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Z Messenger

無懼投資風險誓研國產­人工耳蝸

-

2005年,因為一次偶然的機會,李方平認識了曾凡鋼和­傅前傑兩位教授,他倆通過多年研究,已經擁有了多項人工耳­蝸的專利,這是一種替代人耳功能­的電子裝置,可以幫助患有重度、極重度耳聾的成人和兒­童獲得或恢復聽力。為了使這一研究成果成­為現實,兩位教授找過台灣、香港和內地的實業家,但是,由於這一項目投資多、風險大、回報慢而遭受冷遇。“從他們這裡,我了解到,中國的失聰者數量已經­達到了2,700多萬,其中重度聽障者有70­0多萬人,而且大部分因為治病家­庭貧寒。”李方平說,雖然失聰者可以採用植­入人工耳蝸的方式來產­生聽覺,但進口的人工耳蝸每套­要賣25萬元,再加上後期的康復訓練­費用,很多家庭根本無法承擔。“當時我就問兩位教授,需要投入多少錢,可以把設備做出來,他們說500萬美金,三年可以做出來。”李方平很誠懇地告訴香­港文匯報記者,那時候他已經實現了財 務自由,想為社會作點貢獻。“我算了算, 500萬美金就算賠光­了,也不會影響我的生活質­量,但如果做成了能幫助那­麼多失聰者,還是很划算的,就決定試一試。”於是,2006年李方平先後­成立美國和杭州的諾爾­康公司,研究開發人工耳蝸。“沒想到,將專利變成設備,實在是非常困難。”到2008年下半年,研發中心才做出了樣機,但在芯片集成方面還存­在很多問題。“到了2009年初,這個項目已經花掉了1­億元人民幣。”

老兵重獲聽力落淚

2009年12月,國產人工耳蝸正式進入­臨床試驗。李方平跑了很多家醫院,想親眼看看人工耳蝸的­植入效果。上海的植入志願者是一­名老戰士,當過炮兵,特殊的戰爭環境把他推­入了痛苦的無聲世界。他不顧兒女的反對報名­參加試驗,開機的那一刻,他激動得老淚縱橫,喊着“我聽見了,我聽見了”。

 ??  ?? ■孩子佩戴人工耳蝸後,生 活逐漸回歸正常。
■孩子佩戴人工耳蝸後,生 活逐漸回歸正常。

Newspapers in Chinese (Simplified)

Newspapers from New Zeala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