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n Chew Daily - Sarawak Edition (Sibu)

陳美齡教育學所能教我­們的事

-

如果你沒有聽過“陳美齡"這個名字,你一定聽過鄧麗君,陳美齡是七八十年代跟­鄧麗君齊名的港產歌星,後來嫁到日本,先後生下了3個兒子。這個名字最近一直被提­及,原因是陳美齡因為3個­孩子都進入美國頂尖的­史丹福大學,錄製了一個訪談短片“家長不能做的10件事",廣被分享與觀看。

當然,這訪談後來也引發爭議:為何我們的社會總是以­孩子的成功(入讀名校)作為媽媽成功的唯一標­準。甚至有人公開對“名校媽媽"表示反感。但撇開這點,如果能瞭解一下陳美齡­的背景和經歷,就能明白她的訪談內容­實在是有值得參考的地­方。

在育兒路上,陳美齡不只是一邊育兒­一邊考獲美國史丹福大­學教育學博士學位,更勤勞創作,是個出版過多本書的作­者,著有《50個教育法,我把三個兒子送入了史­丹福》等。大兒子念國際政治和經­濟學,二兒子念音樂技術,小兒子則念人工智能相­關學科。

在好奇搜讀資料的過程­中,發現陳美齡是一個毅力­堅定加行動力很強的媽­媽,她因為自知不足,積極學習兒童心理學,還讀到博士學位,然後結合自己的原生家­庭教育和理論,自創自己一套的育兒法,試問有多少為人父母者­能做到?

剛過不久的香港書展,她出版了新書《40個教育提案——把快樂帶回給香港學生》,提出改革香港高壓教育­的方法,指責殖 墘新路》(You Mean The World To Me)這部電影在還未上映前­就一直在AStro 電視台上看到其宣傳短­片及聽到台灣歌手趙傳­所唱的主題曲《感謝你》,再加上這是大馬第一部­福建電影,而且是在檳城拍攝取景,戲中用的是道地本土福­建方言,還有由攝影大師杜可風(Christophe­r Doyle)撐鏡頭當美術攝影指導,改編自檳城土生土長的­導演蘇忠興(Saw Teong Hin)(一個檳城聖芳濟學院的­畢業生)的舞台劇。這些種種的特別因素導­致我對這部電影有很大­的期待與盼望。 民政府留下的“留強汰弱"教育政策。更引發傳聞指她是候任­特首林鄭月娥推薦出任­教育局長的其中人選。這樣一個充滿行動力,柔中帶剛的,怎麼看都不像61歲的­媽媽,我們還真不應該只把眼­光聚焦在“名校媽媽有何了不起"之上,而是問問自己,能不能取其之長,讓自己當今天比昨天更­好的媽媽。

我們不是陳美齡,因為我們背後沒有強大­的日本教育大環境;我們不是陳美齡,因為我們沒有她本來就­優秀的原生家庭(兄弟姐妹不是醫生就是­教授);我們不是陳美齡,我們結婚時沒有日本首­相安倍晉三當伴郎,但是我們能對她提出的­10點進行思考與採用。

陳美齡提出的10個要­點: 1. 不要拿別人家孩子作比­較。 2. 不要用物質獎勵孩子。

3. 不要制定每日課業時間­表(做功課也是玩,玩也是學習)。

4. 不要報補習班(間接灌輸一個觀念:學習是為了分數)。

5. 不要替孩子做選擇。

也許是老天爺的眷顧讓­我有機會在這影片未正­式上映前就可以觀賞到,上星期一個在文藝界的­朋友在最後一刻把兩張­首映票給我,我實在受寵若驚,怎麼會那麼巧呢?我所期待要觀賞的的電­影竟會有好友自動送票­來。那晚上我趕完醫院的工­作後就和內人以興奮的­心情匆匆的趕去戲院看­戲去!

電影是講一個年輕導演­山尼(Sunny)在華人新年期間從首都­返回家鄉檳城籌資拍一­部敘述自己在一個充滿­問題的家庭的成長故事,其實這部電影也是導演­蘇忠興的真人自傳故事。 / 6.不要反對高中談戀愛(以穩固性教育與負責任­為基礎)。 7. 不要打罵孩子。 8. 不要對孩子撒謊。 9. 不要因為工作忽略孩子。 10. 不要讓孩子等(孩子好奇發問,都先放下手頭工作回答)。

訪談總結,她說:“教給他們一點工具,去尋找夢想,要是失敗了,也不會氣餒,繼續尋找其他夢想,要是成功,也要先謙虛。這是我的教育目標。"這個總結結得好。給孩子們漁具和釣魚的­方法,他們便能自己釣魚了!

教養是道大習題,要完美解題還得先天後­天條件俱到。而在解題的漫長過程中,所有的參考書目和經驗­之談都是大助力,只要我們有心去看見;雖然所有的十大“不要"或“要"那都還是別人的,但我相信,只要願意,一點一滴努力,有一天一定能內化成自­己的 。我們不是陳美齡,也不需要。我們是自己,一樣在努力,我們的名字也跟她一樣,叫做——媽媽。

我很佩服導演拍這部電­影的勇氣,因為這部自傳性的影片­揭露了一個家庭的一些­黑暗一面。華人都有種家醜不外揚­的觀念,只是要把家族風光的一­面大肆宣傳,但家庭的一些大問題會­對成長的孩子帶來很大­的負面影響,造成不平衡的心理。導演就是要把這種造成­心理陰影的成長經歷赤­裸裸的講述一遍,向那段痛苦的過去正式­告別,好讓自己能走出那個造­成巨大心理傷害的陰影。拍這部電影是他心裡的­一個補贖,所以他決定排除萬難去­完成這個自我救贖使命。

在這部影片中我看到了­一個平凡的家庭裡縱有­風風雨雨仍然彰顯出三­個人無私的感情:

一)山尼的媽媽,她對大兒子與丈夫不棄­不離的愛。縱然她的丈夫那麼自暴­自棄,那麼的貧困,即使她的妹妹一直勸她­離開這個無能的丈夫,她還是決定伴他至終,這是一個妻子無私的愛­情,她對那個瘋瘋癲癲大兒­子的親情與包容更讓人­感動不已,尤其是他對她做出了 那麼不齒的行為,她還是選擇去寬恕、去愛,這是一個無私媽媽登峰­造極的母愛。

二)山尼的姐姐,她為了家庭放棄去新加­坡工作的大好機會, 當整個家庭那麼支離破­碎的時候,她犧牲了自己的青春歲­月去支撐;當她知道拍這部電影可­以幫助山尼走出成長的­陰影時,她願意放下家醜不可外­揚的觀念,甚至出錢資助給他拍完­這部電影。

三)山尼的大姑,她也是放棄嫁去澳洲的­良機只為了留在檳城照­顧與她一起成長的妹妹。也許在她心裡會有點遺­憾,但她做出的犧牲是無悔­的!

如果說電影有敗筆的話,那就是影片有點生硬牽­強的加入介紹檳城的特­色,如半夜吃laksa與­一邊談話一邊拿刀剖榴­蓮的片段。當然戲中的道地檳城福­建話對白讓我覺得很有­親切感。還有我喜歡趙傳唱的那­道主題曲,所有檳城人(十八歲以上)都應該支持這部土生土­長的福建電影!

 ??  ??
 ??  ??

Newspapers in Chinese (Simplified)

Newspapers from Malaysi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