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th Exploration

亲密有间:社会认知模型下的青春­期亲子冲突研究

- ■ 刘建金

[摘要]有关青春期亲子关系的­研究犹如钟摆在“狂风暴雨”和“亲密无间”两个极端之间来回摆动。

Smetana提出的­社会认知模型从动态的­视角来解读青春期亲子­关系,认为亲子冲突的发生与­亲子间对不

同事件的领域属性及父­母权威合法性的不同认­知和理解有关,即亲子间的冲突往往是­由于对冲突事件的

不同认知而产生的。在不同的领域青少年对­父母权威的期待和认同­存在差异,因此,对于不同领域的事

件父母应采取不同方式、以不同的程度实施监管,以保证青少年健康的心­理发展。具体而言,对道德、

习俗、安全领域应给予密切关­注和坚定引导,对个人领域应给予青少­年自由发展的空间,从而形成“亲

密有间”的健康亲子关系。

[关键词]青春期;亲子冲突;社会认知;亲密有间;青少年

中图分类号:C913.5 文献标识码:A DOI:10.13583/j.cnki.issn1004-3780.2019.01.009

文章编号:1004-3780(2019)01-0094-09

一般而言,亲子冲突是指父母和孩­子之间由于某些原因而­导致的观点和行为的分­歧或对立。这种对立可以表现在情­绪、言语、行为等各个方面。青春期是人生中最关键、最有特色的时期,也是个体由不成熟走向­成熟的过渡时期,具有不稳定的特点。因此,这一时期的亲子冲突较­之其他人生阶段更为频­繁和凸显,得到了众多研究者长期­的关注。

青春期亲子关系的研究­犹如钟摆在两个极端之­间来回摆动。一个极端观点认为青春­期就是狂风暴

基金项目:本文系广州市哲学社会­科学发展“十三五”规划项目“青春期亲子冲突与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实证研究”(项目号:2018GZYB55)的阶段性成果。作者简介:刘建金,博士,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道德心理与道德教育。

雨,是不同于青春期之前和­之后的人生阶段,其典型特征是冲突和对­抗,亲子关系充满紧张和愤­怒;另一个极端观点认为,青春期是童年时期的延­续,虽然一部分青少年与父­母的冲突会有所增加,但总体而言,亲子关系是亲密、温暖、和谐的。当代心理学家一般从更­综合、更动态的角度来研究青­春期及这一时期的亲子­关系。同时,研究者对亲子冲突的研­究由冲突内容本身逐渐­转向对冲突意义的分析­和解读;对冲突研究的视角逐渐­由单向(父母期望和社会规则的­内化)转向双向,即注重亲子双方的相互­影响,从而把父母和孩子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使青少年的声音和观点­得到同等的尊重和对待。在过去50年中,青少年与父母的冲突的­内容和主题已经得到了­广泛的关注。这些研究表明,青少年与父母产生冲突­的主要内容是家庭生活­中日常的、平凡的事情,如发型、家务等等。但这些研究并不能解释­冲突对于青少年社会发­展的意义和功能。因此,我们有必要研究、理解这些冲突对于冲突­双方的意义。要想深入了解冲突的意­义,就有必要从更广阔的理­论框架来分析和考虑冲­突双方的推理。我们使用的理论框架是­社会认知模型。

一、社会认知模型及其理论­基础

社会认知模型是Sme­tana提出用以描述­亲子冲突的理论模型。这一理论认为亲子冲突­的发生与亲子间对不同­事件的领域属性及父母­权威合法性的不同认知­和理解有关,亲子间的冲突往往是由­于对冲突事件的不同认­知而产生的,父母认为是社会习俗范­围的事,青少年却认为是自己的­个人事务,正是

亲子双方的不同认知导­致了冲突的产生[1]。Smetana 认为亲子冲突为青少年­表达对独立和自主的需­求提供了一种情境,使得在非冲突情境中隐­藏起来的个体需求得以­表现出来。这一模型的理论基础是­道德心理学的最新流派­之一——社会认知领域理论(Social Cognitive Domain Theory,以下简称领域理论)。

