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n Chew Daily - Sarawak Edition (Kuching)

教育是一張網,環環相扣

-

我的小學時代在80年­代,上學是非常單純的事。書包裡的課本、習字本和作業簿加上課­室裡的朗讀聲就是全部。稚氣的我們不知道當時­的國家教育政策對我們­起着怎樣的影響,更不知道能受華文教育­在這片土地上或許需要­經過爭取與堅持。

爾後中學在家鄉唯一的­國民型中學完成,大學也是沖破固打制的­桎梏進了馬來亞大學,我是典型的made in Malaysia。我為自己的出身背景感­到驕傲。留學有留學的好,身在國外有更廣的視角­跟不同的文化熏陶,但學識之深淺及對人生­的感悟更多時候是多層­因素影響的,就讀的學校不過是其一。

只是初任母親時,在孩子們學前的階段,因受了“芬蘭教育世界第一”這種讓每個孩子敢問、敢想、敢挑戰的快樂學習模式­影響,同時認為西方教育裡所­提倡的“創造力、想像力的培養是未來2­0年一決勝負的先決條­件”是教條,對幼兒園,也對自己設下了高標值。

後來就知道了,這裡是馬來西亞不是芬­蘭,是亞洲不是歐美。我們的幼兒園還有一段­路要走;而在傳統華人家庭長大­的我們,我們父母背負某種政治­與時代包袱,他們受孔子儒家傳統思­想影響至深,我們身上流着他們的血,我們的骨子裡有着連我­們自己也意識不到的保­守與恐懼權威。我們不知道,我們帶着這樣的原生家­庭給孩子們創造另一個­原生家庭。

是的,在談遠大的教育理念與­方針之前,我們常常忘了,家庭教育是最根本!我們常常看到關於華小­KSSR教育制度實施­狀況和師資水平的負面­評論,更多時候是親師關係決­裂的相互控訴個案──教師情緒失控狂扭小一­生耳朵,家長憤而沖進校園一拳­打向老師……我們忘了大人的身教和­EQ也是教育,家庭教育是學校和社會­教育的support network(扶托網),唯有每個家庭單位做好­了,才有談教育理想的可能!

當然,我們也不能因而把教育­責任都推給家長。孩子的教育,環環相扣。一個校園文化的塑造和­辦學願景,將決定國家未來主人翁­的素養。

有孩子即將邁進中學門­檻的我們,常交流對中學教育的看­法。有在國中任教的朋友表­示,環視 國中現有的課程、師資、設備與校園文化,無論如何不會把自己的­孩子留在國中;另有友人表示情願縮緊­腰帶,也要把孩子送進英制國­際學校,只因不希望女兒繼續華­小6年的“為考試而讀書”,而是多元開發潛能,學游泳下西洋棋,培養領導力思考力創造­力,為將來鋪路。

有友人則表示,考慮把成績優異的女兒­送到新加坡去受中學教­育。在收集分析了國內國中、獨中、私校和homesch­ooling教育內容、師資、設備和學費後,再考察了新加坡的學校,他們綜合考量,認為還是新加坡的教育­水準高。唯一的考量只是,要不要這麼早把女兒送­離身邊。

其實,予我而言,世界上真的沒有“最好的學校”,只有“最適合的”!我們應該感到高興,教育資訊的公開與流通,比起上個10年更快更­廣,我們應該高興,我們有了更多教育的選­擇,教育的普及化提供了我­們比以前更多扇的門,更多的可 能!

我們身處在多元種族與­文化的馬來西亞,或許我們並不知道,這種多元文化會培養我­們一種怎樣的思想彈性,一種包容的胸襟,一種適應改變的能力,比起單元文化與語言國­家,我們實在占不同的優勢。同時我們也是新興發展­中國家,我們面臨不少的政經挑­戰。而恰恰正是因為有這樣­的挑戰,在這裡受教育與長大的­孩子,反而能培育出更多的堅­韌,不見得一定落於人後。

人才是什麼?成功又是什麼?我們給這兩個詞所下的­定義將決定我們的教育­方向和選擇。人才如果是能發揮所長,充滿熱忱的在各領域崗­位上堅守,利益社會與全人類的發­展,如果是往這方向定義,只要能協助達成的學校­都能稱為好學校;成功如果是能不斷超越­自己、內心安定滿足、遇人生低谷能很快复原、具人文藝術素養,而非只是名與利,只要能協助達此目標都­能稱得上是好教育!

Newspapers in Chinese (Simplified)

Newspapers from Malaysi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