年一代的政治­认同情况与过去调研数­据相对比,可以发现,新时代青年的政治认同­与时代的发展紧密相关,凸显出新时代的本质特­色。

新时代发展的三个重要­现实对青年一代的政治­认同产生了巨大的影响。首先是中华民族的发展,实现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飞跃。对于民众,特别是青年人来说,生产力的快速发展带来­了绝大多数人的小康生­活,同时也迎来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规划、新前景。近10年来,我们的经济总量增长2.5倍,外汇储备增长1.5倍,高铁里程增长183倍,城市化率提高了12个­百分点,这一切必然给百姓的生­活带来巨大的变化,在此次访谈中,无论是私企、社会组织从业者,还是打工者,农民工或个体户,都表示“现在日子还行”“感觉中国挺好”。正是这种对基本生活的­满意度,奠定了新时代青年群体­政治认同的坚实基础。

其次是中国的发展显示­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生机和活力。在世界范围内,很长时间里人们普遍认­为西方道路是最有效的、最好的道路。很多青年也在开放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好的日子在西方,好的价值观在西方”的社会性认知,特别是伴随着一些所谓“公知”的蛊惑,不少人会认为“好的制度在西方”。作为一个发展中的国家,中国的快速发展,让世界上很多有识之士­认识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是一套行之有效的­思想、制度体系,它给发展中国家,特别是那些不认同西方­价值,谋求现代化发展的国家­和民族提供了全新选择,这是中国对世界的重大­贡献。这种对于制度上的正面­评价在更深的层面影响­到了当代中国青年,特别是学历层次较高,认知能力较强的青年一­代,他们有更多的机会与国­际对话,也就促使了更理性的思­考和辨析,这对这一代人的政治认­同带来了积极的推动力。建立在基本事实和冷静­思辨基础上的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符合我国国情” “应该走自己的道路”等表达,也就更为真实可贵。

第三,中国进入世界中心,面临着作出对世界更大­贡献的尖锐挑战。中国的崛起带来新的国­际地位,在全面走向现代化的格­局当中面临着新的、全方位的挑战。复杂的世界格局、激烈的斗争和博弈、更大的责任和贡献的期­待,不仅挑战党的治国理政­的水平,同时也对国民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党的十九大报告的一个­重要外交思想贡献就是­重新定义了新型国际关­系,将相互尊重、公平正

义、合作共赢作为新型国际­关系的重要内容,为中国处理国与国之间­的外交关系指明了方向[11]。在这

一思想指导下,中国外交的格局进一步­拓展,普通百姓的生活和外交、与国际的联系越来越密­切,对于国家的实力、国际地位的感受也越来­越深切。这也必然催生青年人对­自己国家、政党、制度的思考,“国家发展整体是正向的” “社会整体进步有目共睹”等等认识基于现实生活,也基于中国国际

地位的根本性提升,同时也是对作为一个大­国公民责任的思考。

3.新时代青年政治认同与­系统的理论学习关系密­切

通过研究,我们发现有较高学历,经过系统的政治理论学­习的青年对于政治问题­的思考更加深入,在政治认同上的表现也­更为理性。事实上,政治认同本身就是一个­国家、一个社会政治文化的重­要组成。所谓政治文化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在特定时期流­行的一套政治态度、信仰和感情。“每个政治共同体都有自­己特定的物质和精神生­态环境,那么也就必然会形成与­之相符合、相平衡的政治文化”

[12]。人们的政治认同,包括政治行为和政治活­动,都要受到政治文化的制­约和影响,而且越走入现

代,社会就越加复杂,文化素养在政治认同当­中的作用就越来越突出,作为表现人们对政治对­象的主观认知和情感取­向的政治认同,也就会越来越多地呈现­出复杂性和多样性。人们的认同,取决于对社会现象的认­知,而认知的关键在于评价。雷恩用“评价系统”理论将对于社会现象的­评价加以归纳,他认为人们的理解框架­必须包含三个方面的特­征:第一,和现实接近,足以指导行为;第二,和同伴

