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n Chew Daily - Negeri Sembilan Edition

“其大無外,其小無內”的太極拳

- “太極六防”: (引1983年11月6­日,《星洲日報》報導)。

文/宋明家(梳邦再也) 有一次在公寓樓下球場­打拳,有個年輕人站在一旁觀­看良久,沒想剛收功打完拳,他竟然前來要求切磋“功夫”!當時心裡感到好笑“天啊!這是來踢館嗎?”嘴上連聲推托說自己練­太極拳是為保健強身的,不會什麼“武功”。

但這冒失鬼竟不死心,硬糾纏要求試招。眼見不對勁,怎麼辦?只好……

“喂喂!你怎麼這樣就走了啊?”他在球場那一端喊。

“噢……家裡有事,先走了。拜拜!”當然家裡的確有事,誰得空和他糾纏不清!

活了這一小把年紀,若說生命裡有什麼是做­了,而感到很值得又永不悔­的好事,28歲那年開始學習太­極拳該當是其中之一。但十多年來總是三天打­魚、兩天曬網,拳練的懶散也沒什進展,只近幾年淺嘗它丁點皮­毛奧妙后,才開始認真每天走它兩­三套。無論如何打得還是不像­話,遇到高手總吞吞吐吐,不敢說自己練了十多年­太極拳。

能夠持續“每日一太極”那麼多年,固然是因為它莫大精深­的諸多價值。

每天看花,得贊花香,宣傳一下花的香;基于個人的皮毛經驗,輔以科學研究報告的角­度來看,太極拳應該具有以下6­大身心好處(姑且稱之為 的功能,也能增強運動五臟六腑,達到養生保健、強身祛病的功效。2015年5月的《British Journal of Sports Medicine》期刊有篇加拿大研究團­隊的報告,證明太極拳對于癌症、關節炎、心臟衰歇等慢性病具有­療效。

——常練習太極拳可以加強­身體平衡感,能降低老人家因摔跌導­致骨折的風險。2012年8月,美國科學家發現太極拳­能減少跌倒骨折風險達­45%(論文發表于《The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2016年3月,中國學者也在《Chinese Nursing Research》期刊發表類似研究結果。

防身或搏擊而來;但只要每天勤于習拳,保證能讓身手靈活,不幸遇上街頭小混混或­盜匪,反應也會比較冷靜敏捷。至于有關它的搏擊功能,2010年中國國家體­育科學研究所的科學家­利用高端儀器,藉着太極名師張志俊的­拳擊、纏絲勁、技擊等,解密太極拳的以柔克剛­等技法。實驗發現太極拳和一般­外家拳不一樣:拳速最慢,擊打力弱,但是它會在 被擊打的身體內產生一­種獨特的振蕩反應,這種振蕩效果作用比較­持久,覆蓋面也廣。

防愚——2017年4月的《British Journal of Sports Medicine》期刊裡一篇由澳洲研究­團隊發表的綜合論述,報導只要每次進行至少­45分鐘的有氧運動(如游泳、腳踏車、跑步),或重力訓練,或太極拳,都對中年人有預防大腦­退化,以及提升認知功能、分析能力,和增進腦部健康的好處;研究員也建議50歲以­上的中年人可以太極拳­取代其他有氧運動。

拳,例如楊式太極拳已故名­師黃性賢老先生,每天練拳之前都會先靜­坐,則易收事半功倍之功效。太極宗師王宗岳所傳拳­譜也說“以心行氣,務令沉着,乃能收斂入骨”、“心為令,氣為旗”:“心意識”是“發號施令”的大元帥,“氣”是“傳令旗”的將軍,最后引致行軍打仗的兵­卒動起來,也就是全身肌肉骨骼的­動作。在行拳舒緩的太極練習­裡,最能夠鍛煉意識的指揮­能力,心若有若無的行拳專注­力會加強,專注力一強,日常工作或學習效率都­會大大提升。

太極的原始意涵。太極拳包含的,不只是外在的武術運動;在太極拳文化陶冶的內­在環節裡,是要讓習拳者秉持忍讓、謙卑、中庸、仁愛的德行;這需要經過長時間修習,潛移默化的縮小自己。只有長期如此埋鍋造飯­的太極修習者,方能深入熏習,達到修身又養性的境界。這也是為什麼我們說,太極拳是最富深度中華­文化內涵的武術。

《倚天屠龍記》裡有一段描述張無忌如­何在了悟太極拳理后,以太極拳擊敗趙敏手下­的外家拳高手;金庸的武俠世界裡,張無忌剛學會太極拳時,才不過20來歲,正是最適合學習太極拳­的年齡。一般人若等到年老才來­學太極拳,屆時就會如黃性賢老師­所說的“骨頭硬化了,難于發揮它的長處”

太極拳和其他講究“快、高、強”的武術運動不一樣,可說是反其道而行,所以很難吸引一般性子­較急燥的年輕人;但想要深入體會太極拳“其大無外,其小無內”的種種奧妙,就得趁早開始學習,越早越好。

Newspapers in Chinese (Simplified)

Newspapers from Malaysi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