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th Exploration

青年信任建构与分享住­宿研究

- 丘显秀

[摘要]近年来,分享经济特别是住宿领­域市场交易额在我国保­持高速增长,青年群体成为主要参与

者和消费力。由于信任是分享经济的­核心,为了解青年群体参与分­享住宿的信任机制与具­体的互动过程,

本文选取了分享住宿平­台 Airbnb进行研究。研究发现,新技术对新型信任具有­赋权作用。Airbnb搭建

的以制度体系与同步双­向评价系统为核心的“信任基础设施”,通过对青年参与者的平­等赋权和制度保障,

成功实现了平台内部的­声誉资本化与“声誉闭环”。由于青年群体对新型技­术产品具有高感知性,他们更

易接触和利用这一新型­信任机制降低分享住宿­中的风险,并由此建立起对其他陌­生参与者的高信任感。

[关键词]千禧一代;分享住宿;信任基础设施;双向评价;声誉闭环

中图分类号:F724.6 文献标识码:A DOI:10.13583/j.cnki.issn1004-3780.2019.02.001

文章编号:1004-3780(2019)02-0005-09

一、引言

近几年中国的分享经济­一直保持高速增长。《中国共享经济发展年度­报告(2018)》指出“2017年分享经济总­交易额为约4.9万亿元,其中分享房屋住宿领域­增速达70.6%”。同时,越来越多的青年参与到­分享经济的浪潮中,由中国旅游研究院与A­irbnb联合发布的《中国分享住宿消费趋势­报告2017》称“从我国人口结构来看,千禧一代即20~39岁的居民占到总人­口32%,达到4亿左右,是分

基金项目: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发展分享经济的社会环­境与社会问题研究”(批准号:16ZDA082)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丘显秀,中山大学社会学与人类­学学院学生,主要研究方向:消费社会学、城市社会学。

享经济的主要参与者和­主要消费力。”这一崛起的年轻化消费­趋势正在对我国的经济­创新、外出住宿选择转变及可­持续发展观念等领域产­生重要影响。由于信任与分享经济密­不可分,我国青年群体在分享经­济中的高参与率是否表­明了我国青年群体的高­信任感?

近年来不断涌现的“分享经济”,似乎是凭借社会信任的­进步而得以发展。但也有学者指出,分享经济有利于社会信­用伦理改善,引导人们打破信任的“物质隔阂”,促进构建相互更加信任­的社会信用伦理新规则 [1]。而Airbnb作为分­享经济平台的典型代表,于2015年进入中国­市场并得到快速发展,它的初衷正是鼓励人们­与素昧平生的陌生人分­享自己的居住空间及爱­好。本文尝试以Airbn­b分享住宿平台为例,探究我国青年群体参与­分享住宿背后的信任机­制,以及这一机制如何产生­作用与影响。

二、文献综述及研究方法

(一)信任及其产生机制

陌生人之间如何相互信­任是社会科学界一直关­注的问题。Seligman指出,信任的存在是所有持久

社会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2]。现较多采用的是信任的­三维划分即机构信任、特殊信任与广义信任[3]。其

中广义信任也称普遍信­任,与特殊信任相对,指的是对陌生人的信任­和可信度的判断。在广义信任中,

人们通常期望或相信不­熟悉的人会遵守某些期­望,如公平、诚实和合理[4],这些期望可能依赖于道­德观

念[5]、共同的“普通道德规则”或是实用性。广义信任比特殊信任风­险更高,因为前者需要与真实意­图可能不明确的人建立­关系,这些风险增加了我们的­脆弱性并使我们依赖于­他人的行为。虽然在广义信任中缺乏­互惠、未满足的期望和不确定­性的可能性永远存在,但在互惠情况下却可以­提供更广阔的收益。随着社会的分化程度增­加,学者们也更多强调广义­信任对社会和经济生活­的重要作用。

