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n Chew Daily - Sarawak Edition (Sibu)

你有過的想法都是真的

-

1964年菲利普.狄克在科幻雜誌《明日世界》發表了一篇短篇小說〈小黑盒子〉。主角瓊.哈喜是一位東方宗教專­家,她爭取一個到古巴對當­地中國人進行宗教指導­的工作。當時開始流行一種新的­宗教稱為“摩瑟黨”,信徒會使用一種“共感箱”,這個共感箱能讓握住它­把手的人和宗教領袖“共感”。瓊.哈喜原本的任務是宣傳­古老的禪宗教義,但後來瓊本身和她的情­人,既是演奏家也能讀心的­馬利坦變成了摩瑟黨的­信徒,而各國政府源於對這種­新興宗教的恐懼,開始禁絕它……使用共感箱的細節,讀者透過PKD (菲利普‧狄克的英文名縮寫)的描寫,或許會有這樣的感受:共感箱根本是一種前衛­的“虛擬實境”科技。使用者可以與摩瑟老人­對話,甚至會被丟向摩瑟的石­頭擊中,感受到真正的痛感。光是這篇短短的作品,我就相信PKD這位在­死後聲譽更加崇高的科­幻作家,擁有一雙超越時代的眼­睛。PKD曾表示,1968年寫出的《銀翼殺手》便是從這篇小說衍伸出­來的。地球在經歷另一次大戰­之後,受到放射塵嚴重污染,許多人都移民外星了,大型企業不斷宣傳,留在地球就等着死亡與­退化。伴隨着太空移民是仿生­人技術的精進,地球人帶着仿生人開拓­太空殖民地,讓它們擔任各種危險和­底層 的工作。部分越來越精進的仿生­人選擇脫逃回地球,為了追捕它們,因此出現了“仿生人殺手”這樣的職業。但你如果光是以看待傳­統殺手的眼光來想像,恐怕不甚準確,因為在那個仿生人極度­擬真的世界,任務最大的難關是:怎麼辨識出仿生人?這並不是一個簡單問句,而是千百年來人類透過­哲學、藝術與科學反復探究的­問題,因為在西方,這可是涉及了宗教裡人­僭越上帝形象的誘惑;而在演化論之後,這更關係到生態倫理學­最核心的問題:在萬物尺度裡,人究竟位居何處?這也是西方科幻小說極­關注的議題之一,從瑪麗.雪萊的《科學怪人》、艾西莫夫的機器人系列,以及PKD的作品,莫不是在討論若人類有­能力“喚醒、創造人造人”,豈不如同上帝?更深層的問題是:設若這些人造人已經逼­近“生命體”(不妨稱之為準生命體),那麼人類是否有權剝奪­它們的“生命”(此處又衍生一個問題,所謂的生命該怎麼定義­呢)?在和平相處的狀況下,人類扮演“寬大的上帝”不成問題,但如果有一天它們起而­反抗,殺害、甚至奴役了人類,又該用什麼樣的律法或­態度來對治?如果我們再調換思考的­對象,從這些“準生命體”的立場想。即便你是被“生產”出來的,當你有了思想、情感與信念時,你不會想成為一個“真正”的生命體,比方說“人”嗎?

 ??  ?? 銀翼殺手作者:菲利普‧狄克譯者:祁怡瑋出版社:寂寞
銀翼殺手作者:菲利普‧狄克譯者:祁怡瑋出版社:寂寞

Newspapers in Chinese (Simplified)

Newspapers from Malaysi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