共享,足以维系沟通;第三,和主体自身的价值相容,足以获得接受[13]。这三部分是一个在社会­中学

习,互动的过程,这其中系统的知识接受­非常重要。访谈结果显示,学历相对较低的受访者­更倾向于从自身境遇和­本人的感受去理解国家、政党、制度的相关问题,而接受过高等教育的受­访者,对于这些涉及到政治文­化的大问题,认知相对较为理性,在深入思考的基础上所­形成的认同也较为真实、扎实。从青年自身发展的视角,政治社会化是一个必然­的过程。一直以来,西方学术界和政府都高­度重视青年政治社会化­的问题,伊斯顿认为“政治社会化是人们获得­其政治倾向和行为模式­的成长过程,

它是社会将关于政治的­知识、态度、规范、价值取向等从一代传到­下一代的方式”[14];阿尔蒙德等更

是直接提出,政治社会化是政治文化­形成、维持和改变的过程,每个政治体系有某些执­行政治社会化

功能的结构,它们影响政治态度、灌输政治价值观念,把政治技能传授给公民­和精英人物[15]。所以从

社会整体的角度讲,政治社会化就是一个社­会将政治文化,普遍的政治知识、价值、规则和规范等,通过适当的途径广泛传­播到每一个人,特别是年轻一代的过程,系统性、灌输性、渗透性应该是其重

要的特征[16]。进入新时代,我国高等教育入学率保­持了较高比例,青年整体的学历水平在­不断提高,

越来越多的人接受了系­统的政治教育,这必将影响到这一代人­的综合素质,也会对整个社会的政治­认同发挥积极作用。

本研究尚有很多不足之­处,但所揭示的问题却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希望我们这一粗浅的研­究能够唤起更多的人关­注到这样一个关系社会­稳定,关系党的执政基础,也关系青年社会发展的­重大课题。

参考文献

[1]常轶军.政治认同: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根与­魂[N].光明日报,2018-02-08(15). [2]陆士桢.贯彻少代会精神,实现少先队的根本任务[J].辅导员,2010(7-8):60-62.

[3]DAVID EASTON & JACK DENNIS.Children in the Political System[M].Chicago and London: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80:24-25.

[4]施雪华.政治科学原理[M].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01:815. [5]柴宝勇.论政党认同的含义及其­要素[J].探索,2009(01):62-68.

[6]ANGUS CAMPBELL.The American Voter[M].New York:John Willey & Sons,1960:121. [7]中国大百科全书总编辑­委员会.中国大百科全书·政治学[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2: 501.

[8]秦国民.政治稳定视角下制度认­同的建构[J].河南社会科学,2010,18(01):112-114. [9]塔尔科特·巴森斯,爱德华·A·希尔斯.建立普遍的行动理论[M]//加布里埃尔·A.阿尔蒙德&小G.宾厄姆·鲍威尔.比较政治学——体系、过程和政策.曹沛霖等,译.北京:东方出版社,2007:27.

[10]MARTIN REIN & DONALD SCHON. The Argumentat­ive Turn in Policy Analysis[M].Durham and London:Duke University Press,1993:146.

[11]赵可金.构建新时代新型国际关­系[N/OL]中国网,(2017-10-24).[2018-8-30]. http://www. china.com.cn/opinion/theory/2017-10/24/content_41782681.htm [12]王沪宁.比较政治分析[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155.

[13]MARTIN REIN & DONALD SCHON. Reframing Policy Discourse[M].//FRANK FISCHER & JOHN FORESTER. In The Argumentat­ive Turn In Policy Analysis And Planning,Duke University Press:144-166.

[14]戴维·伊斯顿.儿童早期政治社会化过­程——对民主参政概念的接受[J]国外政治学,1985(01): 20-22.

[15]加布里埃尔·A.阿尔蒙德,小G.宾厄姆·鲍威尔.比较政治学—体系、过程和政策[M].曹沛霖等,译.北京:东方出版社,2007:83.

[16]陆士桢,蔡鲁南.研究儿童政治社会化规­律落实少先队的根本任­务[J].少年儿童研究,2013(04): 4-7.

Newspapers in Chinese (Simplified)

Newspapers from 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