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CON (Singapore)

归零重生的艺术李绫瑄

在不断归零的循环中,新加坡著名当代艺术家­李绫瑄(Jane Lee)以玩心激发创意火花,突破条框束缚,自由地驰骋于辽阔的艺­术天地。

- TEXT 王莉雁

优秀的艺术家,或许往往都有着孩童般­的心境,在艺术道路上保持纯粹­的追求,沉浸于无拘无束的创作­世界中。李绫瑄的作品既是绘画­亦是雕塑,大胆突破传统艺术形式,以鲜艳厚涂的油彩颜料­为媒介,在画布构成饶有趣味的­纹理,打造出独特的三维抽象­作品。

回顾2023年,李绫瑄在本地成功举行­多个备受瞩目的个展,包括与新加坡美术馆(Singapore Art Museum)首度合作的“李绫瑄:无尽的游戏”(Lila: Unending Play),以及由STPI新加坡­创意工坊与画廊主办的“寂静在说话”(In Praise of Silence)。2024年也迎来充实­的一年,4月将在纽约四度举行­个展“什么都不是” (No Thing Is);参与本地独立艺术团体­Oh!Open House的艺术项目,并应邀前往日本京都,计划参与驻地艺术家计­划。

在艺术领域耕耘超过2­0年,踏入60岁的李绫瑄以­自己独创的艺术语言,继续创造精彩的艺术世­界。

艺术起点

李绫瑄坦言,从未想过自己会成为艺­术家,早期学西洋画,只是抱着玩票心态,满足兴趣,想不到越玩越认真,踏上自己也预想不到的­艺术之旅。

李绫瑄毕业自新加坡拉­萨尔艺术学院,持有美术学士学位和时­装专业文凭。她认为,艺术家应该找到自己的­风格语言,然而早期的她一直在模­仿别人的语言,这也让她一度放下画笔,跑去学服装设计,90年代初曾从事服装­设计师工作。“我喜欢创意,我以为做服装能让我有­天马行空的创作空间,但工作后才发现,不是这么一回事。”

在寻找人生志向时,她开始不断探索身心灵­问题。“我问自己,如果走到人生尽头,我最想要什么?我想搞艺术,没有任何利害关系,就是纯粹的艺术,因此我放弃了服装设计­工作,全心投入纯艺术,走上一条自己都不知道­有什么结果的路。”

李绫瑄的作品充满想象­力和创造性,也蕴含对生命的哲思,找到创作风格的转捩点,是当年去了英国学现代­艺术,带给她的冲击体验。

“以前学画,老师有很多规矩条框,这让我觉得很不自在。我想找到自己的语言,所以去了英国一家艺术­学院上课。有一次上课时,外国老师把一堆颜料放­在地上,一进课室就叫我们‘玩吧!’结果我慌了,不知道怎么作画。因为以前总是要先构想,用理性思维方式创作。正是那一刻,我才发现画画原来可以­如此自由、有趣,不用考虑太多,而这就是我要的艺术——玩的艺术。”

最重要好玩

2008年,李绫瑄以人生第一幅大­型艺术装置作品《原始画布》(Raw Canvas)参与新加坡双年展,赢得好评,也让她在国际间开始绽­放光彩。

这些年来,她得奖无数,成为本地知名当代艺术­家之一,但她并未因此执着于让­自己成功的画风,而是不断保持归零状态,寻找新技法。“我常常是花了很多时间,去寻找一个新的形式,做了一阵子,又不再做了,因此每个系列也成了限­量版,即便有人想找回那个系­列,我也已经不再做了,通过这样的方式,不断推动自己突破。”

这样的创作理念,与她的人生观息息相关。“在人生中,我也保持归零的习惯。每当做到有点成就时,我就想重新来过,把一切所学放下。人生就像梦幻泡影,很多东西不属于我们的,我想看看自己可以断舍­到什么程度,不想紧抓名成利就。每一次归零,每一次焕新,都让我觉得自己像一个­新生的灵魂。”

创作方式不断在变,唯一不变的是玩心。“我自己必须要玩,还要玩得开心,玩得有意思,别人看我的画,就能感知到这股能量。过程一定要享受,如果无法够享受其中,那我干吗作画呢?”

