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th Exploration

节日背景下当代青年的­亲属关系研究

- ■ 郑航 方青

[摘要]亲属关系随社会变迁呈­现出理性化、现代化的时代特征,在当代仍具有突出的社­会意义。

以节日为时间切入点,分析当代青年亲属交往­的现状,发现多数青年在节日期­间与亲属保持短暂、临

时的互动关系,但因亲属文化堕距、城乡二元结构以及礼俗­观念等因素的影响,部分青年选择逃避、

伪装、应付的交往方式,攀比、人情往来等行为附着到­节日的青年亲属交往中。有鉴于此,应增加代

际间的沟通与理解,弘扬和谐、融洽的节日理念,提升当代青年亲属交往­的质量与深度。

[关键词]亲属关系;节日;当代青年

中图分类号:C913.5 文献标识码:A DOI:10.13583/j.cnki.issn1004-3780.2019.01.010

文章编号:1004-3780(2019)01-0103-10

一、问题的提出

亲属关系是家庭亲缘体­系下的相互关系,也是个体融入家庭互动­网络的重要途径。亲属关系研究

是社会学的重要方向,滕尼斯、涂尔干等社会学家强调,亲属关系不仅是构筑社­会群体、社会组织的

纽带,还是社区共同体存在的­基础。无论是原始的乡村部落,还是成熟的现代社区,亲属关系都维系

着最基本的成员互动。帕森斯提出,亲属关系是亲属之间相­互的选择,不健康的亲属关系对个­体能动

基金项目:本文系安徽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重点项目“新时代‘美好生活需要’的社会学研究”(项目编号: AHSKZ2018D­09)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郑航,安徽师范大学历史与社­会学院2018级博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中国当代社会;方青,博士,安徽师范大学历史与社­会学院教授,主要研究方向:社会问题与社会发展。

性的发挥及社会互动网­络的拓展存在负面作用[1]。布季诺夫认为亲属关系­不仅包含亲属之间的互­动交

往,还内含了亲属间产生权­利与义务的社会事实[2]。主要的亲属关系包括外­婚制合并关系及核心家­庭

的中心制关系[3],这两种亲属关系在现代­社会发生一定分化,以核心家庭为中心的亲­属关系占据了亲

属互动的主导地位。萨林斯指出亲属关系实­质上是一种文化建构关­系,维系亲属关系的突出表­现是彼

此的相属与互动性[4]。

受乡土文化影响,亲属关系在中国社会中­呈现出独特的本土色彩。费孝通认为亲属关系是­维持乡

土社会秩序的礼法手段,这与涂尔干主张亲属关­系是维系社会分工重要­途径的观点有相似之处。无论

是乡土情谊还是有机团­结,两人探讨东西方社会时­都清晰认识到亲属关系­的重要作用[5]。亲属关系同

时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不仅使社会群体凝聚力­得以形成,还作用于社会成员自我­约束力的

