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pital (HK)

粵港澳大灣區高速發展­新引擎

- 撰文蘇梓

所謂「灣區」,主要指沿海分布的眾多­港口城市及城鎮所構成­的「集群」,其衍生的經濟形態被稱­為「灣區經濟」。粵港澳大灣區,指的是由廣州、佛山、肇慶、深圳、東莞、惠州、珠海、中山、江門 9 市和香港、澳門兩個特別 行政區形成的城市群,也就是通常所說的「9+2 城市群」。它一旦建成,將與美國現有的紐約灣­區、三藩市灣區,以及日本東京灣區並列­為世界四大灣區。

行政長官梁振英日前率­領35 人的考察團到大灣區考­察三天。他指出,香港 在參加粵港澳大灣區的­發展工作上有優勢,即使香港不參與,大灣區多個內地城市及­澳門仍會繼續發展,本港不能忽視形勢。而三個連接香港和大灣­區的基建,如港珠澳大橋等將會在­明年相繼落成,可令往返內地工作、旅遊及退休的港人更方­便。

梁振英:香港貢獻金融專業服務

在與廣東省長馬興瑞會­面時,梁振英提出,香港可為大灣區貢獻金­融及專業服務,他在會上總結,香港有多項優勢,包括社會、經濟、法律制度與國際

今年的北京「兩會」上,「粵港澳大灣區」正式寫入政府工作報告­裡,使這一討論多年的設想­終於被列入國家經濟發­展戰略;而國務院總理李克強與­香港候任特首林鄭月娥­會面時,亦再次提到該議題。這預示著國家推動內地­與港澳深化合作,旨在發揮港澳獨特優勢,提升這兩個特別行政區­在國家經濟發展及對外­開放中的地位與功能。

接軌,有廣泛國際化人脈關係­以及兩文三語。他指出,香港多個產業中,「金融」和「專業服務」近年發展迅速,在優勢互補下,「這是香港可以拿出來貢­獻的兩個方面」。

馬興瑞在發言時形容,今次大灣區發展是粵港­澳更緊密合作的時機到­來。他評價,粵港合作過去已「成果不錯」,今次大灣區戰略「無非是謀劃、規劃得更好」。他認同,各城市需要「錯位發展」(錯開與強勢一方惡性競­爭,根據自身優勢,尋求新的生存發展空間),不能在不同地方做同一­領域工作,又稱讚香港專 業服務業屬世界一流。

梁振英其後在網誌中以《四通八達的大灣區經濟­圈》撰文,指廣州南站具有重要戰­略地位,「該站目前開通的高(快)速鐵路線路包括武漢至­廣州專線、貴陽至廣州鐵路、南寧至廣州鐵路、廣州至珠海城際鐵路和­廣深港客運專線(廣州南至深圳北段)。透過這個站的鐵路網絡,可通往十三個省。」

他續說:「未來數年,將有三條分別由佛山、東莞和白雲機場連接至­廣州南站的城際軌道鐵­路相繼落成。廣州亦正在建設對外十­大鐵路通道,落成後便能形成一 個輻射全國的綜合交通­體系,三小時可到達鄰近省會­城市,八小時可抵長三角、京津冀和成渝等國家級­城市群。」

梁振英強調:「廣深港高鐵的總站也將­設在廣州南站。這條鐵路十分重要,它將香港連接上全國的­高鐵網絡,明年落成啟用後,來往香港和珠三角地區­及內地主要城鎮的交通­時間將大大縮短,由香港到北京只需十小­時。為了親身體驗高鐵的驚­人速度,代表團在廣州南站乘坐­高鐵,半小時便迅速抵達這次­訪問的下一站肇慶。這充分說明了交通基建­的重要性。」

可輻射內陸省市

事實上,目前世界著名的幾大灣­區都集中在經濟發達國­家的沿海地區。比如美國三藩市灣區,是美國加州北部的大都­會區,既是旅遊勝地,也是世界高科技研發中­心,特別是以矽谷為產業發­展中心,擁有全美第二多的世界­500 強企業,是美國西海岸重要金融­中心。而在全球經濟版圖中,「灣區經濟」成為國際級城市群協同­發展的共同趨勢,已湧現一批如紐約灣、悉尼雙水灣等知名的灣­區城市群。

那麼中國是否有具備發­展灣區的條件呢?根據珠三角城市201­5 年 GDP數字,廣州已超越新加坡,深圳則超過了香港。因此有專家大膽預測,若「粵港澳大灣區」一旦建立,有望成為世界最大的城­市帶和經濟帶;而若以粵港澳大灣區的­範圍、人口和經濟總量計,該區已超過美國的三藩­市灣區。同時,「粵港澳大灣區」擁有世界上最大的海港­群和空港群,其輻射半徑延 伸至內地多個省份甚至­周邊國家。

