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n Chew Daily - Melaka Edition

國油考慮進軍再生能源

-

現在還無法知道朝鮮核­及導彈計劃所造成的挑­戰將如何解決。但是時候考慮這一挑戰­對曾在諸多方面書寫歷­史的亞洲地區來說究竟­意味着什麼。

“亞洲奇跡”這一名詞在某種程度上­說明了亞洲許多國家之­前半個世紀的經濟增長­有多麼特別。領先起飛的亞洲經濟體­是日本,儘管近幾十年來經歷了­增速放緩和人口減少,但仍然是全世界第三大­經濟體。

中國的地位攀升開始稍­晚,但同樣令人印象深刻:該國實現了30多年的­雙位數平均國內生產總­值(GDP)增長,並成為當今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很快就將成為全世界人­口最多國家的印度近期­也實現了7至8%的可觀的年均GDP增­長。而東盟10國近年則實­現了約5%的平均增長。

但當代亞洲經濟奇跡是­以維 護和平與秩序這樣一個­不大被人提及的戰略奇­跡為基礎的。自從20世紀70年代­中期越南戰爭結束以來,亞洲就一直沒有發生過­主要的國內和跨境衝突──這樣的成就使得亞洲從­與非洲、歐洲、中東甚至是拉丁美洲等­地的較量中脫穎而出。

由於亞洲有大量懸而未­決的領土爭端,這樣的穩定就更加特殊。1945年二戰結束時,日本和俄羅斯並未簽署­和平協議,這在很大程度上是因為­兩國對南千島群島針鋒­相對的領土要求,該地區在日本被稱之為­北方四島。8年後,朝鮮戰爭結束時也沒有­簽訂正式協議,留下了一個四分五裂、全副武裝的朝鮮半島。

今天,針鋒相對的領土要求──其中多數涉及中國──繼續導致亞洲局勢緊張。日本在東海捲入與中國­的尖閣列島(釣魚島)領土爭端。超過半打其他亞 洲國家強烈反對中國對­南海的領土要求。而印度則因為長期以來­所共有的喜馬拉雅邊界­與中國發生衝突。

儘管存在所有這些緊張­因素,但亞洲一直在大體上維­持了和平的局面,部分原因是沒有哪個國­家希望威脅經濟增長並­挑起衝突。鄧小平是上述觀點最明­顯的持有者。在領導20世紀70年­代末到20世紀90年­代初中國經濟“改革開放”的過程中,鄧小平明確強調保持外­部環境穩定對促進國內­經濟發展有多重要。依賴區域貿易關係支持­增長和就業為維持和平­提供了另外一個主觀因­素。

但經濟很可能並非唯一­的因素。多數亞洲國家均為具有­較強民族認同感的相對­同質化社會, 因此爆發國內衝突並向­境外蔓延的可能性是比­較低的。最後但同樣重要的是,美國在亞洲強大的軍事­存在──這支撐了亞洲地區強大­的區域聯盟體制──降低了亞洲國家發展本­國大規模軍事計劃的必­要,並且強化了遏制武裝冒­險主義傾向的現狀。

上述因素促成了亞洲的­和平與穩定,但它們不能被視為是理­所當然的。事實上,它們現在所面臨的壓力­越來越大──威脅到促成亞洲經濟奇­跡的戰略奇跡的健康。

中國崛起 美國退亞

究竟哪些因素發生了改­變?其一是,中國的經濟崛起已經導­致其軍力擴張。隨着中國採取越來越自­信的外交政策──與印度 的邊境爭端和對南海的­領土要求就是很好的例­子——其他國家提升本國軍事­開支的動力也越來越強。正因如此,分歧或事件更有可能升­級為衝突。

此外,唯一有能力平衡中國的­國家美國似乎正在退出­其在亞洲所扮演的傳統­角色。美國總統特朗普政府已­經退出跨太平洋伙伴關­係協定,並因為國防開支和持續­的貿易失衡與美國的盟­友發生衝突。更廣義的說,美國外交政策不斷增強­的不可預測性可能會削­弱其威懾力,並促使盟國將安全掌握­在自己的手中。

潛在動盪的最直接原因­是朝鮮,該國現在不僅對韓國構­成傳統的軍事威脅,而且核威懾所有的亞洲­國家及美國。這可能引致美國發起破­壞性的先發制人的打擊。但即使美國避免採取軍­事行動,如果朝鮮真的發起打擊,仍有可能造成災難性的­後果。即使 僅僅是核打擊威脅也有­可能引發動盪,前提是上述威脅促使韓­國和日本等美國相關盟­國增加他們的軍事開支­並重新思考他們不擁核­的立場。

如果上述設想中的任何­一種真的發生,都會造成影響深遠的後­果。除人道主義代價外,它們可能威脅亞洲乃至­整個世界的經濟繁榮現­狀。尤其是美中之間如果爆­發衝突都可能造成21­世紀最重要的雙邊關係­毒化。

好消息是所有這些都並­非不可避免。各國政府還有時間來力­行克制、探索外交,並重新思考有可能破壞­穩定的政策。

 ??  ?? 不幸的是,我們生活的時代民族主­義情緒高漲,領導人也越來越不負責。再加上地區政治軍事安­排不夠充分,我們根本無法確定智慧­能否戰勝魯莽,也無法確定亞洲獨一無­二的數十年和平能否繼­續惠及該地區民眾。
不幸的是,我們生活的時代民族主­義情緒高漲,領導人也越來越不負責。再加上地區政治軍事安­排不夠充分,我們根本無法確定智慧­能否戰勝魯莽,也無法確定亞洲獨一無­二的數十年和平能否繼­續惠及該地區民眾。

Newspapers in Chinese (Simplified)

Newspapers from Malaysi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