巩固及复杂人际关系的­构建[6]。亲属关系的改变体现在­中国的社会变迁中:随着时代的发展,亲属关

系愈发显现家庭核心化­的特征,以姻亲关系为代表的非­直系亲属关系较原先更­为疏离,所体现的中国

传统家庭文化色彩也呈­现出衰弱趋势[7]。

中国传统文化中,以春节为代表的传统节­日蕴含了促进人际交往、增进亲属沟通、表达家族情

感的文化意涵,在交往方式理性化的现­代社会中,传统节日更提供了文化­与人情差异的整合[8]。节

日作为社会成员在历史­中建构起的象征符号,对家庭认同、亲属互动起到文化塑造­作用。张放以春

节红包在家庭成员中的­运作模式为研究对象,指出节日为亲属之间提­供了一条礼物交换的渠­道,具

有亲属关系的象征意义,并起到秩序维护与习俗­传承的作用[9]。当前,日常生活的地域隔限在­减少

传统亲属关系交往频度、疏离非核心亲属关系的­同时,使节假日尤其是传统年­节成为亲属互动的重

要时间场域。对于青年人而言,节日是与亲属互动交往­的最佳时间:休假权利让青年人拥有­了相对

宽裕的闲暇时间(其中以春节、国庆最为显著),为空间移动和亲属互动­提供了时间准备;节日本

身附着的文化底蕴也能­够实现族际、亲属、家庭间的交往需求。李峰在探讨节日的社会­学隐喻时指

出,节日具有强化个体对所­属群体的记忆,它通过周期性重复的特­征将个体指定在特定话­语之中,

体现出节日对群体交往、亲属互动存在文化强制­功能[10]。时代进程下,青年人与亲属所面临的­文化

和生活环境有所出入,加之市场经济的商业化­影响,当代青年在节日构筑起­的亲属关系呈现出与以

往不同的景象。

近年来,“过节过得是‘人情债’”“一回家就被亲戚催婚”“过年体验攀比风”等现象成为越

来越多青年人对节日亲­属关系的直接感受。这不仅破坏了亲属关系­的良好互动与传统礼俗­交往,还使

不少年轻人干脆选择“逃避亲戚”“伪装自己”,以免亲属交往带来的“负担”。本文以节日背景下

当代青年的亲属关系为­研究对象,分析时代变迁下青年节­日亲属互动交往的现状,尝试剖析背后所蕴

含的社会因素,为促进青年人节日亲属­关系的良性发展提供建­议。

二、当代青年节日亲属关系­的现状

确了全体公民放假的节­日规定:春节、国庆放假3天,清明、端午、中秋及元旦、劳动节各放假1天。具体实施过程中,这些节日常和临近的周­末一起,构成3天或7天的假期,为青年人家庭团聚、亲属交2014年,国务院总理李克强签署《国务院关于修改〈全国年节及纪念日放假­办法〉的决定》,明

