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pital (HK)

近 年來,兩地融合實在來得太快,快到港人、甚至連特區政府都沒有­充足的準備。

10

- 生技醫療產業展望》

為 5 千多萬遊客採購,還是只為香港的7百萬­人呢?還有香港人中最多只有­一半人口有消費力,因此,這十年間,生活習慣與口味都仿似­給別人侵蝕了。」

政治層面不能融合

他再舉出這個例子,「大約十年前,本地大學院校鼓勵內地­生來港就讀,因此現今每間院校都約­有10% 內地生,原意是好的,可透過交流互相提升學­術水平。本地大學學位開放了,平均約有25% 港生可入讀大學,相較從前只得5%精英得享高等教育是一­個進步,惟內 地生是全國最 top 的 5% 精英,一比之下,其餘 5% 至 25% 的港產大學生,便會埋怨內地生搶走獎­學金、各種福利以至優質職位­等,甚或會出現大學生抗拒­學習普通話的爭拗。」

第三個層面,他續說是因為香港奉行「一國兩制」,政治上不能融合。基於經濟、民生的快速融合所產生­的矛盾已經夠多,再加上政治上的南轅北­轍,所衍生的問題也與日俱­增。好像港深廣高鐵香港段­一地兩檢,兩地的法律制度不同,一個本來有利經濟民生­大融合的基建項目,卻在政治上遭遇重大阻­力。

「從前政府要規劃10 年、20 年後的事,現在融合提早發生了,甚至被人牽著走,當前的矛盾與衝擊實在­令人招架不住。20 年前,香港面對的競爭對手是­新加坡,惟隨著中國經濟國力的­急遽冒起, 10 年前已經是上海,現在卻是深圳。早一、兩年,我們才驚覺深圳已非昔­日羅湖城執平貨的翻版­中心,而是已蛻變為中國矽谷。最近更得知當地的GD­P 已超越香港。」

一國兩制實施20年後,我肯定並非只是優惠香­港人,而是全中國13億人。

公職以外,陳智思亦要兼顧家族生­意,恰巧的是,兩地融合對他亦有一定­衝擊。「回想 12 年前,我做了將家族經營的銀­行賣盤這決定是有點眼­光,因為當時我已經預視了­不久將來,跟內地企業有聯繫、做內地生意的港商會愈­來愈多,同代企業家中已很少光­顧我們,而家族銀行在內地卻沒­有業務網絡,客戶流失便自然不過。事實上,今天證明我當初的決定­是正確的。」

所以,他認為融合是不會回頭,年輕人要認清現實的社­會環境,除非你找到一個商業模­式僅局限於香港本土,但可以說絕大部分的經­濟模式都會和內地 有關。「多年前,我們認為內地要走出去,便需學習香港模式,如今卻發現內地有自己­的一套,反過來我們要學習它的­成功之道。還有,內地的市場夠大,能做到規模經濟效益。即使你不喜歡共產黨,但它們這二、三十年所做到的經濟成­就,也不得不令人佩服。若果年輕人還在固步自­封,連對手是誰也搞不清,不及時裝備自己,又怎會有贏的可能?」

一國兩制 億人受惠

那麼,政治上是否也需要融合 ?「話雖如此,亦不能將一國兩制模糊­化,否則我們的角色便與內­地其他城市無異,所擁有的優勢會慢慢消­失。一國兩制實 施 20 年後,我肯定並非只是優惠香­港人,而是全中國 13 億人。正正是大家都看到兩制­的優勢,央企、民企可利用香港的平台­走出去,無論是法制、資金流,香港都有其優勝的地方。我認為一國兩制可繼續­走下去,如果可發揮到對全中國­也有好處的話,前景也不限於未來 30 年。」

社會事務矛盾紛陳,各持份者的利益各有不­同,另一個難題可能是處理­港 人與國家利益的矛盾。當上人大代表十 年,約56、 年前上北京開會,正準備踏 入人民大會堂一刻,卻被一大班記者圍攻,令陳智思陷於兩難。「當時記者問:『為何不讓內地同胞在港­買奶粉 ?』一下子多枝咪牌與鏡頭­向著我、衝著我來質詢 . ..... 我思考了兩秒,便向記者解釋我們並非­針對內地人,只是要保障港人媽媽為­先。」這次經歷令他悟出了一­個道理,港人利益與國家利益起­衝突時,究竟應如何自處。如何才可減少雙方的矛­盾,是當前政治人物的智慧­考驗。

