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n Chew Daily - Negeri Sembilan Edition

Xspoh qfpqmf tpo cspuifs微隱於­學

- 科學工作者

漫畫/ ঢ়݃׉ ϊ齊眉頭深鎖,憂心寫在臉上。每一次見了指導老師討­論論文,回來的時候就是這個樣­子。自一年前來到這實驗室,以英語和老美溝通就成­了她的恐懼來源。

小齊是某國政府資助來­美國學習的博士生。這種合作計劃,讓研究生到國外知名大­學進行研究課題一兩年,學習新技術、加強研究能力後,再回國畢業。這除了讓博士生有機會­體驗世界級大學的研究­氛圍、改進博士生質量、增長見識外,也幫助他們提升本身的­英文水平。

不少在美國進行研究課­題的外國研究生英文底­子不錯,說、寫、聽都清楚明白。但部分語言能力稍遜色­的研究生,到了英語環境國家就吃­盡了苦頭。而小齊,就是這些受苦者的其中­一位。

相反的,對那些英語能力不錯的­留學生,到了美國大學 以雙語進行日常溝通,就會給他們帶來“意外的饋贈"。

加拿大約克大學(York University)認知心理學權威Ell­en Bialystok教­授的研究範疇,就包括了雙語對加強認­知能力的幫助。這些意外的“禮物",包括雙語不但能提升思­維敏捷度、增加看待生活的更多面­向、塑造良好的社會適應能­力、更能防止認知能力退化、延緩失智症的病發。有關雙語能夠延緩失智­的研究,其實已被多個研究團隊­研究和證實。這當中包括印度Niz­am's Institute of Medical Sciences的學­者專家們,在比較391位雙語和­257位單語失智症病­人,記錄他們症狀開始被檢­測到的年齡後,於2013年在《Neurology》期刊發表研究成果:擁有雙語能力的病人,平均病發期會比單語人­延遲約四年半。

大馬華裔算是具備語言­天份的雙語、三語、甚至四語人吧?那,是不是會得到比別人多­三、四倍的“饋贈"呢?

很抱歉,冰冷的研究數據告訴我­們,雙語(或三語)人必需是那些“每天經常使用兩種(或三種)語言的人"。如果日常生活和工作時­只使用英語,偶爾說一兩句中文,那就屬於單語人。要得到這些意外 的饋贈,就必需每天經常運用兩­種語言。例如,在家使用中文,工作時說英語或馬來語;或者和日裔媽媽說日語,和華裔爸爸說中文。Bialystok教­授在2011年接受《紐約時報》記者訪問時也提到:“只是偶爾才使用第二種­語言,是得不到雙語好處的。"

在大馬,越來越多華裔持有獨尊­英語的論調:讓孩子進入非華校,認為這樣對他們的未來­職業和生涯發展比較好;不需要學習母語(或者只要會說簡單華語­就行了),甚至以不會說中文為傲。

對Bialystok­教授來說,這些算是無知謬論吧?因為,在《紐約時報》的訪談中,她很明確的點出兩個“為什麼應該讓孩子學習­母語"的原因:一它是孩子和祖先的聯­繫;二雙語是大腦的保健操,它能讓大腦更強健。

前者講情,後者為理;情理並重,離全人境界會比較靠近­一些。

沒機會使用第二語言、沒時間做大腦保健操的­話,就來玩成語直譯吧:People mountain people sea、Car water horse dragon……加上標題,共三個給大家開個頭,就此打住。要不會被人罵誤人子弟。

 ??  ??

Newspapers in Chinese (Simplified)

Newspapers from Malaysi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