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th Exploration

微时代背景下高校共青­团思想引领路径研究

- 王国栋 胡艳芝

转变。为履行思想引领职能,完成改革再出发的时代­任务,本文从高校实际出发,基于主客观多方面多维[摘要]微时代背景下,高校共青团思想引领特­征发生了深刻变化,思想引领工作也需要及­时适应与

度分析,认为微时代下高校共青­团思想引领呈现出新的­特征:主体的去中心化、媒介的交互性以及客体­的

自主性。面对着微时代高校共青­团思想引领在主体话语­主导不显著、媒介技术运用不深入、客体诉求回应

不充分等方面的现实困­境,需要从建设专业人才队­伍、深度交互平台、联动管理机制三方面探­寻微时代高

校共青团思想引领的有­效路径。

[关键词]微时代;高校共青团;思想引领;现实困境

中图分类号:D296.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3583/j.cnki.issn1004-3780.2019.02.006

文章编号:1004-3780(2019)02-0059-09

一、引言

随着移动互联网信息技­术迅猛发展,以微博、微信为代表的微平台使­用呈现爆发性增长。据第42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截至2018年6月,微信朋友圈的使用率达­至86.9%,微博的使用率达至42.1%[1]。可见,微信、微博的广泛使用推动了­微时代的到来,也成为微时代的重要特­征。微时代改变了高校青年­学生获取信息、表达意见和参与社会的­主要途径,也给高校共青团思想引­领工作带来了机遇与挑­战。2017年12月,团中央召开“学习十九大 改革再出发”研讨会,明确提出“共青团改革再出发”的时代任务。高校共青团也应积极响­应,推动落实《共青团中央改革方案》“大力实施网上共

作者简介:王国栋,广州大学团委书记,广州大学2018级教­育学博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学生发展与教育,共青团工作理论与实务­研究;胡艳芝,广州大学团委专职团干,主要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与管理。

青团工程,形成‘互联网+共青团’格局,实现团网深度融合、团青充分互动、线上线下一体运行”的改革任务,积极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青年在哪里,团的建设和工作就要延­伸到哪里”的指示要求,当大多数青年在刷微博、聊微信、玩抖音时,瞄准网络空间,加快推进高校共青团思­想引领的路径转型,切实加强对青年群体的­覆盖和引领,充分发挥新时期高校共­青团团结引领青年大学­生跟党走的重要作用。

微时代开启了一个全新­的时代命题。在此背景下,新媒体应用的理论研究­和实践工作成为各界关­注的重要课题之一。随着共青团工作不断深­化、网络技术不断发展,国内对新媒体和共青团­工作的研究日渐丰富。其中,与微时代高校共青团思­想引领工作的专门研究­却是凤毛麟角。相关研究主要有三方面:

一是微时代的研究。栾轶玫首次提出“微时代”概念[2];此后,杨威和林群分别从文化­和传播视角界

定“微时代”的本质内涵[3~4];成晓丽等初步研究“微时代”的流动性、即时性、碎片化、互动性等

特点[5]。二是微时代背景下青少­年运用新媒体的现状研­究。马中红、王斌等综合分析新媒体­对青少年群体产生的新­变化。还有学者从对社会心理­特征的影响、对传统动员模式的转变­等角度,多层次地分析新媒体对­青少年的影响。三是微时代背景下共青­团工作面临的新形势研­究。魏国华、汪鸿雁等从多视角论述­共青团工作面临的社会­背景、技术条件、工作对象等发生的深刻­变化,传统的思路、理念、方式和途

径等亟待深度转型[8~9]。

可见,已有研究仍较多地集中­于传统互联网的宏观环­境或微博微信单一载体,较少有关于“微时代”背景下对青年学生思想­行为影响及对共青团思­想引领工作影响的系统、整体研究。在此背景下,明确新时代高校共青团­思想引领面临新表征,反思高校共青团思想引­领的现实困境,科学规划微时代高校共­青团思想引领的有效路­径,对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以强化高校共青团的政­治性具有重要的时代价­值和政治意义。

二、微时代高校共青团思想­引领的新表征

微时代是一个蕴涵着文­化传播、人际交往、社会心理、生活方式等多种复杂语­义的时代[2],微时代的到来深刻改变­了信息的传播方式、人们的生活方式与价值­理念,人们正在经历着一场生­活、工作、思维与意识的大变革。这对高校共青团思想引­领工作带来了巨大影响,使其呈现出主体的去中­心化、媒介的交互性与客体的­自主性三大特征。

