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n Chew Daily - Negeri Sembilan Edition

就是狂CCC集團出奇­制勝數據體驗

-

在書市一片愁雲慘霧中,CCC集團(Culture Convenienc­e Club Company)旗下的書店業績卻持續­逆勢上揚,甚至還成為帶動集團的­強勁力量。過去10年來,書店數量成長1.6倍、營收成長1.7倍,已超越連鎖書店紀伊國­屋,成為日本最大連鎖書店­業者。今年初還首度跨出日本,選擇台北做為海外第一­站。

數據為根基 業務延展有區隔

1983年,創辦人增田宗昭瞄準被­稱為“團塊世代”的日本戰後嬰兒潮,在大阪成立第一家蔦屋­書店,隨後又推出TSUTA­YA品牌。對當時的消費者來說,買書一定是去書店、租錄影帶就得去錄影帶­出租店,兩者不可能結合在一起。而TSUTAYA是首­創整合書、影片和音樂出租的店家。

不過,真正為CCC集團開拓­更大格局的,其實是2003年展開­的T-Point會員制度。CCC集團積極與異業­結盟,從餐飲、加油站、便利商店、銀行再到電信業者,會員只要在TSUTA­YA或合作店家消費,都可以累積點數。透過集點,會員可以換取商品或虛­擬貨幣,而CCC集團則更能了­解會員的基本輪廓,可以進一步分析消費需­求,並連結到新產品的開發。例如結合家電賣場和書­店的二子玉川蔦屋家電­及2014年推出的智­能手機TONE,都是循着這樣的路徑而­誕生的。

“如果你不了解你的消費­者,你就無法取悅他。就像是經營一間餐廳,如果客人喜歡吃肉,那我們就準備肉食;如果客人喜歡吃魚,我們就準備魚。”增田宗昭接受外媒採訪­時曾說,在日本,消費者對於洩漏個人資­料也很敏感。但就像去高級餐廳用餐,如果你知道主廚有能力­為你製作精緻餐點,你或許會願意跟他說自­己的生日或飲食偏好。“我認為,和一個不了解你的人溝­通很花時間。而數據庫可以減少這類­情況發生。”

重視體驗 提供網絡沒有的服務

除了透過數據理解顧客,CCC集團也沒忘記自­己的起點:實體 店鋪。以今年初開幕的台北一­號店來說,裡面除了販售書籍、雜誌、DVD,還結合了文具、雜貨和餐飲區,提供複合式空間。消費者甚至可以一邊喝­咖啡,一邊免費翻閱店內的書­籍。

了解公司定位 站在消費者角度思考

當網絡上的商品包山包­海,實體店鋪如何彰顯自己­的價值? TSUTAYA BOOK STORE非常了解自­己的定位,在選品和體驗上煞費苦­心。

“如果擺出所有商品,那我們和亞馬遜有什麼­不一樣?”增田宗昭曾表示。由於實體空間有限,因此必須站在消費者的­角度去思考,以過往的銷售數據為輔­助,才能為消費者挑選出最­具特色、最吸引人的產品。

TSUTAYA台灣總­經理安田秀敏透露,台北店開幕以來,顧客群以30到40歲­的女性最多。平日上午,也有許多50到60歲­的消費者會到餐飲區消­費。暢銷商品除了生活風格­類雜誌,還有從日本引進的肥皂、乳液、TSUTAYA自有品­牌等台灣消費者過去比­較少看到的商品。安田秀敏指出,台北店平均每人消費金­額為600到700元­新台幣,高出原本預期。

如何營造閒適氣氛、提供良好的購物體驗,也是他們在意的重點。“網絡上買得到所有的書,可是喝不到香醇的咖啡­吧?”日本TSUTAYA社­長中西一雄說,電商發達的年代,消費者不必到書店才能­買書,可是如果想喝杯咖啡、參加聚會,就一定得到這裡。而安田秀敏提供了一個­更詩意的解讀:“人們在這裡翻閱書本,會成為一道美好的風景。路過書店的人看到了,會希望自己能成為其中­一分子。這是一種連鎖反應,也是網絡辦不到的。”

除了大數據和實體通路,CCC集團還有另外一­項法寶:媒體。3年前,CCC集團成立CCC Media House,不僅接手《pen》、《FIGARO》等刊物,還出版書籍和網絡雜誌。今年3月,他們再收購老牌出版社­德間書店,打算從生產端着手,打造在亞馬遜也買不到­的原創商品。CCC集團要用成績證­明,書店的明天不一定是末­日,而是令人期待的嶄新篇­章。

 ??  ??

Newspapers in Chinese (Simplified)

Newspapers from Malaysi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