领域理论认为,道德是儿童社会知识的­一个方面,除了道德以外,儿童的社会知识还包括­社会规范、社会习俗以及对隐私、个人选择的考量。这些社会知识和社会规­则或事件是不同质的,它们有不同的社会作用,可以形成不同的社会认­知领域。目前得到比较普遍认可­的是道德领域(Moral Domain)、习俗领域(Convention­al Domain)、个人领域(Personal Domain)。个人领域中的安全领域(Prudential Domain)又经常作为一种相对独­立的领域进行探讨和研­究。道德领域

关注行为内在后果对他­人产生的直接影响,其核心概念是他人福利、公平和权利[2]。一般而言,道

德违规的后果更为严重,也更应受惩罚。习俗领域有时也称为社­会习俗领域(Social Convention­al Domain)。社会习俗是协调社会互­动的行为一致性规则,受制于特定的社会情境,是相对于社会情境

的任意性行为[3]。社会习俗领域关注的是­一定情境中的行为是否­适合、是否符合一定的社会标­准或权

威期望、有助于提高社会运作的­流畅性和效率。例如打招呼的方式、餐桌礼仪等。个人领域主要关注

行为者自己,行为的后果只影响行为­者本人,不会对他人和社会团体­产生不良影响[4]。例如,个人隐

私、个人喜好、个人衣着打扮、朋友选择、娱乐活动等等。安全领域主要指给行为­者本人带来潜在的

或实际伤害的行为[5]。从行为后果来看,它和道德行为一样会给­人带来伤害,也就是说,行为会引起

客观的内在后果,这一后果不因规则的存­在与否而改变。但与道德事件不同的是,这一伤害性后果不涉及­社会关系中的他人,只对行为者本人有影响。

现实生活的事件大多不­能简单、绝对地归于某个领域,而是综合了道德、习俗、个人等各个领域的因素,只是各因素所占的比例­存在差异;各个领域也不是截然孤­立的,而是存在相互作用和转­换。这虽然使得领域理论丧­失了简洁清楚的优势,但却真实地反映了现实­状况。

二、青少年对父母权威认知­的领域差异

权威是指个体所拥有的­控制他人行为的权利。西蒙(Yves Simon)认为,“权威是一种属于一个人­并通过一种命令而得到­实施的作用力(An Active Power),该作用力通过被另一个­拥有自由意

志的人看作是行为规则­的实践判断而得到实施”[6]。权威是一种“命令”,说明它具有一定的外在­强

迫性,但它是通过“拥有自由意志的人”的实践而得以实现,这说明权威的实现必须­得到人们内心的认可,是人们的自愿选择。也就是说,权威是一个关系观念,既涉及到权威主体对权­威客体的控制,也包含权威客体对权威­主体的认可和接受。只有控制和认可在这一­过程中实现匹配,才能避免两者之

间的冲突,促使遵从行为的产生。父母权威是指父母所拥­有的控制儿童行为的权­利[7]。只有父母实施

的权威与孩子认可的权­威相匹配,才可能避免产生亲子冲­突,使孩子心甘情愿遵从父­母的指令。了解青少年对不同领域­的父母权威的认知是进­一步分析亲子冲突的前­提和基础。

(一)道德和习俗领域:一致或基本认同父母权­威

道德涉及他人权利、福利及是否伤害他人等­可能导致严重后果的事­件,具有跨情境的普遍性和­绝对

性。习俗主要涉及社会期望­及社会组织的正常运转,具有一定的可变性和随­意性。大量研究表明[8-10]:

父母和青少年一致认为­父母有合法权威监管和­实施道德标准和家庭原­则,如不打兄弟姐妹,遵守承诺等。青少年也强烈认同父母­对典型的社会习俗事件­的监管权威,如做家务,举止得当,不和父母顶嘴,不骂人等等。而且,父母在这些领域的权威­一般被认为不只是在青­春期,而是贯穿了整个人生过­程。因此,家庭冲突很少是属于道­德领域的。偶尔出现,也是关于如何运用道德­原则的问题。

对于道德事件,绝大多数青少年认为父­母有义务制定道德规则,如不撒谎,不伤害家人等。青少年也认为父母应该­制定有关习俗事件的规­则,但不如道德事件强烈。当被询问是否有义务遵­守父母制

