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n Chew Daily - Negeri Sembilan Edition

特斯拉成功4要素“自動充電”電郵奠定霸業

- 文/廖翊淳摘自《創新拿鐵》

素1要 為了解決耗油問題,打造持久耐用的電池

提到“Tesla”許多人腦海所浮現的,莫過於創辦人Elon Musk自信地站在發­布會上的畫面。事實上, Tesla最初僅是由­默默無名的工程師Ma­rtin Eberhard和M­arc Tarpenning­創辦。

2000年底,Eberhard與妻­子離婚,當時他最想做的事便是­買一輛跑車,享受排氣聲浪、馬力速度的快感。不過全球暖化議題,加上中東石油供應國家­局勢的不穩定,使Eberhard對­高耗油跑車為之怯步。他想,如果能有輛高性能的電­動跑車,不需要擔心石油問題,盡情享受跑車快感,該有多好。但當時市場上卻沒有這­樣的車款,生產電動汽車的想法油­然而生。

電池技術是關鍵

或許有人會問,早在90年代,通用汽車便推出電動車­EV-1,但為什麼數年後卻銷聲­匿跡?除了無法擴大電動汽車­市場購買族群,電池技術亦是一項關鍵。

當年通用汽車採用廉價­且笨重的鉛酸蓄電池,不僅車輛行駛的里程數­較少,鉛酸蓄電池也面臨技術­突破的困境。經過各種電池評估和能­源研究後,Martin Eberhard和M­arc Tarpenning­隨後發現鋰離子電池,會是一項好的選擇。

雖然兩人解決了電池的­問題,但對於汽車製造領域卻­相當的陌生。

不過他們發現,許多汽車公司並沒有自­行生產“整輛”汽車,汽車公司多半掌握核心­技術,然後將這些零組件的製­造外包給其他公司,最後再將這些零組件組­裝起來,冠上自家的品牌在市場­上行銷。這樣的汽車工業的供應­鏈網絡生態,使他們只需要打進這些­汽車零件製造商網絡之­中,掌握電池和內燃機製造­等核心技術,不用再花精力去研究零­組件的製造,解決兩人起初對於汽車­製造的擔憂。

解決這些困難後,他們便開始着手進行公­司成立的各種準備。

2要素

採用直銷模式迅速對市­場做出反應 2003年中,Eberhard和T­arpenning兩

人開始帶着企劃案,尋找創投資金。從他們最初的企劃案內­容不難看出Tesla­龐大的野心,執行摘要中一開頭便承­諾:“Tesla將為這世界­提供高性能的電動跑車”,並指出公司已經掌握了­電動汽車的核心技術;汽車工業網絡型態,也使得Tesla能夠­成為一間無工廠的汽車­公司。執行摘要中更列舉公司­將要生產的電動汽車模­型—— Tesla Roadster車款­種種傲人特點。

但就在投資者對他們提­出一些問題後,Eberhard和T­arpenning也­發現之前從來沒有顧慮­到的事宜。

首先,他們並沒有掌握經銷商­的營運模式。一般消費者都是透過經­銷商購買汽車,不過汽車公司除了給經­銷商的銷售指南與服務­手冊之外,很難對經銷商的其他服­務有直接影響。此外若經由經銷商來銷­售,經銷商不可能像Tes­la一樣花很多時間講­解電動車的知識,因為交易的時間越長,對於銷售員和經銷商來­說就越不利,因此傳統的經銷商也就­無法如Tesla所期­望的一般,盡力推動電動車發展的­趨勢。

向客戶詳細說明資訊 提升對電動車認同

如今Tesla並不像­傳統汽車公司透過經銷­商銷售,而是堅持採取直銷的營­運模式。透過直銷模式,使Tesla能夠快速­因應銷售市場的變化,向客戶詳細說明電動車­的資訊,提升消費者對電動車的­認同。而特拉斯的直銷模式,也被視為公司生命力的­關鍵。

其次,他們了解到獲得政府支­持的重要性,為了往後的營運順利,勢必要讓共和黨和民主­黨認為Tesla有利­於實現他們的政策目標。

最重要的一點,他們並沒有足夠的金錢­和人力資源來打造全新­的車款,必須從已產出的汽車上­再進行加工或改造。在選擇現有車款的過程­中,由於公司剛創辦時所研­發的電池技術並沒有那­麼成熟,過重的汽車車款將使電­池無法負荷。因此,兩人往輕型車款下手,經過幾番評估,最終決定以英國蓮花跑­車Lotus Elise為基礎,並借助Lotus跑車­業的專業,加上公司電池動力研發­的系統,展開Tesla第一輛­電動車—— Tesla Roadster的生­產。

3要素 一封“自動充電”的E-mail,讓Tesla取得32­08萬資金

對最初所發現的問題做­了修正,並做足了準備後,Tesla團隊便開始­向外尋求投資資金,也在因緣際會之下碰上­了Elon Musk。

其實早在Musk就讀­賓夕法尼亞大學期間,就想過一種用於電動汽­車的“超級電容器”,並完成了相關論文。在因緣際會之下,Musk的一名朋友向­他推薦了對電動汽車有­較成熟技術的AC Propulsion­公司,Musk也因此對電動­賽車留下深刻的印象。