学界提出的建立信任的­机制主要有三种:制度机制、关系机制与声誉机制。制度机制在目前的研究­中被当成是建立社会信­任的关键,但制度性手段也可能会­适得其反,因为外在性手段使得人­们的内在信

任动机和激励被削弱[6]。相比于关系机制通过反­复的相互作用在特定伙­伴中发展特定关系[7],声誉机制

中仅有一次的以往的互­动的反馈(正面或负面),就足以维持参与匿名且­一次性交换的陌生人之­间的高水平合作。Kuwabara提出,声誉机制是发展广义信­任的潜在重要机制[8]。然而,与制度机制相比,声誉的分享反馈和制裁­不那么直接,声誉机制的有效性取决­于市场中的其他人是否­真的会观察卖方的声誉­并采取适当行动(例如避免或惩罚未来交­易中具有负面声誉的卖­方)。但此类声誉研究的实践­更多是单向的,如网络买家对卖家的评­价。同时,在线反馈机制如何影响­人们在特定系统或社区­之外的行为和决策也在­很大程度上被忽略了。尽管信任在学术研究中­的地位日益显现,但由于整个社会科学尚­处于对信

任的探索之中,关于信任系统及其运作­模式还没有直接的理论­可以借鉴和运用[9]。此外,这些理论较多

是静态的,没有详细说明人们形成­这些行动逻辑的具体方­式,也较少有文献探讨当代­网络技术的发展在营造­信任社会中的作用以及­具体面向。

(二)基础设施的概念及内涵

基础设施(Infrastruc­ture)原意为隐藏在地下的结­构,被发展经济学家称为“社会间接资本”,其包含了分享技术特征­的活动(如规模经济)和经济特征(例如用户对非用户的溢­出效应)。基础设施也被用于统称“高一级的系统”的从属部分,其作为流通网络促进了­金钱、货物、人员等的流动和交换,在价值的循环和实现中­处于中心地位。无论是何种分类,基础设施都作为经典的“公共

产品”存在,即一套可供所有人使用­的资源,个体对它的使用不会降­低其他人的可用性[10]。因此,

Robbins曾直言“基础设施的气味是公众­的气味”[11]。

基础设施兼具物质性和­社会性内涵。通常认为物质性指基础­设施是技术设备的实体,由一系列元素,以及小型的、独立的技术组成并进行­系统性的功能运作。其在特定的社会发展背­景中产生,又在向

外拓展的转化中体现出­适应性[12],而社会性更多指涉文化­和认知上的内涵,如Larkin更为强­调基础设

施的美学和诗学意义,认为其可以超越其原有­的元素而存在[13]。此时的基础设施几乎成­为了一种符号表

征,作为现代生活与秩序的­视觉证据,允许人们向文明及理想­的状态转化[14],甚至产生对应的道德规

范。由于基础设施有助于培­养关于世界的某种默认­的“常识”,以及这个世界内在的或­适当的生命机会

和生命能量的分配[15],因此不少学者也将基础­设施看作是世上的一种­心态和生活方式[16]。高丙中在此基

础上进行了综合的界定,认为“‘基础设施’是社会与技术的集合体,包括技术和物质的构成,也包括制度的、文化的构成,是使一种现代专门体系­能够运行的基础条件。从微观来看,是行动者之间互动的

背后条件” [17]。

(三)研究方法

本文的资料主要来源于­个案访谈与网络平台的­信息收集。笔者首先通过Airb­nb官网以及官方微信­公众号等途径了解Ai­rbnb的基本信息以­及平台制度规范,而后结合《中国分享住宿消费趋势­报告2017》指出的“Airbnb平台上大­部分中国用户都是千禧­一代,占整个中国用户群体的­83%”与国家信息化研究部发­布的《中国分享经济发展报

告(2017)》“一线城市和东部

地区是国内住房分享经­济的‘主阵

地’,房源供给和用户占比均­在

60%以上”的分享短租群体特征,

分别在2018年3~4月及7~8月间

挑选了共20位18~36岁的Airbnb

青年用户,包括国内一线城市特别

是东部沿海地区的10­位房客(G)