粵港往來升級

「粵港澳大灣區城市群」其實並非新概念,早於數年前已提出。這一概念可說是粵港澳­合作的延續,以及包括港澳在內的珠­三角城市融合發展的升­級版,從區域經濟合作上升至­全方位對外開放的國家­戰略。

回顧粵港合作,第一次高峰期是197­8年中國改革開放,大批港商進入珠三角設­廠生產,利用大陸的低成本優勢­大大擴張了生產和出口­能力,令香港的經濟體積以倍­數增長,珠三角則使中國成為製­造業大國。第二次合作高峰期,則是2003 年內地與香港簽署CE­PA 協議,香港服務業、金融業得以進入內地;後者則放寬遊客、資金等來港。CEPA雖涵蓋全國,然而「加強互通」的主要省份仍集中在廣­東。

如果粵港澳大灣區成立,香港可望從 兩大方面受惠:一是市場,大灣區包含廣 東省經濟發達的城市、兩個經濟特區(深圳和珠海)和兩個特別行政區(香港和澳門),加起來人口逾 6,000 萬; 2015 年GDP則超過8萬億(人民幣,下同),為東京灣區的三分之二,接近紐約灣區,超過三藩市灣區兩倍,是一個非常龐大的市場,這可以為香港創業者提­供很多機會。二是金融,根據統計,粵港澳的銀行業總資產­合共 42.7 萬億元,甚至超越了「長三角」。另據諮詢公司 Mckinsey 預測,到 2025年,珠三角加香港的整體銀­行盈利可達到1.44萬億元,超過東京、紐約,成為全球最高地區。

香港是全球第三大外商­直接投資市場,而廣東在中國內地則是­吸引外資直接投資最多­的省份。有分析指,「粵港澳大灣區」具備外向型經濟發展的­優越條件,可成為開放國家全方位­新格局提供新的坐標,特別是在國家建設「一帶一路」的戰略願景下,作為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

核心樞紐和重要支撐點。

海陸空交通優勢明顯

有別於內地北部的濱海­新區和中部的長三角地­區,粵港澳大灣區地理區位­優勢明顯、科技創新實力突出,可謂得天獨厚。這裡擁有世界級的海港­群,其中深圳、廣州和香港的商業港口­規模最大, 2016年世界十大港­口中,珠三角就佔據了三席。此外,該區擁有廣州、香港、深圳、澳門和珠海共5座幹線­機場,城際軌道交通通車里程­已經達到350公里,另有15條共計 1,430公里的城際軌道­交通路線還在規劃中,以期形成珠三角城市群­內「一小時城軌交通圈」。日後港珠澳大橋建成,將更大幅提高區內交通­的便利程度。

更重要的是,粵港澳區科技創新實力­非常突出。2016 年,廣東省高新技術企業規­模居全國第一,全省區域創新能力綜合­排名連續7年位居全國­第二。其中深圳 肇慶市

各城市布局分明

佛山市 江門市 是全國數一數二的科技­發達城市,擁有華為、比亞迪、騰訊等一大批全球知名­的創新型企業。 廣州市 中山市 珠海市

粵港澳大灣區各個城市­的區位分工明確、優勢互補。目前粵港澳大灣區共涉­及珠三角9座城市和香­港、澳門兩個特區,其中香港定位於國際金­融中心、航運中心、貿易中心;澳門是世界旅遊休閒中­心,中國與葡語國家商貿合­作服務平台。廣州是區域政治、經濟、文化中心;深圳則著力發展高新技­術產業;東莞打造國際製造名城;惠州建設電子資訊產業­和世界級石化產業基地;佛山力爭成為中國製造­業一線城市、廣東民營經濟第一大市;中山與江門都定位於發­展高端裝備製造業;而肇慶積極利用自身的­地理位置優勢,定位於建設珠三角連接­大西南樞紐門戶城市;珠海則是連通內地與澳­門的橋頭堡。 東莞市 澳門 香港與珠三角城市合作­空間廣闊,圖為深圳市。粵港澳大灣區地理圖

早在去年3 月 28日,粵港兩地政府達成一致­下,廣東省政府印發了《實施〈粵港合作框架協定〉2016 年重點工作》。其中提到了關於粵港合­作的項目和措施,包括加快推動南沙新區­片區金融服務、航運服務、專業服務、公共服務、電信服務和商貿合作等­領域對香港的進一步 開放,支持香港業界參與該片­區的開發建設,落實區內教育、醫療及稅收等配套措施。

打響合作前哨戰

隨後的9月,時任廣東省省長朱小丹­在粵港合作聯席會議後­表示,將在廣東南 沙最優質的地塊中劃出­一個專門區域,打造為「粵港深度合作示範區」,這個地方只引進香港企­業,並爭取儘快實質性啟動­示範區的建設,因此後來南沙此區域被­稱為「香港園」。其實不止「香港園」,廣東自貿區很多開放的­領域都有專門為港企「留位」。為加強與香港的合作,自貿區建立了合作機制,廣東省及各級市、區政府也加強了和特區­政府、非政府組織、商協會及企業界的互動­交流。特別是在加強產業合作­方面,已推動了一批合作教育­醫療項目和港資總部於­自貿區落戶。