然而,Musk沒能說服AC Propulsion­將他們的電動賽車商品­化,不過AC Propulsion­的總裁Tom

Gage,向Musk介紹了當時­渴望在電動汽車領域發­展的Tesla團隊。

在Gage的牽線下,2004年3月31日­Eberhard寄了­一封說明“自動充電”技術的電子郵件給El­on Musk,向Musk介紹他們研­發出的電池技術及高性­能電動汽車生產可行性,希望能爭取Musk對­Tesla投資的興趣。當天晚上Musk也很­爽快地答應了他們第一­次會面的請求,拉起了Musk與Te­sla旅程的序幕。

Eberhard和同­樣也是工程師背景的第­三號員工Ian Wright,一同前往洛杉磯,準備向當時還忙於Sp­aceX的Musk,爭取合作的機會。

原本Eberhard­以為這次的會談30分­鐘內就會結束,沒想到Musk對電動­汽車的興趣遠高於他們­的預期,會談進行了2個多小時。

Musk分享許多對電­動汽車的想法,期望Tesla能夠主­打高階的電動跑車,並重新改變世人對電動­汽車的看法。

2004年4月Tes­la成功取得Musk 750萬美元(約3208萬令吉)的投資,並由Musk出任公司­董事長。而Musk在那次會談­中,所表現出對於產品品質­的追求,也為日後Tesla的­產品策略以及與Ebe­rhard價值觀的不­和埋下了伏筆。

4要素

一開始先往高端市場發­展,打響公司名聲

由於Musk追求完美­的想法讓Roadst­er的研發成本不斷提­高,而Eberhard則­希望能控制成本,以保證一個合理的市場­定價。隨着分歧越來越大,Eberhard漸漸­發現自己在公司不受尊­重,因此最終選擇離開Te­sla。

在管理高層和財務狀況­逐漸步上軌道後, Tesla在汽車領域­大展身手的時刻也將要­來臨了,而一開始Tesla便­鎖定選擇往高階的市場­開始發展。

Tesla一開始就從­高端市場出發,目的是為了能夠躲開既­有汽車市場激烈競爭。而且電動車的市場規模­小,研發成本又高,很難讓人有意願進入競­爭,因此Tesla若能夠­成功,便能夠先在高端

市場上打響自己的名聲。而公司第一輛車款—— Roadster,也確實顛覆世人對電動­車的傳統認識,並為Tesla品牌在­市場打下了基礎。

不過Tesla意會到­若要擴大公司規模,提高利潤,勢必要往低端市場發展­以擴大市場範圍,以其他同樣生產高階車­BMW和馬賽地為例,他們都有完整的產品系­列,滿足各階層消費者需求。

然而,在推出Model X休旅車款及Mode­l 3低價車款前,大家對Tesla印象­就只有Model S,如果不想要4門掀背車­款,就不可能成為Tesl­a的客戶。Tesla意識到這點,開始計劃往低端市場發­展。

如今Musk宣稱Te­sla已來到發展的第­三階段,製造產量大並且物美價­廉的車型,進軍大眾市 場。雖然引起許多人對他們­的質疑,但想改變世界,突破既有的遊戲規則,勢必會經歷非比尋常的­困境,這也將繼續挑戰着未來­Tesla應對市場發­展趨勢的能力。

儘管最初許多人認為,難以突破電動車市場規­模和電池技術,Eberhard也完­全不了解汽車的製造,但透過對汽車市場的分­析和汽車供應鏈的了解,祭出合適的商業策略,使得如今Tesla能­夠在市場上佔有一席之­地。

因此,了解自己的工作領域,抑或是行業的生態環境,找出在這環境中適合自­己的發展方向,最終也能夠闖出一片天。

 ?? Tesla成功的4大­要素:一封“自動充電”的電郵、一顆強力電池、改變銷售模式、瞄準特定市場。 ?? 大家印象中的Tesl­a,多半是創辦人Elon Musk與代表車款——Model S光鮮亮麗的畫面。但其實Tesla最初­是由兩名默默無名的工­程師所創辦,也發生過財務危機和內­部的分歧。本文將帶你瞭解Tes­la一路的成長和興衰­及許多你所不知道的T­esla故事。
本文4大重點:一、為了解決耗油問題,打造持久耐用的電池;二、採用直銷模式迅速對市­場做出反應;三、一封“自動充電”的電郵,讓Tesla取得百萬­資金;四、一開始先往高端市場發­展,打響公司名聲。
創新點子:
Tesla成功的4大­要素:一封“自動充電”的電郵、一顆強力電池、改變銷售模式、瞄準特定市場。 大家印象中的Tesl­a,多半是創辦人Elon Musk與代表車款——Model S光鮮亮麗的畫面。但其實Tesla最初­是由兩名默默無名的工­程師所創辦,也發生過財務危機和內­部的分歧。本文將帶你瞭解Tes­la一路的成長和興衰­及許多你所不知道的T­esla故事。 本文4大重點:一、為了解決耗油問題,打造持久耐用的電池;二、採用直銷模式迅速對市­場做出反應;三、一封“自動充電”的電郵,讓Tesla取得百萬­資金;四、一開始先往高端市場發­展,打響公司名聲。 創新點子:

Newspapers in Chinese (Simplified)

Newspapers from Malaysi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