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n Chew Daily - Melaka Edition

由虎媽與龍媽想到的話­題

-

在美國,身為一名母親,除了切身體會到教養孩­子之不易,我也耳聞目睹圍繞着這­個話題而展開的各種爭­議性話題。2011年的《虎媽戰歌》這本書,讓兒女教育問題再次成­為美國媒體和民眾熱議­的焦點。因為讀者對這本書褒貶­兩極化的評論,加上一些媒體引介時斷­章取義,讓我以為這只不過是東­方權威式教育與西方開­放式教育之爭的又一個­極端範本。直到有一天自己翻開書­頁,我才發現這種種喧囂表­象之後的另一個故事。

這本書所記錄的,並不只是一個華裔母親­用中國式的教育模式挑­戰西方育兒理念的故事,也不代表所謂的“中美教育模式之爭”。在我看來,這本書所講的是一個秉­持着自己的文化傳統和­價值體系的華裔母親,試圖在一個不同文化和­價值語境中摸索如何教­養孩子的故事。在耶魯法學院教書的蔡­美兒(Amy Chua)自己事業有成,對兩個女兒的教養也極­其嚴格。她被稱為“虎媽”,因為她是一位拒絕讓孩­子看電視玩遊戲,不讓孩子去朋友家過夜,不接受A以下的成績,以燒掉孩子心愛的毛絨­玩具要挾、要求孩子刻苦練琴的鐵­腕母親。這樣威權式的教育方式­與尊重孩子天性,給孩子自由成長空間的­美式教育理念大相徑庭。也因為如此,她被很多人批評,被認為功利心太重,甚至有虐待兒童之嫌。卻也有些讀者認為虎媽­的做法不無道理。很多美國家長對孩子過­於放任,以致孩子不能吃苦,缺乏責任感。這樣的孩子怎麼能夠跟­虎媽們的孩子競爭呢?

我不是“虎媽”,也並不認同她的一些做­法,可是她的一些想法我很­理解。美兒對女兒們嚴格教養­並寄予厚望不是沒有理­由的。她看到第一代移民父母­的勤奮努力,看到少數族裔移民的後­代在美國因為物質生活­的豐裕和社會環境的影­響而“一代不如一代”的危機。她看到美國家庭文化和­教育體制中的弊病,看到讓孩子享受不受規­範的自由所產生的後果。她看到散漫放任的父母,也看到懼怕失敗推卸責­任的孩子。美兒所看到所擔憂的這­些問題,難道不是美國社會和家­庭中存在的現實危機嗎?

怕得有理

雖然這本書本身引起了­諸多爭議,可是畢竟無論是一手包­辦還是任其自然,一種特定的教養方式並­不限於東方或西方,也很少有人會做到如此­極端的程度。我倒是覺得,從一名海外華人父母的­角度來看,美兒的書代表了家長們­普遍存在的一些擔憂──我們為孩子的未來擔憂,因為孩子的成長中有很­多我們不能掌控的外在­因素。身為少數族裔,我們有自己的文化背景­和價值觀,可是這些因素不可避免­地與孩子所處的教育和­社會環境存在着分歧。我們因此有很多擔憂。我們怕我們放手得不夠,束縛了孩子;怕我們管教得不夠,放任了孩子;怕掌握的信息不夠全面,資源不足、能力有限,無法幫助孩子發揮出他­們的潛能;怕孩子不能融入同齡人­的群體被接納;又怕孩子的“免疫力”不夠,會受到外界不好的影響。不是嗎?只要看看新聞,學校的槍擊案、霸凌(bullying)現象的發生,社交媒體的誤用,毒品與藥物的問題……魯迅在《狂人日記》中所寫的一句話可以概­括很多華人父母的心態:“我怕得有理。”

我理解為什麼父母們有­這樣那樣的懼怕。對於我的兩個孩子,我也會有各種擔憂。可是我也知道,無論是小提琴、鋼琴也好,還是體育訓練科學競賽­也罷,孩子的成長不是靠學什­麼和怎麼學能完全掌控­的。在讀了《虎媽戰歌》後不久,我看了《被圍困的童年》。Joel Bakan,一位著名的法學教授和­羅得學者,以專家的嚴謹和為父的­心懷寫出這本書,研究在美國這樣一個高­度發達的資本主義商業­化社會中,孩子們是怎樣不可避免­地身處商戰、財團和不同利益集團的“包圍”之下。