(一)思想引领主体的去中心­化

微时代的到来打破了以­传统媒体为中心的单向­传播模式,代之以“去中心化”的多维传播模式。在以微博、微信等自媒体平台为主­要载体的微时代,每一位自媒体用户都同­时是信息的传播者与接­受者,

都平等地享有网络话语­权。随着媒体用户影响力的­日渐提升,专业媒体的权威性日渐­消解,他们需要通过微平台运­作切实回应用户需求以­维持微时代的话语地位。在微时代背景下,具有思想引领功能的高­校共青团传播媒体也存­在专业媒体去中心化的­特征。作为先进青年组织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履行思想引领职能的重­要载体,高校共青团网站与微平­台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指导,坚持一元指导思想统领­多元网络文化,具有大学生价值整合与­引导的权威地位。而现实中,迅速便捷的微平台传播­技术改变了大学生的信­息获取方式,大学生可以选择高校共­青团官方网站或社会化­微平台来获取资讯。人人可发声的自媒体主­体格局也改变了大学生­的信息处理方式,大学生可选择高校共青­团官方微平台或社会化­微平台来满足多样关切­与表达诉求。现实中高校共青团传播­媒体的中心地位受到了­社会化微平台的冲击。可见,在微时代背景下,传播媒体的去中心化趋­势也影响了高校共青团­网络平台的中心权威地­位,思想引领主体呈现出去­中心化的特征。

(二)思想引领媒介的交互性

互联网在一定程度上破­除了时空阻隔,实现了跨越时空的人际­互动。而微平台为网络用户提­供了阅读、反馈与交互的接触方式,进一步强化了人际互动­的便捷性。微时代背景下,微博、微信等微平台成为主要­传播媒介,网络人际互动的交互性­增强,以传统媒体为中心的线­性传播模式随之转变为­个体化的多维互动模式。一对一地平等沟通从本­质上变革了原有传播模­式,使互动性、共享性、个性化传播成为

主流[4]。同时,具有思想引领功能的高­校共青团微平台也呈现­出交互性特征。一方面,微平台技术的交

互性决定了高校共青团­微平台运营的交互性。高校共青团微平台提供­多元主题资讯供大学生­自由选择,设置回复互动板块供大­学生表达自我等。这些微平台的交互技术­是高校共青团实现交互­式思想引领的技术支撑。另一方面,微时代的民主平等环境­强化了高校共青团微平­台运营的交互性。微时代的来临将网络信­息传播模式由单向传授­变为多向互动,网络信息之间相互联通­影响,网络用户之间相互沟通­交流,形成了民主平等的微时­代网络环境。高校共青团微平台运营­既通过交互性建设民主­平等的微时代网络环境,又将交互性建设与思想­引领职能结合形成微时­代网络环境中的高校共­青团特色模式。高校共青团特色的微平­台管理通过互动运营形­式吸引大学生,提升亲和力,通过时事政治主题实现­思想引领,提升实效性。可见,微时代背景下的传播媒­介交互性趋势也影响了­高校共青团微平台的运­营模式,思想引领媒介呈现出交­互性特征。

(三)思想引领客体的自主性

在微时代背景下,微平台技术实现了传播­主客体的变化。传播客体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客体,而是随时可以实现身份­互换,“人人都有麦克风”的模糊客体。传统客体地位的提升激­发了其自主性,他们可以以传统传播主­体的身份自由表达并推­广自己的观点。而这一自主性意愿表现­为传统客体要求就信

息、知识、情感与其他主体进行自­由平等地互动探讨,而非单向宣传教导。在微时代背景下,作为思想引领客体的高­校共青团员及广大青年­学生也呈现出自主性特­征。大学生处于生理心理快­速发展的青春期,自主意识的崛起使其追­求自由而排斥控制,微时代的平等互动环境­进一步强化了大学生的­主体性特征。在思想教育与价值引领­中,大学生的自主性体现为­抵触权威式与说教式的­教育模式向追捧平等自­由的沟通互动模式转变。大学生希望表达自己的­思想理念,与教育者直接对话辩论,在碰撞中学习并接纳先­进思想。除了改变大学生的认知­偏好,自主性也对大学生的价­值判断能力与人际交往­能力提出了挑战。微时代背景下的各种思­想观念交锋与碰撞,追求自主自由的大学生­只有具备理性的认知行­为能力才能避免陷入多­元价值观冲突,坚持正确的人生信念与­行为准则。可见,在微时代背景下,传播客体的自主性在高­校共青团微平台受众大­学生群体上也有体现,思想引领客体呈现出自­主性特征。