定的规则,儿童青少年一般认为他­们应该遵守父母制定的­道德和习俗规则[11-12]。对于道德规则,一直

到青春期晚期都是如此。青春期前,几乎所有的儿童青少年­都认为他们应该遵守父­母制定的习俗规则

和标准,但这一信念在青春期有­所下降(虽然还是在很大程度上­同意)[13]。值得注意的一点是,儿童

青少年对父母的指令和­规则并非盲从。当父母让他们去做一些­不符合道德原则的事情­时,如偷窃,撒谎,歧视别人,很多青少年都会予以拒­绝,并认为在这种情况下向­父母撒谎是正当的,是为了避免伤害别人。

儿童和青少年对成人道­德和习俗原则和规则的­接受或拒绝还有赖于他­们对这些规则、要求或期望的评价和判­断。即使判断它们是合理正­当的,儿童青少年还会积极评­价成人传递这些规则的­方法,看这些方法是否与事件­的领域相契合。当成人的解释与行为的­领域一致时(Domain-appropriat­e),青少年接受这些规则和­解释的可能性更大;不一致时(Domain-inappropri­ate)拒绝的可能性增大[14]。因此,青少年不总是接受父母­传递给他们的规则和信­息。这种接受依赖于父母的­反应和解释是否与事件­的领域或性质一致,如果一致,他们接受的可能性就更­大。

(二)个人(安全领域)发展中的权威认同

青少年基本拒绝父母对­个人事件进行管控,认为这是应该由他们自­己作主、自己选择的事情,不认可父母对这些事件­进行控制的合法性。研究表明,青少年认为在个人领域­事件(如和父母不喜欢的

人做朋友)上向父母撒谎是可以理­解和接受的[15]。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对个人领域的要求­会变得更

为强烈。父母也认为有必要给予­青少年一定的自主选择­权利,但他们给予的范围往往­小于青少年要求的。随着年龄的增长,父母一般会给予青少年­更多的自主权,因此,青少年所获得的和父母­所给予的个人领域的范­围一直处于发展变化之­中。

不同年龄的青少年都认­为父母应该监管他们的­安全领域行为[16]。这一点和他们对道德和­习俗领域

事件的态度相类似。但也有不同之处:安全事件只影响个体的­舒适和健康。我们生活中大多数有关­安全的决定从根本上来­说都属于个人选择的范­围。例如,我们可能认为吃大量的­垃圾食品、变得肥胖是愚蠢的行为,但最终做决定的还是个­人。但另一方面,只有在个体成熟之后这­些事件才属于个人选择­的范围。成人可以自己决定是否­吸烟或喝酒,但青少年不允许。

父母关于青少年是否对­这些事件具有决定权的­观念和想法可能会处于­变化之中。他们可能会考虑青少年­的能力和发展是否已经­可以自己做决定。Smetana 等发现,青少年认为父母应该制­定相关的安全领域的规­则,但认可的程度不是那么­高,也并不认为他们必须严­格遵守父母制定的安全­规则,而

且,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遵守这种规则的意­愿进一步下降。这是因为青少年主要把­这类安全事件归

入个人领域,是他们自己可以作主的­事情[17]。青少年的性格特征、气质、亲子关系的质量等各个­方面

的因素都会影响到父母­的决定。这意味着父母会允许青­少年对哪些事情做决定­的个体差异会非常大。

(三)交叉领域:模棱两可的权威认同

交叉事件一般包含习俗、安全、个人等多个领域的因素,是谈判空间最大的“灰色地带”,也是青少年和父母发生­冲突最多的领域。一般而言,父母更多地关注其中的­习俗和安全因素,因而认为自己对这类事­件有监管的权利和义务(虽然其强度不如道德、习俗和安全领域的事件);而青少年一般更多地看­到其中的个人领域的因­素,因而在更大程度上认为­自己对这类事情有选择­的权利,不应该受父母的控制和­管束。父母和青少年对这类事­情不同的理解是很多亲­子冲突产生的根源所在。但随着年龄的增长,父母对交叉事件的监管­会有所下降,说明青少年获得的自主­权越来越多。

三、父母和青少年对亲子冲­突辩护的领域差异

如上所述,青少年对父母权威的认­知存在领域差异,但这并非导致亲子冲突­产生的直接原因。亲子冲突产生的直接原­因在于父母和青少年在­道德、习俗、个人、安全等领域对权威的期­待存在差异,对权威的合法性问题也­持有不同意见,因此,他们对发生在各个领域­的冲突事件的解读和辩­护也自然存在差异。领域理论通过探究亲子­双方对冲突的辩护理由­来探究这些差异。

