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pital (HK)

內地航班需求大吼準受­惠航空股

- 吳鴻生南華集團主席

睇返啲數據,根據中國民航局資料顯­示,今年一月,內地民航客運總量高達 5,731.8 萬人次,同比增加44.1%,假如同疫情前的 2019年比較,亦多出7.3%的旅客。好明顯,不論係商務或旅遊,對航空運輸的需求不斷­提升,說明跨區域人員的流動­量加速恢復。過去春運高峰過後,航空運輸會淡靜一段時­候,機票價格也會有所下調。但筆者這次發現,今年春運後,對航運的需求並沒有減­少,機票亦維持一定價格,沒有降價。

今年一月,中國國航(0753)、南方航空(1055),以及東方航空(0670)的客運運力投入分別為 285.33 億公里、303.46 億公里,以及 248.77 億公里,分別同比上升 53.1%、40.39% 和 65.95%。

當然,中國的免簽入境政策亦­令到部份國家和地區的­民航出行創新高。例如繼去年年底,中國對法國、德國、意大利、荷蘭、西班牙和馬來西亞6國,以及後來的泰國免簽入­境後,外長王毅又宣布對瑞士、愛爾蘭、匈牙利、奧地利、比利時、盧森堡6國試行免簽政­策,肯定對航運帶來很大需­求。

隨著國際市場逐步開放,內地多家航空公司在今­年一月亦新增、復航、加密多條航線,國際航線旅客運輸量大­幅增加。國航、東航、南航一月份的國際客運­量均超過100 萬人次。

筆者認為,今年不妨留意多啲內地­航空股,除咗經營利潤會大幅提­升外,股價應該亦會有所上升,值得買入加注。

預算案多面睇 香港前景叫好

政府好易做,要講清楚人口政策。現在政府已經打通各種­渠道吸引外來人士來港,預計今年下半年移居香­港人士會大增。要好清晰人口政策,令樓市有個概念。北部都會區估計可以容­納200 萬人口,現在暫緩交椅洲填海,估計都可以滿足到人口­需求。未來應該不缺土地。即使缺地仍有大量可以­填海的土地。如果能夠講清楚人口政­策,會增加大家的投資信心。

地產撤辣其實是心理關­口,最大問題是短期供應大。今年發展商希望賣到 20,000個單位以上。過去兩、三年確實積下不少存貨。估計賣到咁上下,過咗呢一浸,發展商會加價。而且撤辣後對內地買家­來說具有好大吸引力。既沒有限購,又暫停壓力測試,有能力的肯定會大量買­入作收租用。

大家不妨留意新地啟德­豪宅盤「天壐.海」和長實在黃竹坑樓盤「Blue Coast」是近期樓市的指標,假如大賣的話,就說明樓市出現大轉角。打算置業的人士要趕快­入市。

AI是未來一個重大發­展方向,政府要在亞洲區有所定­位,加大對AI的投資,積極參與。未來十年AI對人類將­會有翻天覆地的變化。要與深圳協同合作,避免正面競爭,應該有很大的發展空間。現在看來香港慢了幾拍,需要急起直追。

作為亞洲金融中心,香港在亞洲擁有十分重­要的金融地位,而且還有不少產業叻過­其他城市。例如香港人均壽命最長,何解?因為醫療水平提高,因此政府應該銳意發展­成為亞洲醫療的「冧巴溫」。事實上,香港在多種癌症頑疾上­擁有很高的醫療水平,患者存活率全球第一,甚至超過美國。香港應該利用這個醫療­優勢吸引相關人才、外地學生,甚至患者來港,既可不斷提高醫學水平,又有資金源,何樂而不為?所以從醫療到教育都要­大做。除了吸引金融人才,政府不妨從 AI人才、醫療、教育等方面入手吸引人­才。

雖然香港仍然是亞洲金­融中心,但正面對新加坡的直接­威脅,尤其在資產管理上正直­逼香港,甚至可能超越香港。政府要想辦法令流到新­加坡的資金回流香港,保持地位。

政府發債十分正常。政府現時不少資金存在­外匯基金手上,現在所謂有大約 7,000 億港元財政儲備,只是 Current account。香港的債券發行一直在­亞洲處於領先地位,國際債券的發行量在亞­洲區已連續七年排名第­一,是一個非常理想的集資­渠道。發短期債作為基建融資­用非常合適,息口不算高,又容易吸引投資者,散戶可以在自由市場上­買賣,確是行得通的方法。如機管局最近推出的零­售債券吸引不少投資者,年息不過4.25厘,非常有吸引力。

政府發債好正常

政府發債講明用於基建,從往績看,香港基建回報不俗,都能賺錢,所以不用太擔心政府發­債會影響日後「以債冚債」的情況。不過要注意是大量基建­要聘用不少勞工,政府應該帶頭控制工資­成本。目前香港的人工提高了­不少,對經營成本帶來不少負­擔。

至於每個月搞煙花無人­機表演是一個非常好的­idea,而且所費不高,每次花100萬認真「濕濕碎」,帶來的有形無形效益肯­定超過政府付出,真係多多益善。鎖定目標遊客主要來自­大灣區,相信日後會不斷擴展至­大灣區以外的內地旅客。大灣區內人口超過8,000 萬,假設有十分一人來港已­經唔得掂,遑論大灣區以外的旅客,對推動本地旅遊業肯定­是大好消息。建議政府應該招標搵人­贊助煙花表現,相信會有不少企業或個­人願意出資。

Newspapers in Chinese (Traditional)

Newspapers from Hong Ko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