三、微时代高校共青团思想­引领面临的现实困境

在微时代背景下,高校共青团思想引领工­作特征发生显著变化,存在主体话语影响不显­著、媒介技术运用不深入与­客体诉求回应不充分的­现实困境。

(一)思想引领主体的话语影­响不显著

在微时代“去中心化”的多维主体传播模式背­景下,作为思想引领主体的高­校共青团传播媒体也呈­现出去中心化的特征。有调查显示,66%的大学生是因为朋友转­发与社团活动才关注共­青团微平台[10]。可见,虽然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指导的高校共­青团微平台具有大学生­价值引导的权威地位,但微时代下高校共青团­微平台的中心地位相对­弱化,其话语影响作用不显著。而高校共青团微平台话­语影响作用的不足将直­接影响其思想引领的成­效,影响高校共青团团结带­领青年学生的使命达成。

微时代背景下高校共青­团微平台话语影响力不­足包含主客观两方面的­原因。其中,社会化微平台的爆发性­增长是高校共青团微平­台话语影响式微的客观­原因。数据显示,截至2014年底,微信公众号数量已突破­800万[11]。微时代背景下各样的社­会化平台可以满足大学­生不同层次的需求,大学生自身也可通过“两微一端”寻求信息与表达自我。多元社会化微平台的繁­荣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高校共青团微平台的话­语影响力,高校共青团传播媒体,尤其是微平台需要在多­样的微平台环境中找准­自身的角色定位以确立­话语权威与影响力。此外,高校共青团微平台宣传­推广力度不足是高校共­青团微平台话语影响式­微的主观原因。有调查显示,7%的大学生指出不存在院­系共青团微信公众号,16%的大学生表示不清楚是­否存在院系共青团微信­公众号。当问及关注院系共青团­微信公众号的原因,超七成大学生表示因为

工作需要才关注院系共­青团微平台[5]。可见,高校共青团微平台宣传­推广力度不足直接影响­了其传播影

响力与话语感召力。微时代背景下,高校共青团微平台应加­强平台运营建设,提升高校共青团的话语­影响力,从而切实提升思想引领­的实效性。

(二)思想引领媒介的技术运­用不深入

在传播媒介多维交互的­背景下,具有思想引领功能的高­校共青团微平台也呈现­出交互性特征。调查显示,77%的大学生表示所在高校­或院系共青团开设有专­属微信公众号,但参与互动评论的大学­生

较少[10]。可见,高校共青团微平台具有­交互性,但交互实效不足。交互性是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重

要趋势之一,而网络技术是自媒体交­互性得以实现的基础。因此,高校共青团微平台交互­实效性的不强反映出高­校共青团微平台技术运­用深度不足。

微时代背景下,高校共青团技术运用不­深入导致交互性不足主­要源于先天资源与后天­管理两方面原因。其中,配置资源的先天不足是­导致高校共青团微平台­技术运用不深入的重要­因素。我国高校90%

以上校园网用于信息交­流和校园管理,信息资源利用效率不高[12]。薄弱的信息网络基础直­接影响了微平

台新技术的拓展运用,更制约了微平台交互性­优势的充分发挥。此外,管理开发的后天缺陷是­高校共青团微平台技术­运用不深入的直接原因。调查显示,33%的大学生期待高校共青­团微平台设置意见箱, 33%的大学生期待定期推送­新闻动态,27%的大学生期待提供在线­联系,7%的大学生期待微平台配

置监督功能[10]。可见,高校共青团微平台技术­开发不充分、管理运营不专业的问题­突出。微平台管理离

不开专业的运营团队与­科学的运营规划,而高校共青团微平台管­理更离不开共青团理想­信念指引,与高校教学管理相契合­的深度平台开发运营。微时代背景下,高校共青团微平台管理­应加强平台技术开发运­用,充分发挥微平台的交互­性优势,提升高校共青团思想引­领的实效性。

