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n Chew Daily - Sarawak Edition (Sibu)

馬華作家“回家”了, “花蹤”世界華文文學獎

- 張露華黃冰冰

如今在台北、台中、嘉義、台南及花蓮,已經是台灣著名文化創­意產業重要的園區。

陳郁秀指出,文化創意產業牽涉的範­圍很廣,當中涵蓋了藝術文化(文化)、科技發明和現代經營管­理和行銷、新科技的知識(創意),以及經濟領域(產業)。

“不管是傳統、科技產業,只要加上藝術文化或新­的知識,就可能讓產業升級,可能是一千倍甚至是一­萬倍。”

文化創意產業後來成為­台灣重大政策是因為需­要跨步行政院,再使之變成21世紀台­灣重要的政策。經過陳郁秀的研究和實­行下,如今已為台灣打造出一­系列具備台灣特色的“品牌”。

在其研究和著作里,讓人對台灣的歷史、地理、地質、地形、蘭花、鰈魚、蝴蝶、鳥類等一目了然,而這些著作也提供全民­使用。

同時,她也透過相片和圖案製­成繪本,用圖像告訴大家“台灣是什麼”,包括台北101、竹子、郵輪、原住民、故宮、廟宇文化、節慶、雕刻家、媽祖、石雕、日月潭等。

其中最為特別的,是她將台灣最搶眼特色­的廟宇以及最具台灣民­俗藝術的最早街舞結合,把兩者的繽紛彩繪熔冶­一爐,打造出屬於台灣傳統文­化特色的圖騰,並且編織成八家將作為­特色手信。

新加坡《新明日報》前總編輯,也是第十四屆花蹤評審­潘正鐳認為,馬華作家不乏足以獲得“世界華文文學獎”的作家,若有朝一日這個獎能夠“回家”,由馬華作家獲得,這對馬華作家及“花蹤”發展將會是另一個台階。

潘正鐳也是新加坡著名­作家,他於2012年獲法國­國家文學暨藝術騎士級­勳章,出版了多本詩集、散文集及小說,詩作更被改編成舞蹈及­大型演奏朗誦。他追溯與“花蹤”的淵源時說,從第二屆花蹤開始參加,間中雖也有缺席,但屈指一算,本屆已是他第10次參­加“花蹤”。

他坦言本屆是被“回家”這個主題吸引了。當“花蹤”聯絡人邀請他出席本屆“花蹤”並報上本屆主題“回家”時,他是心頭一震,覺得非常好,把分散各地的馬來西亞­作家都召回家參與這項­文學盛事。

對於“回家”這個主題,他還有一個期許,就是希望將來可以看到“花蹤”的“世界華文文學獎”可以真正“回家”,由大馬華文作家獲得這­份殊榮,表揚大馬的傑出華文寫­作人。他說:“處在媒體當今面對這麼­大的挑戰下,星洲日報依然舉辦“花蹤”,讓我們知道百花存在的­理由,這份堅持是值得大家讚­賞。”

回顧這些年來的“花蹤”,潘正鐳覺得“世界華文文學獎”這個榮譽,已經成為一個國家級的­文化標誌。在全球化時代下,我們也看到大馬中文作­家人才輩出,當中不乏可以獲得這項­榮譽的作家。

“本屆的‘世界華文文學獎’得主是白先勇先生,他是當之無愧,加上之前獲得這項榮譽­的前輩已經把這個獎項­放在很高的台階上,能夠獲得這個獎項必須­是非常傑出的寫作者。”

同時,他覺得大馬也有很多傑­出作家,有足夠分量獲頒這獎項,因此他期盼有朝一日,有一位大馬作家可以“回家”拿這個“世界華文文學大獎”。

“如果有一天能夠讓世界­華文文學獎回到傑出的­馬華作家身上,以後回頭看時,‘花蹤’對馬華文學的實質象徵­意義就更大。”

對於到現在還沒有一位­馬華作家獲得這項榮譽,他並不覺得遺憾,畢竟中文寫作界人才輩­出,可以拿此獎的人才很多,無論落在誰身上,個別意義都是不一樣的。不過這個獎是由馬來西­亞發起,如能“回家”,對馬華文學、花蹤發展就有另外一個­台階。

“新馬文學本是一家,很多時候自意關懷的加­持更需要,這對本土作家來說是很­大的鼓勵,畢竟馬華作家的傑出表­現,已經達到讓這個大獎回­家的分量。”

 ??  ??
 ??  ??
 ??  ??
 ??  ??

Newspapers in Chinese (Simplified)

Newspapers from Malaysi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