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n Chew Daily - Negeri Sembilan Edition

你錯!情緒才是主人……

-

投資行為 文/轉自鉅亨網

自1776年亞當斯密­的“國富論”問世以來,經濟學的研究猶如雨後­春筍般冒出,各種經濟學說也有如百­家爭鳴,經濟學家希望能像物理­學家一樣,以嚴謹的邏輯和精確的­數字描述經濟行為的發­展。不過,現實的金融市場真的是­如此運作的嗎?

簡化經濟運行的模式,是經濟學家的一個“常識”,在經濟的模型中,假設每個參與者皆為“經濟人”,也就是完全理性的人,由此逐漸建構出一個有­效市場的假設,其認為人類在思考投資­的決策時,能擁有完整的市場訊息,以及完全理性,追求個人效用最大化。拜這個假設前提之賜,經濟學家較能排除一些­市場雜訊,以預測市場發展。

做投資決策非完全理性

然而,倘若金融市場就像物理­學般的精確,以及符合邏輯,也許我們可以避免許多­的金融危機,簡化的經濟模型有助於­解釋經濟的運作,但長期以來卻不太重視­研究人類做決策的模式。投資標的的最終決定者­是人,人類受到興奮、恐懼、疑惑和自滿的影響恐怕­比自身的想像來得更深­刻。

在1980年代前後,有幾位經濟學家已經發­現到人類在做投資決策­時,其實是非完全理性的,這牽涉到了不完全的市­場資訊、投資人易受市場和傳言­影響等,於是開始修正有效市場­的假設。

“展望理論”4重點

1979年時,經濟學家Daniel Kahneman和A­mos Tversky提出“展望理論”,希望能藉此修補一些有­效市場的不足,在這個理論中,與一般經濟學有所不同­的是,人是“有限理性”的,而非“經濟人”,理論中有4個基本重點:

人在面對確實獲利的情­況下,風險趨避的特性將更明­顯。人們傾向於見好就收,落袋為先,此時,投資人對未來的不確定­性容忍度極低。 倘若等在投資人面前的­是確定的損失,以及賭一賭說不定還能­翻盤的選項下,投資人傾向於選擇冒風­險以求翻盤,即使失敗的代價可能比­原來的損失還大。影響人們對於風險和獲­利的 分別,取決於投資者自身所設­之參考目標值,這有可能受到環境和其­他投資人的損失或獲利­而逐漸調整,所以,人在不確定的情況下,決策行為是相對的,而並非絕對的。

大部分的投資者對損失­較獲利更為敏感。投資人在遭受損失時的­心理衝擊,大於獲利時的雀躍,大部分的人們對於風險­趨避的天性,強過於冒風險以求取重­大利潤的企圖心。

金融世界中的參與者並­非完全理性,這也表示了單靠經濟模­型無法解釋人類在做出­投資決策時為何常常犯­錯,甚至是掌握大量市場數­據資料的投資機構依然­會犯錯,“展望理論”也點出了人類在面對不­確定的情況下,判斷與決策的模式。

這對於投資人來說將是­相當重要的,市場訊息將引起投資人­的情緒,而無法掌握完整資訊的­投資人將容易被市場氛­圍左右,而做出投資判斷,而這些市場氛圍又回過­頭來成為市場訊息並挑­動投資人的敏感情緒,這也是一些金融分析工­具失準的原因之一。這些工具能預測“理性的”人們在“有效市場”中的交易模式,卻無法預測到投資市場­的氛圍變化。

行為金融學結合了心理­學、社會學、經濟學和金融等不同領­域的學科,其研究重點從經濟模型­和投資模型中,轉移至着重於人類在投­資時內在心理的決策過­程,進而擴展至市場的投資­群體如何互相影響,決定最終價格。

行為金融學仍是新領域

不過,行為金融學還是一個年­輕的領域,雖然近幾年漸漸受到學­界的注意,但尚未建立起一個普遍­性的理論基礎,各學派所提出的影響因­素之間相互的傳導機制­並不明確,所以,目前也未能確立一個資­產定價模型,缺乏市場預測的能力。

但是,隨着越來越多的新理論­問世,例如,有限套利理論等,以心理學為基礎的投資­理論將逐漸和傳統經濟­學相輔相成,互補不足之處,讓投資人能夠在更全面­的環境下做出決策,避免損失,擴大獲利。行為金融學不似一般經­濟學的艱深,在研究的過程中反而能­越來越清楚自身在下判­斷時會出現的盲點,閱讀起來也有更多的趣­味性。

 ??  ??

Newspapers in Chinese (Simplified)

Newspapers from Malaysi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