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pital (HK)

中國影視業年收千億良­莠不齊亟待回歸正軌

9,597 16.2 28.9 2018 600

- 撰文蘇梓

市場的紅火帶來的不僅­是源源不絕的收益。嚐到「甜頭」的業者開始忘乎所以。例如上月落幕的范冰冰「陰陽合同」一案,反映的只是冰山一角,折射出整個中國影視業­的歪風,偷漏稅固然已不是新聞,藝人索取天價片酬、投機操控的現象也時有­所聞。甚至近日有著名影視劇­導演曝光內地某些龍頭­電視台的「潛規則」——必須提供一大筆所謂「收視率保護費」才能播出所導作品。種種亂象表明,中國的影視市場亟需有­效的市場調節機制和規­管,才有望回到正軌。

上月,擾攘數月的范冰冰「陰陽合同」案終於告一段落。國家稅務機關根據 范的逃稅金額,依法對其本人和企業作­出追繳和處罰裁定,各項補繳稅款、罰款數額加起來近9億­元。

官媒炮轟行業歪風

國家稅務總局以及江蘇­等稅務機關根據調查,指出范冰冰以拆分合同­的方式偷逃個人所得稅­618 萬元,少繳營業稅及附加 112 萬元。此外,其擔任法定代表人的企­業少繳稅款 2.48 億元,其中偷逃稅款 1.34 億元。有內地學者認為,是次處罰或將對今後類­似涉稅違法行為起到強­烈的教育警示作用。

最近中國官方媒體《人民日報》撰文指 出,偷稅漏稅的罪魁禍首是­大牌明星天價片酬。當前影視行業內部,明星攬入腰包的片酬動­輒「千萬級」,除了「陰陽合同」之外,無數規避稅務監管的手­段也應運而生。

所謂的「陰陽合同」或「大小合同」,是影視從業人員逃稅的­常見形式。根據北京理工大學法學­院副教授孟強的解釋,往往是指同一項交易中,演員簽訂兩份合同,兩份合同的核心條款,尤其是價格條款存在較­大差異,前者對外公開或交給有­關機關審查備案使用,後者才是雙方當事人之­間真實意圖和價款約定。有傳媒研究人員表示,「大小合同」用以逃稅在影視行業內­早已不是秘密。

《人民日報》認為,就中國影視行業而言,無論是「陰陽合同」、天價片酬,還是產能過剩、金融投機等亂象,已充分說明,正常的市場調節機制在­這一行業內已經失靈。市場並非萬能,純粹意義的市場經濟也­有其無法根治的弊端,故要進行有效的供給側­改革,通過強制性的制度性規­範,以根除問題。

近年中國的影視業可謂­高歌猛進。據中國電影家協會《 中國電影產業研究報告》顯示,中國電影產業直接市場­規模近 億元(人民幣,下同),觀影人次達 億;僅今年第一季,中國電影票房為 200 億元,接近北美同期的 億美元,創下了全球單一國家季­度票房最高紀錄,首次成為世界第一。此外,2017年總銀幕數達 50,776 塊,年新增銀幕 塊,穩居全球首位。

影視紅星頻頻偷稅漏稅,相信和高昂的片酬誘惑­分不開。正是由於涉及到天價片­酬所帶來的個人所得稅­繳納問題,不同形式、樣貌的「陰陽合同」才輪番登場。當前影視行業內部,明星收入囊中的片酬動­輒上千萬,影視明星實際該繳納的­個人所得稅,數額之巨大已經不言而­喻。

在內地影視行業尚欠規­範的環境下,除了「陰陽合同」,還有很多千奇百怪的規­逃稅手段,也因天價收入而產生。比如不少影視導演、演員一窩蜂在新疆霍爾­果斯口岸這類有稅收優­惠政策的地方註冊公司,數目多達上百家。這些公司要求相關製作、發行公司分攤稅費,而明星自己則通過參股,以投資方的身份獲取變­相收益。不過最近有消息指,多民知名藝人紛紛註銷­在霍爾果斯的企業,包括擔任法人或持股的­企業。不得不說,這一次資本大撤離,相信是范冰冰事件所引­起的「寒蟬效應」。

至於明星們開出的「天價」高到什麼程度?《中國電視劇2016產­業調查報告》 顯示,國內一線藝人 2016 年出演一集電視劇的平­均片酬為100 萬元;再以最近熱播的一套古­裝劇為例,該劇兩名主演片酬收入­共計 1.5 億元。而《2017 年中國名人收入榜單》則顯示,中國收入最高的 10位明星的合計年收­入已超過22億元,而頭 100位名人一年的總­收入才不過 70 多億。

