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pital (HK)

數碼聲音廣播壽終正寢­互聯網資訊成大趨勢

DBC), 18 2011 2012 12

- 撰文吳鴻生、南華證券研究部、本刊編輯部

三家數碼聲音廣播機構­曾經雄心壯志,欲大展宏圖,其中 DBC更曾在全港派發­免費數碼收音機予職業­司機,並從模擬廣播電台請來­知名 DJ。不過,自年起,鳳凰優悅、新城電台及相繼提早交­還牌照。港府早前宣布,經考慮數碼聲音廣播發­展檢討報告後,決定終止數碼聲音廣播­服務,意味本港數碼聲音廣播­僅存在六年便壽終正寢。

假如讀者仍存有印象,港府早於2000年便­開始為數碼聲音廣播進­行公眾諮詢,然事隔九年政府才決定­分階段推出數碼聲音廣­播服務,至2011 年正式發出牌照。觀乎世界各地,不少國家早在九十年代­已經研究數碼聲音廣播,其中挪威及英國更早於 1995 年推出數碼聲音廣播,芬蘭及新加坡亦於 1998-99 年推出,全都是發生在第一代互­聯網熱潮之前。

港府缺乏政策支援

然而,香港卻在互聯網發展相­對成熟、尤其是移動互聯網已經­大行其道之際,才拍板推行數碼聲音廣­播。政策推行時機不對,大為落後於世界潮流,都 使得開局已注定困難重­重。及後亦因政策未能配合,加上內容上未能突破等,都是導致數碼廣播電台­未能找到有效的生意模­式,最終失敗而回。

假如推行妥當,數碼聲音廣播理應可提­高廣播質量,造福香港社會。以2007年政府開始­推行數碼電視廣播為例,推動以高清電視取代當­時社會普遍通用的模擬­電視,並宣布時間表逐步淘汰­模擬電視廣播。由於不少市民知悉政府­最終會淘汰模擬電視廣­播,而且得到當時兩家電視­台的配合及支持,政府對高清電視的宣傳­亦受廣泛市民認同,市民便樂於換高清電視­或買機頂盒以收看高清­的數碼電視廣播。

至今雖然香港的模擬電­視廣播淘汰的時間表一­再延後,但明顯電視數碼廣播已­成為主流,根據2016 年 11 月政府文件顯示,無線及港視娛樂兩間免­費電視台,所提供的數碼地面電視­服務已覆蓋全港最少九­成九人口。而根據政府去年底調查,全港只剩大約40萬住­戶仍然收看模擬制式電­視,政府今年亦會檢討在 2020年底終止模擬­制式的目標。

香港的數碼聲音廣播在 年面世,當年港政發出有效期 年的牌照予三家商營機­構,包括鳳凰優悅、新城電台及香港數碼廣­播( 連同香港電台在內,全數於 年起先後投入營運,合共提供 條頻道,頻道之多一度冠絕廣播­業。唯僅僅六年間,三家電台都先後交還牌­照,最後連公帑營運的香港­電台數碼廣播亦遭「滅台」,數碼聲音廣播全軍覆沒,主因為何?六年間,實際上又有多人真正收­聽過數碼聲音廣播?

商台撤牌照申請明智

從成功推行數碼電視廣­播的例子看,便可大概得悉最終數碼­聲音廣播壽終正寢的主­因。政府在推廣數碼聲音廣­播政策上一直處於被動,並以商業運作為由,將一切交由業界自理。當年廣管局在公布推行­數碼聲音廣播初期,曾經收齊四個營辦商申­請牌照,包括商業電台、新城電台、鳳凰優悅廣播,以及 DBC 數碼電台的前身雄濤廣­播,正在經營模擬聲音廣播­的電台都已囊括在內。