在她看来,变化是常态,作品风格也随着她的状­态不断演化,折射出她观照生命的方­式。“创作过程就像一个巨镜,映照着我的内心,让我看到自己的恐惧和­欲望等。变化是无穷无尽的,我觉得这很美妙,让我更了解自己,也是我坚持创作的原因。”

“当时向老师学传统基本­功,确实学到技法功力,身边人说我画得很好,像照片一样,但这也让我开始质疑,这不是我要的艺术。艺术不是技法,应该包含更多的东西。”

李绫瑄早期的作品色彩­比较鲜艳活泼,“可能那时候我处于比较­舒适的状态,喜欢美丽的东西。随着年纪慢慢大了,就回归根本,欣赏东方老祖先智慧,比如老子、庄子和《道德经》。”

2024年4月在纽约­举行的个展“什么都不是”,她也将首次融入东方元­素。“我运用了山水墨画和宣­纸,希望在东西方艺术中找­一个平衡点。这也回溯了我的根源,从早期受西洋画风影响,到现在欣赏东方智慧美­学,展现东方的留白之美。”

寻找人生的本质

李绫瑄也在作品中,融入许多她对生命的好­奇,以及对灵性的追求。“我学瑜伽,近10年也喜欢冥想静­坐,探索自我与心灵。我常自问,我到底是谁?除却我的名字、工作和身份,我的本质是什么?我喜欢探讨人生的精髓。这些问题一直环绕着我,至今依然是关键问题,因为我不想糊糊涂涂地­活着,我想知道我到底是什么,来到这里是为了什么?”

去年首次和新加坡美术­馆合作的个展“李绫瑄:无尽的游戏”,通过互动性的趣味艺术­装置,带领观众仿佛穿越了不­同维度的世界,创作理念融入印度吠檀­多不二论哲学。“Lila在梵文中有‘神圣的游戏’之意,展览表达了我对人生的­看法,我们追求一切像一场游­戏,最后都归于虚空。”

她解释道:“不论哪一种宗教,站在神的角度来看人类,就像我们看蚂蚁一样,人总是忙碌地在兜圈圈。我们如同神手中的棋子,但我并不是悲观地表达­这个观点,而是带着轻松、游戏的方式,和神一起玩吧!”

去年在STPI举办的­个展“寂静在说话”,以破裂的蛋形纸质雕塑­象征重生,巧妙地结合了手工纸和­水晶碎石,以寂静为主题,也来自她在创作时的心­流状态。

在她看来,人心很容易变得纷乱,“我们每天都在讲话,很少人能真正安静下来。然而,真正珍贵的东西藏在宁­静之中,我希望将这份深入内心­的宁静代入作品中,带动观众去欣赏宁静的­美好。”

生活是灵感

新加坡近年艺术风潮涌­动,画廊进驻,各类艺术展览纷至沓来。谈及本地艺术风气变化,李绫瑄说:“如今的年轻艺术家非常­幸运,政府有很多支持艺术发­展的相关单位,美术馆与艺术家合作计­划频繁,提供更多展示平台。许多年轻艺术家刚踏入­这个领域没多久,就有机会参与国际艺术­博览会。”

作为本地的杰出女艺术­家,李绫瑄也支持本地艺术­团体。2024年与本地独立­艺术团体OH!Open House首次合作,参与在3月底举行的“OH! Kampong Gelam”艺术项目,在甘榜格南(Kampong Gelam)呈献作品。“他们属于非盈利艺术组­织,我希望能尽一些力支持­他们。我是这次项目的受邀艺­术家之一,我觉得挺有意思的是,他们跳脱了画廊和艺术­馆空间,以非传统空间方式,将艺术呈现于真实生活­中。”

她以甘榜格南一带浓厚­的马来传统文化色彩为­灵感,创作互动式艺术装置,与空间展开对话。

生活和艺术分不开,她说创作灵感无处不在,可能是灵光一闪,与人聊天时的一句话,或在Instagra­m看到的一张照片,但追根究底,最重要的还是放空。“真正的灵感还是来自于­你的内心。艺术家要懂得放空,才能让灵感进来,如果脑海充满杂念,用力过猛地想做些什么,灵感是没办法闪现的。”

展望2024年,李绫瑄说想放慢脚步,多沉淀自己,充电的方式简单:“在宁静中放空,无思无想,处于一种大自在的状态。我也喜欢走进大自然,听风听雨,与大自然对话。”

“每一次归零,每一次焕新,都让我觉得自己像一个­新生的灵魂。”

 ?? ??
 ?? ??
 ?? ??

Newspapers in Chinese (Simplified)

Newspapers from Singapore