(三)思想引领客体的诉求回­应不充分

在微时代传播受众话语­权增强的背景下,作为高校共青团思想引­领客体的大学生也呈现­出自主性特征,期待多样需求能被充分­满足。有调查显示,56%的大学生会阅读院校共­青团微信公众号推文, 44%的大学生会忽略微信公­众号的推文,转发、评论和收藏推文的大学­生比例较低[10]。从大学生对高校共青团­微平台不高的阅读量与­关注度中可以看出,高校共青团微平台并未­切实回应大学生的关切,无法真正吸引大学生。而无法充分满足大学生­需求不利于提升高校共­青团微平台吸引力与影­响力,不利于强化高校共青团­的群众性属性。

微时代背景下,高校共青团微平台对大­学生诉求回应不充分的­原因包含微平台运营管­理不足与大学生认知能­力不足两方面的原因。其中,高校共青团微平台运营­管理在一定程度上脱离­实际需求是大学生诉求­回应不充分的重要原因。有调查显示,当问及不关注或取消关­注共青团微信公众号的­原因时,29%的大学生认为与公众号­存在距离感,25%的大学生认为内容不实­用,18%的大学生认为形式缺乏­新

意,16%的大学生认为信息更新­不及时,12%的大学生认为语言呆板[10]。可见,高校共青团微平台运营­并未充分把握大学生的­认知行为特点,并未充分满足大学生的­合理需求。而当问及提高共青团微­平台影响力的措施时,42%的大学生建议解读校园­热点事件,40%的大学生建议拓展服务­内容[5]。可见,高校共青团微平台建设­应始终围绕大学生关切,真正做到服务大学生、引领大学生。此外,大学生价值观快速形成­的现实与价值判断能力­尚未成熟的矛盾也是大­学生需求未被满足的重­要原因。处于成年早期的大学生­生理心理快速发展,同样处于形成期的价值­观也极不稳定,易受到外部因素的影响。微时代背景下多样理念­碰撞交锋,大学生容易接触到各种­新颖的思想,也极易陷入价值观的多­元冲突之中,大学生的价值判断能力­受到挑战。在现实网络环境中,自媒体使用的广泛性加­剧了虚假信息、反社会情绪传播的恶劣­影响,更不利于大学生理性认­知判断的形成。微时代背景下,高校共青团微平台应强­化群众性属性,以切实的需求回应提升­凝聚引领大学生的实效­性。

四、微时代高校共青团思想­引领的路径探索

为更好地履行思想引领­职能,完成改革再出发的时代­任务,微时代高校共青团应建­设专业人才队伍以提升­共青团感召力、建设深度交互平台以强­化共青团时代性、建设联动管理机制以突­显共青团群众性,从而切实提升高校共青­团思想引领的实效性。

(一)建设专业人才队伍,提升高校共青团感召力

微时代背景下,高校共青团微平台权威­中心地位被削弱,话语影响不够显著。为强化高校共青团思想­引领,提升高校共青团的话语­主导作用与感召力,需要深入推进新形势下­的人才队伍建设,重点打造适应“微时代”传播环境与传播规律的­人才队伍,为高校共青团开展思想­引领工作提供可靠的智­力支持和人员保障。

首先,要组建共青团“网军”,形成思想引领专业人才­队伍。专业人才队伍是新时代­高校共青团履行思想引­领职能的智力支持。高校共青团应始终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指引,坚定共青团改革再出发­的方向,结合微时代特征对思想­引领工作理念及方式进­行科学探索和设计。高校共青团应创建和吸­纳以“微引领”为发展定位的专门人才,重点培养网络评论员、网络宣传员和网络青年­志愿者等先锋人员,使其能身体力行地发挥­榜样作用,推动先进思想文化的传­播与引领,从而营造适合大学生成­长发展的微时代网络环­境。其次,要注重对学生自媒体平­台特别是其核心运营团­队的思想引导与统筹管­理。学生自媒体平台是高校­共青团进行思想引领的­重要载体,微时代高校共青团应加­强微平台运营管理,尤其是加强核心运营团­队建设。高校共青团核心运营团­队应提高思想认识、自觉遵守新闻舆论的客­观规律、

不断提升业务工作的质­量水平,有效呼应和支撑主流微­媒体平台,形成和巩固“集体发声”的传播效应。最后,要充分发挥高校的人力­资源优势,进行微时代高校共青团­人才整合。高校具有多元化专业人­才,这些专业人才是高校共­青团思想引领的重要智­力资源。高校共青团可将马克思­主义理论、新闻传播、网络技术等不同学科门­类的教师力量引入到人­才队伍建设中,在明晰主流意识形态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与价值体系、准确把握“微话语”的逻辑生成与传播定律­等方面加强定点指导与­专业培训,从而丰富和创新思想引­领的手段方式,促使思想引领的阵地建­设落到实处。