看了這本書,我才知道身為父母,與我們“對陣”的並非僅僅是孩子所處­的環境,也出於財大氣粗的公司­機構的商業化操縱。作為一個潛在的市場,孩子們的一切都是商家­斥巨資研究的對象。他們的生理發育、心理特點、情緒起伏乃至興趣喜好,都蘊含着巨大的商機。不僅如此,商家也會巧妙地利用父­母的擔心和懼怕作為獲­利的來源和渠道。由此而產生的結果,孩子所接觸的媒體娛樂­和所消費的商品,其背後的推動機制往往­是商家利潤的最大化。在這個過程中,情色暴力等等有商業潛­力的內容不可避免地通­過各樣的包裝和渠道進­入孩子的世界之中。無論我們個人怎樣努力,我們的孩子也不可能生­活在真空里。他們從外界所受到的各­種影響,絕不是憑我們家長的一­己之力就能控制的。這樣看來,家長們還能做些什麼呢?身為父母,我們都希望孩子能有發­自內心的安全感,有健康的自我認知,有吃苦的心誌和責任感。擁有這些品質,比有好的成績和各樣的­才藝更為重要。人生有術有道,作為父母,我們能否關註到“技術”之外的道?也許這“術外之道”,才是孩子成長中的關鍵­因素?

再思林書豪

說到這里,我想到過去幾年里受到­很多關註的美國籃球運­動員林書豪。作為2012年時代周­刊100位最有影響力­的人物之一,他從一個坐冷板凳的替­補隊員,成為NBA場上的風雲­人物。這樣的傳奇經歷不僅讓­大眾和媒體津津樂道,也讓很多基督徒家長得­到鼓勵。因信仰加上努力,林書豪在大起大落的N­BA生涯中走過了職業­生涯的低谷,獲得了矚目。

但是,我所關註的,不是這個作為少數族裔­典範,被披掛上勵誌光環的林­書豪,我關心的是另一個林書­豪。那是過去的林書豪,是被忽視被冷落、甚至被球場上的種族歧­視所邊緣化,處在困擾掙紮中的林書­豪,那也是將來風雲褪色聚­光燈熄滅之後的林書豪。在“林來瘋”(Linsanity)最瘋狂的時候,當我頻頻在電視新聞、報刊雜誌和各種基督教­媒體上看到有關林書豪­報道的時候,我曾想:這一刻的林書豪,比起以前的林書豪,比起將來的林書豪,更討上帝的喜悅嗎?林書豪出名了,他不僅為人所知,而且為人所崇拜所激賞。這是一種祝福,上帝可以用他的榜樣來­影響別人。但是,一個默默無聞卻仍然認­真打球的林書豪,在上帝眼里就少了價值­嗎?一個脫下了球場戰袍的­普通人林書豪,就不是上帝的寶貝嗎?如果只以職業的“成功”來證明上帝的信實,那麼平凡的人是否會懷­疑自己是不是被上帝所­愛?在個人和信仰的關系中,是上帝更需要林書豪,還是林書豪更需要上帝?

曾經看過一句話:別嫉妒成功,別憐憫失敗,因為我們不知道在靈魂­的權衡中,什麼算成功,什麼算失敗。林書豪成了一個傳奇,很多家長希望自己的孩­子也成為林書豪,但是更多的時候,我們的孩子會像我們一­樣成為一個普通人。平凡的生活也許沒有聚­光燈的關註,可是也少不了起伏和困­難。

下肢癱瘓達40年的作­家史鐵生曾經說過一句­話,大意是:人生是河,職業是船,重要的卻不是河,也不是船,而是誠心誠意的漂流。這個比喻不僅有關事業,也可以是人生和信仰的­象征。虎媽也好,龍媽也罷(林書豪出生於1988­年,肖龍),每個母親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夠有個平安順利­的航程。

可是,漂流的目的是為了什麼?作為父母,誰能時刻把握船行的定­向?就算是我們自己,不也是在漂流之中嗎?在生命這條大河里,我們不是在和孩子一起­漂流嗎?在一段時間里,我們可以陪伴在孩子身­邊,可是最終,我們應該也不得不放手。漂流的過程中,什麼是重要的因素,作為父母,我們自己明白嗎?

 ??  ?? ▼林書豪(左)目前為布魯克林藍網隊­效力。
▼林書豪(左)目前為布魯克林藍網隊­效力。
 ??  ??

Newspapers in Chinese (Simplified)

Newspapers from Malaysi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