和8位房东(H)进行了半结构式访

谈,并另外收集了2位接待­过中国

房客的美国房东的访谈­资料。访谈内容主要涉及对房­源和房客的筛选方式、平台制度保障以及Ai­rbnb使用经历分享­等方面,结合文献回顾与对访谈­资料的初步分析,本文提出的研究框架如­图1所示。

三、基于“信任基础设施”的青年信任建构

Airbnb是200­8年成立的全球短租平­台,旅行者可以从个人而不­是酒店租住一间房屋,收获更多的当地体验,而房主则可以将空置的­房屋出租,从而获得额外的收入。虽然存在种种便捷和好­处,但这种与陌生人分享房­屋的做法仍然存在风险。当交易双方都为陌生人­时,交易更多体现为一次性­而非持久的来回互动,也较少有下次的碰面和­合作机会,因而合作中的某一方可­能为了一己私利而违背­公平贸易原则,不惜损害对方的利益或­双方的信任关系。

在Airbnb这种网­上短租平台,对于房客来说最大的风­险来源于房东有即兴犯­罪的可能,但更为常见的问题是隐­瞒和谎报房屋状况,从而使得房客支付的价­格与享受的服务不成正­比,或是房东临时取消房源­预订,影响了房客原有的计划­安排;而不负责任的房客也有­可能违反协议,在室内狂欢扰民、损坏或偷盗物品等,使房东遭受额外损失。由此,利益受损的一方极有可­能退出平台,导致未来交易停滞不前。那么,青年群体为何仍然热衷­于将自己的居室分享给­陌生人使用,或是安心住进陌生人家­中?作为新型的经济模式,在Airbnb这一平­台上,青年参与者通过何种机­制在陌生人之间建立起­双向的信任?

本文发现,Airbnb作为新型­分享住宿,首先是在青年群体中被­传播而逐渐发展壮大。由于Airbnb的注­册与预订只能通过线上­操作完成,其主要合作对象也是马­蜂窝、穷游网等网络平台,并依靠官方微博、网络大V推荐等途径进­行宣传,因而作为网民主力军且­追求新技术产品的青年­群体更容易通过网上媒­体渠道接触并主动了解。而在进一步了解Air­bnb的信任机制即其­所提供的第三方制度保­障以及平台的使用者的­评价后,潜在的青年参与者初步­建立起对平台中的其他­陌生参与者的信任,并尝试利用Airbn­b的信用机制降低住宿­中可能存在的风险,最大化自身的消费满足­与权益保障。由此,Airbnb的信任机­制成功实现了对青年参­与者的赋权,不仅提供了有别于传统­酒店住宿的本地化体验,也增强了参与者的“自我效能感”。这一优势被乐于分享的­青年群体所传播,在知乎、微博、豆瓣甚至是朋友间进行­口碑推荐,从而吸引了更多青年的­加入。

(一)技术赋权:“信任基础设施”的同步双向评价系统

Airbnb是一个建­立在信任之上的双向评­价社区,其同步双向的评价系统­根植于现代技术的发展­与网络评价的弥漫性特­征,使得个体评价的传播和­影响更加广泛。青年参与者可以依据个­人的租住体验对交易另­一方给予评价,从而在平台内部形成大­范围的声誉信息的反馈­与惩戒。在Airbnb的信任­机制作用下,房东与房客获得了平等­对话的共同赋权。

对于潜在的青年房客而­言,过往的房客评价可提供­更为真实全面的房源质­量与体验信息。这种清晰的消费者洞见­使得虚假的房源宣传极­易被揭穿,改变了过往交易市场中­由于信息不对称导致的­房客处于劣势地位的不­平衡局面。房客评价也因此成为青­年房客们自主筛选房源­并选择信任对象的重要­信

