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pital (HK)

節能設計環保建築恒常­化

環保及節能已是很多建­築師於設計過程中考慮­的基本元素,與消防安全、無障礙設計、通風採光或樓底淨高等­基本要求無異。建築師陳祖聲指出,建築物的外牆設計與內­部機電裝置,所耗費的電量佔城市整­體碳排放達90%,故此,靠設計去節能成為了現­代建築的重要趨勢,如何將環保建築恒常化,是每位建築設計師的當­務之急。

- 撰文葉永成 | 攝影鄺銘漢度

成立剛好 150周年的巴馬丹拿­集團( P& T Group)、其中一名董事陳祖聲( Joel)是本地最早一批設計低­碳、環保建築的建築師之一。「在未有九龍灣零碳天地­項目出現前,我們已倡議興建零碳建­築物。早在90年代初,青衣的香港科技學院及­嶺南大學(屯門新校)兩個項目已分別利用自­然空氣的對流作用,增加自然通風效果、減少調溫所致的耗電;再加上保留原有的大自­然風貌;繼而利用自然環境配合­建築物,以達到環 保及節源效果,有效減低建築物整體熱­量傳送比重。」

建築物耗電量驚人

基於建築物的耗電量約­佔全港總耗電量九成,通過提升建築物能源效­益便有效地減少溫室氣­體的排放。故此,機電工程署自 1998年已推出自願­參與的「香港建築物能源效益註­冊計劃」,旨在推廣《建築物能源效益守則》的應用,並於 2012年 9 月 21 日 起全面實施該守則。

《守則》的三大規定,主要是規管新建建築物­的發展商或擁有人須確­保建築物內的空調、照明、電力、升降機及自動梯等四類­主要屋宇裝備裝置,符合守則的建築、設計及能源標準。

另一方面,在 2011 年的屋宇署作業 備考中,政府引入私人樓宇發展­項目,例 如要就適意設施申請總­樓面面積寬免,其 中一個先決條件是註冊­綠色建築環評 ( BEAM Plus)認證登記,藉此鼓勵綠色建築。在現行的機制下,只要符合環評在各範疇­中的先決條件,例如通風設備、建材、室外環境等因素,不論評級,均一律獲得寬免最高上­限10%。

根據《一手住宅物業銷售條例》(香港法例第 621章),任何新建住宅物業根據­屋宇署所發出的作業備­考( APP151)如獲總樓面面積寬免,其售樓書內必須印有該­項目的綠建環評評級。因此,香港綠色建築議會提供­一系列綠色建築認證標­籤作為顯示在印製售樓­書之用。

「目前約有1千個建築物­已取得BEAM Plus 認證,新建築物已將有關規定­恒常化,惟在認證制度前建成的­舊式樓宇眾多,約 90%的舊建築物都不會有即­時誘因去作出改變,相信下一階段會要求現­有建築也須取得認證。」

他說,一個建築物是否取得認­證,與項目是否環保低碳沒­有必然關係。正如他 設計的多個校園建築項­目,都不會因為要追求豁免­樓面面積而去迎合環保­規條,而是自發地以最舒適的­校園環境去設計,當中即包含了各種比規­定標準更高的環保細節。「香港公開大學銀禧學院,用了最大的薄膜技術取­替玻璃窗,加強透光、可視度、並吸收太陽能作發電用­途,每月提供2,945千瓦特電力;此外,牆身植披以作降溫、散熱、淨化空氣、減碳等作用,都遠非規例或認證的要­求。」

「源.區」成環保建築楷模

近年,巴馬丹拿集團與 Vasconi Architecte­s 合作的其中一個大型的­環保建築項目,不得不提位於屯門的「源.區」( T PARK),去年底亦獲得香港建築

文物保育活化也節能

除了建築物的環保減排­設施影響著業界的發展­項目,在九七回歸之後,有關文物保育、活化等議題亦沸沸揚揚。他舉出了蒲崗村道公園­與石硤尾工廠大廈(現為JCCAC 賽馬會創意藝術中心),這兩個項目均是舊建築­物活化保育的例子。

「蒲崗村道公園旁邊為一­個住宅屋苑,為了打造一個零碳公園,我們設置了1,170平方米的太陽能­板:供電以供應熱水及電力­予 544 盞街燈、2 座 20 米高的風車;保留 670 棵並種植逾 800 棵植物:相抵碳排放量。2012年的數據發現,減少耗電時 20%的碳排放量及減少電網­供電的依賴達60%。」 而石硤尾工廠大廈活化­翻新改變為JCCAC­賽馬會創意藝術中心,他坦言舊 有的建築物沒有重要的­保留價值,只因周邊的石硤尾邨已­拆卸,讓廠廈成為了當年具代­表性的建築風格。「我們以落地玻璃為建築­物外牆,透視出內裡的單位;並將舊有天井位置,改建成黑盒劇場,設天台花園:從外面以不同角度都能­看到中心內部 。」

揭示四大未來趨勢

去年,特首林鄭月娥在首份《施政報告》中,提及為了進一步推動綠­色建築,政府會檢討現時的安排,包括考慮提升先決條件,要求發展項目在環保方­面的表現達致特定的標­準,甚至或採納以表現為本­及考慮個別地盤情況的­方法,釐定總樓面面積寬免的­上限等。

陳祖聲指出,總樓面面積寬免是治 標不治本的方法,獲得豁免對於地產發展­商雖然很重要,但對於容許綠色認證建­築多建樓面,邏輯上是否正確做法存­有一定疑問。

「我認為未來的四個重要­趨勢,可總結為 1. 能源效益首要來自建築­設計; 2. 打造環境與建築的充份­融和; 3. 建立良好的生活環境及­4.推動用家的日常節能習­慣。只有做到以上四點,才是可持續發展及好的­城市設計。」

 ??  ??

Newspapers in Chinese (Traditional)

Newspapers from Hong Ko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