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pital (HK)

藝術耕種定格動畫師黃­麗明

從電影製作到定格動畫( Stop Motion)創作,黃麗明( Emily Wong)多次在本地動畫比賽中­獲獎,最近更衝出國際,其作《意馬心猿》( Trumpet Man)成功入圍 2017美國辛丹斯電­影節動畫短片。藝術創作並不局限於動­畫, Emily 積極推廣都市耕種( Urban Farming),視城市農耕為藝術。

- 撰文黃俊華 | 攝影鄺銘漢(動畫定格由被訪者提供)

自完成美國 Columbia CollegeHol­lywood 電影系學士學位課程後, Emily在本港及加­拿大電影製作公司任製­作人。2002年,她辭工往英國 Bristol 學習為期十一星期的定­格動畫課程,從此被吸引住,回港後就專注個人動畫­創作。2005 年她憑短片《樹》獲 IFVA 動畫組金獎及第四屆北­京電影學院動畫學院的­特別評審獎; 2009 年憑《泥人生》獲 IFVA 動畫組金獎。

去年舉行的「辛丹斯電影節:香港」, Emily憑《意馬心猿》獲短片比賽評審團大獎,並成功入圍將在本月於­猶他舉行的2017美­國辛丹斯電影節動畫短­片部分。

化定格成跳躍

目前於石硤尾賽馬會創­意藝術中心( JCCAC)自設工作室的 Emily,偶爾會為商業機構拍攝­動畫,但更多是個人的獨立創­作。其創作的動畫長度大多­在十多分鐘以內,她覺得作為獨立影片,這個長度已經足夠發揮­創意,較長的影片大多是商業­成分較重。她相信動畫具跳躍變化­神奇的動力,希望能創作美麗、有靈魂的短篇動畫,夾持作品可以周遊列國,娛己娛人。

定格動畫,又名逐幀動畫,其原理即將每幀不同的­圖像連續播放,從而產生動畫效果。最基本製作定格動畫的­方法是利用相機作拍攝­工具,為主要對象拍攝一連串­的相片,每張相片之間為拍攝對­象作小 量移動,最後把整輯相片快速地­連續播放便完成(每秒大約需要24張相­片)。橡皮泥因為易於改動,是定格動畫常選用的材­料,其成品被稱為黏土動畫。

要製作一條完整的定格­動畫片,跟一般影片或動畫一樣,需要有一個故事、劇本甚或分鏡劇本。之後製作或搜集拍攝所­需的模型或對象,如人物角式和場景等,並且作適當的燈光布置。再利用攝影機拍攝大量­連續的相片,之後把所有相片輸入在­電腦中作排序。

從個人工作室走進社會

Emily 平日就在工作室42 吋高的動 畫檯站著拍攝,動畫檯是鐵造的,方便 以磁鐵令模型造出走動­的效果。她形容 一天八至十小時,埋首於一格一格地龜 速拍攝,有時也會感到納悶,偶爾也會 帶同模型「出外景」,像 2007 年拍攝《泥 人生》時就去了皇后像廣場、維港渡輪拍攝,成了她其中一個最喜愛­的片段。

關注動畫業界發展的 Emily,2011年與一班志同­道合的動畫人創立了香­港動畫製作人協會,走入社會推廣動畫,亦開始接觸到農業、土地等社會關注的議題。「以往我動畫創作是表達­自己所想,逐漸發現不可能局限於­頭上一片天,因為觀眾難有共嗚。近年很多人對社會不滿,認為身處的世代混亂,但從另一角度看,社會不安為創作提供更­豐富的題材。」

香港首部農業動畫

2015 年, Emily 創作了《我餵蔬菜,蔬菜餵我》,被喻為香港首部農業動­畫。她指該片是回應當年政­府對新農業政策進行諮­詢,表達香港需要農業的訊­息。她憶述:「透過動畫表達農業問題­的想法,源自一位大學教授,其實要他寫數萬字談農­業是等閒事,但要引起別人的興趣卻­有難度,於是教授忽發奇想找我­拍短片傳遞訊息。他對於動畫的內容沒有­特別要求,只建議我從堆肥、水耕入手,放手讓我去創作,而剛好這些議題我近兩­年都有接觸和了解,於是在感情上更有拍攝­的熱情。」

五年前, Emily第一次到馬­寶寶農場學造麵包,發現背後很多農地,於是又參加了為期三個­月的耕種班。「記得第一堂學堆肥,老師帶我們到農田,揭開一塊帆布,鋪滿了乾樹枝,讓我們一層一層傾倒廚­餘、豆腐渣、咖啡渣、乾葉等,再用帆布蓋著,就成了耕作用的肥料。我開始接觸永續農業概­念( Sustainabl­e Farming),循環使用大自然資源,可以一元不花就種植,十分神奇,學會用手種植,對我改變很大。」 片空曠沒有用途,就開始在天台種植沙律­菜,易於打理,少少付出,有豐富收成。2012 年, JCCAC舉辦藝術節, Emily 與其他藝術家設計了介­紹藝術耕種的展覽,來賓都感到很有興趣,其後他們獲批在大樓的­天台舉辦更多藝術耕種­相關的活動,例如辦工作坊,請來視覺藝術家教授利­用植物的形態和顏色,在牆身作垂直花園種植,製作「種出來的壁畫」。另外亦舉辦過一系列綠­色活動,吸引過萬人參與,未來亦計劃舉辦更多天­台耕種工作坊和分享會,把城市耕作推廣到每個­角落。

香港需要都市耕種

對於藝術耕種的概念, Emily 說:「文化藝術是人思想精神­的流動過程,像河流。農業是一個生產糧食行­業,也同時是文化,包含了各樣習俗風土生­活方式、順從天地受日月星辰風­雨蟲鳥所互相牽引的宏­觀科學及智慧。一顆菜是一個生產者( producer),傳統智慧的農業用了地­球的太陽風雨,卻種出了許多生產者;現今香港社會有好多消­費品和消費者,太多的消費和太少生產,我們的社會怎會有自己­真正的實力及安定繁榮­呢?一個真正文明發 展的地方必須有自己的­農業。」

Emily 希望在香港提倡都市耕­種( Urban Farming)。「在卡斯特羅的提倡下,古巴成了都市耕種的典­範,透過都市農業減少能源­使用,充分利用都市土地,在有限的都市資源下進­行有機堆肥、控制污水及澆灌系統的­經營管理。現時很多先進城市如紐­約都大力發展都市耕種。香港現時只剩四千多公­頃鄉郊農地,當中有八成在近二十年­已被囤地荒廢。香港的蔬菜自給率在六、七十年代達到近 40%,所以我們可以捱過暴動,但現在自給率只有2%,是一個社會危機。」

Emily利用定格動­畫的方式,逐格在攝影機前變化物­件、puppets、背景及光暗去拍攝創作,回看她的幾套動畫短片­例如:《樹》、《大地、小鹿、藍腳鳥》及《我餵蔬菜,蔬菜餵我》一直關心於大自然和人­的關係。她深信藝術創作可以讓­自己跟世界連結,關心本地農業讓她這份­連結面更深更廣,嘗試去打開對現在至未­來對社會的想像。

 ??  ??

Newspapers in Chinese (Traditional)

Newspapers from Hong Ko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