然而,商台很快便撤回數位廣­播牌照申請,當年該台的管理層已指­出申請數碼廣 播 牌 照, 需 最 少 投 資 2,000 萬至3,000萬元,寧願將資源放上互聯網­的互 動平台,政府政策上明顯缺乏考­慮市場的接受程度及電­台的負擔能力。現在回看,商台管理層果然具有先­見之明。有別於數碼電視廣播,政府並無考慮將數碼聲­音廣播取代模擬聲音廣­播,對於市民「轉台」的最大誘因並不存在。實際上,市民要改變習慣收聽數­碼聲音廣播,與收看高清電視相同,必須購置新的數碼收音­機才能收聽。而政府在宣傳上並未能­闡述數碼收音機與一般­收音機的分別,市民大眾根本不知道收­聽數碼收音機比傳統收­音機的優勝之處,實際上亦無迫切需要花­數百元購買一部,數碼收音機政府在社會­倡導數碼聲音廣播的角­色近乎為零。

營辦商未見革新模式

政府政策缺乏遠見及承­擔的同時,經營數碼聲音廣播的營­辦商亦可說對香港數碼­聲音廣播歷史告終責無­旁貸。在三家經營商中,策略最為進取的是DB­C,當年曾斥資 2,000 萬元為兩萬架的士及小­巴等安裝數碼收音機,但司機普遍均使用新收­音機收聽傳統的FM 模擬廣播,可見數碼聲音廣播仍未­見普及。主因除了政府政策並有­大力推動以外,電台的經營手法毫無新­意亦為主因之一。

香港三家經營數碼聲音­廣播的電台以經營策略、模式、實際操作及節目內容而­言,本質上與今日的模擬聲­音廣播並無差異,吸引力及競爭力甚至比­現時的模擬聲音廣播電­台更低。至於數碼收音機方面,外國生產的數碼收音機­功能多樣化,部分更會配合彩色屏幕、網路收音機等。相反,香港的數碼收音機現

時只可顯示每秒一張的­彩色低解像插圖。由此種種可見,不論在政策上或是電台­吸引力上,對於普羅大眾市民而言­其實沒有任何誘因需要­改變收聽習慣。

近年來對廣泛電台及電­視台最大的衝擊,莫過於手機及網絡上的­頻道平台發展迅速,此一因素可謂進一步蠶­食數碼聲音廣播的生存­空間,並將其推入窮途末路。實際上,在 2011 年香港決定推出數碼聲­音廣播服務之時,互聯網已出現不少直播­平台,只是當時的普及程度及­發展仍屬初起步階段。

在推出數碼聲音廣播服­務的短短六年間,網上的直播平台、手機收聽及收看的 apps已多不勝數,融入市民大眾的生活當­中。實際上,不單止是數碼聲音廣播,對現有的電視台及模擬­聲音廣播電台的衝擊亦­極為巨大。現時任何人都可以透過­社交網絡平台向市民大­眾宣傳 及發表新作,並產生出大量的 KOL(KEY Opinion Leader)。同時間,大量網上民間電台應運­而生,搶佔持牌機構的市場佔­有率、收聽率及收視率。

受互聯網發達衝擊

網絡的資訊發達堪稱比­現時的電視台、電台所接收的新聞消息­更快速,人人的手機都可以透過­網上 facebook 等軟件作直播,甚至連電台、電視台及其他傳統媒體­也要從網上了解最新的­潮流,再作跟進報道。互聯網的急速發展,已對傳統媒體構成衝擊,不少都在近幾年紛紛結­業。對牌費高昂但又未能真­正「入屋」的數碼聲音廣播,要維持生計恐怕不易。

數碼聲音廣播的「速亡」,香港並非世界首見,芬蘭及新加坡以數碼聲­音廣播未成氣候為由,分別在 2005 年及 2012年終止服務。數碼聲音廣播的終結只­能說 香港未能革新傳統廣播­事業的營運生態,錯失了提升廣播質量的­機會,對社會而言影響並不大,只是政府已投入的近6,000萬元在發射站興­建及宣傳等或許付之東­流。

唯放眼廣播業,現時運作條件仍良好的­模擬聲音廣播電台及數­碼電視台應引此為戒。網絡平台的發展一日千­里,不礙於地域隔距及政策­束縛,對資訊流通及市民大眾­接受程度高,傳統媒體業如何適應互­聯網的大潮,將會是一大課題。

 ??  ??
 ??  ??
 ??  ??

Newspapers in Chinese (Traditional)

Newspapers from Hong Ko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