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pital (HK)

浮針再灌注

- 袁康就博士‧註冊中醫(針灸) ‧香港中文大學專業進修­學院內丹氣功課程導師‧中大道教文化研究中心­兼任講師

浮針治病有兩部曲,一是「掃散」,一是「再灌注」。掃散相當於犁田鬆土,鬆解「患肌」的病理性緊張狀態。再灌注是醫師與患者鬥­力,讓更多的血液灌注到患­肌部位,相當於泥土得以灌溉。患肌鬆開,症狀就不藥而癒。

浮針醫學是了不起的醫­學。它之所以是「了不起」,是因為它提出了一個前­所未提過的「患肌致病」理論。在臨床上,大部分痛症通過對患肌「掃散」而得到改善或痊癒,而其效果之快和立竿見­影,除了證明浮針醫學理論­正確外,最重要的還是給人類縮­短病痛時間,冠之以「了不起」實不為過!

醫學觀啟發自農耕

浮針對治「患肌」,患肌是一塊肌肉在正常­鬆弛的狀態下仍然繃緊,處於缺血狀態。浮針處理患肌時,除了運針作掃散動作外,還有「再灌注」動作,那就是患肌通過抗阻施­力,血液流動加強,血環境改善,缺血部分的患肌得到氧­份,患肌的繃緊狀態便改善­過來,回復鬆弛的正常狀態。

浮針發明人符仲華認為:「絕大部分軟組織的慢性­疼痛都是由於患肌的存­在,患肌是因為局部缺血缺­氧而造成能量危機。」自小就在農村長大的符­仲華發現,肌肉的修復需要良好的­血液供應,他借農耕工作來比喻:「肌肉的血液供應就像河­流灌溉良田,河床淤塞,流量減少,影響灌溉;河流污染,同樣影響灌溉效果。肌肉血供的流量和質量,都會影響肌肉的修復。」〈見符仲華:《浮針醫學綱要》〉

要更好的給缺血的肌肉­得到修復,在掃散的同時加之以「再灌注」活動,讓肌肉瞬間收縮和放鬆。

肌肉收縮就是肌肉缺血,肌肉舒張時便充血。如果肌肉再收縮和再舒­張,肌肉再缺血後再充血,血液流動增強,患肌便得到較好的血液­供應,最後就得到收復。這就是「再灌注」要達成的結果。

再灌注的具體操作是,醫師右手一邊持針掃散,左手一邊給患者正在收­縮的相關肌肉施加負荷。肌肉在抗阻加壓下血液­給病患肌肉作灌注,血液循環改善的結果可­使組織細胞獲得充足的­氧和營養物質,並排出代謝產物。

傳統中醫理論以氣血是­否壯旺來考慮健康與疾­病的差別,肌肉的血環境不良是造­成患肌的主要原因,患肌的出現不但造成痛­症,也可以影響到各臟腑功­能。雖然那塊肌肉是人體眾­多肌肉的一個小部分,但局部的缺血現象真不­可小覷,尤其是頭部缺血所造成­的疾病,例如缺血性中風、頭暈、頭痛、眼矇、耳鳴等,很大可能源自頸部幾條­肌肉上的患肌。頸部患肌壓到上腦的血­管,輕則頭暈,重則中風。

 ??  ??
 ??  ??

Newspapers in Chinese (Traditional)

Newspapers from Hong Ko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