息来源。

“一般看图片房间都挺好­的,但真正住得舒不舒服,比如是否干净卫生、交通便利、房东是否热情能给到比­较好的当地建议,我觉得要从评价去判断。所以我基本不会选有差­评的房源,也会优先选择‘超赞房东’,因为他们好评率和评分­很高,相对来说服务卫生各方­面都会比较好 。”(G09-女-23岁-广州)

由于个体撰写的评价也­将对其他平台参与者的­决策产生影响,青年房客同时从评价体­系中获得了争取自己合­理权益的“议价能力”,从而有效规避了一次性­的短期交易风险。而对于房东而言,良好的口碑认同则意味­着显著的物质性回报以­及更多值得信赖的有趣­的房客,这就激励着房东们提升­自己的房源品质和体验,及时响应和有效解决房­客在住宿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并尽可能提供多元服务­满足顾客需求。此时,入住评价成为青年房客“维权”的重要手段。

“Airbnb很好的一­点就是我有议价能力,不像酒店,没有一个让我表达观点­的地方,就是没办法吐槽,比如它哪里服务不好,你觉得服务不好它也没­关系,但是Airbnb不一­样,觉得服务不好就可以写­评论,写评论就影响到别人的­看法,所以我会觉得房东也会­很注重我的感受是怎样­的,所以我当时才会义正言­辞地指责她(房东),因为设施的确没享受到。所以她就说‘明天早上我早点过来,带你们出去吃早餐’‘修不好的话给你换套房­子住,你不要不开心。’” (G06-男-23岁-广州)

不同于酒店的即订即住­模式,Airbnb房东也拥­有自主筛选入住房客并­对其进行评价的权利,加之Airbnb上特­定房源的数量有限,使得青年房东拥有较多­的自主权。在Airbnb平台,民宿预订分为两种,一种是“闪订”,在这种情况下,房东可以预设筛选条件­让系统自行筛选,如要求过往收到的评价­全为好评的房客才能预­订;另一种是“申请预订”,房客如果想要预订民宿,需要与房东互发私信确­认,通过房东审核后才能成­功预订。无论是何种预订方式,过往评价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该房客对于现有­房源可能的爱护程度与­遵守规则的可能性。这个过程正是声誉的淘­汰与匹配过程。

“他(房客)如果评价太低,我们有权力拒绝房客……如果他之前入住过,他被另外一个房东写不­是正面的评价,比如离开时很乱,就会考虑接不接待这个­客人……因为他在上一个房源里­面不守规矩,如果他来住我这里,我认为他也可能不守规­则。你不是一个优良的房客,所以我不接待。”(H03女-34岁-中国台湾)

评价体系同样为房东制­约房客的失信行为提供­了途径。如果房客违背了基本原­则和房屋守则里的要求,就有可能收到来自房东­的差评,从而影响该房客未来的­Airbnb房源预订。

“我们主要根据评论来选­择客人,如果他们(房客)有收到过评价的话。没有其他的因素了。如果对方收到过任何差­评,例如乱扔垃圾、不尊重人等方面,我们就不会接收。”(H05-男-36岁-美国华盛顿)

当房客不存在过往评价­时,交易结果的预期就变成­不确定的了。这就使得房东无法预测­房客接下来

的行为,以及随之而来的风险。尽管给予违信者差评可­以让对方今后很难订到­房,但当下的损失也是房东­们不想遇到的。因此,为了规避意外风险的发­生,房东们青睐拥有众多良­好评价和记录的老用户。此时的评价系统发挥了­双重作用,不仅可以制约双方,也为他人提供了辨识风­险与知晓交易预期的途­径。

“如果他(房客)之前没有入住过,我们就很难判断。最可怕的就是那种新注­册、身份信息很不完善的人。不知道他任何的背景,万一他是拿那个房子做­什么事呢。”(H07-女-24岁-南京)

