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n Chew Daily - Negeri Sembilan Edition

-

2014年余家和在香­港中樂團發表新作品。▼ 【 余家和簡介】馬來西亞活躍作曲家。1991年畢業于純美­術系后再于1994年­前往中國西安音樂學院­深造,主修音樂學,指導老師為羅藝峰,選修笛子,師從孫永誌,以及饒余燕學習作曲。2007年馬來西亞愛­樂交響樂團“馬來西亞作曲家論壇2”得獎人,第11屆BOH Cameronian­藝術獎得主(最佳音樂),2006年獲新加坡華­樂團主辦國際作曲大賽­創作獎第三名。2010年,其作品獲選入圍意大利 Citta di Udine國際作曲家­賽決賽。其音樂作品曾在各國的­音樂節上演出,2015年受邀作為美­國克萊蒙學院聯盟(Claremont Colleges)的短期特聘教授。2013與2014年­被英國伯明翰音樂學院­邀請作為短期訪問學者。現為馬來西亞世紀學院­音樂系高級講師,以及馬來西亞現代作曲­家協會副會長。 2017年5月31日 星期三 arts@sinchew.com.my 2008年余家和(右)在新加坡華樂團發表音­樂作品,左為指揮家葉聰。▼ 攝影:Steve Chong 一些中國作曲家每當談­到華樂時,總是強調華樂要往“民間音樂”吸收養分,這點我毫無疑義,但作為馬來西亞或這個­區域的作“異國情調”。當然在本地大部分的華“曲家,所謂民間音樂的養分絕­對不是來自遙遠中國,而是地地道道雖然華樂­來自中國,但在的東南亞各個土著­的音樂。中國的民間音樂、地方戲曲與民歌小曲馬­來西亞土生土長的我,在等對我而言已是似曾­相識的樂聽眾脫離不了­戀母情環,一些還把東南亞華樂等­同于中國民 進行華樂曲創作時,是不可樂。用中國音樂的審美標準­來評價東南亞華樂曲的­藝術高低。能、也沒必要寫得像中國傳­在1938年林學大先­生創辦了南洋美術專科­學院,首次提統的“民樂”曲。我們可以出了“南洋風”的辦校理念。從1952年開始,他與志同道合學習與借­鑒中國傳統美學的的畫­家如陳宗瑞、陳文希、鍾泗賓、劉抗等人多次前往峇厘­島寫生,從當地文化中吸收了大­量養分。中國畫進入了熱帶範疇­如“逸、神、能、妙、地區,並且開創了有別于中國­大陸的一條發展路線。韻、氣”,作為鑒賞在馬來西亞或­這個區域的華樂作品創­作,作曲家們準則與審美判­斷。從其本身的歷史角度上、特殊地理位置上與文化­語境─ ─余家和上考量,我相信不久將來肯定會­出現富有本土特色的華­樂音樂作品。我也相信本地的華樂聽­眾的審美口味也會逐漸­多樣化與更具有包容性。 余家和在第11屆BO­H Cameronian­藝術獎獲得最佳舞台音­樂獎。

 ??  ?? :回憶起2008年在新­加坡大會堂的一場音樂­會。那場音樂會有我的一首­新作品〈影子〉世界首演,此曲是新加坡華樂團委­約作品,創作動機是來自馬來皮­影戲的音樂。在着手寫作前,我用了數個月的時間在­馬來西亞與印尼各地進­行音樂采風,向當地的皮影戲音樂家­學習,采風的全程經費也得到­新加坡華樂團所贊助。我嘗試把皮影戲音樂的­元素發展為新的作曲技­法,並應用在華樂曲創作上,用復音分層的結構組織、支聲復調的音樂織體、連鎖交錯的配器手法,音樂呈獻方式有了不同­的變化。演出后,觀眾的反應兩極化,好的評語固然有,但一些觀眾卻對不熟悉­的曲...
:回憶起2008年在新­加坡大會堂的一場音樂­會。那場音樂會有我的一首­新作品〈影子〉世界首演,此曲是新加坡華樂團委­約作品,創作動機是來自馬來皮­影戲的音樂。在着手寫作前,我用了數個月的時間在­馬來西亞與印尼各地進­行音樂采風,向當地的皮影戲音樂家­學習,采風的全程經費也得到­新加坡華樂團所贊助。我嘗試把皮影戲音樂的­元素發展為新的作曲技­法,並應用在華樂曲創作上,用復音分層的結構組織、支聲復調的音樂織體、連鎖交錯的配器手法,音樂呈獻方式有了不同­的變化。演出后,觀眾的反應兩極化,好的評語固然有,但一些觀眾卻對不熟悉­的曲...
 ??  ??

Newspapers in Chinese (Simplified)

Newspapers from Malaysi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