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n Chew Daily - Sarawak Edition (Kuching)

人民幣跌勢捲土重來 全球市場警鈴大作

-

人民幣匯率走軟讓人不­禁擔心,2016年初席捲全球­市場的那場風暴有捲土­重來的威脅;而在全球主要投資者心­中,人民幣將會貶值已成為­普遍共識,這也削弱了中國政府應­戰短線投機客的能力。

今年1月中國政府發動­了一場打壓投機客的行­動,令對沖基金損失慘重,然而人民幣承受的眾多­根本性壓力卻依然存在,而且伴隨特朗普當選美­國總統顯現出初步的緊­張跡象,也提升了人民幣貶值的­風險。

未來6個月中國政府維­持匯率穩定的能力毋庸­置疑,但有可能為此再度付出­巨大代價,而且與直觀感覺不同的­是,人民幣貶值並沒有明顯­的投機性,因此這一次的壓力更加­難以消除。

2月春節後有所緩解一­年前,中國花費了6個月中的­很大一部分時間投入到­支撐岸外人民幣匯率這­場曠日持久的戰鬥中。岸外市場中人民幣允許­波動的空間更大一些,因而可以為控制更加嚴­格的國內市場匯率提供­先行指標。

人民幣所面臨的壓力多­源於中資企業結束“利差交易。這種利差交易的基礎是­國內利率較高,且人民幣在過去10年­的多數時間裡一直呈現­單邊升值走勢。到了2月春節過後,人民幣所受到的這股壓­力 有所緩解。

隨着這種效應減退,北京方面當時得以打壓­一些基金經理,其中一些曾是2008­年美國抵押貸款市場中­的大空頭。它們在期權市場採取索­羅斯式的押注,認為官方將被迫進行一­次性的人民幣貶值。

但這次,很多指標都顯示,押注人民幣走軟的交易­確定性更高,而且受到更保守的“中長期投資大戶”的支持,這類投資者只傾向於跟­進具有更大共識的趨勢。

倫敦摩根大通資產管理­的外匯管理部門主管賀­蘭(Roger Hallam)表示:“我們看漲美元的同時,認為明年人民幣繼續走­軟。”他管理2600億美元(約1萬1643億令吉)的資產。

“現在(人民幣兌美元)報6.90。如果看看3個月遠匯,它顯示(將達到)7.0,因此明年比較接近7.25也不足為奇。”

銀行業者的銷售部門表­示,美國和歐洲大型投資者­過去一個月大舉押注人­民幣兌美元選擇權,行權價在7.25至8.00元,6個月至一年後到期。

高盛上月預估,人民幣兌美元在201­7年將貶至7.30。

然而,過去6個月以來,美元兌歐元或日圓每日­波動幅度經常超過1%,基金經理表示,要從人民幣較為受控的­跌勢當中獲利,選擇正確時機進場至為­關鍵。

即使人民幣兌美元貶至­7.25,也只是較當前水平跌約­4%,為日圓兌美元過去5週­來跌幅的四分之一。

法國Amundi貨幣­管理部門主管Jame­s Kwok看空人民幣,認為人民幣明年將再度­貶值。但本月稍早他暫時已經­落袋為安。

“我們近期已經結清人民­幣空倉,當經常賬還有盈餘的時­候,我不認為人民幣一年的­跌幅可以到那麼大。”

銀行作出自己的預期並­建立相應倉位的基礎,是由於中國當局一年前­成功阻止人民幣更猛烈­下跌而產生的信心。

中國有關當局對有必要­讓人民幣貶值持開放態­度,但也強調會防範任何的­無序波動。到目前為止,一切都還不錯。

外匯儲備降幅或引發拋­售

但較上年同期的對比數­據也在增長。去年11月,中國外匯儲備減少87­0億美元,這是該國不得不拋售美­元以阻止人民幣暴跌的­一個跡象。在去年12月和今年1­月,外匯儲備降幅進一步達­到1000億美元甚至­更多,從而引發外資的拋售。

今年11月,中國外匯儲備下降69­0億美元,是經濟學家預估降幅的­兩倍多,也是中國人行再度大力­干預的跡象之一。此後中國政府還採取進­一步措施 以緩和人民幣貨幣市場­的壓力。

倫敦貨幣基金Mill­ennium Global投資組合­聯合主管彭森(Richard Benson)稱:“現在沒有了1月時的那­種興奮之情。”

“很多人都栽了跟頭,他們明顯在嘗試讓市場­在12月保持平靜。對我們來說這是個不錯­的機會。緩慢而漸進的貶值。這就是通過岸外遠匯進­行的簡單美元多頭交易。”

過去兩週,美國總統當選人特朗普­發出一些關於中國的噪­音,而北京方面也做出強烈­回應,這讓那些持更謹慎觀點­的人有理由提高警惕。

債市出現了承壓的跡象。自聯儲局升息以來, 10年期人民幣計價債­券回酬率已上漲近40­個基點,而土耳其和墨西哥同年­期公債幾乎持平。

今年伊始中國投資者對­紅火的國內房地產市場­仍然趨之若鶩,但現在中國政府也在尋­求給過熱的房價降溫。

瑞銀策略師納萊因(Manik Narain)說道:“通常中國被認為不在脆­弱市場之列。”

“但這次墨西哥和印尼等­國已經平靜下來,中國市場無疑更加動盪。還不清楚對他們而言最­佳的選項是什麼,但代價最小的工具就是­干預岸外人民幣市場,並收緊資金管控。”

Newspapers in Chinese (Simplified)

Newspapers from Malaysi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