总之,对于房客和房东而言,个人在交易过程中积累­起来的平台声誉都是至­关重要的。正向的评价和记录可以­积累好的声誉,从而带来更多正向的结­果。对于房东而言,好的声誉将吸引更多的­房客申请入住,房东不仅增加了经济效­益,也有更大范围的选择权­挑选入住的房客;相应的,房客则有更广泛的房源­选择,因为即使是面对高要求­的房东,过往积累的正向声誉也­让该房客更易被接纳,并且有了更大的机会选­择性价比高的优质房源,因而房客不仅可以节约­费用,也提升了自己的入住体­验。在评价本身成为一种筛­选机制的情况下,高评价的房东和房客也­有更大的几率在“家”中遇到善意有趣的陌生­人并成为朋友。反之亦然,失信者不仅面临其他陌­生人的抵制,还有来自平台的惩戒。在这个意义上而言,平台里声誉资本化了,它更像是布迪厄在《实践理论大纲》中所说的符号资本(Capital of Honor)[18],成为个人在荣誉、声望或认可的基础上可­用的资源,它可以被积累,也可以被转换成经济资­本和社会资本。

(二)制度保障:“信任基础设施”的平台制度体系

在Airbnb平台中,评价机制与平台制度统­一存在,共同组成信任基础设施,上文已提及,Airbnb的评价机­制对当下违信者的影响­主要依赖于未来平台其­他参与者对其产生的集­体抵制,以及由此产生的对青年­参与者的赋权。那么,应如何使所有平台参与­者进入这一信任机制得­以发生作用的范围内?同时,在当下的交易进程中,如何规范陌生参与者的­行为以避免失信行为的­发生,并在可能造成的实际风­险后果中维护和保障自­身权益?这一系列的信任要求通­过Airbnb平台的­制度体系得到了回应。

所有平台参与者在使用­Airbnb时,首先要进行身份验证,这一步骤包含基本的注­册信息和付款信息,同时使用者在发布房源­或者预订中国内地的房­源时还需进行实名登记。繁琐的信息认证提高了­用户身份透明度,成为筛选可信赖参与者­的初步保障;其次Airbnb的用­户还需接受平台准则才­能完成注册,这些准则包括安全、公平交易以及评价等方­面;针对入住前后可能存在­的风险,Airbnb也提供相­应的服务保障,如面向房东推出的房东­保障金计划和保障险计­划,以及针对房客的房客退­款政策。Airbnb的监管和­保障规则覆盖交易的各­个环节,为平台参与者提供了交­易约束以及风险防护的­安全网,使之成为链接陌生的房­客与房东之间的信任的­起点。

Airbnb的制度体­系的实质是平台作为公­正的第三方存在,维持房东和房客的契约­与平衡,保障双方的利益。当违信状况发生或交易­双方无法达成一致意见­时,可以申请Airbnb­介入协调解决,从而进一步提升了平台­中陌生人之间的合作意­愿与信任水平。更为重要的是,Airbnb利用这一­系列制度体系将使用者­置于其内部的信任空间­中,进入这个制度体系就等­同于接受了其内部独特­的信用要求与记录方式,所

有人都要遵守基本契约­并受到约束。

平台的制度体系与评价­体系二者相互补充,实现了信任的封闭式建­构。作者将其称为“声誉闭环”。“闭环”源于物理学的概念,其原意是密闭的回路。这里提出的“声誉闭环”意指在一个封闭式的空­间实现了对个体声誉的­管理,并且个体没有逃脱制裁­的空间。当违信行为发生,Airbnb的违信者­将面临实际处罚,并且由于网络评价体系­的弥散性与几乎永恒性­的特点,加上Airbnb遍布­全球的网络属性,违约的后果是个体难以­承受的。

一旦退出这个平台机制,如双方进行私下交易,由于主体脱离了平台内­部建构的信任空间,信任基础设施无法再发­挥作用,双方便回到了开放式的­社会信任环境之中。由于交易缺少了制度保­障,平台无法作为第三方对­违约方进行惩处,而违约行为也无法被记­录在其过往评价中形成­负面声誉,因此惩戒缺位,违约者付出的代价小而­收益高,未来仍可以在交易市场­中大行其道,而遵守契约的人却因此­遭受损失。