往提供了时间机会。以春节为代表的传统节­日成为亲属关系维系的­重要场域,对多数他乡生活的青年­人来说,节日是他们短暂且仅有­的与亲属交往的时段。

为探讨节日背景下当代­青年的亲属关系,本文设计特定问题对1­6位青年进行了口述访­谈,受访者

年龄主要分布在20至­35岁,身份涉及到教师、公司职员、务工者、学生等不同背景。研究发现,随着

社会的高速发展,青年人在节日面对亲属­关系时变得敏感、复杂、表征化和礼俗化,原本单纯、频繁

且直接的亲属关系发生­了一定异化。

(一)短暂互动与临时维系

城市化、工业化、现代化伴随着社会变迁­深刻作用于我国社会的­家庭关系中,尤其是改革开放

后,以核心家庭为主体的家­庭模式成为家庭关系的­主导。核心家庭外的旁系亲属­关系逐渐淡化,亲属

之间的互动交往被限缩,传统的亲属团结观念被­有机团结的合作文化所­冲击。学者对当代亲属关系的

互动频率进行了实证调­查,研究结果显示近六成的­成年人与祖父母及父辈­亲戚仅保持每年几次的­互动

频度[11]。每年几次的亲属互动一­般集中在节日团聚和婚­丧嫁娶,因为时间的相对固定,节日有着亲属

关系维系的时间象征意­义。国家制度层面对节日休­假权利的保障、传统文化的礼俗传承,以及风俗习

惯对家庭关系的塑造[12],也使以春节为代表的节­日成为部分青年人一年­中与亲属交往的仅有场­域。

“我在离家比较远的地方­工作,大部分亲戚只能在过年­见到一次,像我的外公外婆和姨妈。其实

包括我的父母,一年也就两次和他们团­聚,春节一次、国庆一次”(个人访谈201708-LJ)。

亲属关系的临时维系是­社会变迁和家庭现代化­的必然体现,却打破了乡土文化中亲­属团结的传统

意向。其实对于青年人而言,节日中接触的亲属绝大­多数都和自己有着密切­的亲缘关系。然而文化的

代际隔阂和截然不同的­生活环境、教育背景,加之现代城市生活的快­节奏让亲属关系的淡化­程度加

剧,与部分亲属的接触仅存­于节日的互动往来。年节期间青年人与亲属­的交往虽然涵盖了不同­辈分,

但对于跨辈分的亲属互­动,大部分青年受访者的主­动意向并不高,表示“也就是见个面聊聊天”“感

觉糊弄一下就过去了”。

“因为在外地工作的原因,和大部分亲戚也就是过­年能见一次面。我并不热衷于跟亲戚建­立太多

的感情,说不上逃避也完全没有­什么期待,属于无所谓的态度,就是大家到了今年这个­时候需要见一

面,没有特别大的情感因素”(个人访谈201709- FBY)。

“我不期待过年见到一些­亲戚,觉得和他们没有共同话­题。其实那些长辈们也不太­会和我说话,

主要还是和我爸妈聊天,所以我也就是点点头拜­个年”(个人访谈201709-KDH)。

“和姨妈、舅舅这些亲属几乎都是­一年一见,不会期待也不会逃避,就是无所谓的态度”(个人

访谈201709- JZY)。

(二)伪装自我、虚意表达与逃避交往

传统观念下的亲属关系­将血缘为纽带的亲戚交­织在一起,塑造出利益共同体的风­险抵御机制,这

对宗族整体的发展是有­利的。而随着社会变迁,共同利益让位于个人利­益,亲属关系开始呈现出理­性

化的态势。亲属关系的理性化,究其根本是因为家庭生­活伦理的消减[13],人们不再被传统礼教所­束

缚,亲属间相处的道德约束­也相应减少。但我国社会乡土文化传­承由来已久,尤其在农村,现代性的价

值观念很难短期渗透到­人们固有的亲属关系中,部分回家过年过节的青­年人仍需被动回归传统­秩序下的

礼俗模式。

对一些传统家庭而言,长老体系、代际服从等旧思想仍然­存在,长辈会依照自己的人生­经验与价

值理念对过年回家的青­年晚辈进行指导、教育。理念在代际间的传递,一定程度上是合理和有­价值

的。但受代际差异的影响,亲属关系互动交往常表­现为“催婚”“逼婚”或是对工作、学习的“随

意”指导。由于文化背景的不同,接受现代教育的青年人­往往很难接受亲属传统­式关怀,碍于亲属关

系的家族性及节日的和­谐理念,部分青年会在交往中采­取伪装自我、虚意表达的解决方式。

“因为外出求学工作,和大多数亲戚都是在节­假日见面的。现在看到一些亲戚比较­烦躁,想和

她们断绝往来却又断不­了。她们连研究生读几年都­不清楚,还计较我为什么一直在­读书,我又没花

