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pital (HK)

眾安開業遇上新冠疫情 許洛聖稱有危亦有機

- 撰文

根據金管局的要求,虛銀雖沒有實體街鋪,但亦需要有實體辦公室,方便客戶查詢及操作,眾安的總部位於數碼港,佔地 15,000 呎。「自 1月疫情爆發,不少同事都要在家工作,不僅要安裝遙距視像系­統及軟件等,同事的心態亦需要配合­轉變。」許洛聖說。

新冠肺炎肆虐亦令到不­少銀行關閉部分分行或­縮短營業時間,對客戶造成一大影響。他說,虛銀有7 x 24 全天候服務的優勢,由開戶、存款、借貸,完全經由網上渠道及應­用程式操作,即使遇上疫情等要保持­社交距離,也不會影響銀行運作。「一般銀行開戶最快平均­也要一小時,而我們的開戶只需 5分鐘,更有客戶開戶紀錄僅花­兩分幾鐘。即使是申請借貸,如客戶提交的文件齊備,也可以承諾在 30分鐘內處理,每遲1分鐘我們便會罰 10 元。」他說,時間的優勢令服務更加­普及化。

開戶最快僅花 分 14 秒

據知,眾安的開戶5分鐘承諾,涉及兩重身份認證,首先是驗證身份證,須跟隨指示將證件向上­下翻動;然後進入人臉辨識程序,按指示開合嘴巴、點頭、搖頭及眨眼。開戶最快記錄只需 2分 14秒,背後用上複雜的電子化­認識客戶(eKYC)技術,透過 AI 技術辨識真偽、比對真人。

上月傳統銀行,俗稱「大笨象」的匯

豐銀行宣布不派股息,引起市場連番騷

動,一眾小股民甚至叫苦說­無了重要收

入。眾安銀行卻乘勢推出「ZA 活期 Go

讓市民在低息環境下享­受 1,000 倍的回報」吸客。其實,眾安早在試業時曾推出­過 6.8厘的高息定存,到正式開業時,該行推出的首個旗艦產­品,是高息活期存款「ZA 活期 Go」。

「ZA 活期 Go」為存戶提供 1 厘的活期存息,比起傳統銀行目前僅得 0.001厘高得多,利息每日計算,並每月派發利息。「ZA活期Go」設有50萬元的上限,多於 50萬元的存款,存息會回落至0.01 厘。以存入 50萬元為例,一年可賺取 5,000.23 元的利息。01 開業遇上新冠肺炎,職員以疫情話題宣傳眾­安品牌。

存款、轉帳、貸款 方面

「高息策略不僅是我們的­亮點,其實是基本的優勢。當然,我們亦會因應市場環境­去轉變息口。目前,眾安的業務集中在存款、轉帳、貸款3方面,其後我們會推出財富管­理及保險等服務,亦不排除推出預付卡或­信用卡。」他說,現時仍是以個人客戶為­主的零售銀行業務,將來亦會發展至惠及中­小企的商業銀行服務。

傳統銀行很多時每年僅­能推出一兩項新產品,但集各家之大成的虛擬­銀行,一年可推出5 到 10項產品,讓客戶較易選擇到合適­的增值服務或產品。近日,面臨虛擬銀行來勢洶洶,多間大型銀行亦相繼調­低門檻,取消戶口最低結餘收費,又或加強 AI系統等迎戰,最終受惠的當然是一眾­初創與中小企業。

要知道虛擬銀行能進取­地吸客,最主要原因是它們不涉­及實體分行,可以將成本壓至很低水­平。再者,目前香港人對網上銀行­的熱衷程度仍不高,部分原因是信用卡及八­達通卡已佔據了主要市­場,令虛擬銀行在吸納新客­上會遇到困難。

事實上,以平台模式經營的虛擬­銀行,除基本的銀行服務,其他零售產品如保險、

財富管理、借貸等,均可來自不同的金融科­技公司,執行上更成熟及有效率,與現時所有產品,均來自同一銀行的情況­大相逕庭。

客戶數據具參考價值

自去年底試業至今年4 月 21 日,累積的客戶數據亦對虛­擬銀行的經營策略提供­一定參考價值。「用戶的年齡層分布由 18 歲到 87歲,相當廣泛,其中40以下的佔七成;男女比例為67 : 33;用戶的職業類別以從事­金融、保險及銀行佔34%,電子通訊 /資訊科技佔7%,政府機關 /公營機構佔 6%;35% 的用戶在晚上 8點至早上8點期間開­戶。」

許洛聖指有關數據對改­善客服及優化產品有幫­助,例如提供傳統銀行的非­營業時間也有真人客服­熱線,提供轉介客戶加息券或­將來服務其他國籍的人­士等,有信心5年內會達到收­支平衡。

金管局派定心丸

面對香港銀行業引入了­新的競爭者,金融管理局副總裁阮國­恒指出,香港零售銀行每年盈利­有至少一成增長,去年發出的8張虛銀牌­照,主要針對中小企及零售,資本規模有一定限制,同時亦需時建立客戶體­驗,認為虛擬銀行面世不會­對傳統銀行造成很大衝­擊。

假如銀行體系「缺水」,同業拆息抽高,銀行計算後發現扣除吸­引新用戶的成本後,定存息率比同業拆息低,就會傾向推出更高息的­定存吸客,這些是現時香港銀行業­常見的做法。不過,隨著傳統銀行的分行也­日漸減少,從業員未來或要考慮轉­型,轉向研究客戶行為等方­向發展。01 客戶數據有助改善服務­及優化產品。

02 許洛聖說,肺炎肆虐對虛銀來說,是有「危」亦

有「機」。

 ??  ??
 ??  ??
 ??  ??

Newspapers in Chinese (Traditional)

Newspapers from Hong Ko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