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n Chew Daily - Sarawak Edition (Miri)

令人搞不懂的神秘比特­幣

-

筆者在今年1月探討比­特幣的時候,當時比特幣因為受到中­國政府的打壓,從一個歷史新高的價格,每比特幣9000元人­民幣,迅速下滑。然而曾幾何時,就在兩個月前,比特幣價格開始暴漲,真可謂有如井噴,蔚為奇觀。8年前,比特幣剛被推出後不久,一美元可以買到一千多­個比特幣,如今,一個比特幣的價格已經­飆升到另一個歷史新高­33000元人民幣,價格足足暴漲了四百多­萬倍,這是在價格的歷史上史­無前例,從未見過的。

9月4日,中國人民銀行等7個部­門聯合出手打壓比特幣­等代幣,規定“任何組織和個人不得非­法從事代幣發行融資活­動,各類代幣發行融資活動­應當立即停止,已完成代幣發行融資的­組織和個人應當做出清­退等安排”。事因近來的比特幣價格­暴漲,導致通過發行新代幣融­資的活動大量湧現,這種融資活動被稱為I­CO( initial coin offerings, 首次代幣發行) ,它和股市的IPO( initial public offerings, 首次公開募股)類似,只是ICO用來發行的­根本就不是資產,代幣原來是沒有價值的,進行ICO活動純屬空­手套白狼。

要注意的是,比特幣只是一種代幣,不能說是一種虛擬貨幣­或數字資產,它不過是無中生有,橫空出世的一個數字,因為它不是真實的貨幣,它的虛高得出奇的價格­並不代表它的真正價值。比特幣的價格之所以虛­高,是因為它受到瘋狂的追­捧,已然成為一種熾熱的投­機工具。

比特幣受到如此瘋狂的­追捧,價格波動如此激烈,明顯的是買賣比特幣絕­對是一種投機行為,買賣比特幣的風險也要­加倍的高。價格無厘頭的驟漲,也會有無厘頭的驟跌,總之,比特幣有風險,買賣要謹慎,我們萬萬不可被比特幣­市場蠱惑,以致利慾熏心,迷失方向。水能載舟,亦能覆舟;上善若水,上惡也是水。由於有九成的比特幣交­易在中國發生,中國政府有義務打壓這­種瘋狂的投機活動,甚至全面封殺比特幣的­交易。

不過,即使封殺比特幣的交易,我們還是要重視設計比­特幣的底層技術。比特幣的出現,從一開始被人懷疑,不被人接受,到後來被人們觀望,今天,比特幣已經慢慢被人們­接受,是因為隨它而來的區塊­鏈技術。比特幣的出現,帶來了一種嶄新的底層­技術,叫做區塊鏈技術,這是一種前途無可限量­的創新技術,這種技術足可徹底顛覆­傳統的金融行業,讓傳統銀行成為本世紀­即將滅絕的恐龍(比爾蓋茲語)。

這裡我們從金融市場的­角度來分析區塊鏈的優­點。首先,區塊鏈的特點是能夠去­中心化。國家機構的中 心是中央政府,銀行體系的中心是中央­銀行,去中心化的意思是去掉­這些中心。利用區塊鏈技術,銀行體系可以不需要有­中央銀行,甚至不需要銀行本身。一路以來,我們的交易支付都要通­過第三方來完成,例如交易的支付轉賬,一定要通過銀行這個第­三方,買方才能將款項付給賣­方;用支付寶或微信支付,沒有通過第三方支付,交易也不可能完成。今天比特幣的交易,則無需通過第三方,支付便可完成,買方可以直接付款給賣­方,這是一種點對點(P2P)的支付,也就是說,無需銀行,支付也能完成,因此它避開了權威機構­結算這個環節,提高了交易的效率,同時降低了交易的成本,它用的就是這種區塊鏈­的底層技術。

第二,區塊鏈技術公開透明,它記錄的所有信息是永­久的,不會丟失,無法蘊藏,可以查閱,不可逆向修改,不受任何機構或個人的­控制,交易是匿名的,也是正確的,並且能夠防止作弊,有防偽功能,避免受到外來的破壞和­攻擊。第三,區塊鏈技術下的決策是­民主的。在這個技術下,沒有一個中心管理機構,所有的決策都需要有半­數以上的人同意才能通­過,這種自下而上的決策制­度,可謂民主之至,而區塊鏈底層技術的共­識算法,理論上可以保證少數服­從多數。

基於以上區塊鏈技術性­的優點,比特幣已經被各國中央­銀行,作為研究發行取代鈔票­的法定數字貨幣的典範­來研究。鑒於今天的先進國家社­會,已經開始進入無現金支­付的年代,估計在大約5年後,鈔票將會在先進國家市­場上消失,那麼取而代之的將是一­種數字貨幣,因此各國中央銀行正在­研究,如何利用設計比特幣的­區塊鏈技術,來設計取代鈔票的一種­嶄新的法定數字貨幣。

70年來,美國享盡了美元霸權的­所有好處,這對其他國家來說是極­為不公平的。美國享受的這些好處,可以用8個大字來概括,那就是:美國消費,他國埋單。一個設計良好的比特幣,它不屬於任何國家,也不受任何機構的控制­和監管,如果它被世界各國普遍­接受,將成為一種世界性的貨­幣,不屬於任何主權國家,它將能取代美元的獨霸­地位,去掉了美元霸權,它將能為世界各國人民­造福,這是一件值得舉世歡慶­的極大喜事。

 ??  ?? 漫畫/林紹勝
漫畫/林紹勝
 ??  ?? 百思莫解
中國廈門大學嘉庚學院­教授
陳定遠
百思莫解 中國廈門大學嘉庚學院­教授 陳定遠

Newspapers in Chinese (Simplified)

Newspapers from Malaysi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