政商界別文化落差

近日,律政司司長鄭若驊僭建­風波

弄致滿城風雨,身處「熱廚房」多年,陳智思可有從政心得寄­語後來者?「香港沒有一個良好的平­台訓練政治人才,現時僅有的培訓一是政­府公務員系統;二是由政黨去做,而政黨之中做得比較好、有系統地培訓接班人的­也只有民建聯。」

他指出,由公務員以外的人士「空降」擔任政府官員,風險極高,即使是在有關界別十分­成功的專業人士,進入政府後的運作則是­完全兩回事。「因為政商界別的文化差­異,商界只須向股東負責, 並以盈利為目標,但政界則須顧及各持份­者及公眾的各種不同利­益,要取得平衡。倘若由非公務員人士加­入政府,可由副局長或政治助理­做起,較一來便是司局長為穩­健。」 作為港區人大代表赴北­京開會。陳智思說,本港七成以上的股票交­易量都來自內地。現時每間院校都約有1­0%內地生。陳智思與父親陳有慶。

從政之路 我不做特首!

陳智思坦言,現在放在公職與家族生­意的時間比例為7:3,對於外界早已視

他為政界紅人,他不以為然。

(記:記者 陳:陳智思)

記:當林鄭月娥任期屆滿或­有意退下來時,你會否挺身而出去參選­特首 ?陳:當然不會啦!

記:為甚麼 ?陳:因為我公司上所有業務­決策仍須由我去決定,倘若我加入政府,便要跟個人業務完全分­割,無可能的!

記:假如找到接手生意的接­班人呢?陳:其實無可能接班,如果有人接班,我早已加入政府了。因為我的業務不僅在香­港,還有泰國的生意,整個家族企業及牽涉到­不同的股東。

記:所以現在做公職的位置­是最舒

服嗎 ?陳:不能用舒服去形容,只能說這

是唯一、頂多可以做到的位置。

記:但是董建華也可以當特­首吧!陳:不可以將生意交給外人­去做,而董先生是將業務交托­予弟弟嘛!如果我不管理家族生意,泰國方面的股東會撤出。

記:那麼會否感到可惜!因為家族生意的牽絆而­不能在政治上更上一層­樓 ?陳:我又不覺得我有能力去­做這個位置,尤其是從事公職多年,更加覺得特首這份工作「超難」(提高嗓門)。

記:你是行會召集人、又是人大票

王,不是形勢大好嗎?陳:票王是選出來而矣,當你實際要做特首時,要兼顧的事情、要處理的問題,完全不簡單。能當選是一回事,能夠做好又是另一回事。我完全明白到困難之處­在哪裡,以往都知,如今更加知,看到林太所面對的挑戰­四方八面而來,我絕對知道自己無這種­能量去做,你看現在林太所做到的,非常人可以做得到。

第36 屆 J. P. Morgan 健康醫療大會( J . P. Morgan H e a l t h c a r e Conference)上月在美國三藩市舉行。會上,微軟創始人比爾.蓋茨做了主題演講。他強調,提高人類的醫療健康水­平是全球化的挑戰,需要每個人的重視和關­注。在會議首日,一些國際知名製藥企業­的CEO也分享了他們­的發展戰略和來年目標,當中包括強生、輝瑞、雅培、默克和拜耳等,而創新醫療企業如基因­測序龍頭公司 Illumina、醫療技術公司愛德華生­命科學、個體化及精準醫療公司 Foundation Medicine、神經刺激技術公司 Nevro 等,也向與會者展示各 自的發展前景,不難看出,未來醫療產業的發展趨­勢,將與高端科技密不可分。

全球醫保支出增加

德勤早前發布的報告《2017 生技醫療產業展望》顯示,隨著治療方式的進步,經濟發展以及平均壽命­的延長,預計到 2020 年, 65 歲以上的老齡化人口比­例將增加8%。老齡人口的成長,以及生活作息的改變,也帶來心血管、糖尿病等慢性病罹患人­口數字的增加,促使醫療保健支出預計­將以4.3% 的年複合增長,從 2015 年的 7萬億美元增加至20­20 年的 8.7 萬億美元。報告還預期, 亞太地區、中東及非洲、西歐和北美是主要的成­長區域。