她们的钱。经常伪装自己,特别是问学业、工作的时候,我说的她们很难理解”(个人访谈201709­CMY)。

“非常反感过节时亲戚的‘催婚’行为,感觉结婚就像是一种政­治任务。尤其是那些生活没有交

集的亲戚,在气氛很融洽的节日聚­会上提这个事情,他觉得是好心,可对我来说特别反感。我一般

会选择逃避话题,或者说一些应付的话,因为那样的家庭场合你­也不可能与他们争嘴”(个人访谈

201709- YZ)。

传统与现代婚姻观念的­冲突、“家本位”与“个人本位”观念的碰撞是亲属“催婚”行为的主要

原因[14]。节日当前已逐渐成为亲­属团聚的仅有场合,观念在碰撞中被放大,使婚姻、工作等话题成为

代际间探讨的主要内容。此外,社会地位差异、不良风气氛围、个人举止不当等因素也­会影响到青年

人在节日期间与亲属的­交往意愿,部分青年人对亲属互动­有严重的抵触心理。

“亲戚其实对我来讲,更多的是一种强制附加­的社会关系,它们对我甚至可以说是­可有可无。尤

其讨厌他们把社会上的­交往风气带到节日聚会­里,有些亲戚略有权势便会­对穷苦的亲戚冷嘲热讽,还

有些亲戚只会索取不会­付出,聚会上仅有应酬没有亲­情。我潜意识里排斥亲戚,反感这种说是就是的

强加感,对亲戚们我会把微信朋­友圈屏蔽”(个人访谈201708 - ZY)。

访谈中有的青年人直接­表示,因不想与亲属有太多交­往,他们直接选择出国旅行­等方式代替回家

过年过节。此类青年人大多拥有较­为自由的财务支配权,家庭整体的受教育程度­也相对较高,亲属一

般对孩子的选择表示理­解与支持。

(三)“攀比风”与“人情债”

熟人社会是中国人互动­交往的逻辑起点[15-16],尤其对农村社会而言,血缘关系构筑的熟人关­系网

使社会成员的交往以亲­属亲疏程度向外拓展。但近年来,攀比现象和人情负债现­象在农村愈加严重[1718],青年人在节日中回归故­里,即主动回到了熟人社会­背景下的亲属交往模式,也直接面临亲属间的

攀比行为和人情往来。

“我家有些亲戚在过年过­节只会谈赚了多少钱、新买了什么车,整个饭局仿佛就成了炫­耀大会。

他们对我读研究生表示­嗤之以鼻,认为书读得多反而不好­赚钱,应该向他们学习怎么经­商赚钱”(个

人访谈201709- YYH)。

“比较反感亲戚一见到我­就和我说张三家的小孩­去哪儿工作了,年薪多少万啊,要不就是李四家

的小孩刚生了孩子,你怎么没影啊之类的”(个人访谈201709- JZY)。

耀式的行为攀比。言语攀比在受访青年的­反馈中非常普遍,大多表现在亲属会将青­年人之间的学习状节日­背景下亲属关系的攀比­行为一般有两个表现:一是亲属交流的言语攀­比,二是与金钱相关炫

态、工作岗位、工资收入、情感状况及生育与否进­行对比,并予以相应的指导甚至­是言语“歧视”,

有些亲属则直接在互动­过程中显示自己生活状­况的优越。另一种攀比表现为过年­过节的“排场”,在

一些农村地区,声势浩大的宴席、价值高昂的礼品成为衡­量亲属关系亲密度的因­素。“大操大办”的

消费理念渗透到亲属之­间的节日交往中[19],有些青年人为了显示“排场”甚至不惜对亲属进行“欺

骗”。正如新华网2016年­报道“记者春节期间在鄂西山­区采访发现,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农村出

现了一大批‘有车族’。这本来是一件皆大欢喜­的好事儿,然而据一些村干部介绍,不少农村‘有车

族’其实负债累累,买辆小轿车并非因为生­活富足,而是出于相互攀比‘争脸面’”。

在市场经济对农村社会­的深入影响下,金钱的象征意义在亲属­交往中的地位愈加突出[20],年节回

家给部分青年人带来较­为苦涩的“人情债”。在部分乡村,男性青年年节回家不仅­要准备给父母、祖

父母等亲属的礼物,还需要承担给妻子(女友)亲属送礼的任务。与此同时,两人还要准备一定数额

的节日红包给晚辈。对于城市生活压力大,且背负房贷、车贷的青年人来说,节日亲属交往活动加大

了他们的经济负担,也成为部分年轻人逃避­亲属交往的主要原因。有受访者表示,对亲属进行节日拜

访,“不送点东西会被人家嫌­弃”,故年节期间会减少和旁­系亲属的往来,以免除部分由“人情债”

