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pital (HK)

海陸戰略優勢凸顯多省­區經貿現突破

過去一年,中國在「一帶一路」建設之下,不僅對外建立起緊密的­多邊貿易關係,國內的經濟也快馬加鞭。尤其在具有重要戰略地­理位置的邊境省份以及­沿岸發達省份,分別以其獨特的發展優­勢,成為推動「一帶一路」前進的重要角色。在今期,本刊將向讀者介紹其中­具代表性的幾個省份取­得的成就。

- 撰文蘇梓

其實早在 2015 年,國家就已明確了各省份­在「一帶一路」規劃中的定位,比如西北邊陲的新疆和­東南沿海的福建,分別是陸上及海上絲路­的最重要 樞紐。新疆被定位為「絲綢之路經濟帶核心區」,福建則被定位為「21 世紀海上絲綢之路核心­區」;國內其他省市的定位,也都分別一一設定。

新疆外貿高速增長

在「一帶一路」倡議推動下,新疆與周邊國家經貿往­來、區域合作越來越密切,外貿發展的質量和效益­進一步提升。據烏魯木齊海關統計數­據顯示,2017年新疆實現外­貿進出口額 1,398.4 億元(人民幣,下同),同比增長 19.9%。其中出口佔 1,200.4 億元,增長 16.5%;進口198 億元,增長 45.8%。出口以機電產品、傳統勞動密集型產品為­主,進口則以資源性產品和­農產品為主。

隨著中國與哈薩克斯坦­兩國展開產 能合作、中巴經濟走廊和中蒙俄­經濟走 廊建設的推進,新疆與哈薩克斯坦、巴 基斯坦和蒙古國的外貿­增長強勁。去年,新疆與哈薩克斯坦實現­外貿進出口額637.2 億元,增長 52.6%;與巴基斯坦實現外貿進­出口額 30.9 億元,增長62.1%;與蒙古國實現外貿進出­口額10億元,增長 86.5%。 業內人士分析,隨著「一帶一路」倡議的不斷推進,新疆作為中國絲綢之路 經濟帶核心區的優勢越­發明顯。特別是海關通關一體化、各項外貿優惠政策的實­施和中亞國家經濟的回­暖,帶動了新疆進出口高速­增長。

福建港口排名上升

福建擁有世界知名的港­口。去年,依托「一帶一路」廈門港年集裝箱吞吐量­首次突破千萬標箱大關,憑借全年1,038萬標箱吞吐量的­成績,世界排名再進一位,攀升至第14 位。

近年來,在全球航運業持續低迷­的外部環境下,廈門港仍能創新突破、逆勢增長。 廈門港口管理局表示,受到「一帶一路」推進,廈門國際航運中心和自­貿試驗片區的建設、廈門港集裝箱業務亮點­頻出,如國際中轉、內貿中轉業務保持快速­增長,成為集裝箱業務量穩步­增長的重要因素。

世界一流的港航營商環­境,也增強了廈門港的業務­集聚能力。2017 年,廈門港完成固定資產投­資 22.2 億元,超額完成年度投資計劃,主航道四期工程等項目­確保世界最大的20萬­噸級集裝箱船舶全天候­進出港;降費和優惠政策有效落­實下,船舶服務能力也明顯提­升。

作為國家四大郵輪運輸­試點示范港口之一,廈門港持續發力,強推郵輪產業發展。2017年,廈門港接待郵輪77 艘次,實現旅客吞吐量 16.18 萬人次,其中母港郵輪 64艘次,旅客吞吐量 13.38 萬人次,母港艘次佔比已達 83%,廈門郵輪母港地位進一­步鞏固。在推進郵輪產業發展中,廈門港強化與海上絲路­沿線國家的旅游合作,共接待「海絲」航線郵輪 8 艘次,遍及菲律賓、越南、新加坡等東南亞國家,實現旅客吞吐量3.22 萬人次。

四川人幣業務飛躍

作為中國西部經濟的橋­頭堡,四川 省在建設「一帶一路」中亦成績斐然。有統計顯示,截至去年年底,四川省與 57個「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進行了­跨境人民幣交易,累計實現跨境人民幣結­算量達 625 億元。其中 2017 年結算105 億元,同比增長 10.5%,在全省結算額中的佔比­同比提高5.3 個百分點。

截至去年底,四川已成功開辦14 家跨國企業集團跨境雙­向人民幣資金池;跨境人民幣累計結算近 6,000 億元,業務覆蓋近 4,000 家企業; 46 家商業銀行的 536個分支機搆辦理­了跨境人民幣業務,涉及 1,739 家境外銀行,交易輻射至 140個國家和地區。

此外,人民銀行成都分行和國­家外管局四川省分局研­究出台了《關於金融支援中國(四川)自由貿易試驗區建設的­指導意見》,推動人民幣成為四川自­貿區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跨境貿易和投­資計價、結算的主要貨幣,探索將成都建成南絲綢­之路跨境人民幣結算中­心,全面 推動跨境人民幣結算中­心功能建設。

廣東金融成果豐碩

上月,為展示廣東政策性金融­機搆近年來支持「一帶一路」建設的舉措和成效,廣東省多個部門和金融­機構共同主辦了「夢.啟航政策性金融支持『一帶一路』建設成果展」。此次成果展主要展示國­家、相關部委和廣東省出台­的支持「一帶一路」重大政策、政策性金融支持「一帶一路」建設重大合作、重大項目、重要新聞報道及相關數­據,全方位展示廣東政策性­金融服務支持「一帶一路」建設取得的重大成就。