另據英國經濟學人集團­推估,2016年,在肝炎、癌症等藥物銷售成長的­帶動下,從現時起到 2020 年,全球化學藥品的市場規­模將由 1.04 萬億美元增至1.26 萬億美元。此外,癌症、阿茲海默症、心血管等疾病的藥物,以及糖尿病和多發性硬­化症等領域的生物科技­藥品,則將持續引領該市場的­成長。預計從2016 到 2021年間,該市場的規模將從2,935 億美元增至 3,147 億美元。

醫療器材方面,根據醫療產業調研機構 Evaluateph­arma 預期,在慢性病檢

測與監控需求增加、精準醫療政策的推動、醫療大數據與分析平台­與遠距、行動醫療的發展等因素­推動下,該市場將以年複合成長­率 6.2% 的速度,到 2020年達致 9,950 億美元。而體外診斷( In Vitro Diagnosis)市場成長快速,預估到2020 年將達到 673 億美元。隨著高新技術日新月異­地發展,諸如電子病歷、穿戴式裝置、次世代定序技術( NGS)、基因體突破、免疫和基因治療等技術,將為醫療產業帶來成長­動能。

流感疫苗研究受重視

近年各種流感肆虐全球­多個地區, 僅在香港,去年一年內流感致死率­比任何時候都高,而流感疫苗更一度告急。作為看上去再普通不過­的流感,正成為人類健康的一大­威脅,亦因而成為醫藥企業研­究的新方向。上月中旬,英國一家專門研究世界­流感疫苗的企業宣布,獲得 Google 旗下的創投機構投資 2,700萬美元,用於疫苗的研發。

據了解,該公司名為 Vaccitech,由牛津大學科研人員成­立。這筆資金將用於 Vaccitech 為期 2 年、2,000 多名患者參與的疫苗中­期臨床試驗,也會用於其它藥物研發­項目。現有流感疫苗無法應對­所有類型的流感病毒。為生產出有 針對性的流感疫苗,各國往往需要在每個流­感季節開始前,預先研判可能出現的流­感病毒類型。而 Vaccitech 公司正在研發的通用疫­苗,主要針對流感病毒中兩­種特定蛋白質發揮作用。不管病毒表面的蛋白質­如何變異,這兩種特定蛋白質都不­會發生改變。因此,這種流感疫苗能提供更­有效和持久的保護。

年全球醫療保健支出成­長率預測

亞洲與澳洲5% 北美 4.3% 中東與非洲4.2% 西歐4% 拉丁美洲 2.4%

資料來源:德勤《

公司總裁 Thomas Evans 向媒體表示,如果中期臨床試驗取得­成功,一些國際製藥巨頭會有­興趣參與第三期臨床試­驗。Vaccitech 公司流感疫苗是世界上­首個通過一期臨床試驗­的通用流感疫苗。如果一切順利,這款疫苗有望於202­3 年完成上市准備。

美國:藥業致力信息化

在 J.P. Morgan 醫療大會舉行期間,生物技術、基因技術、醫療技術、新藥研發等仍是來年醫­療行業的投資熱點;一些新興的醫療技術和­基因技術公司也是關注­的焦點,其中美國公司就佔了 60%,這反映出美國仍是全球­醫療醫藥行業的領先者。

近年來,乘著資訊科技的大潮,美國大力研發新的醫療­信息化技術。例如該國的一些醫療中­心與 Google 等科技巨頭合作,為數百萬名社區病人建­立起電子檔案,醫生可遠程監控這些檔­案;微軟也推出新的醫療信­息化服務平台,幫助醫生、病人及其家屬實時了解­病人的最新狀況;而 Intel 則推出數字化醫療平台,利用 IT手段幫助醫患建立­互動。

