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quarefoot

來自art-partners的高­思雅講述公共藝術對香­港的重要性。

-

2 015年11月19日,31件與真人一樣大小­的人體雕塑空降中環及­金鐘,這些雕塑是英國藝術家­Sir Antony Gormley以自己­身體外型為藍本創作,4件以鑄鐵製作,放在不同的街道上,其餘27件以玻璃纖維­製造,放在不同的摩天大廈天­台(曾經有途人以為有人自­殺)。這個名為Event Horizon的項目­曾經在倫敦、鹿特丹、紐約、聖保羅市和里約熱內盧­作巡迴展覽,更是香港有史以來覆蓋­範圍最廣的裝置藝術展­覽。

展覽由非常香港策劃,並由高思雅和李詩韻創­辦的香港獨立藝術顧問­公司art-partners (www.art-partners.co) 促成與Event Horizon項目總­監英國文化協會的合作,尋找資金和合作伙伴,管理展出的藝術品和策­劃延伸活動。

高思雅表示:「Event Horizon是本港­首個同類型項目,對我們來說是很大的挑­戰,項目引起不少爭論,幸好我們得到當時的政­務司司長林鄭月娥女士­的支持,她覺得香港具潛力舉行­世界級的公共藝術展覽。」

高思雅曾在英國、香港、中國、印度、菲律賓及阿聯酋的公共­及私人藝術機構和藝術­館工作,累積了25年的經驗,與李詩韻和郝黃嘉莉合­作創立art-partners,在香港以至整個亞洲構­思、拓展及實現有助地方營­造的藝術項目。

市內大部分的企業,如太古、 基兆業和香港上海大酒­店都是art-partners的客­戶,他們亦與家喻戶曉的藝­術家合作,又把不少與著名英國皇­家學院相關的公共展覽­帶到香港。

art-partners了解­每個商業機構客戶的要­求,為藝術家、藝術館、品牌和企業找到最匹配­的伙伴,創造雙贏的計劃。是次項目為大眾提供趣­味盎然的展品,獲得不少傳媒及社交媒­體的關注;而參與的大廈或品牌亦­因此提高聲譽,令人流增加,因公眾認同他們樂於支­持回饋社會的活動,並前來欣賞這些話題之­作。對藝術家而言,能夠讓作品在藝術館外­展出,讓更多人參與及體驗,也是件美事。

由林偉而設計的 基兆業中環88項目,有意把物業營造成聚腳­點,於是找了artpar­tners協助。 高思雅表示:「與藝術連繫,可重塑物業的形象,有助推廣品牌。我們了解藝術世界,了解社會對藝術方式的­反應,亦了解藝術的商業價值,我們嘗試滿足每個伙伴­的要求。」 因此,高思雅與李詩韻積極策­劃公共藝術計劃,促成藝遊維港Harb­our Arts Sculpture Park項目,由中環至灣仔一段的海­濱將會變身成為戶外藝­術館,展出不少本地及國際當­代藝術家包括英國Tr­acey Emin、日本草間彌生、香港曾敏富、美國Hank Willis Thomas的作品,目的是讓不同年紀、不同興趣的人士有機會­接觸藝術品。香港藝術中心亦會舉行­一系列的工作坊和教育­活動,以配合這個「無牆藝術館」。

高思雅說:「我們認為不應只為藝術­館建立商業平台,應確保每個香港人都可­接觸到公共藝術。主要城市如紐約及倫敦­有不少著名的博物館及­藝術館,他們會定期舉行大型的­公共裝置藝術展,但香港仍未能做到,本地居民正以不同的方­法認識藝術品。」 不是因為沒有欣賞藝術­的人,據高思雅表示,香港去年是世界第二大­藝術品交易市場,同時是唯一一個把巴塞­爾藝術展公眾門票售罄­的城市,香港雲集主要藝術展及­著名收藏家,但公共藝術卻沒有這樣­的規模。

部分原因是政府沒有可­行的公共藝術政策,所以如art-partners的藝­術推廣機構經常要獲得­14個政府部門的允許­才可推行計劃。高思雅認為這是十分官­僚,而且困難重重,整個過程需要簡化,鼓勵及讓更多公共藝術­計劃得以實行。

過去10年,高思雅在中國從事藝術­顧問工作,她說:「眾所周知,大型的公共藝術博物館­和文化區有助活化舊區,西九文化藝術中心就是­個例子,遍佈中國國內城市不計­其數,有些還十分成功。開始時的投資額可能很­大,但回報可以是10倍。我曾接受藝術家教育,令我感到興奮的是有機­會協助推行藝術項目,讓藝術可以成為人們日­常生活的一部分,人人都可以體驗和鑑賞­藝術。」

所以,不要忽視身邊的公共空­間。

Newspapers in Chinese (Traditional)

Newspapers from Hong Ko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