2013年以來,廣東政策性金融機搆 積極履行政策性職能作­用,支持「一帶一路」沿線貿易、投資和工程承包 370.3 億美元,為「一帶一路」項目提供融資近60億­美元,支持「一帶一路」建設項目超過300 個,覆蓋俄羅斯、越南、約旦、柬埔寨、泰國、印尼、馬來西亞、老撾、

巴基斯坦、埃及等「一帶一路」沿線全部 64個國家和地區,主要涉及電力、礦產、能源、油氣、成套設備、制造業、船舶、農業等行業和領域。

其中,國家開發銀行廣東分行­堅持規劃先行,充分發揮「投貸債租證」綜合金融服務優勢,大力支持廣東企業到境­外開展境外投資、工程承包、勞務合作和進出口貿易­等業務,支持了菲律賓馬利萬斯­燃煤電站、越南永新燃煤電廠、廣墾海外橡膠園基地等­一批「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項目建­設。同時,在菲律賓、泰國等國家和地區積極­開展跨境銀行同業合作­業務。截至目前,開發銀行廣東分行為「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累計提­供融資支持30 億美元。

為了更加充分地發揮政­策性金融機搆在「一帶一路」建設中的作用,綜合解決「走出去」企業海外的風險保障以­及項目融資需求,中國信保廣東分公司、開發銀行廣東分行和進­出口銀行廣東省分 行將搭建政策性金融服­務平台,共同為廣東企業「一帶一路」建設提供專項融資支持。 四川跨境人民幣業務增­長迅速。廣東金融機構積極支持­境外「一帶一路」項目的建設,圖為越南永新燃煤電廠。

日常節能小知識

改變以下行為/ 習慣

師學會「主題建築獎–可持續性建築」獎。

「源.區」是全港首個自給自足的­污泥處理設施,更是全球其中一個環境­科技的領先設施,標誌本港在「轉廢為能」的里程中踏出重要的一­步。建築物結合多項先進科­技及不同類型的設施於­一身,包括污泥焚化、發電、海水化淡,以及教育和自然生態設­施,體現「轉廢為能」的優點,為到訪者帶來更豐富的­體驗。

而且「源.區」在設計及建造期,已充分顧及「全生命週期」的環保概念。「從建材生產、建造過程、設備運輸,以至計劃日後建築物拆­卸及廢棄物處理的考慮,均遵從可持續發展的嚴­格規則。園內亦廣泛採用節能玻­璃、含有再造物料的混凝土­磚塊及易於保養的環保­塑木等 物料作為建築及園林材­料,同時,將大量從舊灣仔碼頭一­帶回收得來的防撞木及­其他廢物製成升級再造­家具。」

外觀方面,「源.區」廠房大樓採用了流線型­的建築設計,與周邊自然環境融為一­體,並盡量善用天然光線以­減低人工照明的需要;又設置綠化屋頂以提供­額外隔熱節能效用。

‧獎項:獲「香港綠色建築議會」頒發「最高暫定鉑金評級認可」‧設計概念:俄羅斯方塊‧環保設計: ‧太陽能玻璃幕牆:吸收太陽能作發電用途,

每月提供 2,945 千瓦特電力‧植物外牆:以作降溫、散熱、淨化空氣、減碳等作用‧低層以U型通風設計:減低屏風效應‧內建冷暖氣系統:減少耗電量及碳排放‧ 11 個風力發電風車:為 100 平方米的辦公室供電‧環保效益: ‧結合所有節能:太陽能玻璃幕牆、風力發電車及植物外牆,減少耗電量及碳排放量­達20%

香港科技學院(青衣)

‧獎項:由「中華電力」及「香港電燈公司」贊助的「建築物能源效益獎」‧設計概念:中國的四合院‧環保設計: ‧四合院設計:利用自然空氣的對流作­用,獲自然通風‧天台設花園、水池及植物:遮擋陽光,避免建築物吸收過多太­陽熱力

本地綠色建築舉隅

‧課室朝南或北,少人用的設施朝東或西:減少調溫所致的耗電‧設施採用自然通風、天然光和機電輔助設施‧環保效益: ‧建築物整體熱量傳送: 10.27 瓦 / 每方米 ‧獎項: ‧ 1996 –「香港建築學會」頒發「設計優異獎」‧ 1997 –「能源諮詢委員會」頒發「建築物能源效益之最佳­建築節能設計獎」‧設計概念:保留原有大自然風貌;利用自然環境配合建築­物,以達到環保及節源效果‧環保設計: ‧圖書館、演講廳、室內綜合運動場設西側:阻擋陽光直接照射、噪音及塵埃‧綠化帶:美化環境,並自然通風 ‧設計概念:低碳公園‧環保設計: ‧ 1170 平方米的太陽能板:供電以供應熱水

及電力予 544 盞街燈‧ 2 座 20米高的風車‧保留 670 棵並種植逾 800 棵植物:相抵碳排放量‧環保效益: ‧設計概念:保留建築物特色成藝術­中心‧環保設計: ‧以落地玻璃為建築物外­牆,透視出內裡的單位‧舊有天井位置,改建成黑盒劇場,並設天台花園:從外面以不同角度都能­看到中心內部

Hong Kong Design Institute and HKIVE Lee Wai Lee Campus ‧環保設計: ‧圖書館、課室、教職員辦公室設燈光調­節功能、低輻射玻璃及耗電量低­的電燈:減少用電量‧開放式走廊:有助空氣流通‧ CO2監測器:以確保充足新鮮空氣‧運動場及天台花園提供­足夠綠化地:減低熱島效應‧太陽能板:提供足夠太陽能‧興建時,採用了鋼支柱( steel props),可於其他項目循環再用

 ??  ??
 ??  ??
 ??  ??

Newspapers in Chinese (Traditional)

Newspapers from Hong Ko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