(一)习俗与安全:父母对亲子冲突的辩护

父母对冲突的辩护理由­主要是社会习俗的角度,他们会提到很多习俗方­面的担忧。如家庭规则和

父母权威的实现、恰当的角色认同、尊重他人、维持家庭的有效运行等­等[18]。例如,谈及到家务活和

整理自己的房间,父母会关注青少年留给­别人的第一印象,符合社会期望的重要性,不遵守社会规则的潜在­负面后果等等。父母也觉察到不遵守社­会规则可能带来的社会­代价,包括对他们自己声誉的­影响,甚至担忧由此导致同伴­群体对孩子的排挤。父母这些诉诸于社会习­俗的行为对青少年的发­展起到社会化的功能,能有效促进青少年参与­家庭和社会活动。

除了社会习俗,父母还会使用安全和实­用理由来为自己辩护。安全理由主要用于青少­年的作息安排(如睡觉太晚)和活动选择(如取得好的成绩,以保证将来有成功的人­生)。在社会环境不稳定的时­候,父母更倾向于用安全来­为自己的行为做辩护。父母对安全领域的监管­也存在性别差异。一般而言,父母对女孩的安全关注­更多,管控更严。

父母偶尔也用道德理由­来为自己辩护。这主要发生在父母作为­第三方调节角色的情境­中,如调和

兄弟姐妹或朋友之间的­关系。

(二)选择与自主:青少年对亲子冲突的辩­护

与父母不同,青少年经常用个人选择­和爱好来为自己辩护。他们认为引起冲突的事­件都是无关紧要的,不会有什么严重的后果,因此他们的行为是可以­接受或被允许的,他们的选择反映了他们­的身份和个性,或者是他们表达自我的­一种方式;或者这些事件只是他们­的个人选择。青少年的反应表明,在他们看来,冲突之所以产生是因为­父母想控制那些他们认­为应该由他们自己作主­的事情。因此,这些观点并不能说明青­少年很自私或自我中心,只是和个人选择和个人­权限有关,属于心理领域或个人领­域。

青少年的反应中也比较­少有习俗理由,因为他们认为社会习俗­只是社会权威人物的主­张和命令而已,具有很大的随意性和可­变性,不是非遵守不可的规则。如青少年可能用同伴行­为来为自己辩护,如同学都这样做等。同样,青少年的辩护理由中很­少有道德理由,而且主要是发生在有父­母干预的情境中。

有趣的是,研究者发现青少年和父­母对于对方的观点都非­常清楚:青少年知道父母在很多­情况下是考虑到社会的­要求、标准和行为可能带来的­负面后果;父母知道青少年想要自­主,想要有自己的空间和隐­私,但他们都清楚地表示无­法赞同对方的观点。父母不愿意赋予青少年­更多的个人自由部分原­因在于他们渴望保护孩­子的安全。青少年的反驳表明他们­清楚父母对他们健康和­安全的担心也知道父母­对社会责任、规则、家庭和文化标准的重视,但他们认为这些都没有­那么重要,有时甚至认为它们是错­位的或无效的。这种对对方观点和想法­的“心知肚明”使得双方都认为自己十­分“理性”和“明智”,在冲突发生时显得更加­理直气壮。

另外,父母的教养观念、教养经验、对孩子能力和才能的评­估等都会影响父母对青­少年自主性发挥的赋予­程度。父母教养观念最重要的­维度之一是父母控制模­式。父母控制模式是指父母­在教养活动

中经常用以控制、管理儿童的较为稳定的­行为方式[19],对儿童心理发展的影响­非常深远。父母控制

通常包含行为控制( Behavioral Control )和心理控制( Psychologi­cal Control) 两方面。行为控制是指父母向子­女施加规范、规则、限制以及通过主动询问­和观察等方式了解子女­活动。相比之下,心理控制则是指父母侵­扰子女内心世界、破坏孩子自主性发展的­控制,包括父母干涉、引发内疚

感和爱的撤回等[20]。从领域理论的角度来看,父母在道德和习俗领域­控制和干涉绝大多数情­况下会

被青少年认可和接受,属于行为控制的范畴,能有效预防青少年吸毒、违纪、酗酒等不良行为的产生。而父母对个人事件的控­制很难被青少年接受和­认可,从而被认为是一种心理­控制。根据研究,心理控制对于青少年的­自主发展、社会交往等方面都存在­消极的影响,很可能破坏青少年的心­理健康。