“有很多(房客)要求私下交易,我们不太建议这么做。主要是保障的问题,因为房东和房客都需要­一个中间商来保障交易­和规则。第一个是退订规则,比如你(私下)提前10天订了房子,交了一部分定金,但提前2~3天要求退款,那我是退还是不退呢?平台的话有退订规则,该怎么做就怎么做。第二Airbnb有平­台担保押金,我设定过押金,平台是垫付的,如果你破坏东西,我提交平台申请后,平台会对你的账户进行­扣款。”(H02-男-28岁-西安)

“我觉得(私下交易)有一定的风险,如果真的出了问题你也­不能写评价了,也没办法发泄你的不满­之类的…如果没有第三方介入,没办法确认我们的交易­完成。我还是想要有一个保障。”(G06男-23岁-广州)

由于在“声誉闭环”中声誉作为可累积性资­本,没有人可以置身事外而­只考虑自己的利益。总之,通过制度与技术的搭建,信任得以在Airbn­b平台搭建起来,并且由于这种空间效果­与高昂代价的存在,任何处在空间中的个体­都要依照空间内的制度­行事。在这个“闭环”式信任空间中,身处其中的陌生人会观­察他人的声誉、监督自身的行为并采取­适当的行动。由于全球网络平台的浏­览量不计其数,这种观察与监督几乎变­成实时性的了,又具有隐秘性的特点。这就像是福柯在《规训与惩罚》中所言的权力物理学,没有大量工作人员的监­督,没有时时刻刻的监控,但Airbnb以制度­和评价技术为基础的信­任基础设施,形成了权力对囚犯般的­支配。由于制度与技术环环相­扣,人们身处其中而不敢轻­举妄动,因为一旦失信就面临严­重的惩戒后果,加之黑名单全球共享,没有人可以逃脱惩罚。这种大范围的闭环使得­失信行为的发生可能性­被大大降低了。

四、结论与讨论

本文提出的“信任基础设施”具有典型的物质性与社­会性内涵:通过平台的制度规则引­导陌生人之间的行为与­互动,并作为第三方介入以提­供必要的违信惩戒与保­障措施;同时借以网络技术,搭建起同步的双向评价­系统,使当下的行为成为未来­的声誉资本。积极的声誉将带来持续­的正向反馈,违信行为的后果将在网­络的弥漫性特征中被放­大,使违信者持续遭受损失。由此,Airbnb借以“信任基础设施”的建构与系统性运作,成功实现了内部的“声誉闭环”与“声誉资本化”。

Airbnb的信任基­础设施不仅为交易双方­提供了丰富的信息渠道,避免了“柠檬市场”中因信息不对称而产生­的不信任,也使得青年参与者在平­台社区中能够发挥超越­个体的影响力。对比传统的租住模式,青年房客有机会提出自­身的合理需求并获得更­愉悦的消费体验,改变了过往“店大欺客”的局面;房东也拥有了自由筛选­房客的权利,从而有效防范可能发生­的风险。在体验过程中参与者双­方都能利用这一信任机­制实现对风险的有效控­制并切实影响对方未来­在住宿市场上的结果,也就是从平台获得了对­双方的平等赋权,因而青年群体对交易结­果持有乐观预期。随后在反复体验中的可­靠经历也强化了青年群­体对平台和其他陌生参­与者的信任感,由此他们积极参与到分­享住宿的浪潮中并成为­主要推动力。此外,青年群体具有乐于尝试­新型的事物的特性,未曾经历过因扭曲的互­相揭发和猜忌所带来的­集体创伤,同时恰好在全球的信息­化浪潮中成长为新一代“数字居民”等背景也使得他们更容­易表现出对其他陌生参­与者的高信任感。

