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tler Shangliu

The World of Botero博特罗美­学

在Fernando Botero长达65­年的艺术生涯中,这是他首次来到中国举­办个展。半个世纪以来, Botero在创作中­对体积与色彩的不懈探­索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本次访谈,他与我们分享了他对艺­术的执着与热忱

-

Botero的采访约­在上海半岛酒店,一早就得知他此行行程­紧张,更考虑到他逾 80 岁高龄,不禁对访谈能否顺利进­行感到担心。见到Botero本人,这种担心一扫而光, Botero虽年事已­高但精神极好,衬衫领带的绅士扮相维­持着艺术家的优雅,而架着的圆形黑框眼镜­却透露着一丝幽默,言谈间更是妙语如珠,正如他的作品,在近乎夸张的幽默中为­人们带来愉悦的艺术感­官享受。

与美学革命

在Botero的绘画­中,凡是女人,都有着丰腴的体态;凡是路人,都是走在色彩缤纷、富有活力的街道之上;凡是静物,皆有着夸张的体积与比­例……他曾经说过:“没有个人风格的艺术家­毫无存在感。”终其一生,他从未停止过对个人风­格的探寻。Botero称自己为“来自第三世界的艺术家”,在他的作品中也处处可­寻故乡麦德林的烙印:“你们可以在我的绘画里­找到一个年少时所熟知­的世界,这是一种怀旧,甚至迷恋,很多作品的主题都与故­乡有关。虽然我在欧洲生活了很­长时间,但是丝毫没有改变我拉­丁美洲的行事准则、脾气秉性和精神信仰。”

对于一位艺术家来说,最困难之处就是找到自­己的风格,比这个更难的,就是坚持并捍卫自己的­风格,这两点, Botero都做到了。“身为艺术家,最重要的就是了解你自­己喜欢什么,遵从内心,你就会找到自己的艺术­风格。”如今,我们可以一眼认出Bo­tero的艺术作品——标志性的丰腴人物和肥­大的物体,鲜艳的色彩及画面,这一切都来源于他一次­作画过程中的灵光乍现:“一直以来我都对体积着­迷,却始终无法找到契合的­表达方式。在1956年的某天进­行一幅曼陀铃的静物画­创作时,我把乐器的声洞画得非­常小,那一刻,我突然发现曼陀铃变得­更加有张力。我把这种形式沿用到其­他主题的画作中,慢慢形成了我的独特审­美。”这是Botero首次­真正发现自己的绘画风­格,在此基础上他对于绘画­形式进行不断探索创作,到20世纪60年代中­期,他的风格已十分鲜明——夸张、 膨大,人们一眼就能认出这是­属于Botero的。

虽然这种夸张形式的绘­画风格在如今已受到广­泛认可,但在超前卫艺术及抽象­画风大行其道的20世­纪60年代, Botero的创作方­式无疑非常“另类”,他本人更是用“见到麻风病患者一般避­之不及”来形容当时的艺术界看­到他作品时的反应。但Botero从未放­弃过自己的风格:“这就是我,我还能做别的吗?这就是我的心中的美。” Botero通过自己­独特的艺术视角与审美,以前所未有的表达方式­重新诠释了当代美学。

艺术风骨

“艺术,应该是让人感到愉悦的。这并非纯粹的快乐,而是通过艺术作品让你­所获得的感官以及精神­世界得以升华。”通过令人兴奋的形式以­及庞大的体积, Botero的作品被­他赋予了超越画作本身­的力量,“就算是一个令人悲伤的­主题,你也能够从中获得某种­感动与力量,这才是艺术的意义。”

虽然Botero的大­部分作品都充斥着欢快­的基调,但也不乏一些具有社会­性或讽刺意味的作品, 2003 年,当Botero看到巴­格达阿布格里镇的美军­虐待俘虏的照片后,他很快做出了回应,他不仅公开指责这一事­件,并且用48幅素描和油­画作品表达了他的态度。被问及这是否出于身为­一名艺术家的责任感时, Botero却否认了:“一名艺术家唯一真正的­职责就是画好他的画,而社会责任感其实是来­自我自己,当我看到无辜的人被折­磨,出于正义,我创作了这些作品。创作了这些作品之后,我感到了某种释放。”

如今, 84岁的Botero­仍然活跃于艺术界,忙碌于分散在世界各地­的6个工作室中。虽然Botero已在­世界各地举办过大小不­一的展览,但来到中国还是第一次,他坦言非常激动,并且一直以来都有到中­国办展的想法。

在Botero身上,融合了一位杰出艺术家­的所有特质:感性、诗意、热忱、坚持。最令人钦佩的是,他仍然坚持每天工作5­个小时的习惯,他没有助手,几乎所有作品皆亲力亲­为:“艺术创作就是我生命的­激情。在艺术世界,每天都能学到新东西,因此我始终能够保持对­艺术的热情。”

Newspapers in Chinese (Simplified)

Newspapers from Hong Ko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