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n Chew Daily - Northern Edition

國家原則應深入人心

瑪德琳:非限制在練習簿

-

来西亚科学院(ASM)研究员玛德琳柏尔玛也­认同,国家团结政策积极推广­国家原则教育的举动, “我们应深入探讨国家原­则背后的意义,而非把它限制在学校练­习簿背面。”

她同样以印尼的“潘查希拉”为例,解释每个印尼人都对“潘查希拉”烂熟于心,每当人们因为差异而争­论,将以“潘查希拉”作为维系团结的粘合剂,但反观国家原则在大马­还未这样深入人心。

玛德琳略带惋惜地说,国家原则其实玛

德琳曾担任国民团结咨­询理事会(NUCC)成员,针对最新团结政策与大­蓝图,她认为政策作为国家未­来实现团结的指导方针,“并没什么突破性内容。”

她向记者解释,大蓝图所扮演的角色更­多是作为政府机构、非政府组织或公民社会­的指导方针和规划工具,目的是指出宏观大方向,因此现在还难以预期政­策落地的具体执行情况,“但新的方向和旧的并没­有什么不同。”身

为伊班人的玛德琳亦诘­问,为什么只有在这样的大­蓝图和节日庆典上,才能看见原住民的身碍?她提醒,若国家团结政策要摆脱­沦于象征的命运,须进行“系统化的改变和努力”。

她以国营电视台的碍视­节目为例,“若你看马来电视剧,里面的演员都是马来人,伊班人没有机会,为什么没有人反思改变­呢?”

“当然涵盖各族有其象征­意义,但若你看西方电碍,好莱坞可是针对碍视文­化的多元再现进行了系­统化的努力,所以你会看到女性、有色人种渐渐地也可以­当英雄。”

国中历史课本仍较偏重­马来族群,对华人和印度人的贡献­较少提及。存在于我们的生活中,只是我们从不曾产生联­想。

她以国家原则第1条“信奉上苍”为例,指出它强调了宗教信仰­在大马人心目中的核心­地位,却对宗教的内涵保持诠­释空间,即是在国族的想象中容­纳佛教、基督教、印度教等不同信仰。

“我们从不会说‘我有自己的信仰,因为国家原则这么说’,但当每当印尼人因为差­异而争论,他们会以‘我们的潘查希拉这么说’来反驳。”玛

德琳也认为,国民团结是一个“持续不断的过程”,而非一个“完美的目标成果”。

她引述学者三苏安里指­出,大马现下的族群关系是­处于“稳定的张力之状态中”(State of Stable Tension)。

“说我们不团结是不对的,我们只是用自己的方式­团结在一起,关系偶尔出现紧张,就像婚姻中的夫妻一样,我们认为夫妻总是很幸­福,唯事实并非如此。”

“我们的团结情况已是世­界上表现最佳的国家之­一,有些国家的人会以政治­或宗教差异的名义互相­残杀,但我们没有。”

她也指出,当找到彼此的相似点,和面对逆境时,国人都能够团结一致,互相理解和关爱。

“国人确实有所谓的团结­时刻,当我们赢得汤姆斯杯时、当李宗伟宣布退役时,我们很多人都哭了。”

“疫情危机中,国人之间也不计种族和­宗教信仰,彼此表现出同理心。”她感叹说,“如果我们能一直这样就­好了。”

竟国民团结这样抽象概­念,要如何“衡量”?其实,国家团结政策已透露其­衡量标准,并指出2030年的目­标是在全球和平指数(GPI)排名第8,并达到0.8分的国家团结指数(IPNAS)。

询及大马离实现上述团­结目标还有多远,陈穆红认为:“政策才刚开始要实行,但现在大家都盛传8月­会有大选,若慕尤丁再继续做首相,也许……我不知道,但要。进团结,6个月真是很短的时间。”

玛德琳则表示,“有关键表现指标( KPI)要去实现当然很好,但我担心的是,我们实现了KPI,相信我,我们的公务员会尽一切­努力完成KPI,但我们仍然错过了团结,就像其他事情一样。”

 ??  ??
 ??  ??

Newspapers in Chinese (Simplified)

Newspapers from Malaysi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