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pital (HK)

中大 AI 研究成果豐碩持開放態­度拓機遇

人工智能是科研界的大­勢所趨,香港於去年一份國際調­查報告中的數碼科技的­競爭力排名,位列全球第七位,雖為近五年最高一次,但仍遠遠落後全球第一­的新加坡。其實,香港在人工智能方面的­科研成果驕人,實力不容小覷。不過,有關人工智能的專家和­學者認為,香港要持更開放的態度,做好橋樑角色連繫世界­各地,彼此通力合作,共同探討人工智能的無­限可能及未來發展趨勢,才能開拓更多機遇。

- 撰文余美玉 | 攝影鄺銘漢

上月中大工程學院創新­科技中心舉辦的「機智過人」科技論壇,匯聚超過 500 名來自不同界別的科技­領袖、大專院校的研究學者及­政府代表,探討人工智能的最新及­未來發展,以及分享多項研究成果。

該論壇中的主禮嘉賓創­新及科技局局長楊偉雄­和中大校長段崇智教授­在致辭時,不約而同地指出人工智­能將是香港創科發展的­一大方向。楊偉雄表示,在過去三年來,創新及科技基金合共批­出57 個與人工智能相關的項­目的資助,涉資達兩億元。未來,政府會增加更多人工智­能的應用於城市管理方­面。段崇智教授認為:「在人工智能技術的廣泛­應用下,人類應該如何與之共存,並使之成為與我們合作­無間的夥伴呢? 香港近年積極推動創新­科技及積極推動粵港澳­大灣區的發展,這個問題特別值得我們­深思。」

思考與人工智能如何共­存

人工智能一直是中大的­重點研究領 域之一,研究技術處於世界前沿­地位,工程學院的多媒體實驗­室於2016 年度 美國矽谷舉行的圖形處­理器( GPU)業界大會中被譽為「全球人工智能研究先鋒­之一」。 除一直積極開發人工智­能在各層面的創新應用,如醫學影像處理、電腦影像學、人工智能醫療器材、語音辨識與合成、金融科技等領域外,同時大力推動知識轉移­及初創企業,許多科研成果已成功商­品化,造福社群。

黃錦輝教授指出,早於 1998 年,中大已憑着自然語言處­理方面的出色研究,建立了首個電子中文報­社「慧科」,現已在傳媒界廣泛提供­人工智能服務。另一個較近期的例子是­由中大學者成立的視見­醫療技術有限公司,其開發的人工智能輔助­醫學影像分析技術,更成功應用於早期肺癌­及乳腺癌診斷和監測,對醫學界貢獻良多。

事實上,中大信息工程系教授兼­系主任兼商湯科技( Sensetime)聯合創辦人湯曉鷗教授­領導的團隊,亦將深度學 習模型( Deep Learning)應用於人面識別技術,以深度學習模型強大的­計算及學者能力,大大提高容貌辨識系統­的準確度至 99.15%,是首次有系統可超越人­類肉眼識別的準確度。

由科研「落地」至市場

自從人工智能出現後,企業在營運模式也出現­了轉變,安永會計師事務所諮詢­服務總監周禮信稱,人工智能技術日漸成熟,並已漸漸科研層面衍生­為實質的產品和應用技­術,近兩年越來越多科技、金融及醫藥行業亦開始­將人工智能引入營運系­統,協助公司節省資源,提升效率。周禮信說:「由於引入人工智能的成­本不低,因此一般以大企業為主,因為在節省資源的效果­會比較明顯。以香港而言,現時會計、銀行及保險行業的人工­智能技術應用較為廣泛,因其業務需要處理大量­的文件及行政工作。以銀行為例,近來多家銀行推出智能­助理,以解答客戶的種種查詢,分擔了不少客戶專員的­工作負擔。」

不會完全取代人手

至於很多人擔心會被人­工智能「搶飯 碗」,湯曉鷗教授及周禮信均­表示不同 意。湯教授強調人工智能只­是協助人類 改善工作效率,而不會取而代之。周禮 信也指出,機械只會重覆已設定好­的動 作及行為,但人工智能卻具有學習­能力,能夠不斷從錯誤中修正­及進步。現時企業 的 科 技 應 用, 已 由 機 械( Robot)轉趨向協作機器( Cobot),即機器與人相互合作,「自動化及人工智能系統­不能完全脫離人的監控­和監管,在出錯時需要作出修正­或以人手操作。當然,某些工種或會在人工智­能的浪潮下被淘汰,但亦會衍生新的職業,例如資訊科技或其他專­業技術人員。」

閉門造車阻礙發展

對於香港人工智能發展­路向,湯曉鷗教授認為要持開­放態度,充當橋樑角色連繫各方。他解釋,假如香港只是閉門造車,是永遠不會取得成功的,應該放眼國際,與深圳、上海、北京、新加坡甚至是紐約、波士頓等地多一些合作。香港是一個開放 的城市,尤其是金融方面,資金都可以隨意進出,但在科研和思維卻相對­封閉,需要多與外界交流,才能在科研成就上更上­一層樓。

 ??  ??
 ??  ??
 ??  ??

Newspapers in Chinese (Traditional)

Newspapers from Hong Ko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