目前,粵港政府已就南沙粵港­深度合作區的籌建工作、粵港雙方園區選址、交通銜接、在港本地企業和跨國公­司到南沙自貿試驗區註­冊等問題達成共識。作為粵港深度合作區,規劃上對其交通的硬體­配套可謂「豪華」。地塊未來的物流四通八­達,將連通南沙港鐵路、深茂通道、廣中珠澳城際軌道、中南莞城際軌道、地鐵18 號線等多條國鐵、軌道交通、高快速路。規劃更提及該區塊內將­設有領事館功

能區。另據悉,合作區產業發展將緊緊­圍繞研發及科技成果轉­化、國際教育培訓、金融服務、專業服務、商貿服務、休閒旅遊及健康服務、航運物流服務、資訊科技等八大產業,將合作區打造成企業集­中布局、產業集群發展、資源集約利用、功能集合構建的現代化­示範區。

蔡冠深:構建「一小時生活圈」

粵港澳大灣區規劃受到­來自粵港兩地各界人士­的支持。港區全國政協委員、香港中華總商會會長蔡­冠深為此還提出了「一小時生活圈」構想。他表示,粵港澳應主動參與國家「珠三角灣區」城市群規劃,在落馬洲河套地區開發、區域經濟合作、人員流動便利化等方面­研究新的政策措施,實現「一小時生活圈」,打造國際領先的城市集­群。

蔡冠深認為,在「一國兩制」大環境下,粵港澳三地各有優勢,應深化合作,取長補短,建設成為經濟發展速度­快、國際化水準高、創新能力強、具有國際水準 的城市集群。他建議:首先推動落馬洲河套高­科技產業發展,發揮港深協同效應,利用廣東自貿區,加強粵港澳專業服務合­作;其次,在澳門填海區建立港珠­澳合作園區,實現三地利益一體化。最後,有見近年以消費、休閒旅遊為主的粵港澳­跨境客明顯增加,三地居民對珠三角灣區「一小時生活圈」需求迫切,蔡冠深建議優化廣深港­高鐵和港珠澳大橋通關­設計,進一步構建珠三角灣區「一小時生活圈」發展。

馬化騰:東方矽谷遙遙在望

騰訊控股主席馬化騰認­為,灣區經濟是金融服務與­科技創新深度融合發展­的經濟形態。過去幾十年,美國、日本等國的灣區經濟為­本國科技發展提供了強­大創新動力和完善的生­態支撐。以未來港珠澳大橋通車­為契機,在粵港澳地區打造世界­級科技灣區大有可為。其實根據中央的構想,粵港澳大灣區主要發展­創新科技和創業,這與美國西部的矽谷灣­區相類似,因為當地駐紮了多家世 界級科網和科技企業。

馬化騰還指出粵港澳三­地的各自優勢:香港高等教育水準高、高端人才儲備豐富,科技金融、知識產權等現代服務業­發達;深圳綜合創新生態體系­完善、創新創業氛圍濃厚;珠三角製造業發達,轉型升級步伐加快;澳門則積極謀求適度多­元發展,在中醫藥以及對葡語國­家合作等領域具有獨特­優勢。他強調,粵港澳地區是世界重要­的科技產業、金融服務業、航運物流和製造業中心,擁有比較完備的創新鏈、產業鏈和供應鏈,因此可以實現從理念、籌資、研發、製造、產業化等一條龍的創新­全過程。

陳家強倡設創科融資平­台

財經事務及庫務局局長­陳家強於網誌中表示,香港金融業應與時並進,設立為創新及科技企業­專屬的上市及融資平台,香港已具備所有條件成­為大灣區新經濟的金融­中心。陳家強表示,新經濟創新範疇如人工­智能、大數據、機器人、生物及醫療科技等,對中國及大灣區經濟的­重要性日益增加,勢必成為將來經濟的主­要增長動力,因而建議香港金融界包­括上市平台都必須與時­並進,發展新的經營模式及制­度來配合新經濟的發展。陳家強建議香港可設立­為創新及科技企業專屬­的上市及融資平台,大灣區正好提供機會吸­引相關資金及投資者。陳家強指深圳被稱為中­國的矽谷,而「香港與深圳只是一河之­隔,恰巧與由三藩市到矽谷­的車程相同」,「正所謂近水樓台」,可方便投資者親身前往­了解,加上香港資金與資訊自­由流通,是國內與國際創新投資­者理想的基地,「因此,香港已具備所有條件成­為大灣區新經濟的金融­中心」。

 ??  ??
 ??  ??
 ??  ??
 ??  ??
 ??  ??
 ??  ??

Newspapers in Chinese (Traditional)

Newspapers from Hong Ko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