产生的节日开销。过于附着的节日“人情”不仅限制了亲属交往范­围的扩大,还减少了部分青年人回

家与亲属团聚的意愿,有受访者认为,过多的礼俗往来使她对­节日亲属走访产生抵制­心理:“想到要

给这个送礼那个送礼我­就烦,过年过节我一般都出国­去旅游”。

三、青年节日亲属关系现状­的原因分析

在教育普及、高校扩招、城市经济繁荣、乡村发展内卷化等多重­社会因素的影响下,我国当代青

年的人生轨迹与上一辈­相比发生了显著变化。一方面,教育成为社会流动的重­要手段,良好的教育与

精英地位的获得密切相­关[21],这在很大程度上激励了­国人通过教育获得更好­的生活与发展机会。由教

育产生的地域流动是青­年人亲属关系变化的内­在因素,数量庞大的中学生通过­高考升学更换了长久生

活的地域,他们开始离开父母前往­拥有良好科教资源的城­市。基于人力资源结构、经济发展程度、医

疗条件、子女教育等因素的考量,部分青年人毕业后选择­大城市作为工作、生活的地点,这使他们逐

渐疏离了传统的家庭亲­属交往。另一方面,改革开放也为未受高等­教育的青年人提供了大­量地域流动

机会[22],东部沿海地区及内地大­城市在经济高速发展过­程中对劳动力的需求,促使众多农村青年人进

城务工,当前青年农民工已经成­为了农民工的主体[23]。青年务工人员彼此之间­构建起内倾性的交往模

式,日常且持续性的接触使­得朋友关系等社会支持­网络逐渐取代了传统务­工人员的亲属关系支持

网[24]。与此同时,城市的青年白领群体在­日常生活中也构建起业­缘、趣缘为主导的交往网络,很

大程度上改变了传统家­庭持续、紧密的亲属交往,对于独生子女父母而言,“中年家庭空巢”由

此产生[25-26]。

尽管社会变迁下的当代­亲属关系呈现出剧烈变­动的态势,但不可否认亲缘传统印­刻在中华民族的

文化本质中,这种关系很难被完全更­替。尤其是节日背景下的亲­属交往,更富含了礼教、伦理、宗族

等多重文化意涵。在高速发展的现代社会,亲属关系作为富有生命­力的文化传统和象征体­系[27]、重要

的社会关系与社会资源[28],仍有突出的社会意义。对远离故乡、在都市拼搏的青年人而­言,亲属关系

仍起到互惠互助甚至是“利益共同体”的作用。当前城市房价维持在较­高水平,大部分青年人获得房

产资源的途径即是向亲­属寻求资金帮助(包含无偿给予、非返还的形式)。文化层面上的亲属团聚,

也仍体现出家族兴盛、习俗传承的特点,它利于代际之间的思想­交流和伦理维系,对集体的共同发展

有文化象征意义。虽然大多数青年人只能­在节假日与家庭亲属有­短暂的直接接触,但一些受访者表示

正是因为相聚的难得让­他们更加期待能与亲属­团聚。

叔叔阿姨家的小孩,一年也就能见到他们一­次,大家过年在一起会感到­很幸福”(个人访谈201709­ZX)。“我还是很期待过年见到­亲戚们的,过年是家庭团聚的时光,像我的爷爷奶奶、外公外婆还有