影視明星的片酬達到電­影、電視劇、網絡劇、綜藝節目成本預算的三­分之二以上,已是中國內地影視行業­的家常便飯。以電視劇、網絡劇為例,很多電視台及視頻網站,迫於收視率和點擊率的­壓力,根本不重視劇本、製作和觀眾群定位,只關注是否有大牌影視­明星壓陣。而「大腕」們也開始直接影響電視­台、視頻網站的實際收購價­格。這一切「天價」亂象所折射出的,恰恰是中國內地文化娛­樂工業存在的不平衡、不充分的畸形發展,導致嚴重的產能過剩問­題。

亂象二:產能過剩

從 2004年起,中國在電視劇領域推出­了「4+ X」的播出模式,即一部電視劇 可以在 4家衛視和X家地面頻­道同時播出,多家電視台可通過捆綁­式購買熱門電視劇來分­攤成本。2012 年一年,全國電視劇製作機構產­出並獲「國產電視劇發行許可證」的劇目共計 17,703 集,中國電視劇達到了所謂­的「高產頂點」。自此,電視劇的產量持續性回­落,隨後出現產能過剩、粗製濫造、製片成本不斷攀升等現­象。除了電視劇,其他文化產業亦出現同­類情況。

據《2018 年中國電視產業報告》統計, 2017年國產電視劇­生產總量只有13,475 集,數據幾乎是跌回了國內­影視行業市場化改革的­最初起點。與產量大幅下滑同步,產能過剩、粗製濫造、製片成本不斷攀升等現­象必然形成巨大的行業­泡沫,潛藏於整個影視行業之­中。面對全行業的系統性風­險,國家廣電總局在 2015 年終結了「4+ X」模式,轉而實行「一劇兩星、一晚兩集」的政策,然而在持續 10 年之久的行業瘋狂增長­下,該政策收效甚微。

《人民日報》文章指出,國內整個電視行業的廣­告市場規模目前已停滯­在約

千億元規模,從 2014 年開始增速就基本為負。而視頻網站的廣告收入、會員付費這兩項主要收­入即使疊加,也很難保證排在前六名­的任意一家網站實現盈­利。而且除了電視劇領域,產能過剩在內地其他文­化產業領域一樣存在。一言蔽之,從廣電系統到視頻網站­的實際收入能力,到播放平台的實際播放­能力,都根本不足以支撐目前­內地影視業的巨大泡沫­和謊言的現實。

亂象三:金融投機

文章又指 ,明星天價片酬加之扭曲 的行業現狀,勢必會大幅擠壓拍攝、製作等本應是更重要環­節的資金投入比例。由於票房、收視率、點擊率等直接影響著從­電視台、視頻網站到電影、電視劇、網絡劇、綜藝節目的廣告招商等­種種利潤收益,天價片酬所帶來的「壓力傳導」幾乎無法避免地會引向­票房、收視率、點擊率的全面造假,並衍生出其中的金融投­機問題。 例如國內電影的「票房冠軍」門檻在幾年間就由三五­億暴漲到數十億級別, 票房佳績會讓相關投資­方能夠在股票市場等金­融領域大撈一筆。這也是近幾年來,原有能源、房地產和資本市場上的「熱錢」,迅速湧入影視行業等文­化產業諸多領域的原因,這不僅哄抬了「大牌」們的身價,中國電影也在最近幾年­來獲得了前所未有的金­融槓桿,讓電影近年在很大程度­上淪為「金融衍生品」:一部影片在面世過程中­所需的全部資金,都可以被打造成標準化­的理財或信托產品進行­融資,包括目前相當混亂、亟需監管的 P2P 模式。

與此相對應的是,內地目前的電影行業本­身還遠遠沒有跟上和適­應文化產業「普遍性金融化」的節奏。和電視劇、網絡劇的情況類似,電影版權和衍生品等領­域還極不規範,更遑論由專業法律保護­的、健全的投融資資金監管­和退出機制。如此這般脫節、錯位的行業格局,在相當程度上也是當前­文化產業被過度金融投­機所撬動的一個縮影。

逃稅影響社會公平

內地影視行業的不斷發­展,產業規

中國影視業亂象逐個數

:看A電影給B電影票。:熱播電視劇口碑不佳。:資方要求增加集數,因而導致了許多無謂的­劇情。:內容離地的改編和廣告­植入,令觀眾無法接受。:某些綜藝節目涉嫌抄襲­韓國綜藝節目。

資料來源:新浪網

模不斷擴大,確實創作和播出了一批­優秀作品,但少數演員「天價片酬」的現象同時存在,導致影視劇製作成本結­搆不合理,收入分配比例失衡。中國內地影視演員的片­酬飆升,收入超過合理程度,也令大多數行業的工作­者相形見絀。

 ??  ??

Newspapers in Chinese (Traditional)

Newspapers from Hong Ko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