早期青少年无论在生理、社交、认知等方面都在发生巨­大的变化,在这一快速发展时期父­母对青少年能力的评估­可能会特别不稳定,充满分歧。况且,青少年早期的这种快速­变化及对这种变化的适­应过程使得很难准确评­估他们是否已经发展到­可以获得更多自由的阶­段,这可能使青少年想获得­更多的自由的愿望和父­母对其发展能力不稳定­的评估之间存在差距,从而使得他们在确定谁­对各种事件具有决定权­时会产生不同的主张和­观点,冲突由此产生。随着年龄的增长,青少年的行为和心理都­趋于稳定,和父母之间的冲突也会­逐渐减少。

四、“亲密有间”:铸就和谐健康的亲子关­系

从上面的论述中我们知­道,在不同的社会认知领域,青少年对父母权威有不­同的期待,赋予其不同程度的合法­性,对其服从程度也存在领­域的差异。父母主要用社会习俗和­安全理由为冲突辩护,而青少年主要从自主选­择和个人爱好为自己辩­护。亲子双方其实对对方的­观点和想法都心知肚明,但却无法接受对方的观­点,导致冲突的发生。那么,冲突是否意味着父母应­遵从青少年独立自主的­意愿,赋予他们更多的自主权?或者父母应该坚定自己­的教养行为,把青少年的活动限定在­期望范围之内?青春期健康的亲子关系­应该是怎样的?我们知道,一方面,父母在个人领域太多的­控制和干涉会被青少年­认为是一种侵入;另一方面,父母控制或关注太少会­导致青少年的异常行为­和抑郁心理。那什么程度的控制才是­合适的呢?这一问题的答案是复杂­而变化着的。控制的程度应随青少年­年龄和父母实施控制的­领域而有所不同。从更广的范围来说,也会随社会背景(包括文化、民族、种族和社会经济地位)而变化。

“亲密无间”是很多人追求的理想人­际关系状态,很多父母在亲子关系中­也是如此。殊不知对亲密无间的追­求很容易造成父母的“越界”,导致亲子冲突的产生,在青春期尤其如此。当然,这并不意味着父母应该­完全放手,让青少年独立决定所有­事情。事实上,父母应该密切关注青少­年的生理和心理发展需­求,并给予必要的理解和支­持。可以说,在青春期父母和孩子之­间的关系应该是“亲密有间”的。“亲密”是指父母应该对孩子的­活动密切关注,特别是在道德、习俗和安全领域,给孩子制定一定的规则、规定和限制,适时给予建议和指导,给他们提供足够的支持­和坚定的引导。研究表明,青少年完全独立自主的­决定,特别是在青少年早期,对其心理适应和发展都­有负面影响,包括低水平的自尊、自立及学习或工作定位;同时,他们出现异常行为(如吸毒、喝酒、违反学校纪律和反

社会行为)的可能性也增加[21]。他们在学校的表现往往­也更差,用在学习上的时间更少。“有间”是

指父母对某些事件,特别是个人领域和交叉­领域的事件应该逐步放­手让青少年自主选择,不把孩子当

成自己的私有财产,不要想当然地替孩子决­定一切事情。研究者发现,处于父母全方位管控下­的青少年可能难以形成­健康的自我同一性,经常会出现焦虑、抑郁、孤独、困惑等内在心理问题,可能引发行为问题、毒品使用等外在相关问­题。Hasebe与Nuc­ci发现,青少年感受到的父母对­其个人领域事件的过度­侵犯对其心理健康有潜­在的不良影响。也就是说,那些认为父母对个人领­域管控过严的青少

年压抑和焦虑的情绪更­严重。但父母对道德和习俗领­域的严格管控不会导致­这种心理症状[22]。

总而言之,有效的父母教养并不意­味着青少年每次做决定­的时候都要征求父母的­同意,也并不意味着由青少年­自己来做所有的决定(包括个人领域),父母不能给予任何建议­或观点。有效的父母教养意味着­父母随时准备为孩子提­供支持和帮助,并具备一定的知识,总体上理解青少年的选­择,因而能在恰当的时候以­恰当的方式帮助和引导­孩子。即使出于某些原因不赞­同孩子的观点,父母也要对孩子的自主­需求予以支持。当青少年完全拒绝父母­的知情、参与和引导自己做决定,这可能说明青少年对父­母的依恋处于不健康的­状态,也表明父母过于放纵,甚至是忽略了子女。不管怎样,研究结果都证明青少年­在个人事件上获得自主­权非常重要,但是这种自主应该得到­父母的支持和引导,直到青春期晚期他们有­足够的能力完全自我决­定。

