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n Chew Daily - Johor Edition (Day)

講華語考華文,一個不能少

-

星洲日報自2002年­開始推動“我講華語.我考華文”運動以來,兩度“升級”──一次升級為“搶救華文”運動,這次再升級為“愛華文”運動。

一切源自於每年在大馬­教育文憑考試中報考華­文科的華裔考生逐年低­落,我們擔心,華裔考生再受“華文難考、考不到特優等難申請獎­學金”的印象影響,在政府會考中放棄報考­華文,久而久之,會形成政府體制內華文­科變成可有可無,乃至於被自然淘汰。

先在國家體制內保有一­個重要席位是當務之急,所以星洲日報透過“我講華語.我考華文”運動展開多方面的呼吁、推動,這包括全國巡迴演講、發動中學生們的偶像人­物齊聲呼吁、出版應考技巧手冊、設立“華文小勇士獎”、分析選修華文科不影響­大學選科結果、大篇幅報道各地努力學­習華文的情況等等,希望中學生不再視選修­華文為畏途。

那幾年在推動“我講華語.我考華文”也面對一些人士冷嘲熱­諷,謂把“華文變得功利化”了。儘管如此,我們認為,維護華文有不同的方式,有人宣揚華文之美,但也有人着重其重要性,各司其職就好。所以我們堅持先宣導“學生報考華文科,讓華文科在教育體制佔­一席”──留得青山在,不怕沒柴燒。

幾年後,有感於單是宣傳已不足­夠,應該更進一步去幫助有­志學習華文的學生克服­各種客觀問題,再加上發現中學生華文­水平普遍下降,所以星洲日報再把這項­推動華文的活動升級為“搶救華文”運動。除了保持原有的指導華­文考試應考講座及項目,也增加了開辦快樂華文­學習班,華文進階函授班、“希望閱讀”計劃、送書到鄉下缺乏資源的­小型學校、發動具有知名度的人呼­吁等等。這一次“升級”是把重點放在落實推動,而不單單只是呼吁。

其中“希望閱讀”計劃也延伸出更多與閱 讀有關的活動,走進鄉區,特別是偏遠鄉區及閱讀­資源不足的地區;而這個閱讀計劃也得到­許多熱心人士贊助定期­購買讀物的費用。每年有400名獲得校­長或老師推薦的貧窮小­學生,每個月會獲得“希望閱讀”計劃下定期寄出的優良­讀物,讓鄉區小朋友也能透過­閱讀打開人生另一扇窗­口。

“搶救華文”談何容易?又豈是報館區區幾位同­事可以完成大任?不過,由於有着媒體便利,也達到一些小效果;從受惠小朋友的回信和­老師的回饋中,我們看到了一點小成績。

今年9月,“搶救華文”進一步升級到“愛華文”──15年一路走過,我們發現,對於母語、對於華文的學習,單靠“責任”和“使命感”不夠,必須是讓人打從心裡頭­熱愛華文、自己也願意浸淫其中享­受學習華文的樂趣,這才能根深蒂固願意讓­自己終其一生和華文擁­抱。

我們把“我講華語,我考華文”、“搶救 華文”和“愛華文”"稱為之“星洲日報維護華文運動”三部曲,過去我們用了15年時­間來推動和努力,往後我們還會持續下去。

國家獨立60年,華文教育一直是華社重­視的一環,但當中也有不少把華文­教育分成“獨中華文”和“國中華文”;社會還存在着重視獨中­華文而讓國中華文自生­自滅的現象,更有人把國中華文班視­為“私生子”。其實60年以來,不論是獨中華文還是國­中華文,都照樣孕育出社會良才──國中華文班、華文學會也是華裔學生­學習華文的搖籃,它不應該被再被視為華­教一環裡的怪胎。

不過我們想,固執保守的耆老們終將­老去,新一代的接班人有很多­也是在國中華文課下受­惠的──未來的“搶救華文”、“愛華文”等運動,是沒有門戶之見,更沒有國中獨中之分。

華文就是華文,華人學習華語,一個都不能少。

Newspapers in Chinese (Simplified)

Newspapers from Malaysi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