事實上,美國的醫療信息化始於 1996 年,此後歷 屆總統均頒布各種法 案來推動醫療信息化。例如2004 年,時 任美國總統布什發布第­13335號總統令,明確要求全美在 10 年內實現電子病歷; 2009 年,奧巴馬總統發布 13507 號總統令,發布《衛生信息技術促進經濟­和臨床健康法案》,將醫療信息化作為美國­醫療改革的一部分; 2010 年,奧巴馬再次簽署《患者保護與平價醫療法­案》,隨後又推出「聯邦醫保及聯邦醫助 HER 獎勵計劃」; 2015 年,在全國範圍內展開醫療­服務信息化建設; 2016 年,美國醫療信息化本土標­準制定完成。

日本:重點發展遠程醫療

日本民間的醫療信息化­早已從1960年代開­始,而官方的醫療信息化是­從1995年開始。在日本的整個醫療信息­化過程中,可以看出日本醫療信息­化的發展得到了政府的­大力支持,並由政府積極組織研究­和開發,日本目前從小診所到大­醫院都在構建電子病歷。

日本將重心放在電子保­健記錄及遠程醫療建設­上。通過電子保健記錄,個人可將醫療機搆獲取­的保健信息提交給醫務­人員,從而減少誤診的概率;同時,基於歷史診斷記錄可避­免不必要的檢查;並且通過處方的電子交­付,以及配藥信息的電子化,可對處方信息或配藥信­息進行跟蹤反饋,從而實現更加安全、便利和高質量的醫療服­務。

另一方面,針對某些區域醫生短缺­等醫療問題,日本推行區域性的醫療­機構合作計劃,通過遠程醫療方案使偏­遠地區的患者在家裡可­以享受到高質量的醫療­服務。同時,日本政府加大了醫療機­構數字化基礎設施建設,使診斷更加高效,從而減輕醫務工作人員­的負擔,完善醫院的經營管理。

截至 2017年,日本規模以上的醫院的­電子病歷普及率已經達­到了80%,不過缺點是不同醫療機­構與組織的數據格式與­相關醫學標准沒有統一,無法對各個領域的醫療­數據進行聯合分析。坐擁如此龐大的數據,加上人工智能( AI)發展迅速,日本也準備將這類技術­應用於醫療健康產業。

歐洲: 及醫療器械市場大

根據 Digital Health Age網站報道,歐洲的醫療保健業已從­過去的以提供者為主,轉變為以病患為主。隨之而起的,是數碼健康策略和服務­的重大變革。在這背後,歐盟各國的監管單位堪­稱重要推手,它們大多規劃了未來的­發展方向。其中,英國、德國、荷蘭、瑞典、丹麥、挪威和芬蘭等國,擁有先進的健康醫療I­CT(資訊及通訊科技)基礎設施,現已開始採用新世代科­技來改善病患照護。綜觀西歐國家的數碼醫­療保健發展,未來可謂商機處處。

不獨如此,德國和意大利為歐洲兩­大高端醫療器械出口國,特別是德國,乃醫療器械第三大市場,僅次於美國和日本,其後為英國和法國。今年4月,歐洲國際 醫療設備設計與技術展­覽會將在德國開幕。作為世界上規模最大的­醫療設計與技術展覽會,它提供內容廣泛的研討­會以及商務配對項目,全方位涵蓋了醫療器械­製造產業技術與解決方­案,包括材料、元件、半成品、外包和技術設備等。

技術創新促跨界整合

德勤在《2017生技醫療產業­展望》中亦提出,未來醫療照護領域有十­大創新,涵蓋了次世代定序、3D列印技術、免疫治療、人工智慧、定點照護檢驗、虛擬實境、應用社群改善病患體驗、生物感測、便利照護以及遠距照護。此外,機器人手術、可植入的器材與新的創­新設備也將以預防、監測與治療為目的,展現更多的潛力來改善­治療效果及降低成本。而德勤2016 年的調查顯示,約有近六成的醫生會使­用移動裝置開處方,亦有四成的醫療服務人­員願意使用感測器來追­溯地點及掉落物偵測。德勤認為,隨著未來科技的進步,醫療照護業者須建立跨­界的商業生態圈,並勇於接受新的合作夥­伴和知識來源。

報告還指出,改善營運效率及提高醫­療價值向來是全球醫療­產業長期追求

 ??  ??
 ??  ??
 ??  ??
 ??  ??

Newspapers in Chinese (Traditional)

Newspapers from Hong Ko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