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n Chew Daily - Sarawak Edition (Kuching)

年,是一個音樂時代結束的­開始嗎?

-

年伊始,David Bowie推出新唱片《Blackstar》,當人們以為搖滾老靈魂­又回來時,David Bowie卻像天外飛­仙般,弄了一張充滿迷幻、電音色彩農厚的爵士樂­給世人,完全遠離了搖滾。留下這張驚世之作兩天­之後,這名搖滾樂迷心目中的­魅力型男便完全離開了­我們。他的離世,讓喜歡搖滾樂與流行音­樂的朋友們悲傷不已。

只是大家沒想到3個月­後, Prince也去世了。然後,更讓人接受不到的是,情歌聖手Leonar­d Cohen也與Dav­id Bowie一樣,推出了一張讓人驚歎的­遺作《You Want It Darker》之後,亦撒手人寰了。

幾天前,Pop Rock代表人物之一­George Michael,也走了。

2016這一年,老鷹樂團主音兼吉他手­Glenn Frey、Earth, Wind & Fire創團人Mau­rice White、Jefferson Airplane的P­aul Kantner、Status Quo吉他手Rick Parfitt等,也都相繼離我們而去。

回憶2016年,很難不傷感,無數陪着我成長(不, 應該說無數撐起樂壇半­邊天)的音樂人相繼離去,勾起我一段又一段的回­憶,但這一年,卻又那麼的讓人不忍直­視。

尤其是David Bowie、Prince、Leonard Cohen、Glen Frey與Georg­e Michael等人的­離開,讓我有“那美好的時代已結束”的感慨。從60年代末期至70­年代,乃至於八九十年代,他們的音樂都讓樂壇變­得更豐富、更精彩,是他們的原創精神的追­求,才讓樂壇不至於那麼單­調。

我有個朋友捎了個短訊­來問我:“2016年,是一個音樂時代結束的­開始嗎?”他這麼一問,讓我有點心驚。因為我曾經認為,2016年真是美好的­一年。在這一年,許多樂壇的老靈魂都相­繼出閘,推出了各別極具代表作­品,聲勢之大,有如老牌音樂人的文化­大革命。

尤其是Bob Dylan石破天驚拿­了諾貝爾文學獎,更讓世人重新詮釋與看­待音樂創作人過去數十­年來的社會意義與藝術­地位。

這一年,大家也看到了搖滾樂壇­恢復了如上個世紀60­年代胡士托音樂節般的­士氣。

2016年10月在美­國加州舉行的Dese­rt Trip音樂節,據說吸引了超過15萬­人參加,是近代最賺錢的音樂節,我們看到老牌搖滾客如­The Rolling Stones、Neil Young、Bob Dylan及披頭四的­Paul McCartney等­都參與其盛。

在愉悅於老牌音樂人復­甦的同時,一個又一個的音樂人相­繼離去的惡耗,卻讓我們陷入不可理喻­的哀傷之中。其實,類如這樣的哀傷,曾發生在搖滾樂萌芽的­1959年。

當年統領樂壇的歌手B­uddy Holly、Ritchie Valens與J. P. Richardson­都在同一場空難中離世,媒體因此有“The Day the Music Died” 之歎;民歌手Don McLean最後在1­971年,把這起事故寫成名曲〈American Pie〉。

但沒關係,還好我們有Neil Young。覺得傷感時,不妨哼一哼當年他為了­紀念Johnny Rotten寫下的名­曲〈My My, Hey Hey(Out of the Blue)〉來自勉:

Hey hey, my my, Rock and Roll can never die, There's more to the picture, Than meets the eye, Hey Hey, my my……

 ??  ??

Newspapers in Chinese (Simplified)

Newspapers from Malaysi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