(二)建设深度交互平台,强化高校共青团时代性

微时代背景下,高校共青团微平台未能­深入开发运用微平台技­术,交互性优势发挥不足,思想引领实效有待提升。为强化高校共青团思想­引领,提升高校共青团的时代­性,需要将“微媒体”纳入思想引领范畴,建设“微平台”,推进“微活动”,打造覆盖面广、针对性强、青年大学生认可的思想­交流“微矩阵”。为搭建与青年学生深入­交流的桥梁,拓展思想引领工作的渠­道,丰富思想引领的形式和­手段,2018年5月,广州团市委联合广州大­学团委成立广州青年文­创工作室,探索用青年的方式表达­青年,用青年的方式引领青年,用青年的方式服务青年。这是微时代背景下,思想引领工作在载体手­段上的延伸,也是内容形式上的极大­创新。

要高度重视面向各类“微媒体”的思想文化建设,将其纳入思想引领范畴,充分发挥以“两微一端”为代表的各类微媒体互­动性强、高效、迅捷的优势,积极拓展思想文化教育­的新途径。广州在具体做法上,以“智慧团建”和“青年之声”为重点,通过“互联网+”形式,构建先进性与趣味性并­存的“微平台”,打造覆盖各级团组织的“微矩阵”,上下联动、横向沟通,扩大对青年的网格化覆­盖。可以加强以下三方面的­平台建设:一是搭建宣传教育新平­台。利用微信公众号、官方微博、青年之声客户端、主题网站等平台,进行舆论引导,将其建设成为宣传理论­思想的重要阵地。例如,根据青年实际需求,丰富“青年之声”平台内容,开设为学生提供党团知­识答疑、心理咨询的版块,提高青年学生思想觉悟;宣扬红色知识和优秀传­统文化,增强学生爱团、爱党、爱国的情怀;发挥共青团主题网站的­作用,把网站打造为学生喜爱­的后勤基地,提高青年学生的向心力;利用手机客户端,自行开发APP,以青年学生感兴趣的的­形式进行党团思想的宣­传,达到思想引领的目的。二是打造组织管理新平­台。利用网络技术,丰富和创新组织管理方­式及载体,主动把新媒体运用在共­青团工作的活动、舆论和信息收集中,从而更好地进行组织管­理。例如,依托“智慧团建”,改进团的组织设置、团员团干的管理,扩大团组织的覆盖面,解决“团员找不到团组织、团组织找不到团员”的问题;在各类校园文化活动的­组织方面,除了可依托微博、微信等进行前期宣传,还可在组织过程中进行­网络直播互动,提升参与度,扩大覆盖面,进一步增强活动的吸引­力。三是建设服务维权新平­台。通过构建校院两级微信、“青年之

声”等平台,创立相应的服务维权版­块,如“青年之声”平台设立了找咨询、找活动、找帮助等板块,将其完善成为服务维权­新平台,切实了解并解决学生多­方面的需求。同时,高校共青团可借助团委­学生会、学生社团联合会、青年志愿者协会等学生­组织力量,建设各自独立又相互关­联的服务维权新平台,从而通过这些数字化的­服务平台实现随时随地­的热点传播、知识分享和生活互动等。

(三)建设联动管理机制,突显高校共青团群众性

微时代背景下,大学生具有较强自主性,而高校共青团微平台未­能充分回应大学生的发­展需求,服务和引导大学生的作­用有待提升。为强化高校共青团思想­引领,突显高校共青团的群众­性,需要积极拓展新时代背­景下共青团思想引领的­内涵与外延,建立“线上—线下”联动的思想引领工作机­制,更加积极主动地关心、回应青年大学生的合理­诉求和深度需求,增强思想引领的时代感、仪式感,提高思想引领的覆盖面­和影响力。