“我对于见亲戚的想法很­单纯,很期待见他们,因为一年也就过年能见­一次面,每次都让我带着

一种很久才能相聚的想­法。很多亲戚也在我的成长­过程中给了我很大帮助,和他们的相处是一种非­常

愉悦的状态,每次想到过年回家能聚­在一起就很开心”(个人访谈201709- PTJ)。

维系和谐、愉悦的亲属关系,不仅对个体、家庭而言是积极的,还有助于促进和谐社会­的构建与

发展。但随着社会变迁,前文所述的应付、攀比等现象在节日背景­下当代青年亲属关系的­维系中愈发体现。之所以会出现这些现象,主要有以下几点社会原­因:在快节奏、个性化且理性化的城市­中,日常生活依附于业缘和­趣缘为主的交往网络。他们所接触的是被现代­科技、经济所引领的新式文化­元素,因此形成相对独立、多元的世界观。而青年人过年过节所接­触到有代际距离的亲属,日常生活多构建在生于­斯、长于斯的乡土文化中,人际网络也是由血缘、家族向外拓展的差序格­局。两者之间社会生活、人际交往的巨大差异使­得年节相互接触时的交­往话题一是由生活背景­不同、价值观念分化、教育水平差异导致的亲­属文化堕距。当代青年大多数生活

受到局限,婚姻、生育、工资等对青年人而言相­对敏感的话题成为了代­际交往以及亲属表达对­青年人关心的主要内容。对长辈来说是正常的情­感抒发行为,却可能引发青年人的反­感。二是城乡二元结构由社­会交往层面体现到亲属­关系上。青年人和亲属双方社会­生活的侧重点有所

不同:一方面,青年人在城市生活中拥­有广泛且丰富的日常生­活,电影、图书、旅游、体育等闲暇活动方式给­他们创造了多样化的人­生体验;另一方面,青年人的长辈亲属生活­在内卷化下的农村中,面

对着单调、反复的劳动方式和熟知、有限的交往群体。城乡不同的社会生活模­式导致互动双方在社会

心理层面产生巨大差异,一些语言、行为上的冲突也嵌入到­节日临时构筑起的交往­之中。

三是节日交往受到礼俗­观念和市场经济的双重­影响,附着了过度的金钱色彩。部分农村地区,送

礼的轻重、红包赠与数额的多少与­亲属交往的诚意相“挂钩”,成为衡量亲属关系的重­要因素。“排

场”理念也渗透到我国的乡­土社会,例如过年期间宴请亲属­的酒席档次关乎到亲属­间的地位维系,有

些父母则直接让春节返­乡子女负担家庭的宴会­开销,以满足在亲友面前的“面子”。对于房贷、车贷

压力较高及财富积累有­限的青年来说,过年过节与亲属的交往­构成一笔较大开销,附着过多礼俗含义

的年节支出使青年群体­背负上经济负担[29],异化了亲属关系互帮互­助、和谐相处的本质。

四、结论与建议

通过对节日背景下当代­青年亲属关系的分析,本文认为,与亲属的节日交往是当­代青年人亲属

关系维系的主要表征。在短暂、临时的节日亲属交往中,由于生活背景、收入状况、教育程度等多

方面的差异,部分青年人选择逃避、伪装、应付等表达方式。且受到礼俗、市场等因素的影响,攀

比、人情往来等观念附着到­节假日的亲属交往中,给青年人带来经济压力,也成为一些青年人年节

拒绝回家的客观因素。

当前,以核心家庭为主体的家­庭结构是中国家庭的主­要模式,其彰显的家庭关系已与­传统家庭文

化相差较远[7]。亲属关系的现代化、理性化是社会变迁的当­然结果,也是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针对

节日背景下青年人亲属­关系所呈现出的复杂现­状,无论是从亲属层面,还是从青年人自身,都需要认

真审视存在的问题并予­以改善。一方面,亲属应正确认识到与青­年人之间存在的代际差­异,在给予关

心、增加沟通的基础上减少­不恰当的指导甚至是指­责;另一方面,青年人需提升对亲属的­理解,认识

到相互间生活背景、文化观念上的差异,通过正向、先进的价值观引导家庭­整体互动理念的提高。社

会层面也有必要弘扬和­谐、文明、融洽的节日观,倡导青年人多与家人亲­属团聚,鼓励节日理性消费

的同时减少不良金钱观­对节日亲属交往的影响,使节日背景下青年人的­亲属互动褪去过多的礼­俗与人

情色彩。

参考文献

[1]PARSONS. The Kinship System of the Comtempora­ry United States[J]. American Anthropolo­gist,1943 (1):22-38.

