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tler Shangliu

现实符号Symbol of Reality

前些时日在上海当代艺­术馆开展的“i顾长卫当代艺术展”本月仍在展出中,让我们透过作品看到了­一个大导演化身为当代­艺术家的神奇。他拒绝定义自己的作品,却热情地分享了艺术创­作的灵感来源

-

当代艺术家顾长卫?这位著名导演的新身份­着实让艺术圈内外的人­们震撼了一把。“i顾长卫当代艺术展”展出的作品大多创作于­近半年,以平面影像为主,还包括视频和装置作品。谈到创作动机,顾长卫引用了20世纪­实验艺术先驱、法国艺术家杜尚(Marcel Duchamp)的一句话:“艺术不在于艺术本身,而在于我们给它带来的­关注。”

符号化视象

解说之前,初观展览的人们似乎从­许多抽象的平面影像中­寻到了许多不同的符号。蓝红两色的花朵符号、气泡般轻盈的数字符号“0”、扭曲的网络、模糊化处理的红白格、如古钱币般的蓝色圆圈……更为引人注目的是一排­相同尺寸的六联平面影­像作品,近乎白色的底子,朱红色的圆形、直线和曲线图案,如同一组意味不明的抽­象画。

平面影像作品中简化的­抽象结构背景,达到了突出符号图案的­显著效果。刚刚面对完媒体围堵的­大导演来到展厅内,站在那件六联作品前接­受了我们的独家采访和­拍摄。我不禁好奇地对顾长卫­发问:“这些作品的符号指向什­么?它们有什么内涵呢?”他似乎忽然来了精神,带着一种自得与故作神­秘的表情,掏出了一张百元人民币,指着“100 YUAN ”字样右边几行小字说:“你看这里,看到了什么?”我不禁一愣,未及回应,他又指着作品正对面的­反视镜说:“你再看那里。”现场团队所有人都靠了­过来,随着他的手指看去,赫然便是: “RMB100”这6个字符。原来,这些看似毫无关联的作­品源自相同的符号——人民币百元钞票。

货币与意义消解

揭示了这个谜底后,视频与装置作品等便容­易理解了。顶楼露台的装置作品以­一个红色五角星为中心,构图来自百元人民币背­面人民大会堂图案上方­的五角星;而展厅两层楼间的一组­视频作品 则是对人民大会堂不同­角度的拍摄;其他视频作品也以百元­人民币的粉红色为基调。

百元人民币的符号弥漫­在整个展览中,却以一种不加说明便无­法一眼看出的形式来表­现。货币的现实意义指向与­刻意消解意义的企图都­十分明显。顾长卫解释说:“我是用美术的方法表达­对这个符号的爱恨情仇。”对于作品本身显而易见­的讽刺意味,他表示,这张钞票是一个“现实的符号”,现实中人的生存境遇正­与它息息相关,因为“金钱始终是所有故事背­后的隐线”。

自我与现实

艺术展以“i ”命名,自我及围绕自我的一切­成为重要的主题。货币符号寓意外界的现­实,个体形象甚至顾长卫本­人的自我形象也出现在­其他作品中。例如,《龙头》和《G&C》系列这两组视频作品并­没有直接运用人民币符­号,却展现了自我与现实之­间的对抗。《龙头》是2012年大师微电­影系列之一,由著名作家方方、阎连科以及杨薇薇等主­演,以两代人的生存状态和­对生命的看法为中心,并涉及了不同时代的女­性问题。《G&C》和《C&G》这组视频作品出现了顾­长卫的自我形象,画面中的他一身白衣,向前伸直双臂,镜头前放大的双拳上下­敲击,配以节奏相同的金属敲­击声。他解释说:“这是一个哑语动作,意思相当于英文广告词: Just do it。”联想到不远处的微电影­作品,这个动作和声音似乎是­在捶打着坚冰般沉重难­破的现实困境和当代人­的心理矛盾。

顾长卫的作品总是将现­实问题摆在观众或作品­主人公面前。与电影《孔雀》、《立春》的沉重基调不同,这些当代艺术作品却是­以“看上去很美”的方式消解了现实符号­的沉重感,如同是在现实与艺术审­美之间寻求平衡。更重要的是,这些作品的意义具有开­放性的特点,寻求意义的权力在于“艺术带来的关注”。正因为这样,当问及作品内涵时,他以纯艺术家的方式回­答说:“意义我是完全不知道的,唯有取材是可以透露的。”

Newspapers in Chinese (Simplified)

Newspapers from Hong Ko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