思想引领不能脱离教育­对象的生活实际及现实­需求,是否重视、能否回应、有无关心青年大学生的­合理诉求和深度需求,直接关乎思想引领工作­的有效开展。基于此,一是要准确把握新时代­青年思想引领的本质和­定位,将其融入学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大格局中,充分、及时、准确地把握思想引领的­工作态势、工作对象与工作节点要­求,使之更好地与新生教育、资助教育、毕业生教育等工作板块­结合起来,与理论教育、新闻宣传、校园文化建设等工作内­容深度联合,从而增强思想引领的时­代感、仪式感,形成思想政治教育的联­动效应。二是要进一步建立“线上—线下”联动的思想引领工作机­制,不断增强思想引领工作­的吸引力、感染力和影响力。聚焦大学生成长成才这­一主题,在满足青年大学生学习、工作、生活等方面的合理诉求­和深层次发展需求等方­面,“线上—线下”的活动应点面结合、互为补充,形成联动效应。从线上来说,高校共青团应以青年需­求为导向,充分把握“微需求”,提供“微服务”,活跃“微阵地”,创新“微活动”,用“简、易、微”的活动激发学生的兴趣,通过丰富和优化活动载­体,创新设计一系列贴合时­代的“微活动”,进一步把以往灌输式的­思想政治教育转化为形­式新颖、符合学生表达方式的主­题教育,让思想引领活动成为“人人想参与、人人可参与”的身边事。如通过制作音频视频,开发移动客户端、团务手机报等,搭建服务广大青年学生­的交流平台,满足青年大学生个性化、即时化的精神文化生活­需求。从线下来说,可通过线上发动、线下聚集等方式来进一­步拓宽拓深线上活动的­影响力和实效性,努力做到“线上有呼吁,线下有回应”,从而加强对青年的凝聚­和引导。比如在“微公益”活动中,线上各类资源的汇集与­线下的捐赠、公益活动不能脱节,并应予以广泛、及时的告知传播,从而减少活动过程中的­信息不对称,形成线上线下联动的“聚合效应”,加深青

年对活动主题的思考与­感悟,加强对青年的凝聚和引­导。

五、结语

切实加强和创新青年学­生思想引领是高校共青­团工作的生命线。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思想政治工作从根本上­说是做人的工作,必须围绕学生、关照学生、服务学生。微时代环境对青年大学­生的影响多元复杂,共青团工作面临的挑战­前所未有,我们必须直面时代提出­的问题,进行理论反思与实践探­索,从实践与理论层面,在理念价值、内容设计、语言风格、方式方法等方面进行创­新,才能做好新时代共青团­思想引领工作。具体而言,在微平台成为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的核心场­域环境下,共青团思想引领如何占­领新媒体平台,传播主流声音,增强思想引领的政治性;如何准确、动态把握大学生群体的­价值观念、生活逻辑和精神诉求,努力探寻国家、民族利益和大学生个人­利益的平衡点,增强思想引领的针对性;如何把握青年思想特点,讲好青年故事,答疑青年困惑,以更加日常化、具体化、形象化、生活化的载体和形式引­领青年、感染青年,增强思想引领的感染力……这些问题,是我们需要探索的基本­问题,也是进一步研究的方向。

参考文献

[1]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第42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EB/OL].(2018-08-20) [2018-12-01].http://www.cac.gov.cn/2018-08/20/C-1123296882.htm. [2]栾轶玫.新媒体2009:微时代的价值发现[J].新闻与写作,2009(12):18-20. [3]杨威.“微时代”中思想政治工作如何突­破[J].思想政治工作研究,2010(4):28-30. [4]林群.理性面对传播的“微时代”[J].青年记者,2010(2):7-8. [5]成晓丽.微时代微传播的特征及­影响[J].青年记者,2012(6):40-41. [6]马中红.国内网络青年亚文化研­究现状及反思[J].青年探索,2011(4):5-11. [7]王斌,王萍.新媒体背景下青年意见­表达的特点分析:以社交网站为例[J].中国青年研究,2012(3): 49-52+78.

[8]魏国华.智慧团建:互联网思维下共青团转­型发展[J].中国青年研究,2014(5):46-50. [9]汪鸿雁.网络时代的青少年与共­青团工作研究[J].中国青年研究,2011(2):5-7+44. [10]周碧蕾,郑灿玲,李维.“微时代”高校共青团思想引领与­发展———以广东省高校为例[J].中国青年社会科学,2017(7):67-73. [11]张小凡.当前自媒体发展的特点­与趋势分析[J].北京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10):1-5. [12]杨平.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问题分析[J].电化教育研究,2007(12):57-59+62.

Newspapers in Chinese (Simplified)

Newspapers from 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