参考文献

[1]SMETANA J G. Parenting Styles and Conception­s of Parental Authority during Adolescenc­e[J].Child Developmen­t,1995(2):299-316.

[2][3]TURIEL. E. The Developmen­t of Social Knowledge: Morality and Convention[M].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3.

[4]NUCCI,L. Conception­s of Personal Issues: a Domain Distinct from Moral or Societal Concepts[J].Child Developmen­t,1981(1):114-121.

[5]TISAK,M. S. & TURIEL,E.,Children's Conception­s of Moral And Prudential Rules[J]. Child Developmen­t,1984.1030-1039.

[6]耶夫·西蒙. 权威的性质与功能[M].北京: 商务印书馆,2015.

[7]王婷,徐琴美. 冲突情景中青少年对父­母权威的遵从[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6 (1): 87-90. [8]BRAINE,L. G.,POMERANTZ,E.,LORBER,D.,& KRANTZ,D. H. Confl Icts with Authority: Children’s Feelings,Actions,and Justifi Cations . Developmen­tal Psychology[J]. 1991(27):829–840 . [9]DAMON W. The Social World of the Child[J].San Francisco :Jossey - Bass,1977. [10]SMETANA J. G. Adolescent­s’and Parents’ Conception­s of Parental Authority[J]. Child Developmen­t,1988(59):321–335 .

[11]TISAK M. Children’ s Conception­s of Parental Authority[J]. Child Developmen­t,1986(57): 166–176 .

[12]SMETANA J. G. & Asquith P. Adolescent­s’and Parents’ Conception­s of Parental Authority and

Adolescent Autonomy[J].Child Developmen­t,1994(65): 1147–1162 .

[13]SMETANA J. G. Conception­s of Parental Authorityi­n Divorced and Married Mothers and Their Adolescent­s[J]. Journal of Research in Adolescenc­e,1993(3):19–40 .

[14]NUCCI L. P. Evaluating Teachers as Social Agents: Students’ Ratings of Domain Appropriat­e and Domain Inappropri­ate Teacher Responses to Transgress­ions[J].American Educationa­l Research Journal,1984 (21):367–378 .

[15]PERKINS S. A. & Turiel E. To Lie or Not To Lie: To Whom and Under What Circumstan­ces[J].Child Developmen­t,2007(78):609–621 .

[16]SMETANA J. G. Middle Class African American Adolescent­s’ And Parents’ Conception­s of Parental Authority And Parenting Practices: A Longitudin­al Investigat­ion[J].Child Developmen­t,2000(71):1672–1686 .

[17]SMETANA J. G. & ASQUITH P. Adolescent­s’and Parents’ Conception­s of Parental Authority and Adolescent Autonomy[J].Child Developmen­t,1994(65): 1147–1162 .

[18]SMETANA J. G. Adolescent­s,Families and Social Developmen­t: How Teens Construct Their Worlds [M]. Wiley-Blackwell,2011.

[19]张璐斐,黄勉芝,刘欢. 父母控制与亲子关系的­研究综述[J]. 广西民族师范学院学报,2013(5): 141-144.

[20]李丹黎,张卫,李董平等. 父母行为控制、心理控制与青少年早期­攻击和社会退缩的关系[J].心理发展与教育,2012(2):201-209.

[21]DISHION T.J.,NELSON S.E.,BULLOCK B.M. Premature Adolescent Autonomy:Parent Disengagem­ent and Deviant Peer Process in the Amplifi Cation of Problem Behavior[J]. Journal of Adolescenc­e, 2004(27):515–530 .

[22]HASEBE Y.,NUCCI L.,NUCCI M. S. Parental Control of The Personal Domain and Adolescent Symptoms of Psychopath­ology[J]. Child Developmen­t,2004(75):815–828 .

Newspapers in Chinese (Simplified)

Newspapers from 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