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n Chew Daily - Melaka Edition

玩企業團隊充電出競爭­力

- 寓教於樂文/賴宛琳

說到“企業培訓”,許多人第一時間想到的­就是大家坐在講堂內,聽老師在台上講得口沫­橫飛,或是考取專業證照、回到學校進行二次進修­等。這些訓練,多半強調專業知識與技­術,不脫傳統教育模式。然而隨着景氣起伏,現代職場環境變化大,比起專業技能,員工是否具備面對高壓­環境的精神與意志力、是否有良好的團隊精神­和工作態度、能否在關鍵時刻協助企­業挺過難關,更顯得重要。意志力如何訓練?這涉及員工潛能的探索­與開發。根據腦神經科學研究,透過“玩”,更能激發人類潛能、促進大腦靈活運用。因為玩樂時,大腦會分泌“腦衍生神經生長因子”(BDNF),可促進神經生長、增加記憶,並刺激大腦專管計劃、控制、決策、分析的皮質區域。簡單來說,“玩在工作”並非一般想像的新世代­年輕人恣意揮灑的職場­態度,而是這個時代延續工作­熱情、強化工作軟實力的關鍵。

冒險教育(Adventure Education)起源於1940年德國­教育學家科漢(Kurt Hahn)創辦的外展教育學校(Outward Bound School),而後輾轉傳到世界各地,並在美國發揚光大。目前全球有34個國家,42個外展教育基地,是一套盛行於歐、美等國的體驗教育活動,主要用來培養學員,特別是年輕人,刻苦自勵、建立自信、促進創造力、增進人際關係與團隊信­任。

在台灣,冒險教育又稱為“探索教育”或“戶外拓展教育訓練”,泛指以戶外體驗學習為­主,強調體驗學習的情境塑­造與團體活動,主要目的在於透過團隊­歷程,發現個別差異,促進互相學習、團體發展。

根據活動內容,可分為3大類:第一類為高冒險性活動,例如登山、攀岩、泛舟、野外求生;第二類為中冒險性活動,例如高空繩索、低空繩索課程;第三類為低冒險性活動,例如平面遊戲,由於容易實施,是目前台灣最普遍實施­探索訓練活動的類型。(資料摘錄自:廖炳煌著〈探索教育課程目標與內­容之研究〉、維基百科)

師法歐美“冒險教育”訓練法

但是怎麼玩?如何玩?企業如何讓員工玩得有­意義、玩得有建設性、玩得有價值?新聞上常看到的高空繩­索、攀岩、划獨木舟等這些當今歐­美企業及跨國企業最愛­讓員工玩的內容,都是源自一套被稱作“冒險教育”的體驗訓練方法。有“華人探索教育之父”之稱、台灣外展教育發展基金­會首席執行員廖炳煌解­釋,一般人稱呼的戶外教育­訓練或冒險教育,主要可以分為兩大類:一是探索訓練,多半是室內平面課程、團體遊戲;另一類則是戶外訓練,以繩索、登山、溯溪等戶外場所活動為­主。冒險教育源起於一次大­戰後,德國學者為培養年輕水­手的抗壓力、環境適應力而設計,之後漸漸傳向世界,並運用到各種領域,例如校園班級經營、特殊學生諮商輔導或是­社區凝聚。1982年開始,許多企業開始選擇透過­這樣的動態訓練凝聚團­隊向心力,培養團隊技能。

5種訓練目標

廖炳煌分析,冒險教育運用在企業或­團隊,主要有5種訓練目標:一、團隊技能:團隊溝通、問題解決,如何下決策、領導與被領導。

二、團隊建立:跨部門合作、消除本位主義,文化融合。三、領導力:針對中高階主管,學習如何激勵團隊、凝聚團隊。四、高績效團隊建立:培養團隊有效率溝通、快速解決問題,縮短決策時間。

五、組織引導力:企業面臨轉型問題,組織必須重新調整願景、建構企業使命,此時需要針對核心幹部­進行共同價值觀的重塑。

 ??  ?? 廖炳煌是早年將戶外教­育訓練帶回台灣的先驅­者。
廖炳煌是早年將戶外教­育訓練帶回台灣的先驅­者。

Newspapers in Chinese (Simplified)

Newspapers from Malaysi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