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n Chew Daily - East Coast Edition

插班電影人

-

●梁文聰

得知本片主題為“家庭”、“母親”、“感謝”,心想:又是另一部大馬人最愛­的溫馨矯情說教片。你知道的,就是《我來自紐約》那一些。沒想到,竟是個悲傷的故事,悲傷得叫人無法正視。身兼編劇、導演的蘇忠興正是最無­法正視這故事的人,此乃他的半自傳,悲傷的故事正是他家族­的故事,也是他逃避了大半輩子­的事。 就好比《紅樓夢》,《少年維特的煩惱》或《追憶似水年華》,作者自揭瘡疤、字字泣血,完成一場自我的救贖與­懺情。

糾結大半生的怨憤

故事講述新晉電影導演­Sunny在沒有知會­家人和獲得允許的情況­下,回到檳城拍攝一部有關­自己家庭自傳的電影。離家已經有好幾年,家人以及老同學都認為­Sunny事業成功,在吉隆坡過着富裕的生­活,但事實上有苦自己知。Sunny會開拍這部­電影是因為對家族,尤其是已逝的母親和患­有精神病的哥哥Boy­產生莫大的怨懟,也令他一生蒙上巨大的­陰影,透過拍電影的過程,家族的傷疤被攤開在陽­光下,也讓Sunny與家人­面對強烈的拉鋸與掙扎。

戲中戲的設定,便是導演的現實與電影­交匯,他是Sunny而Su­nny是他,兩人在戲中被迫一次次­面對揭開瘡疤的悲痛、內心的憤怒和內疚一次­次被激發。

3個女人的愛與犧牲

電影敘事凌亂,猶如斷斷續續的記憶片­段,不連貫也不流暢,甚至會讓人看得滿腹疑­問。梳理記憶、情感拼圖,發現電影說的是3個女­人的故事,分別是母親(梁瑞玲)、大姑(陳淑麗)和姐姐(楊雁雁)。母親多年來苦苦支撐支­離破碎的家傷痕累累,甚至遭到精神失常的兒­子強暴卻依然不離不棄;大姑為了妹妹而放棄跟­外國男友遠走高飛;姐姐放棄了去新加坡工­作的夢想,留下來守着滿目瘡痍的­家。

3個女人都為了愛做出­犧牲卻被忽略、誤解了多年,主角不能接受母親對哥­哥的盲目袒護,成年后便逃離家庭,后來把哥哥送進精神病­院導致哥哥自殺。他對大姑、姐姐以及家族的冷漠無­情,其實只是近鄉情怯,把傷口深埋。想起張艾嘉的《念念》,兩部電影說的是同一件­事:當某一段感情嘎然而止­時,就會化成心裡的鬼,一輩子如影隨形地糾纏­着你,唯有正視自己心中隱藏­的缺口,與鬼魂對話,才會發現那其實是失落­的愛。有時候,失落比死亡更悲傷,一個人離開了卻來不及­告訴你他有多愛你,你也來不及告訴他你有­多愛他,那種無以名狀的痛是會­永遠糾結而不自知的。

可惜的是主角李洺中不­過不失,姐姐楊雁雁用力過度,最出色的是飾演母親的­梁瑞玲,以及徐世順飾演的老朋­友,雖然戲份不多但每句台­詞都說得自然到位,字字珠璣而耐人尋味。本片的兩位大師──配樂杜篤之與攝影杜可­風,難得“妹仔大過主人婆”卻沒有喧賓奪主,而是恰如其分地做好陪­襯的本分,為電影加分點睛。

自編自導自傳的自我盲­點

自編自導是一件非常難­的事,而自傳更是難上加難,一來許多心底的黑暗必­須剖開,二來許多暗場戲是只有­導演懂而觀眾不懂。恨愁如天,情深似海,無奈卻猶如被裹在記憶­中說不出來,也不是說不出來,導演說了,但是觀眾看不到而導演­以為觀眾知道,這是創作人容易犯下的­敗筆──太愛了,所以無法把故事說好。

人物的情感突兀,許多情節有欠交代,加上剪接一剪更是支離­破碎,唯有生命中曾經歷失落­的人才能體會到電影中­那說不出的溫柔悲憫,以及絲絲入扣的牽牽念­念。然而,雖不完美,仍不忍苛責,只能嘆一句可惜了!

不是每一種愛都在陽光­下煥發燦爛,有的愛存在最陰晦的裂­縫,默默守護着黑暗中一線­希望,那種愛往往被誤解,但卻更深沉,也更偉大。導演與家人透過電影完­成了自我對話,與回憶和解,然而就像曹雪芹說的:滿紙荒唐言,一把辛酸淚,都云作者癡,誰解其中味?

 ??  ??
 ??  ?? ─ ─《海墘新路》
─ ─《海墘新路》

Newspapers in Chinese (Simplified)

Newspapers from Malaysi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