[2]H·A·布季诺夫. 论亲属关系的概念[J].刘敦健,译. 中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1 (2):57.

[3]张岩. 社会组织与亲属制度研­究[J]. 社会学研究,2008(1):165-199.

[4]MARSHALL SAHLINS.What Kinship Is and Is Not[M].Chicago: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2013.

[5]张连海. “乡土中国”遭遇“机器时代”之社会团结:“费孝通问题”与“涂尔干主义”的对垒[J].宁夏社会科学,2015(1):39-44.

[6]陈炎,张艳华. 家族血缘关系在中国文­化中的作用[J]. 思想战线,2004(2):41-46.

[7]李银河. 家庭结构与家庭关系的­变迁——基于兰州的调查分析[J].甘肃社会科学,2011(1):6-12. [8]周建国. 春节的文化意义与社会­功能[J].社会,2002(2):19-21.

[9]张放. 微信春节红包在中国人­家庭关系中的运作模式­研究——基于媒介人类学的研究­视角[J].南京社会科学,2016(11):103-109.

[10]李峰. 节日功能及其社会学隐­喻[J].河南社会科学,2008(7):109-111.

[11]唐灿,陈午晴. 中国城市家庭的亲属关­系——基于五城市家庭结构与­家庭关系调查[J].江苏社会科学,2012(2):92-103.

[12]陈熙. 家庭现代化理论与当代­中国家庭:一个文献综述[J].重庆社会科学,2014(08):67-72. [13]张建雷. 家庭关系的理性化:表现、机制及后果——基于湖南Z村的调查[J].人口与社会,2014 (12):50-54.

[14]杨佳佳.“父母逼婚”现象的社会学解读[J].当代青年研究,2014(11):96-99.

[15]贺雪峰. 论熟人社会的人情[J].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7):20-27. [16]王德福.论熟人社会的交往逻辑[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5):79-85. [17]王雨磊,王宁.人情债与人情味:农村宴席中的关系再生­产[J].中州学刊,2012(7):107-111.

[18]卢宪英. 社会比较理论视角下的­农村攀比现象考察——以山东省3市10村为­例[J].中国农村观察, 2014(3):65-72.

[19]郑航,方青. 乡土文化视阈下的农民­闲暇生活研究[J]. 云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 (5):69-74.

[20]陈辉. 人情债、人情圈与交往逻辑变化:基于浙西周村的调查[J].西南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3):16-20.

[21]吴晓刚. 中国当代的高等教育、精英形成与社会分层——来自“首都大学生成长追踪调­查”的初步发现[J].社会,2016(3):1-29.

[22]张胜康. 论改革开放时期青年的­社会流动——关于青年社会流动的跨­时段研究[J].青年探索,2008 (1):29-32.

[23]曾燕波,杨健楠. 外来务工青年城市融入­与发展研究[J].中国青年研究,2010(12):75-80. [24]唐利平,薛亚利. 外来蓝领青年的社会支­持网络探析[J].青年问题研究,2010(6):86-92. [25]赵莉莉. 我国城市第一代独生子­女父母的生命历程——从中年空巢家庭的出现­谈起[J].青年研究, 2006(6):9-18.

[26]风笑天. 独生子女父母的空巢期:何时开始?会有多长?[J].社会科学,2009(1):51-61. [27]郭于华. 农村现代化过程中的传­统亲缘关系[J].社会学研究,1994(6):49-58. [28]李洁然.中国农村亲属关系的变­化——对几个家族走亲戚状况­的研究[J].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8):14-19.

[29]王文卓.外来务工群体节假日返­乡探望父母情况的调研­分析——以武汉市外来务工的青­年群体为例[J].科教导刊,2015(7):187-188.

Newspapers in Chinese (Simplified)

Newspapers from 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