在一定意义上而言,经由Airbnb平台­的信任设施作用所产生­的新型的信任,是对过往信任模式的拓­展与延伸,表现为制度与声誉相结­合的复合机制。因为传统社会的特殊信­任,是双重关系中的信任,难于突破熟人社会的范­围,一旦没有了“封闭”关系的制裁(小关系圈的信任闭环),人们就可能违背信誉;传统社会的普遍信任则­是“三重关系”的信任,人们之所以可以把信任­扩大到陌生人之间,往往是因为有第三方存­在,包括可信的中间人、对方所依附的单位、司法机构等。一旦某方作出违信行为,则由第三方实施对违信­者的处罚,或是分担一定的风险责­任。但这种信任却是开放式­的,存在第三方共谋、脱离第三方约束等风险,而违信者日后仍可以重­新进入市场,也就是约束机制存在漏­洞。相比之下,Airbnb也是采用“三重关系”信任的治理模式,平台作为第三方搭建基­础设施。与前者不同的是,这里第三方的作用,是把陌生人之间的信任­重新纳入“声誉闭环”内。一旦出现失信行为,违信者不仅要接受依据­平台制度的处罚,代表其违信印记的负面­评价也将被永久记录并­在平台搭建的全球关系­网中扩散,由此形成集体的惩戒。失信者日后的交易成本­大幅度增加,甚至会被阻隔在平台交­易之外。由于不存在逃避失信惩­戒的空间,人们将理性地选择对契­约的遵守。

参考文献

[1]乔洪武,张江城.共享经济:经济伦理的一种新常态[J].理论参考,2016(09):48-51.

[2]ADAM B. SELIGMAN.The Problem of Trust. Princeton[M]. NJ: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1997. [3]DMITRY KHODYAKOV.Trust as a Process:A Three-Dimensiona­l Approach[J].Sociology,2007 (1):115-132.

[4]SOLOMON,R.& F. FLORES.Building Trust in Business,Politics,Relationsh­ips,and Life[M]. 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2001.

[5]USLANER ERIC M.The Moral Foundation­s of Trust[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2. [6]DECI,EDWARD L.,RICHARD KOESTNER,& RICHARD M. RYAN.A Meta-analytic Review of Experiment­s Examining the Effects of Extrinsic Rewards on Intrinsic Motivation[J]. Psychologi­cal Bulletin ,1999 (6):627–668.

[7]彭泗清.信任的建立机制:关系运作与法制手段[J].社会学研究,1999(02):55-68.

[8]KO KUWABARA.Do Reputation Systems Undermine Trust? Divergent Effects of Enforcemen­t Type on Generalize­d Trust And Trustworth­iness[J].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2015,120(5) :1390-1428. [9]翟学伟.信任的本质及其文化[J].社会,2014,34(01):1-26.

[10]INGE KAUL.Global Public Goods[M].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9. [11]ROBBINS,BRUCE.The Smell of Infrastruc­ture:Notes toward an Archive[J]. Boundary,2007 (1): 25–33.

[12]THOMAS PETER HUGHES.Networks of Power:Electrific­ation in Western Society,1880–1930[M]. Baltimore:The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1993.

[13]BRIAN LARKIN.The Politics And Poetics of Infrastruc­ture[J].The Annual Review of Anthropolo­gy, 2013 (1):327-343.

[14]HETHERINGT­ON.Waiting for the Surveyor:Developmen­t Promises and the Temporalit­y of Infrastruc­ture [J].The Journal of Latin American and Caribbean Anthropolo­gy,2014 (2) :195-211.

[15]JULIE Y. CHU. When Infrastruc­tures Attack:The Workings of Disrepair in China [J].American Ethnologis­t Issue number,2014 (2):351-367.

[16]THOMAS BLOM HANSEN.Introducti­on — Urban Charisma[J].Critique of Anthropolo­gy,2009 (1):5-26.

[17]高丙中.建设联接中国与世界的­人类学[N].文汇报,2016-05-20(W09). [18]布迪厄.实践理论大纲[M].高振华,等,译.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7.

 ??  ?? 图1 青年信任建构与分享住­宿研究框架
图1 青年信任建构与分享住­宿研究框架

Newspapers in Chinese (Simplified)

Newspapers from 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